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封信 18.2 歷史理解對「香港之死」的深刻意義 當我們說香港已經「死亡」時,我們並不是在談論一座城市的物理消失,而是在警示一種更深層的危機:如果我們不理解香港歷史中的核心張力和獨特價值,就無法真正把握香港的身份特質與未來走向。這種「死亡」是文化的死亡、記憶的死亡、身份認同的死亡。 而當我們談論歷史理解對於此刻的意義時,我們無法迴避2020年《港區國安法》的頒布。這條法律像一道分水嶺,將香港徹底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它不僅僅是法條的改變,更是對香港百年來所建立的自由、法治與獨特身份的根本性毀滅。在這個毀滅之後,歷史理解的意義變得前所未有的沉重與迫切,它分裂成兩種截然不同卻又血脈相連的追問: 對於那些流亡海外、散落全球的「無家自由」的香港人而言,歷史是他們維繫身份認同的最後一根紐帶。在陌生的土地上,他們失去了熟悉的家園,但恰恰是通過不斷回溯與講述香港的故事——從開埠的漁村到國際金融中心,從六七暴動、雨傘運動再到2019的抗爭,他們才能在漂泊中確認自己「是誰」。歷史給了他們一種精神上的家園,一種超越地理界線的歸屬感。理解香港為何會走到今天這一步,理解那份自由與法治是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先輩們一點一滴爭取而來,這份理解本身就成為了一種抵抗遺忘、拒絕被定義的行動。歷史,是他們在無家狀態下的自由宣言。...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夏天本應是英國人最能舒一口氣的時節——日照長,泰晤士河邊的露天酒吧座無虛席,議會亦正值夏季休會期,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和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理應得以喘息。然而,國家統計局(ONS)公布的數字卻為這份夏日閒適投下陰影:英國七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上升 3.8%,不僅高於市場普遍預期的3.6%,更超過ONS自家早前「下調」的內部預測。若計及業主自住住房成本(CPIH),升幅達 4.2%。 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通脹維持在 2.7%;歐洲大陸更顯「安穩」:德國...
不論在地或流散海外的香港人,我們都目睹香港的公民社會在過去五年如何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感受時局的演化、國際關注的轉移,我們也許亦逐漸意識到這種以國安體制維持的高度監控及壓制,已成為香港的新常態,並很可能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期。然而,我們相信香港並非因此進入「歷史的垃圾時間」(註一)。 對保護人權的韌性 在人類歷史的經驗中,社會對人權、民主和自由的尊重和保障,都是從苦難中磨練出來。在這困難的時期,在地或流散海外的香港人,都值得思考如何為香港的民主、自由及人權保留種子,以及如何在微小、受限的空間中,實踐和探索民主,以及建立新的公民空間。 在這背景下,我們於本月發表了一本小書《人權記錄入門手冊》,希望可以簡單、實用、入門的角度,讓大眾和有意從事人權倡議工作的朋友,快速地了解人權記錄的要點,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記錄進行倡議。這本小書簡介了人權記錄的社會功能、適用於香港的聯合國人權公約和監督機制、人權公約對香港的實際作用、進行人權記錄的方法及原則和注意事項等。 我們相信,增加社會大眾對人權的理解和監督的原則,社會對保護人權的韌性亦會隨之增強。正如近日政府採購中國內地樽裝水的事件,社會輿論本能地指向政府採購、招標、對承辦商的背景審查,是否出現失誤;政府對公眾及公帑的運用,是否有足夠的問責;以及現行監督政府的機制,例如立法會特權法、廉政公署、審計署有否作出行動。這些都反映香港社會過去多年凝聚、培育的公民意識,令要求政府廉潔、公正及問責,成為我們不可動搖的期望。筆者相信,追求人權、社會公義仍是香港人不可動搖的信念。問題是我們應如何調整,在當前的環境中保持和持續推動這些信念? 如何在狹窄的倡議空間回應 這本小書亦是我們對過去數年的倡議工作,以及國際局勢變化的的反思,香港人在高壓的政治環境、限縮的公民空間中應如何回應,以及如何推動人權呢?我們就此提出了三個方向:...
路易士算什麼書都看,不過對愛情小說已沒有興趣。中年人一般油膩,愛錢。最近就看一本名為Money: A Story of Humanity的書。雖然是錢的歷史但不庸俗,反而充滿人文精神,人類的歷史推動原來是錢。 作者大衛·麥克威廉斯(David McWilliams,生於1966年)是一位愛爾蘭經濟學家、作家與記者。他也擔任廣播主持人、作家、經濟評論員及紀錄片製作人。《金錢:人類的故事》充份反映他講故事的能力,能成為暢銷著作並非偶然。...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Amy 來電說因為臨時有要事,要取消今天的面談。她從來不會突然取消見面,不久後我又收到莎莎的訊息,說她今天也不來了。Amy 和...
美國是否正在套用北京的威權手冊? ——香港自由被瓦解的經歷,為美國的民主倒退提供警示。 (編按 : 破土除了有固定的作者專欄,亦歡迎讀者投稿分享。 )...
在科索沃的街頭,有一個在其他國家少見的現象,就是美國國旗隨處可見。雖然未去到旗海飄揚的地步,但在不少街角、商店或官方建築物,都可見花旗的蹤影。 我在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納,旅館老闆的父親 Avni 年約六十,英文說得非常流利,閒談間我問他對美國觀感如何。在歐洲旅行時,我也問過不少人類似問題,大多答得不冷不熱,頂多回句「還可以吧」。Avni 的回應卻是毫不猶疑,斬釘截鐵地答:「Excellent!」即使當年美國領事「千福 BB」 願意在香港冒險去明將壽司食紅豆軍艦,也難以爭取到香港人一句...
美國與日本達成關稅協議,美國對日本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從較早前擬訂的25%下調至15%,換取日本對美國汽車及大米等農產品開放市場,以及承諾日後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投資領域為日本國家安全相關項目,如半導體、鋼鐵、造船、航空、能源及人工智能。日本藉此協議保住汽車出口美國市場,並借助美國科技增強國防實力,而美國則賺取關稅收入及外來投資。 要求日本政府大增國防開支不現實 在美日關稅談判期間,美國一度堅持日本須承諾大幅增加國防預算,達致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後來更要求仿效歐盟國家達致5%;日本則強烈要求美國調低針對日本鋼鐵及鋁出口的50%關稅,結果這兩項都沒有列入美日關稅協議。 日方表示會另行爭取美方降低鋼鐵及鋁關稅,反映在日本政府的計算裡,汽車出口美國遠較鋼鐵和鋁重要,目前日本對美國享有63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其中大部分來自汽車出口。 汽車工業是日本經濟的支柱行業,所以在關稅談判上,日本採取了暫棄鋼鐵先保汽車的策略,爭取早日對美達成協議。至於美國暫時不再堅持日本增加國防開支,相信與日本執政自民黨的政治形勢有關,石破茂領導的自民黨執政聯盟,較早前已失去眾議院多數,近日更輸掉參議院多數,被迫下台的消息不斷傳出,要求日本政府即時大增國防開支並不現實。 日本的盤算 在美日關稅長達八個回合的談判中,一個困擾日本的難題是,特朗普公開批評日本對外國進口稻米徵收超高關稅,藉此保護國內大米行業。日本最終同意讓步,媒體分析指這是因為近年日本大米生產減少,導致價格大幅上升,民眾怨聲載道,日本政府如今同意對美開放大米進口,相信是有意藉相對廉價的美國米,舒緩基層國民米糧負擔,日本政壇始終認為,日本米比進口米好吃,國民不會輕易轉食外國米。...
上星期,討論了「光榮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1689),與今次談的尋寶記,有密切關係。但要一探究竟,要有點耐性了解朝代更迭的來龍去脈。 我們記得威廉三世(William III)在1688年被英國議會邀請來英,推翻占士二世(James II),與妻子(也是占士二世的女兒)瑪麗二世一起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共同君主(1689至1702)。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