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如果用數字來表達婚姻關係,兩個人走在一起就是 1加1,那麼1加1 應該等於多少?我跟朋友茶聚時,便說起了這個話題。...
我們活在一個自由民主制度備受挑戰的年代。 激進和敵我的政治形態,在愈來愈多地方主導著世局發展。中東的衝突、俄烏戰爭、歐洲極右政黨的抬頭甚至執掌公權等,正表徵著温和共識政治的大退潮。特朗普今年第二度入主白宮。他那「美國優先」的功利對外政策,以及他運用總統權力,試圖把關鍵的行政專業部門 (包括檢控、税務、情報、教育、外援等)全面由他及其政治親信主導,並通過政權所擁有的資源、財力、物力、權力,抵制甚至打擊和他政見不同或價值取向上有分歧的人、計劃和組織,這等做法和事態發展,已引來了美洲一些頂尖的政治學者撰文提出警告,認為美國就是保留了有競爭的選舉制度,未來也可能會過渡成威權管治的國邦。 在這個背景中,我近日閱讀了一些相關的文獻。其中上文提及的警告,正是出自今年2月11日,由美國哈佛大學的李維兹基 (Steven Levitsky)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維尼(Lucan A....
法庭上談及「yellow skin」,最教香港人難忘的案件有兩宗,皆與傳媒行業相關。對上一次要追溯到 1998 年的「東方日報藐視法庭案」;沒料到事隔 27 年,法庭審理另一宗涉及傳媒的案件,「yellow skin」竟再登公堂,唯一不同的是,這次是由法官主動向被告提出質詢。...
今年二月中召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美國外交政策在特朗普當選總統後逆轉,勢必成為歐洲歷史的轉捩點。正當全球焦點放在烏克蘭,大家都忽略了另一個正處於水深火熱,日以繼夜對抗俄羅斯混合戰爭(hybrid warfare)的國家——格魯吉亞 (Georgia)。 格魯吉亞早於公元337年已經成立基督教王國,但在19世紀初被俄羅斯帝國吞拼,趁俄羅斯帝國在1918年解體之際,曾經有三年短暫獨立的光景,此後便被蘇聯侵佔,直至1991年復國獨立。雖然格魯吉亞人口只有370萬,但面積大於香港63倍,國土北面與俄羅斯接壤的邊界近900公里,2008年俄羅斯借故入侵,佔領了格魯吉亞兩成土地,自此便一直進行混合戰爭,目的是令格魯吉亞重新納入俄羅斯版圖。 混合戰爭就是在傳統軍事作戰以外,利用文化侵略、經濟脅迫、網絡攻擊、虛假訊息、政治滲透種種手段,削弱敵國主權,從而達到一舉吞拼的終極目標。欲了解俄羅斯如何用混合戰爭對付格魯吉亞,其實最簡單明瞭的方法是對照中共針對台灣的六道板斧。 六道板斧...
白色是純潔,也是死亡。在西方人眼裏,白色婚紗象徵著新娘的純真;華夏文化中,白色則是死亡和喪服的顏色。這樣的對比顯示,白色的文化意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受到社會背景和習俗的深刻影響。在政治層面,白色同樣有重要的象徵意義。白色代表著和平與淨化,國際和平旗幟通常是白色,戰爭中求和以白旗示意。白鴿是香港民主黨的黨徽。白色也表示無辜和清白。但當無辜的人民被強權專制打壓時,白色更是抗議的象徵:是以白色恐怖! ...
支聯會案的三名被告,前主席李卓人及前副主席何俊仁和鄒幸彤被控顛覆國家政權罪,三名被告至今已被囚超過1,000日。案件原安排於今年五月開審,但在2月21日的審前聆訊中,法官表示因為法官的工作檔期,需要取消原定審期,審訊要押後多六個月至11月11日才能開審。 人身自由是任何文明法律制度的基石,無罪假定亦受國安法第四及第五條的明確保障。三名被告被囚過千日,假若計算因行為良好及有悔意而能獲三分一減刑,那他們現時被囚禁的日子已相等於差不多五年監禁了!長期監禁對被告會造成嚴重的身心打擊,亦會影響他們的記憶和答辯的能力,尤其是李卓人和何俊仁皆年屆六七十歲的高齡,這樣長期的審前囚禁已經超越一般文明的普通法制度的極限,而因為無限期在獄中等待以致令一些被告改變答辯,為沒有犯下的罪行認罪,只會造成冤獄。這已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個制度的問題,在不少涉及國安法的案件,被告均在審前被囚禁一段長時間。法官在庭上為審訊延期向被告致歉,但這並沒有面對制度的問題。 審訊延誤的制度性原因 造成這個情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國安法規定國安案件必須由指定法官審理。由於指定法官人數有限,形成審案排期的樽頸,法院即使有其他法官亦不能調配審理這些案件,造成不必要的延誤。支聯會案的審訊要延期,便是因為幾名指定法官正在審理的案件的進度遠超出預期,一案延長,其他案件的排期便受骨排效應的拖累。 第二,在高院聆訊的案件,國安法容許律政司提出不設陪審團,改由三位法官主審,這令指定法官人數不足的問題雪上加霜,本來三位指定法官加三個陪審團可以同時處理三宗國安案件。沒有陪審團,三位指定法官只能一起審理一宗國安案件,令司法資源被綑綁。在支聯會案中,鄒幸彤要求先處理一些程序和傳召專家證人的問題,這只需要一天的時間,但法院竟然在六個月內都無法找到一天可以有三位指定法官一起處理這個問題,最快也要到11月初才能安排,情況的嚴峻可想而知! 第三,在一些複雜的案件,由拘捕到審訊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毫無先例,但在這情況下,為避免過長的審前囚禁,法院一般會容許被告保釋。可是,在國安法下,被告難獲保釋。結果是不少被告或在審訊時已差不多服刑期滿 (例如在羊村案、立場案和47人案),或對服刑期作出估量後寧願認罪以求盡早獲釋(例如在47人案以及報道指在支聯會案中何俊仁可能改為認罪),造成一宗又一宗的冤案。儘管某程度上這是制度的問題,但司法機關是否完全無能為力?...
英國的氣候變化委員會(Climate Change Committee)周三發布了一份400頁的2050零碳排目標,涵蓋民眾的起居飲食、工作消閒。與此同時,英國能源監管局(Ofgem)公布由4月1日起,能源價格上限將上調6.4%。工黨的零碳排政策不但未能降低民眾的能源開支,更窒礙英國經濟發展,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 理想與現實 上月,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再次強調經濟增長與碳中和之間不存在取捨關係,但委員會對零碳排帶來的經濟效益「不確定」,並承認甚至對經濟有負面影響。這與工黨描述的美好前景大相徑庭——工黨宣稱將創造數十萬個高薪綠色職位,降低能源成本並提升生活水平。委員會估算,實現零碳排平均每年支出約為40億英鎊,預計總淨成本達1100億英鎊,相當於當前GDP的4%。 報告指出,雖然每年260億英鎊的支出可部分被220億英鎊的技術與運行成本節約所抵銷,但這要待2040年後方能實現,額外的資本投資成本中,近半數需由納稅人承擔,其中,家庭需承擔250億英鎊。...
放假了!趁half term歐遊幾天。因為工作關係曾到鹿特丹,那城因為舊物在二戰被德軍炮轟,所以主要是現代建築。今次四口子到阿姆斯特丹,水道縱橫,文藝氣息濃厚,真不錯。 到阿姆斯特丹除了名畫、博物館,我最想去的是《安妮日記》作者Anne Frank曾經躲藏兩年的居所,現在成了博物館「安妮法蘭克之家」。遊人必須網上預訂門票才可入內。 記憶於我,比裙子更有意義 安妮一家原居德國。父親奧圖曾參軍為德國打一戰。但到了三十年代,隨著希特拉上台,德國反猶的政策越發嚴苛,一家人選擇了把家當和生意都搬到中立的荷蘭。萬料不到,德國的長臂沒有放過荷蘭,只消四天,荷蘭便淪陷。1942至1944在德軍佔領荷蘭期間,法蘭克一家與Van...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與烏克蘭就礦藏及能源開採達成協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預計將於周五飛往美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見面及簽約,事件突顯了美國的「交易式外交政策」(指外交主要為了促成交益獲利),有別於過去為了維護地區安全或援助有需要國家制訂外交方針。而美國就烏克蘭問題日前在聯合國決議投票上離棄歐洲盟友,改為與俄羅斯同一立場,也令美國與歐洲的分裂公開化。此外,香港特區公布了新的財政預算案,預計未來三個年度合共削減公共開支7%,顯示香港未來三年將要過緊日子。 美國外交政策重大改變 英美兩地主流媒體都以顯要篇幅報道了美烏達礦產協議的消息,而特朗普也公開表示,歡迎澤連斯基到訪美國;烏克蘭一方官員則表示,預計澤連斯基可於本周五去美國,待簽署礦產協議後,再與美方商討烏克蘭未來大局。《金融時報》和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均指出,在談判礦產協議中,美方初時提出烏克蘭要以礦物及能源收益償還美方過去對烏克蘭的支持,金額達5000億美元,此建議遭烏克蘭拒絕後,特朗普便公開指澤連斯基是獨裁者。報道指美方後來放棄了索償5000億美元要求,也接納烏方建議,日後新開採的稀有金屬、石油、天然氣等礦藏的收益,半數注入一個基金,用於烏克蘭發展建設,美方於該基金的權益及基金營運方式則尚待公布。協議消息曝光後,特朗普於周二公開說,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約3000億至3500億美元的援助,「我們希望取回這筆錢」,作為達成協議的回報,烏克蘭將獲得「繼續戰鬥的權利」。 特朗普快速變臉,從索利遭拒指責對手獨裁,到協議達成便稱讚烏方勇敢可繼續戰鬥,予外界的印象是一切只為了利益,沒有利益以外的原則立場。美國日前在聯合國就烏克蘭問題的決議案投票取態,進一步鞏固了這印象。美國首次與俄羅斯立場一致,對烏克蘭指責俄羅斯侵略的一貫主張投下反對票,背離過去三年俄烏戰事期間與歐洲盟友共同進退,較向來親俄的中國投下棄權票更加支持俄羅斯,令美國盟友震驚失望。 《華爾街日報》批評說這是悲哀的一天,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公開提醒特朗普,不要向外傳達錯誤信息。歐盟多國領導人則以親身到訪烏克蘭及與澤連斯基合照,來表達歐盟堅定支持烏克蘭,抗議美國偏離盟友立場,歐洲主流媒體多批評特朗普,指他才是獨裁者。這連串的新聞顯示,美國的外交政策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各大國之間的關係及全球安全格局恐怕將因此改變。 吞併加拿大 繼格陵蘭、巴拿馬運河和烏克蘭礦藏後,美國最新的㩴取目標是加拿大。《金融時報》周二報道說,白宮正尋求把加拿大踢出五眼情報聯盟(美、加、英、澳、紐),提此建議的是總統近身顧問Peter...
因為曾經有位大學校長被戲稱為亞瑟王(King Arthur),也許我們對這「歷史人物」特別有感。但他是誰,他真的存在嗎? 亞瑟王是古代不列顛的傳奇國王,不完全是虛構,可能基於一位歷史人物改編,也可能是多位人物的合成,並融入了民間故事和文化象徵。 為什麼他這樣著名?據說是因為他在五或六世紀時與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作戰。根據九世紀的歷史學家奈紐斯(Nennius)的記載,這位亞瑟在公元518年於巴頓山(Mount Badon)擊敗了撒克遜人,並於公元537年死於坎蘭(Camlan)(坎蘭的具體位置至今仍不確定)。 英國史學發展的主要人物喬弗里‧蒙茅斯(Geoffre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