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數則政經要聞包括:(1)歐盟公布自今年7月4日開始針對中國製電動汽車,徵收臨時性反補貼懲罰關稅,額外徵稅平均21%,最高達38%,相比美國早前宣布的100%懲罰關稅,歐盟對中國算是留有餘地;(2)七國集團峰會後發出的聯合聲明,29處提及中國,針對性和措辭強烈度均大於過往,反映西方工業大國已確定中國為首要競爭對手,但聲明並不包含具體的聯合制華措施,反映七國高層默許成員各自留有彈性,酌情制訂壓抑中國輸出過剩産能的手段。此外,瑞士和平峰會因中俄聯手「杯葛」了無成果、深圳多家銀行突然要求提款逾5萬元人民幣的存戶需預約,也備受外界關注。 中國製電動車稅率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歐盟對中國製電動車加徵的稅率並非「一刀切」,主要分成三種情況:(1)對於三家參與抽樣調查的企業,加徵的關稅稅率分別為:比亞迪17.4%;吉利汽車20%;上汽集團38.1%。(2)對於其他未被抽樣但配合調查的企業,稅率統一為21%;(3)不配合調查的企業,加徵稅率為38.1%。再加上原本關稅稅率為10%,這意味著,中國車企中,比亞迪的稅率最低;上汽集團和不配合調查的企業,稅率最高為48.1%。士指出,平均約30%的總關稅,雖然會令中國電動車行業的出口成本增加數十億歐元,但不足以扼殺行業利潤,中國電動車仍會致力進軍歐洲市場。而由於總關稅不逾50%心理關口,不算激進,相信不會引致嚴重報復及磨擦升級。華爾街日報對中國汽車業如何回應歐盟關稅,也作了詳盡報道,大致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開始在歐洲建廠,或者與當地車企組成合資企業,透過在歐洲生產中國品牌電動車來避過進口關稅;第二種是在第三國(例如泰國)完成生產及出口到歐盟,避過中國直接出口的反補貼關稅;第三種是放棄歐盟市場,轉向其他歡迎中國電動車進口的市場。這三種回應方式,主要視乎車企自身實力,最具競爭力的幾家才能選第一種方法,因為涉及大筆投資資金,第二種短期或可奏效,但只要歐盟收緊電動車主要部件的來源地規限,仍有可能受打擊。第三種主要適用於廉價傾銷路線、質量較次的中國電動車,這類電動車不可能承受大額關稅,只能轉戰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 歐盟左右逢源雖然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留有餘地,但北京方面始終要有一些反制措施,才不致於太丟面子。針對歐洲豬肉產品進口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大概算是反制措施之一,至於對歐洲汽車進口到中國,會否採取對等懲罰措施,則仍有待談判,相信在年底前便會揭盅。歐洲主要車企早已部署在華設廠,以及組成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貿易關稅升降的影響不大,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近年在中國的生產線不斷擴充,也算是做了防風措施。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採取與美國有別的限制措施,具體地說明了西方工業大國的對華策略,大方向雖然一致,就是防止中國低價出口過剩產能,主導西方消費市場,衝擊西方本土工業。但具體政策措施和實際執行力度,卻會因各自國情有異而不能強求一致,美國本土汽車市場異常巨大,而中國電動車佔的份額極小,美國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其實就是關上大門禁止中國電動車進入;歐盟只徵收30%的關稅,是有限度開放市場,藉關稅門檻放慢中國電動車搶佔歐洲市場的步伐,讓歐洲企業有較多時間調整和適應,與中國製電動車並存。這個大方向一致具體措施不同的西方對華戰略,為近日七大工業國處處針對中國的聲明作了最真實的詮釋。經此一役,加拿大、澳洲、日本等美國盟友也會各自按本國國情,制訂不同程度的限制中國新能源產品進口的措施,在大方針上認同美國老大哥的立場,但具體策略上設法照顧自身經濟利益訴求。放眼未來,全球一體化市場因中美決裂無以為繼,許多人以為會分裂成以美國和中國為首的兩大市場,就像當年美蘇冷戰時東西方對峙那樣。歐盟的措施卻顯示,日後全球市場會分成三大板塊,美國主導一塊、中國主導一塊,還有一塊是美中共同存在且激烈競爭,歐盟看準的就是打造這一塊,實現左右逢源。 瑞士和平峰會至於瑞士和會在中俄一起缺席下未能取得成果,反映烏克蘭戰事還未進入終局,俄羅斯想在全盤保有已佔據土地的基礎上,逼烏克蘭接受城下之盟,美國和歐盟都不答應,唯有繼續供應武器予烏克蘭,希望幫助烏克蘭收回部分失地,使日後北約軍事防線與俄羅斯之間有足夠的緩衝地帶,才與俄羅斯談判停火及重劃俄烏邊界。今年夏季的巴黎奧運會開幕前全球實現停戰一事,看來已無法達成,就連醞釀多月的加沙停火也一波三折,遲遲未能實現,這樣的局面實在令世人失望。 深圳銀行限提最後,深圳多家銀行突然要求提款逾5萬的存戶預約,這件事馬上引起中外關注。因為中國地方政府債台高築,過去發新債還舊債,維持政府龐大開支,主要靠高價賣地支撐,在全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後,地方政府失去了生金蛋的鵝,如何維持財政運作已成了燃眉之急,不少地方政府要強迫公務員減薪,而金融系統缺乏足夠資金的傳聞也不時出現。如今深圳這個中國南方金融中心竟然限制存戶提款,門檻竟然低至區區5萬元,反映金融系統資金短缺已到了極嚴峻的地步,而銀行愈是限提就愈會觸發存戶恐慌,只會千方百計提走存款,把現金存於家裡或兌換成保值物資,銀行體系的存款不足問題將持續惡化,除非中央在即將舉行的三中全會上推出強力措施提振經濟,否則類似深圳限提那樣的「爆煲先兆」,恐怕很快便會蔓延至全國各地。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孩子來到英國後,從學校帶給我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大英博物館應否將館藏歸還給非洲國家?她們把貝寧王國(Kingdom of Benin)的歷史說得琅琅上口時,實在突破了我的「盲腸」。在香港接受教育多年,課堂上對非洲的前世今生真的是全無提及,當然自己也有一定責任︰視野太窄!學無止境,唯有立即上網查查什麼是貝寧王國︰西非沿海腹地最古老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起源於約公元11世紀的伊戈多米戈多王國(Kingdom of Igodomigodo),一直延續至1897年被英國帝國吞併。 促進英國廢奴的自傳這樣就明白為何英國會跟貝寧王國扯上了。不是說英國教育特別有世界視野,而是因為她曾經作為帝國就無可避免地跟世界許多我們香港人不在意的地方扯上淵源。帝國到底是文明還是野蠻的問題,下一代就是透過上述的思考題得以進入——自由可貴。要說貝寧帝國,就不得不提奧拉達‧埃基亞諾(Olaudah Equiano)。他不是國王,曾經是一個奴隸。埃基亞諾在1745年出生於貝寧帝國的一個村莊Essaka,並在那裡渡過童年。Essaka位於現今尼日利亞西南部。埃基亞諾在他的著作The Life...

  • 早陣子聽了一場學術分享,題目是張敬軒歌曲《隱形遊樂場》官方影片的留言區,變成了離散港人互相打氣加油的場域,發表者本身亦是一位在英國讀研究院的港人。生於亂世,際遇經歷巨變,集體情感需要尋找梳理的渠道。離散社群在外地展開了新的生活,自然也會有新的文化生產,回應特殊情感需求。 移民文化產物移民的文化生產在香港不是新鮮事,畢竟香港本身就是移民社會,可以說香港文化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移民文化。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香港流行文化和身份認同相輔相成,不少都是關於移民(甚至是難民)心態。甄妮在《東方之珠》中提問「若以此小島終身作避世鄉」(鄭國江填詞)、林子祥則在《抉擇》當中高呼「任那海和山 助我尋遍 天涯各處鄉」(黃霑填詞),都強烈地帶出了移民社會嘗試重建家園的情懷。在主流的港人認同結構外,香港社會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移民經驗,例如通過單程證從中國大陸來港的新移民、來自來越南的船民、自菲律賓和印尼的移工、來自南亞各地的少數族裔,還有在中環蘭桂坊的一眾外籍僑民或回流港人等等……都有和他們相關的文化書寫,不過在香港主流社會受關注的程度就明顯較低了。至於港人移民外地所產生的文化產品,同樣也有歷史可講。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大批港人移民到英美澳加等地,移民潮本身成為香港社會重要的文化議題。經典港產喜劇《富貴逼人》系列的第二集《富貴再逼人》,就講述標叔標嬸一家移民加拿大,買當地649彩票中頭獎的故事。片中標叔發現大女兒在當地認識了像米高積遜一樣的黑人男孩、頭髮豎起的龐克白人男孩,以及騎馬穿著民族服裝出現的印弟安男人,於是埋怨大女兒「識埋成班怪獸」。這些刻板印象,也反映了對種族議題毫不敏感的港人,如何帶著歧視目光移民外地。九十年代初探討移民適應議題的電影還有陳友和毛舜筠主演的《兩屋一妻》,描述他們一家移民後丈夫隨即回流香港,剩下在陌生環境中的兩母子,在恐懼無助中重建自我。同期還有鄭丹瑞和鄭裕玲主演的《吳三桂與陳圓圓》,鄭丹瑞移民加拿大後才發現比他早到達的妻子已移情別戀,繼而與鄭裕玲發展感情。當然,要說海外港人的愛情故事,還是以《秋天的童話》最為經典:唐人街小混混周潤發與赴美留學女子鍾楚紅之間的浪漫糾纏。 港人文化新一章隨移民潮退卻,類似的文化產品好像有段時間在香港消失。到了近年移民潮重現,才再見到一波講述移民經歷的創作興起。例如歌曲《係咁先啦》雖然表面上以酒局聚會中要趕尾班車回家為題,不過評論普遍認為歌詞實際所指是港人在移民潮中選擇去或留時的內心拉扯:派對完了,是時候離開了,再不走可能來不及了。歌曲的官方影片以通往機場的北大嶼山公路作為背景,亦清楚說明背後所指。回到《隱形遊樂場》,歌詞本身由現居英國的殿堂級香港填詞人黃偉文,在張敬軒於倫敦辦演唱會期間所寫,並趕及在最後一場首次演出。官方影片包含三段在英港人的適應故事,其中在超市和餐廳打工,做錯事被老闆責怪等的畫面,似乎最能引起移英港人的共鳴。這些片段讓我想起上一個移民潮時的《情心說話未曾講》,當上雜貨店送貨員的黎明遊走紐約街頭的場景。不過那時候的音樂影片其實是要為電話公司賣廣告,想念家人的黎明在歌曲完結時便打長途電話回香港問候家人。《隱形遊樂場》則直接得多,受盡苦頭的港人伴侶在英國街頭擁抱啕哭相互安慰,不再尋找來自香港的情感安慰。這是否預視了新一波移民潮中的港人,和香港的切割會更為決斷?我沒有答案。但我期待更多書寫離散港人情感的作品出現。數十萬港人在巨大的壓力驟然離開,這種集體經驗很需要也注定會衍生出新的作品去表達和紀錄。數年前劍橋大學的香港學生葉晉瑋憑詩作《Fricatives》取得英國國家詩歌比賽史上最年輕的冠軍,作品正是以種族、移民和歸屬感為題,以細膩的筆觸帶來宏大的反省。離散後港人的文化創作不單是圍爐取暖,更可把香港社會本來就引以為傲的混雜多元帶來新的生命。( 圖:《隱形遊樂場》官方MV )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 曾與某旅行社商談業務,對方請來資深主管,自噓熟知西藏。短談之間,已覺不妥,連拉薩基本地理亦不明白。提及布達拉宮對面藥王山觀景台,主管一聽「山」字,誤以為涉足登山,連聲反對。後知觀景台屬市中心,似不欲於下屬前失體面,反復問遊客登「山」若有高原反應,如何召援呼救?救傷車幾分鐘到埗?猶如雞同鴨講。不禁問他如何熟悉西藏,原來只數年前進藏數次,卻自詡為「西藏通」。亦記起某年乘火車自新疆烏魯木齊至中國首都北京,遇一自稱「新疆通」的中國天津商人,居新疆數載,於車中大談對維吾爾人及伊斯蘭教看法,終言多為虛構,甚至冒犯。如誤以為穆斯林不食豬肉是為尊重、混淆聖誕為開齋、視齋戒進食為文明指標,令人詫異,匪夷所思。「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兩者相輔相成。吃喝無罪,然若出遊只顧玩樂,何能深入了解當地風土?讀書雖好,然若不放眼世界,何能明白箇中人情?欲識一方土地,始終在於行者本身特質——自發、專注、求知、勤學、開放、包容,缺一不可。論遊歷次數或逗留時長,猶如履歷所載年份,或職銜前「資深」二字,或似戀人相識年期,與真實功夫或相互理解程度固無必然關係,甚至大相逕庭。間中聽聞「資深」人士之言,或無知自大,或肆意歪曲,其可厭之處,遠勝素人。 照片: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前方,藥王山觀景台在其西側(圖外),遊人競往該處取景,擠擁不堪,口角頻生。我拍下不少宮殿照片,於觀景台取景甚少。攝於 2019 年 5...

  • 美國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周三再次決定維持利率不變,英倫銀行也將於本月20日再度議息。由於早前公布的四月通脹數據顯示核心通脹率乃高踞不下,市場普遍估計議息結果也將維持不變。周三早上,美國通脹數據出爐,市場還以為形勢大好,聯儲局9月 18日 減息在望。但公布議息結果及點陣圖後,形勢又急轉直下。而且19名成員中的11名認為今年只會減息一次,甚或基本沒有減息的必要。看了點陣圖後,市場估計聯儲局雖然9月仍有可能減息,但今年12月才減息四分之一厘的機會更大。 資料來源:聯儲局 「要開始減息的話,我們還要看到更多理想的數據」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emy Powell)在會後被記者問及為何通脹放緩仍然不減息時說。他在記者會結束前明示,數據主要指...

  • 5年就快過去了,我有時會想,若果自己當初沒有被捕,沒有危險需要離開香港,我會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可能,我仍會在以往的機構工作,服務智障人士及殘疾人士,陪伴他們成長及經歷,幫助他們及家人去面對困難,支援及支持他們。 只是,我亦可能需要宣誓效忠政府、學習習主席的講話內容、不時北上參加交流活動,了解祖國的文明與進步;我亦可能要舉辦維護國家安全、愛國及符合國情的小組及活動,同時要向政府爭取撥款以維持中心行政,才可以繼續舉辦不同的活動。 可能,我仍會跟家人住在一起,一同分享生活上的點滴,一起分享快樂,一同面對困難,有任何事都陪伴他們左右;我可以盡姊姊的責任,照顧弟弟,陪伴他經歷,即使他遇上工作或戀愛問題我都可以隨時去分享及支援;我可以盡孫女及女兒的責任,孝順嫲嫲和媽媽,亦可以定時探望親人;在嫲嫲病的時候亦可以在床邊照顧陪伴,陪她走最後的一段路。 可能,我仍會與朋友們不時見面,在好姊妹的身邊一起成長經歷,分享生活的甜酸苦辣;工作時遇問題可以互相分享互相放負,放假時可以一起計劃旅行,出走日本韓國等地,好好放鬆休息。 只是,我應該沒法自由地表達自己,包括政見和對中共政權的看法;沒有辦法堅持對民主自由的追求。我可能慢慢地習慣,慢慢地噤聲,不想遺忘,卻被迫忘記。...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兩位英國法官辭去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職務,其中一位於報刊撰文詳述理由,指香港法治岌岌可危;另一則是香港大學的高層權鬥失控,多名現任或前任校委去信特首,要求身兼港大校監的特首介入調停,事件已嚴重損害港大的學術自由聲譽。 岑耀信大法官投稿從岑耀信大法官投稿《金融時報》的文章來看,他認為海外法官繼續留在香港終審法院,也無法捍衛普通法制度下尊重人權自由的法治,原因有三點,其一是香港有好些違背自由精神的惡法,如新訂立的《國安法》、殖民地年代存留下來的煽動罪等,法官雖可詮釋法律條文,畢竟無法改寫條文,只能按條文執行法律;其二是即使法官按法治傳統詮釋法律,嘗試維護公民自由,但若牴觸當權者想法,北京便會透過人大釋法逼法院就範,2022年人大釋法否定終院維持准黎智英聘用英國大狀的裁決,便是一個例子;其三是國安法實施後,異議聲音消失,政府變得極其敏感不安,從立法會到民間,那怕是最平和的表達方式,只要觸及官方禁忌,都迅速被遏制。在這樣的黑暗政治氛圍下,許多法官受到影響,或心生怯懼,或信服當權之言,忘卻了法官有捍衛公民權利與自由的責任,動不動便對和平表達異見的人,像發布政治諷刺漫畫的、唱民主歌曲的、以燭光無聲悼念的,都判處長期監禁。香港的法治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這樣看來,從2022年12月底北京藉人大第六次釋法掌摑香港終審法院那天起,海外非常任法官就注定難以留任,下級法院批准黎智英聘請英國御用大律師來港協助答辯,這判決完全符合《基本法》、香港法律以及香港一貫的審訊安排,終審法院難道要因為律政司不服上訴,指涉及國安的案件不能容許境外大狀參與,便擅自廢除香港長久以來容許海外大狀參與訴訟的制度?就此剝奪刑事被告人聘用最具相關經驗與專長的大律師的權利?如果終審法院主動認同海外大狀參與庭審會危害國安,那麼終審法院繼續保留海外法官去處理可能涉及國安的案件上訴,豈不是也危害國安?北京堅持以人大釋法排拒海外大狀參與黎智英案審訊,其實就是表明不信任海外法律界人士,認為這些人是西方政治干預中國的棋子,不能參與涉及政治人物或事件的審訊,海外法官面對如此清晰的信號,即使厚顏留下去,也無法在維護香港傳統法治與人權上有所建樹,稍有差池便會像黎智英聘海外大狀案那樣,先被官方媒體炮轟,然後遭人大釋法糾正錯誤。 法官身處政治夾縫至於辭職的具體時機,現在看來,兩位海外法官選的時間,恰好是47人案定罪裁決頒布之後,並且岑耀信公開表明這裁決在法律上站不住腳,雖不能就此說明法治已死,因為上訴法院仍有機會加以糾正,但已足夠說明香港司法界病情愈趨嚴重。岑耀信法官的文章隱含的信息十分清楚,眼看下級法院扭曲法律原則,公然違背常識常理,把立法會參選人協商以否決預算案向特首施壓,等同於蓄意以非法手段顛覆政權,一次過消滅掉議會內所有異見聲音,這種判決若上訴至終審法院,假如海外法官仍留任並可參與審訊,必然會提出強烈質疑,但終審法院真的可以按一貫法理原則審判這案嗎?對於那些必須留在香港的常任法官,海外法官能逼他們冒著觸怒北京的風險「企硬」嗎?岑耀信指出,香港法官當中有許多是溫和明理的人,但處身中港和中美的政治夾縫中,過去已因參與涉國安案裁決被美國政府威脅制裁,這個制裁法官的粗暴主意是不公平的,且會有反效果,他們落入了一個不可能正常斷案的政治環境。岑耀信的文章顯示,他身為海外法官,一方面對某些香港法官的處境深表同情,一方面又對某些香港法官的表現感到不齒不屑,考慮到整個大環境的轉變,他覺得留下來香港法治也無可挽回,辭職便成了唯一出路,有一些海外法官不像他那樣悲觀,他但願這些法官最終被證明是對的。岑耀信這篇短文,說事論理中夾雜許多憐惜與無奈,細讀之下感人至深,特首即晚發的長篇回應聲明,卻通篇是高大空的政治宣言,比較之下,越顯蒼白無力。 香港大學高層權鬥香港大學高層權鬥之事,已發酵了好一段日子,最近鬥爭白熱化,源於王沛詩領導的校委會極速通過一批臨時副校長的任命,徹底架空了校長張翔。而張翔公開表示事前他對任命毫不知情,雙方透過傳媒不斷放話,把各種大小矛盾悉數公開,八位對建制陣營具影響力的港大校友發表聯署信,表示對王沛詩領導港大失去信心,要求特首李家超介入平息風波。這宗高校政治鬥爭有三點不尋常之處,微觀地折射出香港當前的政治格局,扼要分析如下:空降才德俱缺者當最高領導:張翔未必是一位好的大學校長,但他畢竟具備資格、有相關經驗、經正式遴選;相較之下,王沛詩只是一個資深大律師,並無高等教育界的學術研究或專業行政經驗,也沒有成功商人的大企業營運心得,與她的前任李國章相比,在資歷與經驗上差了一大截。李國章雖然敵視港大,但畢竟做過醫學院院長、大學校長和教育局長,對大學運作瞭如指掌,王沛詩完全沒有這些知識與經驗,而且專業操守曾受法官公開質疑(註1),在判詞中指她在自己不熟悉的法律領域向客戶索取不合理的高額費用。這樣的人怎會突然成為港大校委會主席,把一所國際排名前列的百年學府,迅速搞到一塌糊塗臭名遠播?此事只能放在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香港政壇只求紅不求專,以及2022年中警政系統人馬全面接管特區重要公職的大環境下看,才能看出任命背後的政治邏輯。這類任命帶來的災難後果,其實並不局限於港大,只是程度各有參差而已。以橫蠻粗暴的手法奪取權力:校委會主席和校長的關係,有如一家企業的董事會主席與行政總裁,相互間的權力分配,可以有許多模式,但不論採用那一種模式,都必須有充足的溝通與協調,機構才能有效運作。像港大這次校委會黑箱作業突襲,在校長不知情下委任一批副校長,架空校長職權,尤如以不流血政變逼校長下台,這種粗暴的奪權手法,就算是大家長獨裁式管治的私人企業也不常見,卻偏偏出現在講求規章、制度、程序,由納稅人支持的公共機構,完全違背公共機構運作最基本的原則與秩序,與文革年代紅衛兵以武力批鬥向大學學者奪權,本質上沒大分別。也許王沛詩把自己看成了港大黨委書記,只要得到黨的支持,便可任意支配所有港大教職員的任免,這種管治手法若然上行下效,很快便會讓港大與內地高校看齊,這種管治模式與手法迅速內地化的現象,其實並不限於港大。政府監管無力應對無方:校委會主席要架空校長,在未經諮詢下,讓校委會極速通過一系列高層任命,單靠自己一票是辦不到的,必須有多名校委會成員支持才可以,尤其要得到特區政府藉政治任命放進校委會的建制派校委。王沛詩能夠霸王硬上弓,必然事先和建制派校委打了招呼,特區政府教育局理應知情,為什麼完全沒有發揮大學監察者應有的角色?是沒有預料這批任命會引發牽然大波,或是雖然料到但為了執行某方面的政治指示而一意孤行?若是前者,那是無能,若是後者,那是無恥。八名親建制校友站出來呼籲政府亡羊補牢,同時表明對王沛詩失去信心,隱含信息相當清楚,就是請特區政府換人,把一切責任推到王沛詩頭上,否則責任就會落到特區政府頭上。特區政府卻只作溫吞水式回應,說經過溝通和協調就可以化解分歧,這種幼稚的回應,稍有現實政治經驗的人都不會相信。類似的建制陣營內訌內鬥,特首與高官面對危機無力化解,盡說高大空之言搪塞,其實也不限於港大。(圖 : 獨立媒體)註1 :https://legalref.judiciary.hk/lrs/common/search/search_result_detail_frame.jsp?DIS=116591&QS=%28priscilla%2Bwong%29%7C%28%7Bharris%7D+%25coram%29&TP=JU 第15段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 大英帝國有其風光一面,全盛時期她控制全球四分一的土地及世界人口。但其黑暗面又豈能掩蓋?惡名昭彰的奴隸貿易(slave trade)也必須由帝國(Empire)的建立說起。在英國學校的歷史課,也的確會問學生為什麼英國要建立一個帝國。多角度思考不會一面倒,當中也會提到有一些「高尚」的理由,例如帝國其實是為了探索世界,也有為了推廣自己宗教,用心良苦地讓其他地方的人也得到救贖。但更實際的,始終是經濟利益和權力。 「苦」的糖大英帝國當時還面對其他競爭者,比如法國和西班牙等帝國直接跟她競爭資源、金錢和權力。你不進就等於退,大家都盡力掠奪:英帝國殖民了美洲東海岸;法國殖民了加拿大東部;西班牙殖民了美洲東南海岸和許多加勒比島嶼(The Caribbean)。這三個帝國都爭奪其他加勒比島嶼,為甚麼?因可以在那裏生產糖。作家西德尼‧明茲(Sidney Mintz)在Sweetness and Power: The...

  •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離散對個人和家庭帶來的衝擊,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由決定離開香港,直至找到地方安頓下來,Rose在朋友眼中確是一切比較順利,但她卻感到抑鬱。Rose在媽媽陪伴下到達面談室。媽媽對女兒非常著緊,直至Rose坐下來,媽媽才安靜地坐在一旁。 Rose提到自己的困擾:「我在上年一個人過來英國,一直希望有個新開始。 工作是找到了,朋友也認識一些,但就是沒有辦法讓自己開心。 媽媽知道我的情況,剛剛從香港過來陪我。」媽媽邊看著女兒邊說:「我一聽到她說不開心,便過來陪她。爸爸想她回香港,但是她又不想。」Rose隨即道:「我不想回去,我想好好在這邊工作及生活。」 願望達成但不快樂問及差不多30歲的Rose跟家人的關係,她透露:「我有一個哥哥,他很反對我過來,只有媽媽支持我。」那為甚麼要離開呢?「我想有一個新開始。」Rose答。在香港不可以有新開始嗎?Rose說:「可以,但我覺得很多決定是為了別人而做,我想為自己做一些決定。但到了這裡,即使已得到我想要的空間及自由,但沒有令我多一點快樂。」媽媽解釋:「Rose是一個很為別人著想的,從小到大只要我們要求,她也會做得到。...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