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停戰斡旋峰迴路轉,先是美國與俄羅斯上周宣布將於匈牙利舉行峰會,落實俄烏停戰安排,其後特朗普會晤澤連斯基,據報道談得很僵,特朗普甚至有講粗口;之後美俄外長本周初通電話,然後取消了原擬舉行的外長會談,再宣布美俄峰會取消。澤連斯基則與歐洲多國聯合表態,指雙方就日後共同防衛已有原則性協議,停火談判應以現時軍事對峙前線為起點,特朗普也公開聲稱應以現時前線為界,俄烏雙方立即停火撤軍。 關鍵的五天 美俄二度峰會從宣布到取消,前後不過五天,但這五天對烏克蘭和歐盟帶來的震撼,卻是相當大。首先,峰會是特朗普與普京外交接觸後敲定的,特朗普看來認同了普京某些停火要求,主要就是烏克蘭須放棄整個東部頓巴斯區域,換取俄羅斯撤軍,特朗普相信是以此向澤連斯基施壓,而澤連斯基拒絕屈服,導致上周末的美烏領袖會談不歡而散。特朗普一度放言,會考慮向烏克蘭出售長程導彈,與普京商定舉行峰會後便轉軚,顯示美國作了讓步,這些轉變令烏克蘭承受巨大壓力。 其次,美俄峰會選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這個選點令歐盟震怒,匈牙利是歐盟兼北約成員,本應團結一致槍口對外,向俄羅斯施壓,但匈牙利總理奧班一向親俄,在歐盟經貿及金融制裁俄羅斯一事上,經常陽奉陰違拖後腿。如今國際刑事法庭仍在通緝普京,要追究他犯下的戰爭罪行,匈牙利雖放言將退出國際刑事法庭公約,但現時仍受條約約束,怎可能公然歡迎普京入境,與特朗普舉行會談,然後施施然返回莫斯科?奧班答應借場辦美俄峰會,是對歐盟的嚴重挑釁,突顯了歐盟內部的裂痕。 歐盟與烏克蘭的行動 在美俄峰會消息公布後,歐盟和烏克蘭之間加快了外交磋商,趕在美俄峰會前敲定烏克蘭同意停火的立場,並游說美國接受,避免俄羅斯左右逼宮,製造既定事實,逼烏克蘭及歐盟接受。烏克蘭及歐洲多國加快炮製的停火方案,核心有兩點,一是以現時軍事佔領界線為談判起點,二是歐洲諸國提供經濟援助及軍事聯防保證。 這兩點是不可分割的,若沒有日後的協防保證,要求烏克蘭同意放棄現時被俄軍佔領的大片土地,在烏克蘭國內很難通過,但未來的經濟援助與軍援涉及極多複雜安排,歐盟內部也意見多多,本來是不可能快速達成妥協的,但美俄匈牙利峰會震盪之下,這個妥協進程明顯加快了,以致澤連斯基公開宣稱,烏克蘭已作好預備,以現時軍事分界為起點,與俄談判停戰。...
其實這篇文章仍是源於溫莎之旅,不過無謂悶壞讀者,題目改改名。未答「聖佐治是誰?」之前,不如先問大家是否知道愛德華三世是誰? 簡單回應是: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在1312年11月13日生於英格蘭伯克郡(Berkshire)溫莎城堡,1377年6月21日卒於舒梨郡(Surrey),在1327年至1377年在位。他最為人所知的,是領導英格蘭跟法國展開百年戰爭。他的十三名子女的後代,一直爭奪王位,最終引發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 嘉德騎士團...
本欄一直強調移民是極為多元的社會過程,世上一方面沒有單一的移民經驗,而你是哪一種移民也不是你自己說了算,亦要看當地社會如何看。要見證移民經驗的多元性,我建議大家留意最近在台灣十分火熱的網上節目《中文怪物》。節目中的一百位參賽者都是移民到台灣的外地人,而且背景都不太一樣,撞出各種火花。 《中文怪物》是由來自法國的網紅「酷」所策劃的大型節目,召集了一百位在台灣生活的外國人比試中文能力,勝出者可獲三十萬台幣獎金。第一集在一個月前播出,至今已近五百萬收看次數,最後一集亦已在早前播出。這節目可以討論的地方有很多,本文集中討論當中反映的移民經驗。 首先得稱讚節目組在尋找參賽者時花了很多心思。一百名參賽者固然有不少來自觀眾熟悉的國家,例如美國、日本和南韓等,但也包括許多平常提到「外國人在台灣」的時候未必會想到的國家,例如印度、烏克蘭和波蘭,拉闊觀眾對外國人的印象。也有一些參賽者來自中華民國現時或曾經的邦交國,例如海地、斯威士蘭(Eswatini)和岡比亞(Republic of the Gambia),說明台灣對外關係的特殊性。 擴濶一般的想像...
好友在面書分享了一篇〈寫給女童軍的家書〉,附上一張照片:卡片上印著可愛的貓頭鷹圖案,上面寫着一句溫暖的祝福:「願你對世界感到好奇,帶一點fun……」。這句簡單卻深情的文字,引來許多朋友留言。大家一言一語互相回應,洋溢着一種難得的溫度。 這位好友的10歲女兒,在剛過去的暑假參加了八日七夜的童軍露營。八天裡,她無法和家人通訊,也完全離線 ——沒有互聯網,只有夥伴、團隊活動、森林、營火、星空…… 對她而言,這段日子想必會成為一段終生難忘的記憶。曾幾何時,我在香港帶領學生參與宿營活動時,給家人寄一封「家書」總是必做功課。但不知從何時起,這種充滿等待與想念的「慢連結」,似乎被習慣了「即時」的世界取代,變得稀有,甚至悄然消逝。這次朋友和女兒藉家書連結彼此,不只喚醒我們這代「上世紀末」的孩子,對童年的懷念,也提醒了身為師長的我們:在數碼時代,孩子更需要留下一段「斷線」的時光,擁有更多「面對面」的相處機會。科技 是成長的雙刃劍筆者有幸見證教育界在資訊科技應用上的飛躍發展。從早期為了「提升教學效能」,到網上課堂、線上評估,至近年人工智能(AI)的普及,只不過是短短二十多年間的事。至於這個世代的孩子,有些從幼兒開始就含着「電子奶嘴」長大,有些甚至從未經歷過「沒有手機」的年代。善用科技,無疑是回應這個時代的必要能力。對孩子而言,科技讓他們觸及更廣闊的世界,也令學習不再受限於課本、課室。他們可以依興趣自主探索,知識與經驗變得更個人化,這些都是科技為這代人帶來獨有的正面力量。然而,科技的便利也讓許多孩子逐漸過度依賴螢幕,沉迷於文字訊息、貼圖、短影音這些「速食式互動」。久而久之,真實世界深度的情感交流被取代,群體中「看見彼此」的經驗愈來愈稀薄。2023年,香港青年協會的調查指出,香港6至14歲孩子平均每天花超過三小時在螢幕上,其中七成時間用於短影音或即時通訊。家長與教師觀察到,他們雖然在線上交流頻繁,在現實生活中卻甚少主動互動或合作,至於專注力下降、同理心不足的現象,更越來越普遍。類似情況在英國也出現。2024年,英國兒童委員會(Children’s Commissioner...
我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參加了一個「免費導賞團」,原以為只是尋常了解當地風土民情,導遊卻不斷宣揚其政治立場,與我之前所理解的歷史又大相逕庭。在我聽來,雖然甚為礙耳,但來都來了,也想聽聽當地人的看法。 導遊主動提及 1995 年 7 月波斯尼亞戰爭期間,塞爾維亞所實施的種族清洗。他聲稱該事件頂多只是「戰爭罪行」,卻絕不構成「種族清洗」。他如此辯稱:「在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遇害者『只有』五千人(實為八千人),不否認這是戰爭罪行,但絕不能稱之為『種族清洗』。」 為甚麼不算種族清洗?他的論點是:「如果這樣也算『種族清洗』,便是『貶低』二戰期間猶太人的苦難,同時亦會『貶低』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滅絕,以及目前加沙的情況。」接著他又補充:「倒是二戰時期,(親納粹的)克羅地亞對塞爾維亞人的屠殺,才稱得上真正的種族滅絕。」...
2025年12月7日,香港將舉行第八屆立法會選舉。這是自2021年全面修改選舉制度後的第二次選舉。提名期臨近,卻未見任何人宣布參選,反而已有至少十五名現任議員表態不會競逐連任。這一冷清的政治景象,反映出中央與特區政府如何透過層層機制,牢牢掌握立法會的「政治安全」,讓誰能參選、誰該退場,早已在一種「不言而喻」的默契與壓力下被決定。 從2019到2021:政治重塑的起點 近年政治變局的轉捩點,是2019年因《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的社會風波與持續近一年的示威浪潮,令北京決心立即全面「整頓」香港的政治秩序。2019年,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中橫掃近九成議席,翌年更嘗試透過初選團結力量,在立法會選舉中爭取過半議席。這一連串事件徹底觸動了中國威權統治的紅線,引發強力的打壓。 2020年6月30日,《香港國安法》在港實施,為拘控民主派初選的組織者及參與者埋下伏筆。翌年3月,全國人大再通過決定,徹底改寫香港的選舉制度。自此,立法會與區議會的組成方式被重塑,並引入由政府主導的「候選人資格審查」機制,以確保所有候選人都是「愛國者」。 雙層審查機制:從提名到參選的政治篩網 在現行制度下,立法會選舉參選人必須通過「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的確認,證明其「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並且要獲國安委審查無異議,方能取得參選資格。國安委向審查委員會提供的「審查意見書」實際上具有決定性作用,且不容任何法律挑戰。 同時,原本僅負責選出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被擴權,由1200人增至1500人。成員主要來自商界、專業團體、親政府組織及其他「功能界別」。在新的安排下,參選立法會者,不論是選委會界別、功能界別或地區直選,都需獲至少10名選舉委員會成員提名,方具參選資格。這意味著,若不被政治體系接納,連起跑線都無法踏上。...
市場屏息以待美中貿易談判能否於本月底南韓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釋出緩和訊號之際,美國地區銀行Zions Bancorp與Western Alliance Bancorp卻同日爆出涉及欺詐貸款的重大損失。消息如冷箭穿空,令市場憶起2023年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驟然倒下的噩夢——地區銀行風險再度浮上檯面。反映市場恐慌程度的VIX指數周四(10月16日)突破25關口,直逼30;美元指數同步受壓下行,風險資產應聲重挫。這場「完美風暴」,雖似意料之外,卻也情理之中。...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五突然宣布,11月起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100%關稅,報復中國全面收緊稀土產品出口,消息刺激美股大跌,進而導致全球多處股市本周初大跌。雖然周末至周一美中雙方官員皆努力放風,試圖為中美衝突降溫,並指本月下旬兩國領導人仍將在亞太經合峰會上會晤,但周二中方續有反制措施推出,制裁南韓造船業巨企韓華海洋在美國的分支機構,而特朗普也表示擬停購中國食油,報復中國不再購買美國大豆,令投資者擔憂此次中美衝突或會深化。 分析新一波中美角力,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由中國主動發起 這一輪的角力與衝突,看來是由中國主動發起的。美中貿易談判美方主將財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怒斥中方此次嚴限稀土出口,是想拖累全球經濟,陪中國經濟一起崩塌。這篇報道引述美方官員透露,美方上周中得悉中方推出一套極嚴厲的限制稀土物資出境方案後,曾馬上要求作雙邊會談,藉此消除誤解避免誤判,但中方拒絕商談。美方等了36個小時,見中方沒反應,特朗普才決定公開出招,宣布對中國加徵100%關稅。 在周末,中方官員為新一輪衝突解說時,指新限制出台是回應美方在九月擴大對華科技輸出清單,並非有意挑釁。對此,美方官員公開反駁,指美方之前推的都是小措施,中方的稀土新政卻是全盤禁止出口,力度完全不符比例,且新政細節極多,非短時間可擬就,相信已醞釀好幾個月。美方官員指今年夏天雙方會談時,持強硬態度的中國商務部官員曾表示,中方將會有強似「地獄火」的措施,相信就是預告這次稀土戰。...
一、前言 2025 年 9 月,香港立法會以大比數否決了《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下稱《法案》)。[1] 該《法案》原本是政府為回應終審法院在《岑子杰》一案中的判決而提出。 [2]...
去溫莎這種級數的景點,往往是資訊量大多,看得眼花瞭亂,上次從城堡角度看,今次要較正新焦點,集中在查里二世身上。 由流亡到復辟的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Charles II)與溫莎城堡有什麼關係呢?人家是王,在溫莎是合情合理的。但我們要知道查理二世的父親是查理一世,引發了英國內戰。查理一世雖然在1625年繼承了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的王位,但卻在內戰中成了大輸家,國會與軍方領袖決定對查理一世進行審判,他並於1649年1月30日被處決。處決前的聖誕,查理一世就是在溫莎城堡,死後則葬在城堡內聖佐治禮拜堂 (St. George's Chap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