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看節目 英國踏入五月,天氣和暖,亦令人再一次回憶﹐那場「北京春夏之交的風波」,原來事件距今也有三十五個寒暑。列明慧帶著「六四舞台」來到英國,想重新出發,卻遇上香港廿三條立法,無論招募幕前或幕後,困難重重。 在中學時代因為一首詩開始關心六四的英國導演Kim Pearce,就在這個時候,與列明慧一拍即合,共同創造《五月三十五日》英文版 —...

  • 收看節目 當「敏感日子」成為六四屠殺的代名詞,當六四屠殺在香港已成為禁忌,當政權越想抹掉歷史,身在自由土地的我們,越有責任盡力記錄,越有責任繼續說,將這些故事留存下來。雖然維園燭海已不能復見,但我們心中那燭光仍在,而且要一直燃點下去。 「繼續記錄 取代遺忘」專輯,用影像記錄了今年六四的維園景象,配以歷年燭光集會的聲帶,帶觀眾重回我們熟悉的六四維園。 三十四年前在天安門失去丈夫的天安門母親代表張景利、當年有份將輓聯印在港大太古橋的1989年港大學生會太古堂宿生會主席張銳輝、見證多年維園燭海的兩位支聯會義工、多年來在維園燭光晚會擔任司儀的六四舞台主席列明慧及林兆彬,成為記憶承傳人,盡力記錄以取代遺忘。...

  • 收看節目 創作人都知道,能否說好香港故事,並不取決於作者主觀意願;但只要以香港文化底蘊作本,反映香港時、地、人的經歷和思想,那個故事就會「好香港」。 你的香港故事,還記得嗎?創作自由對文化、藝術、學術界等十分重要,近年不少香港人選擇到更自由的地方發展,繼續理想。當電影、出版、劇場,來到自由土壤,可以在另一端開花,在異地裁種出來的,是香港文化嗎?離開熱愛的這片土地之後,還能拍出帶有本土情懷、真實反映香港的的創作嗎?英國製造,真的可以呈現港產味道? 《記香港人.話》來到第四話,嘉賓張燦輝教授、戲場監製列明慧、導演伍嘉良,將會分享人在英國與香港流行事物的聯繫;文化人編寫文章、攝影、舞台製作到拍攝電影,創作背後的動機,是愛還是責任,又或者兩者俱備?香港文化隨族群流散各地,又會衍生出怎樣的文化現象? 當小島被浪潮不斷洗刷,香港文化和每代人的集體意識亦會不斷演變、承傳。他們相信不必急於一時,沉澱過後,融合各自經驗,或許是英國版《秋天的童話》,或許是重新以英語演繹的香港人氣劇作,各地觀眾將會看到更多「好香港」的故事。 [01:35]...

  • 收看節目 《記・香港人》在記錄每個人物當下的故事之外,也希望藉此和大家一同見證這一代香港共同體的走向。第一季度播放完畢,我們把各人輕鬆一面的內容,剪輯成精華版。在不知的未來,我們一起笑著前行。

  • 收看節目 列明慧曾任六四燭光集會司儀。她讀書時代就開始參與燭光集會,後來當支聯會義工,之後做燭光集會司儀長達十年,見證燭光集會在香港的起起跌跌。由當日在台上激昂高呼的口號,到今日離港赴英,隨了自己的思潮起伏外,也看著身邊同伴一一入獄,為堅持理想,戰鬥到底。當中滋味如何?這一集會由她分享。 列明慧2014年後交捧,由年輕一代接任燭光集會司儀,她和同伴創立「六四舞台」,用另類方式繼續把六四的記憶和精神傳承下去,多年來,創作多套六四相關的舞台劇。2019年是六四三十周年,她們籌備製作《5月35日》舞台劇,籌備過程長達一年,製作過程相當順利,安排於 2019年的5月及7月上演。 上演期間,遇上香港發生史無前例的反修例運動。舞台劇的內容是三十年前,但呼應的卻是當下香港。列明慧很感概,劇中的每句對白,5月上演時是一種心情,7月上演時,經歷 721事件,又是另一種體會。歷史在呼應。...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