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與外長王毅會談後,獲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反映這次美中「攤牌式」外交角力,最終鬥而不破,談判仍能繼續。而美國電動車龍頭Tesla的老闆同期突然造訪中國,Tesla數據安全獲中國當局接受,在內地全面解禁,並將與百度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軟件,反映北京正以開放內地電動車市場利誘美國,試圖換取美國放寛對華經濟封鎖。「攤牌式」外交角力外界看這次布林肯訪華,大多從「決裂」、「攤牌」的角度出發。因為美國總統拜登剛成功獲得國會撥款,援助烏克蘭、以色列及台灣,急欲在年底總統大選前,外交與內政都做出成績,盡力爭取連任,所以頻頻有外交大動作,包括向中國大力施壓,要求中國企業停止向俄羅斯輸送資金和物資,不要變相幫助俄國侵佔烏克蘭;向以色列施壓,要求盡快解決加沙人道危機;向墨西哥施壓,要求聯手遏止邊境偷渡。向中國施壓的最新手段,是透過媒體喊話,若中國企業繼續與俄方交易,美國會制裁牽涉其中的中資銀行,切斷這些銀行與國際美元資金池兌換的渠道,這個警告在布林肯訪華前已喊得街知巷聞,這種「打開口牌」的脅迫外交,令這次高層會談從一開始便呈現劍拔弩張之勢。中方也透過官媒反擊美方,駁斥美方指中國產能過剩,說過剩的是美國的焦慮,而非中國的產能。單從雙方在會談前後的公開講話來看,這次中美高層接觸並沒有任何即時成果,雙方會後公布說有五點共識,全都是就著外交、經濟、金融、商務等領域,以及禁毒、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議題,繼續磋商,稍為具體一點的東西都沒有,所以有一些評論員說談崩了,中美關係往後只能震盪下行。醞釀妥協與利益交換不過,若會談氣氛極其惡劣,只是各自表述強硬立場,習近平應該不會在王毅與布林肯談了五個多小時後,在布林肯離京前於人民大會堂安排見面,官媒還發布習在會場踱步等候的片段。這個會見和信息發布安排應該不是雙方事先早已確定和宣布的,而是在當日才確認的,反映北京對會談情勢的判斷,並不是決裂爭吵、矛盾升溫,而是雙方攤牌摸底後,正在醞釀某種妥協與利益交換。中美在尋求某種妥協與利益交換,而非全面決裂,另一個佐證是Tesla老闆Elon Musk突然奉召到訪中國,中國隨即宣布Tesla通過了數據安全審查,解除銷售限制。而Tesla也宣布與內地搜尋器百度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軟件,等如答應與內地企業共享美方的無人駕駛科研成果。中國總理李強對此作高度評價,說是中美合作典範,這次北京極其著跡地放生Tesla,明擺著的目標就是利誘美國,只要美國願意放鬆對在華科技應用的管制,中國市場的大門就可即時對美企打開(當然,日後也可以隨時關上)。除了利誘美國,Tesla這案例也是為習近平五月初出訪法國、匈牙利和塞爾維亞三國作準備,向歐洲企業拋出橄欖枝,若歐盟不阻撓中國的「新三樣」(電動車、太陽能板、鋰電池)出口,中國的內銷市場也會對歐企適度開放。規避制裁風險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方媒體大力批評美國以制裁中資銀行要脅北京,但許多過去有參與中俄貿易的中國企業和銀行,已著手規避制裁風險。例如中資銀行不再參與中俄貿易的金錢支付流程,改由企業經一些處理中俄邊境貿易的中介機構付款或收款,部分款項更會經地下通道交付。這些轉變顯示,中方正認真看待美方的威脅,嘗試以第三方無法查證的手段,曲線延續中俄貿易,但這些曲線支付管道有不少風險,或會令中俄貿易增長放緩,甚至出現短期下跌。(圖 :新華社)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涉款950億美元的援助烏克蘭、以色列及台灣的一攬子法案,法案亦會強迫中國短視頻分享應用程式Tik Tok脫離母公司字節跳動,否則全美1.7億用戶將禁止使用。這條法案獲得通過,對美國總統大選、歐洲安全局勢以及中美關係都有重大影響。 這一攬子總額達950億美元的援助法案內容包括:610億美元對烏克蘭的援助、對以色列以及加薩等衝突地區人道救助平民的260億美元援助,以及對印太地區80億美元的援助。 共和黨主導美國國會眾議院,在特朗普施壓反對下,過去數月一直拒絕通過撥款援助烏克蘭,指援烏抗俄是無底深潭,但隨著戰況惡化,烏克蘭短期內戰敗可能大增,美國國內的輿論開始轉變,不少共和黨議員也傾向支持撥款,但不敢牽頭附和拜登,恐怕影響特朗普選情。 惟近日特朗普被「掩口費」刑事官司纏身,共和黨議長邁克約翰遜冒著被同袍拉下議長寶座的風險,拍板將一攬子法案交付眾議院表決,令拜登政府努力多時推動的立法終於成事,這樣的兩黨協作,放在近年兩黨政治嚴重分化的背景下,算是相當難能可貴。 拜登謀求外交政績...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伊朗藉無人機及導彈向以色列國境發動遙距空襲,報復以色列轟炸敍利亞的伊朗大使館,令中東局勢迅速升溫;另一則是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中國,試圖說服北京抑制電動車出口,避免歐盟報復,對華大增關稅。 以伊衝突 以伊衝突升級,源於以巴衝突惡化。以色列不顧國際停火呼籲,無視加沙巴人死亡數字飈升(已突破三萬之數,數十倍於哈馬斯恐襲造成以國平民死亡),以軍持續的軍事行動,以及對救援人員與物資進入加沙的諸般留難,令加沙地區的人道災難無法紓緩。 同情巴人的中東國家怒火中燒,獲這些國家支持的地區武裝組織蠢蠢欲動,其中以伊朗支持的武裝組織最為活躍,導致以色列把圍剿哈馬斯的行動擴大至包括周邊支援勢力,因而發生了空襲伊朗駐敍利亞使館,造成多人傷亡,促使伊朗採取破天荒措施,直接攻擊以色列國土。這種「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互相報復,隨時觸發大規模全面戰爭,甚至引發另一次世界大戰。 然而,正正由於後果極其嚴重,以色列和伊朗都不敢造次,伊朗的空襲在事前發了警告,無人機和導彈長程飛行,以色列及盟友有充足時間全面攔截,美國總統亦在空襲後即時致電以色列總理,阻止以色列用軍事行動來報復,炸館風波最終沒有釀成軒然大波。儘管如此,這次以伊衝突對國際局勢的後續發展,仍有舉足輕重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扼要闡述如下: (一)美國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在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襲擊後,美國發動了攻佔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兩場戰爭,以強悍的軍事實力直接介入中東地區。但這一波歷時十多年的軍事佔領,並沒有為中東地區帶來持久和平和經濟發展,與美國二戰後佔領德國和日本的影響截然不同,反而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就是進駐士兵敵不過當地游擊隊持續滋擾,死傷增加導致國內反戰情緖高漲。華府被迫倉卒撤軍,阿富汗重新落入塔利班之手,伊拉克也成了深受伊朗影響的反美基地,餘波所及,敍利亞、黎巴嫩、也門等也亂作一團,持續的內戰造成大批難民湧入歐盟,衝擊歐盟多國政局。...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財長耶倫訪問北京,向中方傳達強烈警告信息,指美國不會坐視中國輸出過剩產能,以低廉價格搶佔電動車、太陽能板及鋰電池等新能源產品的市場,令美國重蹈十年前國內鋼鐵企業被中國廉價出口打垮、導致大批工人失業的覆轍。這道通牒直接威脅中國振興經濟的計劃,令中國經濟發展陷入進退兩難。 中國經濟正面臨巨大危機,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內需疲弱消費乏力、青年人失業問題嚴重、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無力投資,過去賴以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幾乎全部失靈,如何走出這個危險的困局,成了各方高度關注的事情。 在三月的全國兩會前後,習近平的第三任政府逐漸透出信息,北京不會沿用過去政策,以財政支出刺激傳統內需(如住房及民生消費),來化解經濟危機,會改為集中力量發展具戰略價值的新興產業(如芯片、新能源),通過擴大製造及出口來帶動增長,這些戰略產業的拳頭產品,正正包括電動車、太陽能光伏板、鋰電池等,習近平稱呼這些領域為「新質生產力」,予以大力宣傳。 中國的兩難 換言之,耶倫訪華傳達的警告信息,影響所及遠不止數個中國產品出口可能引發中美貿易衝突,美國及其盟友可能採取經貿制裁措施(例如大幅增加關稅),來限制這些新能源產品搶佔西方市場,而是直接衝擊中國當前挽救經濟的核心舉措。 中國如果堅持原來方針,加碼押注在這些新興產業上,一旦出口受阻,過剩的產能無法疏洩,就會堵塞在內地,可能引發割喉式減價促銷,觸發一大批實力較次的企業倒閉,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如果北京修改原來的戰略,重返保傳統經濟、保民生就業的舊路,習近平的威信和聲望固然會大受打擊,藉著催谷高新科技產業,來抗衡西方以科技封鎖遏制中國發展的全盤策略也會崩潰。 拖延與分化...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聲稱來港投資5億美元設立家族辦公室的中東杜拜王室成員阿里(Ali),突然缺席上周四的家族辦公室開幕禮,發聲明指有急事須返回杜拜處理,儀式押後至五月底。《南華早報》的跟進報道揭發事件有甚多可疑之處;另一則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正致力修補中美關係,繼上周會見一批美國大企業總裁,游說他們繼續投資中國後,本周二又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強調今年中美關係要「以和為貴」、「以穩為重」、「以信為本」,加強對話,管控分歧。 阿里「王子」 阿里「王子」較早前接受國際媒體訪問,報道刊出時指他是阿聯酋總理侄兒,後來香港媒體《南早》向他當面求證,他迴避確認與總理的關係。《南早》再向熟悉阿聯酋政局人士查詢,指他應是王室成員之一,惟相信並非總理的侄兒。 至於他聲稱來港投資5億美元,到底將投於哪些項目,記者再三追問也沒有具體答案。《南早》又發現其於杜拜的辦公室位於中產住宅區,並不在金融商業區,在商界甚少人認識,也沒有什麼投資或營運的往績。而且,這位阿里先生和2022年在菲律賓冒起的流行歌手Alira極其相似。這些報道刊出後,令外界對所謂5億美元投資計劃產生了許多疑問。 然而,這樣一位背景有疑問、缺乏商業往績的杜拜王室成員,來港訪問時卻獲特首李家超接見,又獲邀在特區政府主辦的投資論壇上擔任演講嘉賓,令其媒體曝光率大增,儼然成為了特區政府宣傳香港乃海外富豪設立家族辦公室理想地點的「樣板個案」,直至他突然缺席開幕禮,事態才急轉直下。 《南早》跟進事件時,訪問了不具名的政府官員,指特首會見他是與一群商界人士一起,並非單獨會見,而阿聯酋使館也確認他是一名王室成員,所以沒有對他的背景作進一步的詳細審查。至於邀請他當論壇演講嘉賓,這些有幾百人出席的商業論壇,一般也不會對每個參加者都作背景調查。假如這位不具名官員對《南早》所說屬實,則特區政府對這位借香港高調自我宣傳的阿里先生,根本沒有做任何盡職審查,便配合他大事宣掦,替他臉上貼金,這是非常錯誤及危險的,反映香港管治水平大不如前。...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香港特區於23日刊憲發布《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新例同日生效,成為現行法例。比對這現行法例內文,以及香港大律師公會於諮詢期發表的專業意見書,公眾可以看到,特區政府拒絕聽從本地法律專業意見,堅持按既定立場推動立法,把危害國家安全的刑網大肆擴張,沒有為正常的民間活動提供保障,蠶蝕了《基本法》規定的刑事案被告人享有的各項權利保障。 香港大律師公會回應23條立法諮詢文件的意見書,長達二百多段,羅列了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多個國家的國安法律作比較,詳細地就諮詢文件每章的立法建議逐一回應。若文件建議保留或新訂的罪行大致符合其他普通法地區的做法(如叛國罪),公會就表示接納,只就個別技術細節尋求澄清;若文件的立法建議偏離普通法地區慣常做法,並且可能損害《基本法》明文保障的公民權利與自由,或可能影響香港的正常社會運作,公會便提出替代建議,供特區政府考慮。整份立場書看來相當溫和、合理、務實,但大部分建議最終都不獲特區政府接納,沒有寫進現行法例。以下是幾個較重要的例子。 關於煽動意圖的罪行 現行法例按諮詢文件建議,全盤保留了舊有法例下關於煽動意圖的罪行。大律師公會指出,舊有條文制訂於1914年,最後的修訂也是1970年代的事,條文用語早已過時,其他普通法國家或廢除這條法例,或以其他現代法律取代。由於《基本法》23條要求的立法事項包括煽動,大律師公會接納就此立法,但建議政府趁機完善條文內容,條文的主要目的是禁止煽動他人去推翻或嚴重危害中央政府、特區政府,以及行政、立法、司法等政府機關依法規定之事及履行職能,而非一刀切禁止市民批評政府施政,表達自身不滿。 舊有法例把「引起憎恨或藐視」列為罪行要素,是嚴苛過時的表述,應改為煽動推翻或嚴重危害,以示只針對可能產生嚴重後果的煽動發布;至於舊有法例下為了消除憎恨或糾正錯誤之建設性陳述可作為抗辯,大律師公會認為這反映舊有法例也允許用意良好的批評,這個精神應予保留。但舊有條文的字眼不符現實,一般受施政影響的人士公開發表不滿,批評某項政策、法例或判決,這是《基本法》允許的表達異見的言論自由,不應要求批評者必須同時發表積極的改善現狀建議,才給予抗辯。儘管大律師公會詳列了替代建議、法理論據及多個普通法國家相關法律,特區政府最後仍選擇把這條殖民地舊有法例許多不合時宜的字句照搬進現行法例裡。 配合境外勢力干預特區施政的罪行 現行法例按諮詢文件建議,新增了一系列關於配合境外勢力干預特區施政的罪行。大律師公會並沒有從原則上反對這樣做,只是指出文件建議對罪行要素的界定過於寛濶,很容易把正常的民間活動也變成罪行,例如,對於「境外勢力」的定義,除了包括外國政府、境外政黨、追求政治目的之組織,也包括任何與這些機構或組織有關聯的實體或個人。而所謂有關聯,是指其「執行委員會的成員慣常或有義務按照該政府或當局的指示、指令或意願行事;或該政府或當局能夠憑藉其他因素在相當程度上控制它」。...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香港特區立法會以罕見的速度,於3月19日三讀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距離草案3月8日刊憲不足兩個星期,西方媒體普遍反應負面,指香港通過了嚴厲(tough)的法案,威脅言論自由,不利經濟及公民社會發展。 另一則要聞為中國今年頭兩個月出口大幅增加,與多個重要貿易夥伴發生磨擦。除了美國和歐盟採取遏制措施,就連向來與中國關係友好的巴西也啟動反傾銷調查,泰國、越南、墨西哥等國也在醞釀限制中國貨品進口升幅。 廿三條完成立法 立法會於本周二加開特別會議,89名在席議員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草案在委員會審議階段接納了政府提出的91項修訂,經修訂的法例將於3月23日(周六)刊憲及正式生效。有關法案修訂帶來的一些細微轉變,以及修訂後與法律界及商界期望仍有重大落差,本欄會留待下周再作分析,本周將集中審視西方主流媒體對法案通過所作報道,從而推斷國際社會將如何看待修例後的香港。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與立法會在審議法案期間的表現,包括: (1)十萬火急,不給機會外界對原來的草案,以及近百條的政府修訂案發表意見,這是過去立法過程罕見的。香港社會的客觀環境並無任何動盪,沒有必要如此開快車,外界只能看到,在政治局常委丁薛祥、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等相繼呼籲香港盡快完成立法後,特區政府和立法會便「踩盡油開快車」,反映立法首要是為了滿足北京的要求; (2)全票通過,不容許任何反對意見,就連一些過去為了民望而不時發表批評意見的議員,也乖乖地歸隊,異口同聲地表達對法案完全支持的態度,並且無一例外地投下贊成票,與內地立法機關全票通過中央政府重視的法案,表現如出一轍。這和香港作為多元社會一向包容不同意見,有明顯的區別; (3)戰狼上身,敵視西方民主國家。從特首、政務司長到保安局長,都經常高調譴責英美等國的官員和使節,指他們抹黑法案,卻沒有具體回應這些國家對法案內容提出的實質問題,只是用一些政治口號來回應,這種作風與北京近年採用的「戰狼外交」近似,與過去特區政府務實回應海外關注,設法維護香港對外關係,卻是大相徑庭;...
過去一周,香港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政府以十萬火急之勢,向立法會提交23條立法草案。 這條《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大幅提高了原有刑法的罰則,收緊了對被調查人獲保釋及會見律師權利的限制。而最令外界關注的是,「非法披露國家秘密」、「配合境外勢力進行干預」及「煽動憎恨政權或煽動階級族群矛盾」三大類罪行,均涉及以言入罪,令發布不利政權消息和評論的刑事風險大增,寒蟬效應恐將成為常態。 這條嚴苛的國安法例,立法後若大力執行,將大幅改變香港的言論及資訊自由面貌,無可避免會損毀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 中央主導盡快立法成既定事實 特區政府在3月7日召開行政會議特別會議,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下稱「草案」),翌日刊憲,同日立法會召開特別大會首讀「草案」,距離諮詢期結束僅僅兩星期。特首為此提早結束訪京返港,多名身兼人大代表的立法議員亦請假趕回來,相關的法案委員會趕忙接連開會快速審議,政府表明希望在4月中前完成三讀立法。 為什麼拖了26年半的23條立法,突然要「踩盡油開快車」(《明報》李先知專欄用語)?該專欄3月8日的文章說:「多位議員及建制派人士都估計,最近英美官員高調開腔反對23條立法,相信中央為免『夜長夢多』,讓外部勢力有時間部署阻撓立法。」...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人大政協兩會在北京召開,人大發言人宣布取消總理記者會,有關記者會今後幾年也不會復辦,結束了這個有三十年歷史的施政傳統;另一則是財政預算案宣布撤銷所有樓市「辣招」後,一手及二手樓宇成交大增,積累多時的購買力與備受壓抑的套現需求同時爆發。取消總理記者會北京突然宣布取消總理記者會,消息震動中外。西方主流媒體均以顯要篇幅報道此事,主要解讀角度包括:(1)決定突顯總理地位下降,只有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習近平,才能代表中國政權作權威信息發布,過去黨政分家、國務院總理有行政決策權並可代表中央發言的時代已一去不返;(2)中國正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外受西方圍堵制裁,內受經濟危機煎熬,加上習近平親自提拔的外長秦剛、防長李尚福,以及火箭軍領導層集體墮馬,取消記者會反映北京不願意公開面對關乎這些敏感事項的尖銳提問;(3)決定顯示習近平獲得第三個任期後,權力高度集中,可隨意打破中共數十年來的施政傳統。除了廢除政治局常委集體負責(改為眾常委分別向總書記匯報)、廢除領導人任期限制(最多兩屆)和年歲上限(七上八下),就連處理經濟問題的三中全會也可延遲數月不予召開,有三十年歷史的總理記者會更可即時取消,令外界無法再按傳統規律來分析預視中共施政走向。取消總理記者會,是出於總理李強的主動要求,抑或是習近平下達的命令?對於這個問題,境外媒體的分析較多認為是李強主動迎合,而習近平樂於同意。自我矮化向習近平表忠這個觀點的論據源於去年頒布的國務院工作規則修訂,李強剛上任總理一職,在2023年3月17日的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便大幅修改了原有的工作規則,新的規則刪除了原規定第28條:「國務院及各部門要把公開透明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全面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新規定也刪去了重大事項須經國務院會議討論決定,同時刪去了指導思想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江澤民)、科學發展觀(胡錦濤),只保留習近平思想。這個新版工作規定,早已預示了李強治下的國務院將淪為中共中央的執行單位,不再擁有行政決策權,也不再奉行政務公開原則。取消總理記者會可說是新版工作規則的實質體現,是國務院自我矮化向習近平表忠的政治獻禮,與李強外訪安排降格(以包機代替專機),可謂如出一轍。李強首份政府工作報告不斷提及習近平,把國務院一切重要決策和工作,都歸納為遵從習近平的指示,一切以習為尊。這個做法表面上是抬舉習近平,把一切功勞榮譽給他,但實際效果卻是一柄雙刃劍,既然國務院一切施政皆是以習近平思想為指導,那麼國家的一切施政失誤,對經濟危機的應對無方,自然也全都是習近平的責任。總理躲起來不露面不發言,全國人民只聽到習近平一把聲音,人民有任何不滿,自然也只能衝著習近平發作,令他成為眾矢之的。神秘不可預測在對外關係方面,取消總理記者會的負面影響尤其嚴重。這是因為過去三十年的總理記者會,已成為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的一扇重要窗口,歷任總理從李鵬到朱鎔基,乃至溫家寶、李克強,無論政治上強勢弱勢,在總理記者會上都能獨當一面,揮灑自如地面對國際記者的尖銳提問,且常有精警動人之語,如朱鎔基的棺材論、溫家寶的唐詩宋詞、李克強的六億人民月入一千,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如今中共領導層把這扇窗口關上了,外界的觀感就是倒退 —— 缺乏制度自信、迴避尷尬困難、拒絕開放透明、不按常理出牌,總體客觀效果就是令中國未來的施政取向,變得更神秘更不可預測。這樣做在軍事上的作用,是令敵人難以預料,但如無相應的溝通避險措施,便會大大加增軍事衝突風險。至於經濟投資方面,負面影響尤為嚴重,因為投資者最害怕的,就是當權者無法預料、不按牌理出牌。香港樓市暢旺至於香港方面,經濟上較突出的是樓市的變化。自從政府宣布撤銷所有壓抑炒樓的印花稅措施,樓市成交便大幅增加,一手樓和二手樓交投都非常暢旺,與之前半年的水盡鵝飛、有價無市,形成強烈對比。為樓市唱好的一方(包括地產商、地産代理),把焦點放在買家一方,指許多富裕階層和新來港的投資移民及專才移民,都希望為自己或子女置業,又或積累了樓換樓的需求,如今看到印花稅大減,置業需求便爆發出來;不過,許多獨立媒體對當前市況的分析,主要放在賣家方面,指許多成交個案顯示,業主不惜大幅蝕讓,務求割價套現,反映樓市積壓了許多出貨套現的需求,因樓市缺乏交投無法實現,如今買家湧現便爭相出貨。這顯示看淡樓市前景的人不在少數,連同打算移民離港而不惜蝕讓的,將對未來一段時期樓市造成持續的沽售壓力,令樓市回升乏力。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客觀依據,關鍵是那一邊的力度更大,未來半年的樓市交投量和藍籌屋苑成交價變化,將成為重要指標。23條立法進程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仍然是23條立法進程。夏寶龍在北京會見港區人大和政協,指訪港期間聽了不少意見,提醒特區不要由於外面抹黑而放軟或害怕,他要求各界支持,盡快完成已拖了26年半的立法;特首李家超上京列席人大會議開幕,聽畢政府工作報告便急急提早回港,聲稱要處理23條上立法會事宜,五名身兼立法議員的人大代表也告假返港;保安局長鄧炳強高調批評英國外相卡梅倫和美國駐港領事梅儒瑞,指他們抹黑23條立法。這些政治姿勢均顯示,特區政府正感到雙重壓力,一方面是23條立法對香港國際形象的潛在損害,確實可能影響外商來港投資及經營,但另一方面是北京交付的政治任務,必須盡快完成。特區政府看來無法妥善平衡兩端,選擇以「快刀斬亂麻」手段,盡快完成政治任務,顧不得仔細梳理矛盾,所以,諮詢期的意見還未消化,便急於把櫃桶裡的草案提上立法會。(圖: 中國政府網)▌[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香港政經要聞有兩則,一則是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七天,聽取了多個界別對經濟發展及23條立法的意見,其中以商界及新聞界的憂慮最為突出;另一則是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發表,大力煞停各項公共開支,盡撤樓市辣招,並計劃連年發債逾千億元,反映特區政府已意識到公共財政危機正急速惡化。此外,北京兩會即將召開,中外媒體有大量報道,聚焦於當前中國面對的迫切難題。夏寶龍結束訪港行程之日,正是23條立法諮詢完結之時,許多團體都趕在這天之前,提出了對立法諮詢文件的回應意見。特首李家超強調,絕大部分意見是支持盡快立法,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如何立法,才能夠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公民自由之間,取得恰當平衡,不會嚇跑投資者,不會令新聞界噤若寒蟬。從這個角度看,有幾份意見書值得分析。香港律師會意見書首先是香港律師會的意見書,這份意見書對維護公眾表達自由著墨較少,對諮詢文件的法律問題剖析淺嘗即止,令人失望,例如,意見書指出「境外干預」罪行,與香港國安法下的「勾結」罪有重疊之處,只懇請政府予以澄清,惟意見書沒有羅列重疊混淆之處。不過,在反映商界客戶的憂慮上,律師會的意見書卻相當具體細緻,例如,意見書對政府訂明國家秘密包括關乎「香港特區科技發展或科學技術的秘密」,便舉一個虛構的例子:一家私營公司對道路車輛助推燃料進行研究,其所收集的研究數據和信息都是保密的,屬於該私營公司的商業機密。當該公司繼續研究時,發現這種助推燃料可用於火箭和導彈。假設這些燃料已變成關乎國家利益事宜,對國家安全構成潛在憂慮,而私營公司也知道這一點,它應該採取什麼行動?它是否應該繼續管有這些機密?如果它要繼續研究,保護其知識産權,該向誰尋求必要的合法權限?律師會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合理的,在草擬法案時應確保企業的正當商業秘密,不會不慎落入相關罪行的涵蓋範疇,是至關重要的,商界要其經營的商業環境具有確定性。鄒幸彤的意見書相比之下,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在監獄中撰寫的意見書,更有力地指出了諮詢文件的法律問題,其邏輯分析相當細密。例如,她以「國家安全」和「境外勢力」這兩組詞作切入點,指出其貫穿諮詢文件的多項新增罪行,但基本定義卻相當寛泛,欠缺嚴謹精準的界定,這便很容易導致許多其實並不危害國家安全的一般罪行,被升格為須予重罰的嚴重罪行,或者令一些正常的國際聯繫協作,變成非法罪行。新聞界的意見書此外,香港記者協會與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意見書,均要求對洩密罪引入「公眾利益」抗辯,以免傳媒基於公眾利益報道新聞,卻被政府檢控非法披露國家秘密。至於公眾利益抗辯如何界定,記協認為可沿用2003年政府為23條立法提出過的修訂案,如「(a)某人作出一項披露,而該項披露(i)揭露任何官員的不法活動、濫用權力、嚴重疏於職守或其它嚴重不當行為;或(ii)披露一項對(A)公共秩序;(B)公共安全;或(C)公眾的健康或安全的嚴重威脅;(b)該項披露並不超逾揭露該事宜所需的範圍;及(c)在顧及有關個案的整體情況下,該項披露所照顧的公眾利益,較不作出該項披露所照顧的公眾利益為重,則該人不屬犯本條所訂罪行。」新聞行政人員協會認為,如引入公眾利益抗辯,可考慮加拿大模式,加拿大的《資訊安全法》容許「揭露他人在執行公務時所犯下的罪行」,但要求被告人披露前採取一些步驟,例如向檢察部門和情報工作監管機構舉報,在合理時間內得不到當局回覆,便可使用抗辯。財政預算案在財政預算案方面,今年度的預算案與往年最大的不同,是經濟衰退與公共財政危機已到了無可掩飾的地步。財政司司長不能再操弄數字,例如高估收入、低估支出來粉飾太平,繼續派糖以博取掌聲。因為賣地收入較預期減少656億元,印花稅減少350億元,導致年度財政赤字突破千億元大關(1016億元),財政儲備急降至只有7332億元,不足以應付政府一年開支!面對這樣的危機,政府採取了多項危機應對措施,包括凍結公務員編制,要求各部門每年削減百分之一經常開支作重新調配;撤銷所有壓抑樓市需求的額外印花稅;削減各項福利派糖措施一半;檢討二元乘車優惠計劃;押後「明日大嶼」的交椅洲填海工程;增加煙草稅;降低電動車優惠上限;繳納15%標準稅的高收入人士在500萬元以上收入改徵16%標準稅;對貴價物業推行累進式差餉;恢復酒店房租稅(3%)。此外,為了應付北部都會計劃等大型基建工程,政府未來五年將持續發債,每年介乎950億至1350億元,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比率介乎9%至13%。這連串措施顯示,特區政府對公共財政前景有了強烈的危機感,知道賣地收入短期內難以恢復,只能舉債融資作支撐,藉此避免大幅加稅嚇跑投資者。中國內部危機嚴重香港特區的財政狀況雖然不濟,但還有發債度日的能力。內地許多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在樓市爆煲土地收入銳減下,已陷入無法支付的危機。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於2月27日的報道,法新社前中央編輯部主任皮埃爾•安托萬唐內(Pierre-Antoine Donnet)近日採訪到一位熟悉中國內部情況人士,並在法國重點周刊撰文,透露了習近平政權在龍年伊始遭遇的動盪,提出「中國真的是一個隨時會爆炸的高壓鍋嗎?」的提問。該文引述一位接觸到統治階層的消息人士說,金融危機導致在外省地方,有五分之一的公務員領不到薪資,例如在溫州問題便很嚴重,四川情況更糟。公立醫院的情況也很嚴重,因為省庫裡沒錢了;領導幹部們之前人人在抱怨,現在都沉默了,紛紛把子女送離中國;擁有大量資金的人不再將錢存入銀行,因為對銀行也失了信心。現在籠罩著官員心頭的主要是恐懼,許多高官感到自己一無是處,以致於把時間花在打牌上,這種沮喪是三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然而,人們從內地官方媒體上看到的,只有好消息,說中國形勢大好,甚至一些嚴重的天災人禍,都被封鎖消息,例如農曆年春運期間湖北遭遇嚴重雨雪災害,大量民眾車輛被擱在高速公路上,數天不獲救援;春節假期間貴州二百多處爆發山火,火災範圍遍及半個省,但內地媒體一概不報,多日後才發一條簡短消息,稱已撲滅山火,死了兩名消防。當網民對媒體封鎖山火消息表示質疑時,前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辯護說,那是因為媒體不想破壞春節氣氛,民眾在春節期間也不會關心這些。在北京,二千多名聲稱因打了國產新冠疫苗出現嚴重後遺症的維權人士,派代表上訪,尋求申訴賠償,香港《明報》發了報道,提及牽頭的維權人士遭當局報復,被控以「尋釁滋事罪」,出獄後持續受監控。▌[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