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路易士工作的地方,有不少來自牙買加的老師。他們給我的感覺,都是純真率直,愛唱歌。當然,我更佩服他們像比我更能融入此地(不過可能只是我的想像),也感概我們為何都會離鄉別井。是的,大家的「家鄉」都曾是英國殖民地——但,我們的故事又是否相同呢? 英國是在1842年通過《南京條約》正式取得香港的。但大英帝國第一批殖民地是更早在北美(維珍尼亞,1607年)和西印度群島(巴巴多斯,1625年)建立的。 牙買加曾是西班牙殖民地,直到1655年英國在英西戰爭期間發起「西方設計行動」(Western Design),派遣軍隊進攻西班牙加勒比海地區。英國將軍於1655年5月攻入牙買加,趕走了西班牙的駐軍。至1670年的《馬德里條約》,西班牙正式將牙買加割讓予英國。 奴隸制度 殖民當然關係至奴隸買賣。英國奴隸販子向英國殖民地供應被奴役的非洲人,讓他們在種植園工作。牙買加的主要勞動力來源也是被奴役的非洲人,他們被強制運送到加勒比海種植園工作,故牙買加的奴隸人口中大多數是非洲裔後代。不過,隨著時間推移,牙買加的人口構成變得多元化,除了非洲裔,還有歐洲裔(主要是英國殖民者和移民)、混血後代(非洲裔與歐洲裔的後代)和亞洲移民(後來19世紀末,特別是印度和中國勞工也被帶到牙買加)。 英國廢除奴隸制度指的是法律上結束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以及英國帝國內奴隸制度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了數項重要法案和法律挑戰。1807年的《奴隸貿易法》廢止了奴隸買賣,而1833年的《奴隸制度廢除法》則正式結束了大多數英國殖民地的奴隸制度。奴隸制度的廢除也結束了牙買加及英屬加勒比海種植園龐大的盈利時代。而大多數前奴隸寧願定居在山丘或他們的舊農地上,靠農業維持生計。...

  • 咖啡文化深植於整個巴爾幹半島,然而克羅地亞人另闢蹊徑,將民族生活態度融入咖啡之中,創造出獨特體驗。克羅地亞沿海地區達爾馬提亞(Dalmatia),孕育出名為 fjaka 的生活哲學,意指一種幸福的慵懶狀態,也就是努力地修煉「無所事事」的生活藝術。 Fjaka 在克羅地亞語的發音是 f-ya-ka,國際音標為 /fjaka/...

  • ( 編按 : 破土除了有固定的作者專欄,歡迎左中右各方讀者意見分享。) 繼2022年初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投降聲明」,持續留傳的有關 Elon...

  • 移英四年了……新來英的親友、久別重逢的伙伴,都一定會問:習慣在英的生活了吧?!適應了嗎? 今天的我,會告訴他:適應啊、但又有未適應的,現在進行式呢。 慌失失箭豬 若回到移英剛一年時,我會很興奮地說,衣食住行都稍稍掌握了新規律。雖然撞過車,但「哪裏跌倒哪裏起來」,還不賴。工作諸事不順,但閒時還像遊客,與丈夫四處觀光,不安的感覺抒緩下來。 到第二年,置了業、工作上軌道,只是丈夫仍未有穩定工作。孩子在英的學習和生活都愉快;在廣濶的思想和實質空間中長大了不少。老懷安慰,所以我會說,適應了、適應了…… 到第三年,在工作中,努力站穩陣腳;像很多移英和本地家庭一樣,有兒童或少年的家庭,不太多雙職夫婦。當我全職工作時,另一半繼續犠牲自己找全職老本行的機會,努力在居所附近找半職和方便照顧兒女的工作。跌跌碰碰。我知道他為轉行萬二分努力,但有時未有成果,他知我擔心……其實大家也是心裡有數,又怕「按錯掣」觸動對方失落、失望的神經,所以有時會轉趨沉默。 有不只一次,為到伴侶的出路愁煩,又在工作間遇到麻煩事,回家煮飯時一時批評子女沒有洗碗、隔了半句鐘又投訴有人把調味料置於高處,欺負我個子小……其實內心焦躁,就變成一隻驚慌箭豬,混身是刺吧。...

  • 美國兩州一市的選舉,共和黨總統特朗普支持的候選人大敗,民主黨年青一代領袖冒起,反映美國選民不滿特朗普治下百物騰貴,生活成本日益難以負擔,令許多一度支持特朗普的搖擺選民,投票給民主黨以示抗議。白宮若無法平息這股民怨,來年底國會中期選舉,共和黨恐怕會失去眾議院多數議席。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指,他自己不在候選人名單上,以及聯邦政府停擺,是這次兩州一市選舉共和黨落敗的原因。不過,弗吉尼亞州就在首都華盛頓旁邊,住了大量聯邦政府僱員,他們是最受聯邦政府停擺影響的一群,但這個州的州長選舉結果顯示,共和黨候選人以雙位數字的得票率差距落敗,與遠離首都的新澤西州相似,顯示聯邦政府停擺並非左右選舉的重要因素。 至於說特朗普自己不在候選人名單上,惟落敗的兩個州長候選人都是高舉特朗普旗幟,以特朗普的口號和政策作招徠,結果卻落敗,且其得票率與特朗普目前在該州的民眾滿意度(大約四成)非常接近,遠低於特朗普二度勝選時在該州的得票率。顯示有為數甚多的中間選民,因為對特朗普施政不滿而改投民主黨,藉此向執政共和黨發出警告。 「可負擔生活」成必爭之地 如果說聯邦政府停擺並非左右選情的關鍵,中間選民不滿特朗普施政表現才是,這些選民最不滿的是什麼?兩州一市的選舉提供了清晰答案,便是選民最不滿的是政府控制通脹不力,過去一年物價顯著上升,加上大城市的樓價和租金日益脫離可負擔水平,令受薪一族感到生活成本難以負擔。民主黨在兩州一市勝出的候選人,核心競選議題就是「可負擔生活」 (affordable living),有別於過去以攻擊特朗普治下婦女失去墮胎權、少數族裔和性少眾群體受迫害,作為動員民眾投票的主要議題。 紐約市市長選舉結果,讓華爾街眾金融大亨吃驚,民主黨左翼34歲政客曼達尼(Mamdani)突然冒起,打出凍結租金、巴士免費、公費托兒、市營雜貨等討好民眾的福利政策,倡議向富人加徵稅項,被標籤為社會主義者,走典型的加稅派福利路線。他還是一個聲援巴勒斯坦、在非洲出生的穆斯林人,結果得票過百萬,以逾五成得票比率擊敗長期主政的前紐約州、在民主黨初選落敗後以獨立身份出戰的科莫(Cuomo)。這個結果突顯了「可負擔生活」訴求有強大號召力,而曼達尼精於運用網絡信息為選舉宣傳的手法,也教眾多政壇老手折服。...

  • 班傑明·迪斯雷利 (Benjamin Disraeli)說話深得我心,他寫道:「當我來到Hughenden時,第一周我會漫步在公園裡,仔細觀察我的每一棵樹;第二周則用來翻閱我的書籍。」書和樹都是我的喜愛,他還說了一句每個愛書人都愛聽的話︰「即使書不打開,它仍是你的伴侶」。 又愛又恨的對手 說話如此好聽的人,在政治上豈不是無往而不利?的確,他是以出色的演說能力建立個人聲望,政治生涯亦漸入佳境。然而,他也面對很多強勁對手,保守黨領袖羅拔.皮爾爵士(Sir Robert Peel)是其中之一。他們本來關係不錯,1836年迪斯雷利讚揚這黨魁:「你有著華麗才華與純潔品格……即使是皮特(Pitt)時代,保守黨也未曾如此團結。」;1841年為了求職,更出動到妻子致函對方:「若不賞識我丈夫,他的政治生涯將永遠毀滅……別摧毀他的希望,讓他覺得生命徒然。」...

  • 人在異鄉,常常會提到「各處鄉村各處例」這說法。不過具體來說,各地法例的細微分別,有時是要生活了一段日子才會慢慢發現。畢竟許多法例在日常生活不會觸碰,不容易發現和香港有所不同。然而這些法律上的分野,往往反映出兩地價值觀和歷史脈絡的不同。我在台灣的這些年間,曾無意中聽說不少我眼中的「奇怪法例」,也算是對這地方另一層面的深度認識。 先說明,這兒說的「奇怪法例」都是指有在實際執行和有日常意義的法律。世上有不少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法例都是過百年前留下來的規定,只是在條文上沒有被廢除,也沒有被執行。亦有不少只是被過度解讀,本身並不是那麼不合理。例如美國俄勒岡州有法例規定「不可以在墳場打獵」,聽起來好像很無聊,實際上還是有一定意義,只是很難想像會有人觸犯(捉鬼應該不算打獵吧)。 遺產特留分 我想到台灣的「奇怪法例」,許多看來都和家庭與性別有關。台灣同婚作為「亞洲第一」,我一直以為在家庭與性別範疇的法例都應該是十分進步的,後來才發現是我想得太多。台灣在這些方面原來很多時候都十分保守,同婚反而是一個例外。 第一個要介紹的例子,是「遺產特留分」。所謂特留分,是指繼承遺產的時候,必須保留一定比例給不同類別的繼承人,即使有預立遺囑也不得違反特留分規定的範圍。按現有規定,逝者的子女、父母、配偶之特留分為應繼分的二分之一;兄弟姊妹、祖父母則為三分之一。 舉個例,如果某逝者只有配偶和三位子女,在沒有遺囑的情況下,按應繼分計算,四人應平均分配遺產,即每人四分之一。那如果有預立遺囑,全部只分給其中一位子女可以嗎?不可以;最多只可以分得八分之五,其餘八分之三還是要分給另外三人,每人八分之一。很複雜嗎?我還未把兄弟姊妹和祖父母算進去呢。 這規定明顯限制逝者遺囑自由,更平添家庭矛盾與訴訟糾紛,猜想大概來自古舊的家庭責任思維。可幸最近有民間團體提議修法,先把兄弟姊妹的特留分取消,政府也答應明年啟動修法,算是為脫離舊觀念邁出了第一步。...

  • 布里斯托爾大學 (Bristol University)的香港史研究中心,是英國學界研究香港歷史的重鎮。2025年9月6日,他們舉辦了一個「香港歷史日」,吸引了200多人出席。 那天的研討活動十分豐富。第一部分由三位資深的居港英裔歷史學家進行討論。其中新界鄉鎮史專家夏思義 (Patrick Hase) 介紹了他40多年來深入研究新界歷史的心得;文基賢...

  • 人到中年,朋友間聚會所討論的,離不開家中孩子成長種種。聽著聽著,我這位當老師的,暗暗讚嘆一眾在外辛勤工作、在家盡心盡力,與家中孩子風雨同行的好友。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每天都在即興學習,持續進修,沒有誰是拿著標準答案前行,都是在日常互動中修習學分。筆者想借此文,跟大家分享幾位友人、學生家長的經歷,試試為育兒這門終身課拋磚引玉,不論你是身在其中還是局外人,也邀請你來一場思考、討論。 這麼近那麼遠的學校 還記得樂樂初到英國不到三星期,就順利插班社區中一所小學的學前班(reception)。當時只有4歲的小人兒,穿上全新的校服,準備踏進校門時,忽然放聲嚎哭,媽媽自然也不自知所措。不到一會,老師走了過來,蹲下跟樂樂說:「是不舒服嗎?」這一問,令樂樂哭得更厲害,經驗豐富的老師自然明白,只好跟媽媽說:「先回家休息一下,孩子上學,可以一步步、慢慢來。」其實媽媽也摸不著頭腦,明明出門時興高采烈,誰知一到校門,學校就變得「這麼近那麼遠」。回到家,樂樂只顧埋首自己的玩具當中,就是不肯說為何放聲大哭。 有時候14歲的少年、24歲的青年,都不知如何說出心的苦,更何況一個4歲的小人兒?要說出心裡的不舒服,又談何容易? 樂樂今年6歲,是學校中的「萬人迷」呢! 火星怪與金星獸 我任教的班別中,有一對同卵雙胞胎兄弟,外表雖然相似,但個性南轅北轍,對老師而言,簡直是天大喜訊!因為單憑性格,就輕易辨認出誰是誰。然而,這對兄弟的媽媽,為著他們的差異而引起的衝突,就大感沮喪!...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