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封信 14.2 明慧, 自2020年《國安法》實施以來,我便與這片土地告別,餘生不踏入中國包括香港在內一步。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生命選擇。我無法與一個踐踏人權、摧毀法治的政權共存,無法在白色恐怖中苟且偷生。 離散(diaspora)這個概念源自希臘語,意指「分散」或「驅散」。對我們這一代香港人而言,離散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轉移,更是精神家園的重構。流散港人社群正擔當著揭露及抵抗中共擴張的角色,但這種抵抗究竟能持續多久? 我們必須區分離散、移民、放逐與流亡的本質差異。移民(immigration)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國際人口流動現象,指一個國家的居民因政治、經濟或其他原因而離開出生國,搬去一個他們原本沒有公民身份的國家定居。然而,香港人的處境更複雜——我們既是被迫離開的難民,也是主動選擇的移民。...
學無止境喎(粵音Wo5)~ 六月,又多得僱主資助,要參加Makaton手語導師課程。在英國當了言語治療師兩年多,一直都急起直追修讀專為有溝通障礙人士而設、配合口語的手語系統。但這次的特別任務,是要上課、考試、再考試,務要取得資格成為手語導師。老闆和我的目標非常清晰,就是要獲取資格後可以系統地在機構開班,培訓特殊學校甚至是服務機構院舍的員工,讓大家都有信心、有能力用到簡單的手語。 雖然目標為本,但也不容易。老闆鼓勵我:學無止境呀。但我心中只響起廣東話句末助詞「喎」的第五聲 (粵音Wo5)——即只好無奈地拾人牙慧,但自己未必完全投入學習的苦差! 第一難過的關,是剛過去的一個星期,筆者就連續五天,每天八小時上網課,進行密集的訓練。五天對著電腦屏幕,老眼紛花。五日內我們共十幾位學員,要一同複習用手語做句子、講故事。 更令我懷疑人生的,是大師傅說:「你的手勢、擺位,若有少少差別,就會變了另一個意思,所以是右手打手勢、抑或左手;手心向自己抑或向外,都要記得清清楚楚,做手語要乾淨俐落。因為若導師都冇信心,你教的學生就只學得半桶水。」聽到這話,腎上腺素飆升,在鏡頭前的我,手震得更厲害,錯漏更難自控······ 強大的初心...
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從冷戰升級為熱戰。以色列在加沙戰火尚未停息之時另闢戰場,轟炸伊朗的核研設施及軍工廠,冀一舉廢除伊朗對西方的軍事威脅,甚至促使其政壇變天。其目的看來是為了換取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同意,讓以色列驅逐巴勒斯坦人,徹底佔據加沙及西岸,進而成為中東地區霸主。從七大工業國組織(G7)日前在加拿大峰會上的表態來看,以色列此次攻擊伊朗,獲得了整個西方同盟的支持,美國在盟友鼓勵下甚至考慮主動參戰,直接向伊朗動武。 美國取態峰迴路轉 G7於6月15至17日在加拿大卡納納斯基斯(Kananaskis)舉行的峰會,原本議題是討論稀土供應、能源安全、人工智能等,烏克蘭戰事及加沙戰事也一向在議程上,但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升級是突發議題,也是考驗G7內部團結的重要議題。 畢竟伊朗並沒有對美歐國家做了什麼挑釁動作,例如綁架殺害西方國民,美國及其北約盟友沒有理由向伊朗宣戰。以色列空襲伊朗,伊朗發射導彈報復,那可以是以伊兩國之間的事,西方可以不插手。美國總統特朗普原來持的也是這個態度,路透社一則報道透露,特朗普身邊幕僚說,美國為什麼要向伊朗動武?伊朗有殺害美國人嗎?沒有啊!特朗普自己在以伊衝突升級之初,也刻意置身事外,強調美國沒參與對伊空襲,甚至揚言美國有本事擊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只是美國不打算這樣做。 可是,在加拿大峰會後,美國對以伊戰事的態度明顯有變,變得更主動積極。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張貼「無條件投降」字句,公然向伊朗施壓。然後,美國媒體披露白宮和五角大樓正積極備戰,考慮用稱為「地庫剋星」 (bunker...
美國洛杉磯爆發反對移民執法的示威,總統指派國民警衛隊和海軍陸戰隊入城,被指濫權及破壞聯邦與州政府之間的分權。這場爭端也蔓延到海外港人社群,支持反對雙方各執一詞。然而經歷了一個星期的觀察,我越來越懷疑爭執的重點並不是移民議題,甚至乎不是公共政策;而背後的走向,相對於移民議題本身的分歧,恐怕更需要警惕。 在談我的觀察之前,先說說公共政策的爭議本來應該是怎樣的。如果我們想解決問題,而不是純粹發洩情緒,那麼我們需要的應該是細緻思辨。甚麼是細緻思辨?就是不要非此即彼,不要一刀切。例如在台灣,我支持或反對賴清德政府,不等於我必須同時支持或反對他的能源政策;就算我支持核能發電,也不等於我必然支持某一所核電廠的存廢。有常理的人,應該能夠把各條問題切開,逐項討論。 回到當前的移民爭議,反對或支持特朗普政府,和反對或支持當前針對移民的執法行動,可以是兩回事。反對當前的執法行動,也不等於就支持永遠不對移民執法,或者大開邊境以後不管合法非法,世事不用這樣滑斜坡。簡單把討論分為「撐移民」和「反移民」,然後對當前的執法行動提出質疑的一律扣為「撐移民」,那是思辨的懶惰。套用某著名港人時事評網紅的慣用說法,未免有點「小農DNA」,非現代人所為。 爭論的實證 那我們可以如何細緻一點?有些時候,公共政策的爭議會涉及原則問題,後面是價值觀的辯論;也有些時候,爭論的焦點是實證命題,可以通過現實社會中的經驗去回答。我們可從這分野開始。 舉個例,台灣的一大公共政策的爭議是死刑存廢。有些人認為「一命償一命」,是原則問題,那要爭論的就是這句話的含義,為什麼「一命」可以「償」另外「一命」;也有些人的觀點認為保留死刑可以阻嚇犯罪,那就是要實證的命題。例如香港和新加坡的社會文化經濟背景水平相近,都承傳了英國的司法制度,但是香港廢除了死刑,新加坡卻沒有;那麼香港在廢死後有沒有如某些反廢死論者所言,觸發出狂兇極惡的連環殺人事件?也沒有。 美國移民政策的討論也可以這樣分。有些爭論可以實證:例如說「非法移民沒有交稅」,實情是美國政府有向所謂的「非法移民」徵稅,紀錄十分齊全;又例如說「非法移民帶來犯罪」,實情是所有的移民(無論「非法」與否),在全國、州、縣、鄰里層面的暴力或非暴力犯罪率,都要比美國出生的低。這類問題很簡單,肯去找數據就會有答案。...
About [De Bene Esse]This Latin phrase can...
在保加利亞旅行期間,走訪了數個城市,發現一個有趣現象。不同地方的人談及該地,或多或少、有意無意,都會提到:「我們本來可以成為首都,不過呢⋯⋯」 第一站來到的魯塞(Ruse),在咖啡館認識 Alex。他談起家鄉,提及多瑙河畔的地理優勢,曾是貿易樞紐,更有「小維也納」之稱。然後淡淡地說:「我們本應有機會成為首都,只是太靠近邊界⋯⋯」 其後抵達大特爾諾沃(Veliko Tarnovo),認識了主修語言學的 Boryana。她回溯中世紀時的輝煌地位,這裡曾是第二保加利亞帝國的首都,首部憲法亦是在此通過,名字就叫《特爾諾沃憲法》。她又是輕描淡寫地補充:「我們本來可以成為首都,不過位置不夠中心⋯⋯」 來到保國第二大的普羅夫迪夫(Plovdiv),是歐洲最長時間持續有人類居住的地段之一,逾八千年歷史。最特別亦最富魅力之處,是在商業街道旁,偶爾會看見深達八米的坑道,走近細看,竟是羅馬遺址。彷彿把城市的歷史像一本肥厚的字典翻開展示人前,成為獨特的市容風景。即使在獨裁時期,每當工地發現遺址,當局往往珍而重之,並非像無知流氓一味破舊。...
近年不少西方民主國家均出現民主倒退 (democratic backlash ) 的現象,極右思想和民粹主義的出現,推崇強人領導,甚至鼓吹威權管治,對人權、自由和法治造成不少衝擊。獨立的司法制度,便無可選擇地被逼處於這波衝擊的風眼。無獨有偶,極右政權對司法獨立的干預,與極左威權管治的手法相當類似,干預大概可以從三方面分析:直接的介入、間接的干預和價值的轉變。 直接的介入 直接的介入是指行政機關直接干預司法程序,最明顯的是行政機關直接指令司法機關如何判。但在現代社會,這種情況較罕見,一來這會徹底破壞司法機關的獨立形象,而即使是威權政府,仍然希望可以利用司法機關的獨立形象向外界展示其行為獲司法機關的認同。...
六月是荷花盛放的季節,這個時候的池塘裡,蓮花爭相綻放,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然而,通常我們看到的荷花照片,多是色彩斑斕的畫面,鮮豔的粉紅、潔白的花瓣在陽光下閃耀,給人一種明亮而愉悅的感覺。但如果用黑白相片來詮釋荷花之美,或許會有截然不同的視角。 黑白相片,去除了顏色的干擾,讓人更專注於形狀、線條和光影的變化。荷花的花瓣在黑白的世界裡,似乎變得更加柔和而富有層次,優雅的曲線勾勒出一種獨特的韻味。每一片花瓣的邊緣,在光線的照射下,形成了微妙的明暗對比,展現出荷花的細膩與堅韌。 在黑白的背景中,荷葉也展現出不同的美感。水珠在葉面上滑動,反射出光影的變化,這樣的畫面讓人感受到一種靜謐與安詳,仿佛時間在此刻凝固。黑白相片中的荷花,宛如一位優雅的舞者,在清風中翩翩起舞,無論是盛開還是含苞待放,都散發出一種淡淡的哀愁與美麗。 拍攝荷花的過程中,攝相師需要更仔細地觀察,每一個角度和光影的變化都可能會帶來不同的效果。在黑白的世界裡,荷花不僅僅是自然的產物,更成為了情感的寄託。它們在水面上搖曳生姿,像是在訴說著千古流傳的故事。 因此,黑白相片所呈現的荷花之美,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心靈的共鳴。這種簡約而深刻的表達方式,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荷花,讓它在六月的陽光下,散發出不一樣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