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一年之前,工黨在大選中大勝,揮舞着「公營投資重塑經濟」的旗幟登上執政之位。當時舉國上下頗有一番「新政」將臨之氣象,社會各界期待政府能加碼醫療、轉型能源,增加公共支出催谷生產力、引領復甦。然而,時至今日,這套看似宏大的願景,卻陷入「銀彈有限、矛盾無窮」的困局。微增轉負:經濟疲軟難以承受理想英國經濟自4月起連續兩月錄得負增長——4月收縮0.3%,5月再跌0.1%,與預算責任辦公室(OBR)於工黨上台時預測的全年1.0%增幅可謂背道而馳。原本寄望新政府可釋放被壓抑的需求、點燃經濟火種,如今卻發現財政槓桿用得愈多,效果愈見渺茫。醫療開支猛漲,績效卻未見顯著改善工黨主打「投資驅動增長」,尤以醫療與綠色能源為兩大支柱。政府堅信,只要不惜代價加大投資,自然可改善公共服務,提升國民生產力。然而,一年過去,成效了了。單以醫療為例,2024/2025年度政府開支高達2,580億英鎊,按年上升7.9%,佔GDP之8.9%,增速遠超通脹及整體經濟。根據國王基金會報告,雖英國醫療開支高於歐盟平均值(8.25%),但每千人醫生、護士數量仍居末列,可避免之死亡率亦偏高,說明「花得多,不等於買得好」。投資非萬靈丹:綠能、醫療陷「愈投愈虧」工黨所謂「投資主導經濟」,意圖再明不過:以政府投入啟動民間配合,令英國重拾增長動力。然而,實情卻反映:投入愈多,效益愈低,適得其反。無論醫療或能源,政府固然大灑金錢,卻鮮見結構性改革。結果是支出愈增,效率日降。醫療罷工不斷,效率無從談起過去一年,政府為安撫醫護界,已為常駐醫生加薪22%,但罷工潮未見停歇。本月又有5日罷工預告,恐將取消逾20萬宗醫院預約。自2022年以來,醫護界已發動11次大型罷工,導致近150萬宗治療延期或取消。若果制度本身缺乏激勵與效率,單靠加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綠能補貼致電價上揚為達「零碳排」目標,政府重啟補貼政策,推出「差價合約」機制,又設立「大英能源公司」(GBE),欲在國內重建清潔能源供應鏈。然而,其能源政策導致家庭與企業用電成本同步上升,形成政治反彈。最新「清潔能源產業計劃」立下目標:至2035年將年度投資翻倍至逾300億英鎊,自去年7月工黨上台以來,公私合共投入至少17億英鎊,然進展緩慢,成效未彰。「投資」兩字,不應淪為美化浪費之詞政府亦將大量資源投放於回報極低之領域:庇護系統:每年耗資超過40億英鎊,其中每日高達800萬英鎊用以安置無證移民於酒店,浪費之鉅,令人咋舌。社會福利:包括PIP在內之健康相關津貼已升至220億英鎊。據統計,35歲以下英人中,每9人便有一人因精神健康問題而退出勞動市場。此類支出雖有社會必要,卻對整體生產力毫無助益。以上例子反映:「投資」一詞若缺乏篩選與效果評估,只會令資源錯配,既未提升經濟,反而拉低財政效益。「秋季聲明」將成試金石展望未來,工黨將面對一個殘酷選擇:究竟要堅持原有大政府之路,還是收斂支出、尋求改革?若繼續擴張計劃開支,則須承受經濟增長乏力、財赤擴大與稅負攀升之多重風險;反之,若欲轉向改革,則須與黨內路線、選民期望重新對話。增長乏力,靜默加稅在經濟乏力、勞動市場疲弱之下,稅收自然難以跟上支出。工黨雖誓言不加主要稅種,惟眼下壓力四起,政府只得祭出「靜默手段」:凍結免稅門檻:名義上未加稅,實質隨通脹吞噬中產可支配收入;檢討僱主與國民保險供款:欲從企業處多擷取數十億英鎊。此外,「財富稅」再度成為熱門議題。惟據英國財政研究所(IFS)指出:財富稅或抑制儲蓄與投資;資產估值複雜,容易產生漏洞與避稅;多數發達國家施行財富稅後皆告放棄,因回報偏低且扭曲經濟。富人出走提議中之「2%財富稅」針對資產逾千萬英鎊者,號稱每年可帶來百億收入。然而,多方警告:此舉或觸發資本外流與投資減退,得不償失。亞當史密斯研究所直言,該稅「以公平之名行愚政之實」,因其行政成本極高,需新設機構審查資產估值,連家族住宅亦難倖免。唐寧街內部消息稱,首相顧問已警告:財富稅若與取消非本地居民稅務優惠政策接連出台,將引發一場「富人出走潮」。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預測,倘若四分之一前非本地戶籍者遷居他國,英國稅收將不升反跌。歷史亦早有前車可鑑:法國於1982年由左翼總統密特朗首創財富稅(IGF),後於1986年被希拉克政府取消。其後,財富稅於1988年以「社會團結財富稅」(ISF)形式重新啟用,直到2017年才由總統馬克龍全面廢止──改為僅針對房地產徵稅的 IFI 系統。法國取消財富稅一則因為行政成本沉重,二則富人遷走導致稅基萎縮。雖然馬克龍於2017 年廢除 ISF,並引入 IFI,然而想藉由放寬財富稅鼓勵資金回流的預期未能實現。稅收並未顯著增加;反而頂層富豪的資產持續增長,削弱了稅制效果。西班牙自1977年推行財富稅,但不同自治區如馬德里、安達魯西亞、加利西亞對應門檻與稅率亦有所調整,導致地方間優惠不一,形成混亂局面。2022 年中央政府預估可徵收...

  • 第十五封信 15.2 明慧, 現在,回到你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我認為,即使我的課程計劃失敗了,但其背後的哲學洞察仍然有效。我們不能等待理想的外在條件來實踐真正的閒暇,我們必須在現有的條件下開始。 現有條件下實踐閒暇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時間的態度。不要將退休後的時間視為「空閒」或「剩餘」,而要認識到它是「我們擁有的最重要的時間」。這意味著有意識地保護和規劃我們的時間,就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不是為了工作而休息,而是為了閒暇而工作。...

  • 近日香港政府提出修訂《監獄規則》,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名提出多項改動。修例內容不僅收緊在囚人士的基本權利,更在法理上鞏固了對政治犯的壓迫手段。這些變動標誌着當局試圖透過法律「合法化」權力擴張與人權倒退的趨勢。 此次修訂主要涉及五大方向:(一) 強化監管探訪制度,賦權懲教署可因國安理由限制甚至禁止探訪,包括宗教探訪;(二) 賦權當局就「危害國安」或「妨礙司法公正」情況向裁判官申請手令,限制在囚者與特定律師或註冊醫生聯繫;(三) 廢除還柙人士穿著私人衣物及收受自備食物的制度;(四) 擴大管制在囚者通信、交往、閱讀刊物與消遣品的條文,並納入「國家安全」為考量因素;(五) 將妨礙懲教人員執行職務列為刑事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判監六個月,並授予懲教人員拘捕權。...

  • 近期白宮新聞多多,其一是特朗普提出的減稅及開支法案獲國會兩院通過,對美國多個行業或界別有重大影響;其二是是白宮對烏克蘭與加沙停火一直沒有實質進展很不耐煩,頻頻向普京及內塔尼亞胡施壓。 「大而美」法案影響 特朗普提出的「大而美」法案,趕及在美國國慶日前成功闖過參眾兩院,讓特朗普取得重大政治勝利,完成競選時對選民作的一大承諾,也顯示現時共和黨控制的參眾兩院,不敢或無力制肘白宮。 不少共和黨議員擔心這條被指為「劫貧濟富」的法案,會對他們明年底參與中期選舉不利,但在特朗普再三施壓下,這些議員最後都服從指揮,只說服白宮減少削減醫療補助、食物救濟等福利開支的幅度,顯示特朗普對共和黨的政治控制相當有效。 《金融時報》周三有一則報道,詳細分析了法案對各個行業或界別的影響。扼要而言,受惠於法案的行業包括私募基金,尤其是從事資產收購重組的基金;石化能源行業、地熱、風能與核能;國防工業、邊境保安業等,一般商業也多數受惠,飲食從業員也得益於「貼士」免稅。至於受損界別或行業,則包括:倚靠小貨值郵包免稅進口的零售業、消費者財務保障資助、聯邦食物救濟補助、無法負擔私人醫保的醫療補助、太陽能與風能、電動車、進口電池、人工智能企業、有巨額投資收益的私立大學等。 法案除了大幅減稅及削減若干界別的補助,也提升了聯邦政府的借貸上限,增加款額為5萬億美元,令總借貸上限升至41萬億美元。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法案將會令聯邦政府的債務在未來十年增加3萬4千億美元。從宏觀經濟角度看,法案的最大弱點就是大幅舉債來實踐減稅兼大增防務與邊境開支,如果金融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大幅舉債不會推高借貸成本,法案便沒有什麼後遺症;金融市場若不滿債務太高,影響國債發行成本,法案就可能造成連鎖反應,甚至衍生財務危機。 同樣道理,特朗普的關稅新政,假如不觸發貿易伙伴報復,又不刺激物價上升,政府平白加添一大筆關稅收入,何樂而不為呢?但宏觀經濟運作異常複雜,非政治領袖可完全操控,減稅增支也好,大增關稅也罷,真正的考驗和制約來自市場,而反映政策成敗的指標就是利率(借貸成本)和通脹(物價成本),還有經濟增長率和失業率,這些民眾可以直觀了解的宏觀經濟指標,就是來年底國會中期選舉的最大變數,也是左右特朗普往後民望的關鍵。...

  • 英國歷史上是一個基督教國家,現在她把自己定位為宗教自由和多元信仰的國家。有這變化當然不是一朝一夕,若我們細看西敏寺歷史,就明白政治與宗教的密切關聯。誰掌權,就用各種方式去塑造他的宗教理念。 先說回西敏寺,讓我們先問第一個問題,是誰建立西敏寺的? 答案是愛德華懺悔者(Edward the Confessor)。他於1042至1066為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英格蘭國王。他約在1002至1005年之間,在牛津郡伊斯利普出生,是埃塞爾雷德二世無能者(King Aethelred The...

  •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眼前的她完全不像是一個13歲的女孩,從她的臉上已經可以看到歲月留下的痕跡。她已經一年沒有上學,每天都待在家裡,既不打算外出,也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情。最近,她甚至因為不想吃飯而與媽媽爭吵。能夠把小惠請到面談室見面實屬不易,從她的談吐中,完全無法想像她只是一位13歲的少女。 小惠說:「我真的不想做太多麻煩的事情,上學很麻煩,吃飯也很麻煩,不如讓我好好休息,這樣不是更好嗎?」她這樣一說,媽媽更加著急:「跟你同齡的孩子們都在上學,沒有人會留在家裡。」 心裡真的很累...

  • 在阿爾巴尼亞監控部門總部「葉之屋」,展出的不只實物,還包括大量標注為「絕密」的文件,部分沒有英文翻譯,幸好有翻譯軟件幫手,內容比實物更引人深思。 其中一份文件寫於 1985 年,長達 15 頁,經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在會議通過,標題為《內政部門工作運作綱要》,內容在當時屬高度機密。文件第四部分指出:「人民是內政部門力量的主要來源」,清楚說明秘密情報網絡由居民及線人組成,當中包括阿國公民、外國人及無國籍人士。 當局極力強調群眾參與,聲稱要「向人民學習」、「聽取意見與建議」,並「爭取協助以完成日常任務」。換言之,如果沒有民眾配合,整個安全系統根本無從運作。...

  • 過去五年,隨著香港政局的變遷,移居海外的港人數目迅速膨脹。正當香港本土公民社會在國安法的壓力下大幅壓縮之際,離散港人在移居地建立的公民社會卻漸見雛形。證諸全球各地受壓迫族群的發展史,只要離散港人能夠建立一個有活力和韌性、形態多元並持守普世價值的公民社會,對於香港未來的發展軌跡勢必有深遠影響。 流散至亞太區的香港人從北到南分布於日本、台灣、東南亞以至澳洲、紐西蘭,各自落地生根。這些國家的社會環境差異極大,究竟有心人如何能夠在新土壤保存香港文化,不是抽象的訴求而是日常生活面對的迫切課題。 今年六月,五個團體以「香港六月」為基調, 舉辦兩場以傳承香港文化為主題的論壇。九位分享嘉賓分別來自日本、台灣和澳洲,他們討論離散港人如何在移居地通過議政參政、公民行動、語言教育和文學藝術,令香港人珍視的普世價值扣連當地社會發展,以及在急速變化的地緣政治格局下面對新挑戰。(以下引述論壇講者分享的內容均為作者本人分析, 並不代表講者的觀點) 文化傳承是手段也是目標 對於心繫香港的離散社群來說,文化傳承是手段也是目標。...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