• 一向喜歡企鵝(Penguin Books)出版的封面設計,最近又買了本她們出版的新書(其實是舊酒新瓶),就放上IG打打卡。朋友竟然問,是真的書來嗎?難怪她,AI時代,什麼也可以是偽造。不過也許反映,這本1791年寫成的書,仍超乎人們的想像。 賣關子賣夠了,說的是什麼書?答案是著名英國作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所寫的《英格蘭史》(The History of England...

  • 曾聽過一位移居歐美的港人朋友分享了這樣的故事:鄰戶遷來黑人家庭,父母立即擔心起來,還未有機會認識對方是誰便堅拒往來。這當然是種族主義,因為這完全是一個基於生物外觀的判斷,也就是以貌取人。 與關心港人離散社群的學者和組織者談移民議題,不時會談到這個現象:不少港人往往不為意自己原來嚴重地種族主義,而這點在他們移民後沒有減退,甚至變本加厲。這觀察的前半段不難理解:香港是華人社會,同種族佔九成以上,社會中的隱性種族主義不易被察覺,大多數人亦不會自視為壓迫者或被壓迫者。至於觀察的後本段,即港人移民後,特別是在歐美社會中成為可見的少數後,為何卻會維持甚至強化種族主義取向,卻很值得深究。 種族主義與殖民歷史 種族主義在香港一直存在,南亞少數族裔租屋困難,在媒體上如何被標籤醜化,早已屢見不鮮。不過香港的種族主義還有另一個面向:對歐美白人的崇拜。舉個例,香港有很多自稱「國際」的名牌幼稚園,標榜「西人」教英文。這些「西人」當然不是西班牙人,而是「西方人」的意思。之不過,並非所有來自「西方國家」的教師都可以教英文,一定要是白人才可以;哪怕你是義大利人,英文其實不是你的母語,家長看起來像就行。但如果你是英國土生的第二代亞裔,就算你能說完美無口音的英語也沒用。這就是赤裸裸的種族主義。 香港社會的種族主義是從何而來的?種族構成單一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我十分懷疑這點和港人移民後在當地融合情況,有很多隱藏的關聯。 說說我自己的經驗。我是從何時開始意識到甚麼是種族的呢?我成長於九七前的香港,記得有次在電視中看國際新聞報道,畫面中出現一位在當地街上打掃的白人,年少的我腦海中浮現一條現在回想起來相當荒謬的問題:原來白人也會掃街的? 這問題很不合理,白人當然也會掃街的。但在英殖香港長大的我,又真的從來未親眼見過白人做清潔工。當時的香港,首先街上不會隨意見到的白人;如果在中環商業區見到,則大多數是西裝筆挺的外企代表或專業人士;新聞中見到的政府高官,在一九九零年代以前大多都是英國來的白人;電視劇集中高級管理人員或者高級警員等角色,例必安排白人飾演(很多時候都是河國榮)。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潛意識中很容易以為凡是白人就必然是高級一點,甚至是聰明一點。直到很多年後我在美國的大學講課,遇到資質相當一般的白人學生,腦中某個角落還是會有點不協調。...

  • 問問大家,照片中幾位學生舉起的手勢代表甚麼意思?有人說那是象徵「愛自己」、「和平」或「白鴿」,有人充滿創意,說是「放飛自我」。不過亦有眼利的讀者答中——雙手交叉張開,正是阿爾巴尼亞的雙頭鷹手勢。 我離開北馬其頓,來到科索沃。經過邊界時要出示護照,這條國界是實際執行並獲得大多數國家承認,唯獨塞爾維亞至今仍聲稱該邊界為「非法」。 我首先來到科索沃南部的普里茲倫(Prizren),天氣轉趨炎熱,太陽曬在皮膚上,灼痛感十足。走在街頭,對科索沃的第一印象是甚麼?就是年輕。科索沃於2008年才正式宣布獨立,但我不是指國家「年輕」,而是人口真的以後生為主。 個人觀察當然可能有偏差,例如住在旅館,自然多遇年輕旅客。然而科索沃的年輕確是明顯——咖啡館是年輕人,街道上是年輕人,年輕氣息之濃烈,在其他國家甚少感受到的。翻查數據,科索沃原來真的是全歐洲人口最年輕的國家,「人口金字塔」近乎是倒置鑽石形,20至40歲的年齡層佔大多數。 我後來在首都參加了一個步行導賞團,向導遊提及這一點,他淡然回應:「對啊,跟戰爭有關。」有次經過一個墓園,見墓碑上寫的死亡年份,竟然全是 1993 年。...

  • 「嗰陣 (2019年) 好想行開,覺得喺香港唞唔到氣。試過同朋友行上墳場,走到最頂大嗌粗口。好應聲,覺得有『人』聽咗。」Sofie 朗聲笑了,我想像她喊出的粗口一樣鏗鏘,迴盪在碑石間,撞擊沉寂的空氣。 後來她真的「行開」了,但出發之前,在溫哥華期待着她的老友突然離世;到埗之後,摯愛的媽媽突發重病。面對變故與無常,陪伴着 Sofie 的,有學業與一群孩子。...

  • 第十七封信 17.2 (續上) 良心旅遊與道德責任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旅行的倫理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需要思考:我們的旅行對目的地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是否以一種負責任的方式在旅行?...

  • 英倫銀行(Bank of England)貨幣政策委員會(MPC)本周四以5票對4票的「一票之差」,再次減息25點子,將基準利率由4.25%調低至4.00%。這已是自2025年初以來第5次下調利率,惟較市場原先預期的「鴿派」基調相比,是次聲明卻明顯轉趨「鷹派」,令市場對未來減息的預期大幅降溫。英倫銀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在記者會上一語道破天機:「我們仍處於減息周期,但不可太快,也不能太多。」 這場議息會議的真正看點,不在於這25點子的調整,而是央行在面對通脹頑強、樓市未穩與財政壓力未解的夾縫中,如何維持貨幣政策的「可信度」(credibility)與「彈性」(flexibility)——這將成為未來英國經濟能否「軟着陸」的關鍵。 罕見的二次投票...

  • 2023年9月5日,香港終審法院在《岑子杰案》中作出判決,裁定根據《香港人權法案》第十四條所保障的私生活權利,政府有積極義務設立替代法律框架,承認同性伴侶關係,並配備相應的權利與義務。 終審法院給予兩年的暫緩期,即政府應在2025年10月27日前建立相關的替代法律框架,以履行《香港人權法案》第十四條下的積極義務。經過近兩年的時間,政府於2025年7月9日公布了《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條例草案》)的立法建議,並於7月11日將法案刊憲,隨後於7月16日提交立法會首讀並展開二讀辯論程序。 目前,立法會法案委員會經過四次會議後已完成逐項審議,下一步將提交報告予內務委員會,隨後恢復二讀辯論。政府已表明,希望能在10月底的限期內完成立法,以履行終審法院的命令。 沒有實質公眾討論 儘管此次立法象徵香港在保障同性伴侶權利的議題上邁出重要一步,但整個立法過程完全由政府主導,欠缺公眾參與。從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可見,當局所謂的「公眾諮詢」部分,僅簡略引述了立法會議員支持或反對的意見,卻未有進行任何實質的公眾討論,社會各界及關鍵持份者的聲音遭到忽略。 此外,立法會法案委員會亦只透過書面方式收集市民意見,而非舉辦公開的聽證會議,進一步限制了公眾參與立法討論的空間。是次立法的目的是要建立替代法律框架以滿足同性伴侶的基本社會需求及獲取法律承認的身份。政府怎能忽視他們的聲音呢?...

  • 倫敦的生活成本實在太昂貴了,漸漸地想跟她疏遠。但有時一個人在倫敦窮遊一下,買個meal deal,在街頭走走,即使不在重要景點,仍是能感到這裏故事處處,歷史文化極豐富,又不捨得她。坦白說,對倫敦是又愛又恨的。 城市的美麗不只物質,還有當中的人。有可親的小人物,也有可敬的偉人。而紀念碑往往是紀念偉人的,在聖馬田廣場(St Martin's Place)、聖馬田巷(St Martin’s Lane)與查令十字路(Charing...

  •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我兒子失蹤了。」黃先生一見面便焦急地說。 黃先生身在香港,兒子則在兩年前移民英國,父子間一直每星期通電話,一切看似如常。直至一個月前,兒子突然不再接電話,訊息也不回。黃先生向女兒提起此事,女兒卻輕描淡寫地說哥哥一切安好,叫他不用擔心。 這樣的情況一拖就是一個月。黃先生終於按捺不住,準備訂機票前往英國問個明白。女兒才向他透露:哥哥暫時不想聯絡,希望有點空間。黃先生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他反覆追問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說錯了什麼,卻得不到答案。後來在女兒的安排下,我與黃先生及其女兒進行了一次視像會面。...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