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封信 20.2 生命回顧與個人歷史的重要性 明慧,讓我與你分享關於個人歷史保存重要性的一些思考。研究表明,個人歷史保存對心理健康、身份維護和代際連結具有根本重要性。個人歷史保存服務於多個關鍵功能:通過身份肯定增強心理健康,為家庭創造有形遺產,保存文化知識,並通過智慧傳播為老年人提供目標感。 生命回顧和回憶活動顯著改善老年人的抑鬱、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這些益處通過整合生活經驗、解決過去衝突、增強連續感,以及從積累經驗中積極創造意義來運作。 現代遺產保存方法包括回憶錄寫作、口述史專案和數位多媒體方法。研究表明,回憶錄寫作刺激認知功能,同時創造有意義的家庭遺產。口述史專案對文化保存和可及性特別有價值。數位生活故事書即使對有記憶困難的老年人也顯示出積極結果,通過多感官參與強化自我感。...
2025年9月10日,美國右翼保守派評論人 Charles James Kirk(Charlie Kirk)在猶他州一場校園演講中遭到暗殺。Charlie Kirk以言論大膽、立場鮮明聞名,生前常就種族、宗教及LGBTQ等議題發表具爭議的言論。 筆者認為,Charlie...
早餐桌上看似普通的一片芝士、一顆煎蛋、幾片蕃茄,加上一杯牛奶,卻折射出當前英國經濟的現實。三年前,這樣的早餐成本或不到3英鎊;如今,同樣組合已逼近5英鎊。這並非偶然,而是勞動力成本、氣候變化與稅費政策共同推動的結果。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最新數據,2025年8月消費物價指數(CPI)為3.8%,與7月持平。然而,食品及非酒精飲料的通脹率卻由4.9%升至5.1%,連續第五個月上升,創18個月新高。這意味著,即便整體通脹暫時穩定,家庭餐桌上的日常成本仍在顯著攀升。 食品價格上漲的背後因素 這一波食品價格上漲的背後,既有結構性因素,也有短期衝擊。結構性因素主要是長期累積的成本壓力與制度性約束:例如,最低工資(National Living Wage)逐年上調,使零售與餐飲業的人工成本持續上升;國民保險(National Insurance)及其他勞動保障費用增加,也使企業固定支出增大。這些成本難以短期消化,只能逐步反映在貨架價格上,形成持續上行壓力。...
Bentley Priory Museum這座博物館其實不老,2013年才正式開放,所以設施頗先進。比如道丁辦工室(Dowding's Office)旁邊的放映室,播放著曾獲獎的 10 分鐘短片《那些少數人背後的那一位》(The One...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當孩子出現困難時,無論是行為還是情緒問題,父母往往容易走向兩個極端:有的會立刻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認為問題源於自己的不足;有的則斬釘截鐵地認定是孩子的錯誤所造成。這兩種看法看似不同,但共同之處在於:它們既幫不上忙,還常常把父母的情緒推向內疚或憤怒之中。 15歲的Summer已經超過一星期沒有進食,父母焦急之下把她送進醫院。當情況稍為穩定,醫生建議他們接受家庭治療。第一次見面時,張太立刻說:「都是我的錯,我見Summer最近沒有胃口,就拼命煮不同的菜,催促她多吃一點。結果她不是完全不吃,就是吃到吐。我太心急了,不應該這樣做。」張先生卻嘆了一口氣:「Summer自己想瘦,所以才不肯吃。我們從沒批評過她,也不知道她為什麼覺得自己胖。」 張太深陷自責,張先生則堅持認為女兒「自作自受」。當父母各自停留在「全是我的錯」或「完全是她的問題」的思維時,他們聽不進對方的聲音。即使張太提起張先生常提醒女兒「不要吃太多,免得長肉」,張先生也立刻否認:「我是為她好,從沒逼過她運動。」...
( 編按 : 破土除了有固定的作者專欄,亦歡迎讀者投稿分享。 ) 香港立法會日前以壓倒性票數否決政府提出,為海外結婚的同性伴侶設立登記制度的建議。早在2023年,終審法院已裁定政府有責任推行該制度,並給予政府兩年時間完成相關工作。如今在沒有反對派的立法會中,竟然破天荒地否決了政府的建議,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首先,這一事件突顯了「愛國者治港」下的立法會缺乏代表性的本質。當局在2021年設立此立法會時,聲稱它將具有社會代表性。他們指出議員在職業、生活經歷(涵蓋香港、內地及台灣)以及立法會經驗方面具多元性,包括資深人士與新晉成員。因此,當局表示,立法會能「全面地」反映民意。(註一) 在投票結束後,港澳辦宣稱立法會代表「主流民意」。(註二)官員引用立法會自身進行的一次簡短公眾諮詢結果,據稱在逾一萬份意見書中,有八成反對該項建議,是「明確、直接的反映民意」。換言之,官員並非援引對於這個議題的某種模糊的民意概念,而是聲稱這是實際的公眾意見。...
暑假之初,跟一位舉家移英約半年的朋友小聚。她像大多數新移民家庭一樣,對英國的學制與教育文化既陌生又充滿好奇。或許因為我從事相關工作,她總愛分享兒女的學習經歷,並時不時提出疑問。那天,她忽然語帶感慨地說:「在學校工作的人,真的像那些在大海上默默航行的遠洋船隊。」她曾在香港從事出入口物流工作,對這比喻自有體會。而她這句話,簡單卻深刻,正全神地點出教育工作的特質——英國如是,香港亦如是。 初入行時,曾聽過有人說教育工作重重覆覆,老師只是「教書機器」。當時我總覺得這種說法不妥,卻又說不上為什麼。只知道我的工作日常,是建立於聆聽、對話、理解和信任之上。在教育現場起跌前行至今,我終於看見教育工作和各種集體專業一樣,是關係密集的,日常所見的重覆性付出只是表面,內涵中有更多的是倫理判斷與細緻的實踐。好比醫生護士與病者、社工與受助人、傳媒工作者與讀者觀眾的關係,如果缺乏溝通與理解,專業就只會空洞得只剩下一紙資格。更重要的是,學校、醫院、社區中心、報館當中又怎會只有老師、醫生、護士、社工、編輯、記者?教育工作這「遠洋船隊」,其實分工細緻互相協作,恪守專業精神,為受眾默默付出。 旅程中的風浪與艷陽 當各大傳媒紛紛報道「狀元」去向、逆境學生如何自強不息等,各則鼓舞人心的新聞時,筆者想邀請大家想像一下這些成果背後,各位「船員」默默付出的心力。這些年來,筆者跟各位「船員」同行,有辛酸有甘甜,借此,跟大家分享當中的風浪與艷陽: 筆者在香港任教時,有一位鍾情拍攝照片和影像的學生,由於家人關係和過度活躍症的影響,成為學校上下「重點關注」人物。當時的班主任、社工、成長教育部同工(負責訓育輔導的)、聯課活動組、教育心理學家、甚至校園電視台技術顧問,無不成為他這六年「遠航」歷險的船長、領航員、天氣預報員、技術支援、後勤補給等等。 這位年輕人情緒波幅好比超強颱風!他試過種種當時在香港難以接受的行為,當中以手持剪刀於課室門外與老師「理論」最為經典。當然這位年輕人也有叫人拍手讚嘆的時候:某年陸運會,他帶領一眾「徒弟」利用他「土法」研製的追蹤攝影機,拍下一幕幕一百米衝刺的片段,成為全場最有價值工作人員。這位後來被一眾高中老師稱呼為「大導演」的年輕人,最終成功考進了傳理系,現在是某電視台中肯學肯做的年輕攝影師。 現時在英國工作的我,服務於一所公立學校,學生都是就近入學的社區孩子。去年開學時一位總是瑟縮一角的9年級小女生最引起我的注意,因為她總是神情緊繃、沉默寡言。作為新任的班主任,在翻查班中學生過往出席率、行為表現等紀錄時,我發現她大概是因為受欺凌而長期缺席,跟家長聯絡後更發現她正尋求教育心理學家的支援。在整個學年中,學校的attendance...
香港人對身份認同這課題,應該特別多反思,所以亦很有興趣了解他人的身份歸屬。記得一次到訪巴勒斯坦,遇上一名居於定居點的猶太裔大叔。他反覆強調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其實是阿拉伯人,其後與一位巴勒斯坦友人談及此事,他坦言自己在種族上屬阿拉伯人,在土地歸屬上則是巴勒斯坦人,但他不禁質疑:「為何一個殖民者(指定居點的猶太人),如此執著於否定我們與這片土地的聯繫呢?」 忘了從哪裡讀來的一句話:「巴爾幹半島產生的歷史,遠超其所能消化。」巴爾幹的身份認同,自然也份外複雜。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的古城莫斯塔爾(Mostar),認識了 S。他看上去像伯伯,但實際居然只有48,蒼老得令我要再三確認年齡。 在波黑,人口主要分為三大族群,各族又與其宗教緊密相連:塞爾維亞人(東正教)、克羅地亞人(天主教)和波斯尼亞克人(Bosniak,伊斯蘭教)。S 生於波斯尼亞克族群,但本身不是穆斯林,而是無神論者。儘管他在文化層面認同波斯尼亞克的身份,但在宗教信仰上卻有所分歧。地域上,S...
第二十封信 20.1 明慧: 五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二十多歲的年輕哲學學生時,曾在那個充滿理想與迷茫的年代給你寫信,談論人生的困惑與意義。如今,歲月如流水,我已屆耄耋,在這人間已生活七十多年,也已臨近離世之時。現代醫療雖能延壽,長命百歲亦非奢談,可真正重要的並非「活著」,而是「如何活得有意義與價值」。這正是蘇格拉底「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的深意所在。 「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昔日的感嘆,在今世已改換語境。醫療與營養的躍進,讓壽命攀升,但面對生命有限性,我們當以深刻與廣闊替代長度與數字,用每一刻的清醒與熱情去雕塑屬於自己的天地。 時光荏苒,回望這五十多年的歲月,我想起當年我們第一次相遇時的情景。那是在一個春日的午後,我們在尖沙嘴海運大廈的巴西咖啡店裡討論著存在主義的哲學問題。你當時穿著一件淡藍色校服,手中拿著一本沙特的《存在與虛無》,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與對生命的熱忱。那個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櫺灑在你的臉上,你認真思考問題時微蹙的眉頭,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記憶中。...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