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改革黨黨魁法拉奇日前聲稱將取消永久居留制度,變相斷絕赴英港人的定居之路,引來一片譁然。雖然法拉奇後來改口,但經此一役他和改革黨在移英社群的形象大受打擊,不少網友都表示難再信任,紛紛疾言要在下屆大選中配票擊敗改革黨的候選人。而一些過去曾經高調支持改革黨的移英港人,過去在社交媒體的貼文則被網友翻出來譏諷,留言紛紛稱是「投票害自己」的典範。 同是天涯淪落人,面對逆境不必落井下石,對於非公眾人物的網上批判總應留點餘地。引用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評價年輕選民對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夢想幻滅的說法:初戀難免遇上人渣,政治初戀亦如是;第一次的愛慕被騙不足為奇,關鍵是如何活下去。同一道理,我們不如反過來問問這場政治騙案是如何發生,對己對人作為警惕或許更有意義。 抽空所有背景之後 和初戀一樣,移民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帶著自己原來的價值體系,對當地的政治社會脈絡卻一無所知,很容易聽了政客某些甜言蜜語,覺得很有道理便信以為真。這點香港人在香港的時候也應見過不少。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來到香港,過去從少到大都認定政治就是爭權奪利,來到香港見到街頭抗爭,很容易便會相信抗爭者都是「被利用」,是在「搞亂社會」。因為信息背景所限,他們對功能組別、分組點票、比例代表制等香港政制的結構性問題往往一無所知,未能對抗爭者有所同情。畢竟抽離所有在地政治社會脈絡之後,「搞亂社會」作為原則總是不對的。 現在輪到香港人移民,在另一個社會成為當地的新移民,也就風水輪流轉地當上抽離脈絡的那一幫人。某些港人社群中常見的說法,無論是「反對非法移民」或「反對拒絕融入當地社會的移民」,抽空來說同樣在原則上都很有道理:移民當然應該按正常渠道,不然就是對守規矩的人不公平;人在異鄉當然是客隨主便,否則就會變成鵲巢鳩佔。但和「搞亂社會」一樣,抽空是對的說法,放在特定脈絡當中又沒有那麼非黑即白,只是剛到埗的沒有那些背景認知,沒搞懂。 學懂的教訓 回到「政治初戀法拉奇」的現象,許多移英港人最初選擇支持他,恐怕也是受那些一開始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說法所吸引。移英港人是新來的,不過英國有許多人早已見證過他實際上做出來的事,知道和他說的話之間有多大的落差。所以到他把利劍指向移英港人的時候,其實又不是那麼一件值得意外的事。對於長期觀察英國政治的朋友來說,反而是完全意料之中:別以為他只針對「非法移民」,他從來都在欺騙你;他反對的是所有移民,包括你在內。之前都在裝,這次剛好露出馬腳。...
今年以來,黃金價格可謂「日新月異」。中秋節過後(10月7日),國際金價再度創下歷史新高,升破每安士3,977美元,年內逾五十次刷新紀錄,勢如破竹,連華爾街老手亦驚嘆這是一場全球貨幣秩序的大地震。 今年金價暴漲,並非單純的避險潮或美元貶值效應,而是半世紀以來,全球信用體系的再審判。要理解「黃金時代」,須回望上一次黃金登上歷史舞台中央的起點——1979年。 七九舊夢:通脹、伊朗革命與「金價破天荒」 當年美國通脹年率高達14%,伊朗革命令石油輸出中斷,冷戰暗流湧動,美元信用岌岌可危,資金爭相逃往黃金避險。卡特總統(Jimmy Carter)不得不委派沃爾克(Paul Volcker)出任美聯儲主席壓制通脹。1979年底至1980年初,金價在短短一年間暴升兩倍,最高衝上850美元——若以今日購買力折算,約相當於3,500美元。 沃爾克為遏通脹,不惜痛下殺手,一度把聯邦基金利率推高至20%,其名句「The...
學期初對大部分學生是一年的開始,唯獨對畢業班的年輕人而言,開學是「開始中的終結」。九、十月是香港的JUPAS(Joint University Programmes Admissions System)大學聯合招生辦法和英國的UCAS (Universities and...
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實行高度分權制度,在不同層面均有體現。例如在同一國家,同時有三位總統,分別代表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及波斯尼亞克族。全國分為兩個實體,即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和波黑聯邦(Federat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另外還設有一個叫「布爾奇科」(Brčko)的特別行政區。 我發覺跟波黑公民交流時,不少人往往強調,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戰爭,不能簡單歸類為族群或宗教衝突。有兩名波黑人都用同一個比喻跟我說:「如果你發現任何一本旅遊書或歷史書,聲稱上世紀的戰爭是族群或宗教之戰,你可以把它扔進垃圾桶(或河流)。」不過在劃分權力時,民族因素始終是首要考慮。...
塔斯曼尼亞(Palawa 語:Lutruwita)是位於澳洲東南方的島嶼,面積68,401 平方公里,約為香港的 62 倍,現今人口約 57萬。在英國殖民者於 1803...
▌[城市亂彈]畫家簡介vawongsir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任中學視藝科教師。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政府指他的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教育局以此裁定他專業失德。出版插畫集有《假如讓我畫下去》、《我在老地方等你》、《加多雙筷》等,現居台灣。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 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是冷戰時期東歐共產陣營中最著名的自由化運動之一。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嘗試推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放寬言論與出版自由、削弱秘密警察的權力,並探索民主化的可能。然而,這場改革只維持了短短八個月,便在同年8月被蘇聯和華沙公約組織軍隊入侵鎮壓,改革政策被全面撤回。鎮壓之後,政府展開政治清洗,打壓異見、收緊學術與文化空間,並系統性地抹除不利政權的事件與思想,企圖讓整段歷史從大眾記憶中消失。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親歷了這段歷史。布拉格之春後,他的作品被查禁、教職被撤,最終於1975年被迫流亡法國。在流亡期間創作的《笑忘書》中,他寫下了那句流傳至今的話:「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極權統治的本質:統治者不僅以武力、法律與宣傳維持權力,還會操控集體記憶——改寫歷史、刪除不利事件、重塑敘事,使受害者被遺忘,進而建構出有利於統治的「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記憶本身便成為一種反抗。記住真相、講述被掩蓋的歷史、紀念被壓迫者,都是對權力的挑戰,也是防止歷史重演的關鍵。只要記憶存在,權力就無法徹底勝利。香港的記憶之戰半個世紀後的香港,正經歷著類似的記憶之戰。2019年反修例運動之後,香港政府頒布《香港國安法》、訂立《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對民主運動和公民社會展開全面打壓。大量民間組織被迫解散、媒體被關閉、異見者入獄或流亡,公共空間急速收縮。然而,當局不僅壓制當下的反對聲音,還企圖改寫過去:將民眾的抗爭描述為「黑暴」、從課本、展覽和媒體中刪除爭取民主的痕跡,讓社會逐漸遺忘香港曾經擁有的自由與抵抗。正因如此,「記錄」成為香港社會最重要的行動之一。記錄我們的故事、書寫爭取人權與自由的歷程,不僅是對歷史的見證,更是對抗遺忘、抵禦威權敘事的方式。唯有透過記錄,香港人與國際社會才能持續記得這段歷史,理解今日香港的困境。國際關注與記憶的力量記憶也不僅僅屬於個人和社群,它與國際人權機制的運作息息相關。近期,聯合國再度對香港的人權狀況表達關切。9月9日,聯合國秘書長在年度人權報告(註一)中點名數宗與香港有關的恐嚇和報復案例,包括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成員郭鳳儀、劉珈汶因參與聯合國普遍定期審議工作而遭受跨境鎮壓;黎智英的國際法律團隊因在人權理事會發言而被港府指控「干預司法」;而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則被聯合國工作組裁定其拘押屬於任意拘留。此外,九位聯合國人權專家於7月向中國政府發出聯合通函(註二),對當局針對流亡港人及其家屬的跨境鎮壓行動提出嚴重關注,並要求作出回應。專家指出,《國安法》已被用作系統性打壓工具,包括懸紅通緝、騷擾親屬、散發抹黑傳單等行為。個案包括郭鳳儀遭懸紅100萬港元、家人被起訴;劉珈汶家人遭訊問、鄰居收到抹黑傳單;年僅15歲流亡、19歲即被通緝的張晞晴面對性別歧視攻擊;許穎婷遭受威脅與監控、家人被搜查;許智峯護照遭取消、資產遭凍結並在澳洲遭騷擾。這些國際行動的基礎,正是受害者與公民社會不斷的記錄與發聲。沒有記憶,就沒有追責;沒有記錄,就沒有問責的起點。記憶是抵抗的起點當權者試圖讓人遺忘,因為遺忘意味著順從與重演;而記憶則是人類抵抗的武器,因為唯有記得真相,才能守護自由與尊嚴。今天的香港,正如當年的布拉格一樣,面臨著記憶與遺忘的激烈鬥爭。當權者或許能封鎖街頭、封殺媒體、逮捕異見,但只要我們記得、書寫、講述真相,歷史便不會被抹去。記憶不只是回望過去,更是開創未來的基石。它讓我們相信——在堅持真相的每一次講述之中,自由與民主的種子,最終將可在香港的土地上生長。註:註一:https://www.ohchr.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hrbodies/hrcouncil/sessions-regular/session60/advance-version/a-hrc-60-62-aev.pdf註二:https://spcommreports.ohchr.org/TMResultsBase/DownLoadPublicCommunicationFile?gId=30102 ▌香港人權資訊中心 Hong Kong Centre for Human RightsFacebook:...
加沙和平方案出台,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於周一聯合公布方案,主要內容是成立國際督導委員會,監察新的巴人自治組織,在國際維和部隊介入下,逐步達成加沙地區全面非軍事化,開展戰後重建。這個方案能否落實,仍取決於哈馬斯是否接受,以及執行時哈以兩方會否暗中破壞,但無論如何,總是為巴勒斯坦人提供了一線希望。 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網頁,詳盡報道了加沙和平方案的二十點內容,以及各方勢力的反應;《金融時報》也有一則深度報道,詳細講述了方案從醞釀到出台的經過。扼要而言,這是一個揉合了各方訴求、試圖中間落墨的折衷方案,以色列極右政權和激進巴人組織都不喜歡這方案,內塔尼亞胡是在特朗普強力施壓下勉強同意,哈馬斯高層也對媒體放風說,哈馬斯不會答應交出武器,讓國際部隊接管加沙。 但哈馬斯主要金主卡塔爾則表示,哈馬斯正認真研究方案,暗示哈馬斯可能會接受。除了哈以兩方,參與斡旋的歐洲及阿拉伯國家都公開表態贊同方案,但不少國家的官員對方案能否落實私下均表示疑慮。 震撼以色列右派 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角度來分析這個方案。首先,方案出台是奉行極右路線的以色列執政聯盟一次重大挫敗。內塔尼亞胡領導的聯合政府,過去兩年多次成功「搶灘」,單方面發動軍事突襲,攻擊黎巴嫩、敍利亞和伊朗,事後才尋求美國政壇諒解支持。這個策略相當成功,美國不少部門不滿以色列自把自為,四處挑起火頭,但挺猶情緒主導美國政壇,白宮和國會每次事後都認可以色列的行動,特朗普年初更一度放言,要把加沙地區改造成渡假樂園,變相響應以國右翼趕走巴人佔領巴土的主張。 不過,月前以色列為斬殺哈馬斯領袖突襲卡塔爾,卻把腳踢到鐵板上。卡塔爾不單是美國在中東最主要的空軍基地所在,卡塔爾更出錢出力,一邊替特朗普家族四處找投資機會,一邊出力做外交斡旋工作,替美國攏絡阿拉伯國家,又送豪華飛機予特朗普作新空軍一號,已成功打入白宮內圍,成了特朗普在中東的「頭馬」,地位更勝沙地和阿聯酋。 以色列空襲卡塔爾,令卡塔爾高層驚慌憤怒,自己奉美國老大之命搞以巴和談,以色列卻趁巴人出席和談突然施襲,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內,於是伙同沙地及阿聯酋等美國政圈大金主,一起向白宮游說,更透過特朗普女婿庫什納(Kushner)和中東特使威特科夫(Witkoff)向特朗普獻計,炮製一個揉合歐洲與中東各方斡旋勢力點子的方案,逼內塔尼亞胡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