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生活成本實在太昂貴了,漸漸地想跟她疏遠。但有時一個人在倫敦窮遊一下,買個meal deal,在街頭走走,即使不在重要景點,仍是能感到這裏故事處處,歷史文化極豐富,又不捨得她。坦白說,對倫敦是又愛又恨的。 城市的美麗不只物質,還有當中的人。有可親的小人物,也有可敬的偉人。而紀念碑往往是紀念偉人的,在聖馬田廣場(St Martin's Place)、聖馬田巷(St Martin’s Lane)與查令十字路(Charing...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我兒子失蹤了。」黃先生一見面便焦急地說。 黃先生身在香港,兒子則在兩年前移民英國,父子間一直每星期通電話,一切看似如常。直至一個月前,兒子突然不再接電話,訊息也不回。黃先生向女兒提起此事,女兒卻輕描淡寫地說哥哥一切安好,叫他不用擔心。 這樣的情況一拖就是一個月。黃先生終於按捺不住,準備訂機票前往英國問個明白。女兒才向他透露:哥哥暫時不想聯絡,希望有點空間。黃先生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他反覆追問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說錯了什麼,卻得不到答案。後來在女兒的安排下,我與黃先生及其女兒進行了一次視像會面。...
20世紀新儒家的一位主要思想家徐復觀,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灣學生書局,2013) 一書中說:「由中國政治思想以接上民主政治,只是把對於政治之『德』,客觀化出來,以凝結為人人可行的制度,這是順理成章,既自然,復容易,而毫不牽強附會的一條路。」 (頁248) 這大概是中華近、現代政治思想中,對傳統儒家和現代民主政治的相容性所作出最樂觀的一個判斷。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打倒孔家店之聲不絕於耳,認為以三綱五倫為主導的傳統中華文化,跟強調民主科學的現代思想和制度格格不入。這類觀點強調,要帶領中國邁向現代民主,便須改變傳統中佔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當時最為激進者,甚至主張中國要全盤西化。到了今天,全盤西化已沒有人支持。但在中國大陸掌控公權者及其思想上的支持者仍舊認為,西方民主並不適合中國。中國的未來必須走中國特色的道路,而不是西方政治上以保障個人自主的權力分立的民主制度。 儒家的政治思想...
早前寫到八十歲的婆婆 Jane,她提起自己年齡時,既坦白又自然,沒半點遮掩,亦沒有把年齡掛在嘴邊,變成「招牌」。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自己八十,順口一提,之後就甚少再談及。其實在奧荷德的同一間旅館,出奇地,竟然遇到另一名獨自旅遊的長者,來自中國南方的七十多歲伯伯。我也是首次在歐洲的多人間,遇到來自中國的獨遊長者。本來也想聽聽他的故事,但交談片刻,卻實在很難再溝通下去。他說話內容總是重重複複,思路紛亂,談吐之間更不時流露一份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視其他一切為落後。重複的幾樣事情我問他:「您一個人來,辦簽證容易嗎?」對方答:「容易!我七十多歲⋯⋯」說時用手指比劃「七」字。「但懂用淘寶。淘寶上啥事都能搞定,哪像這裡⋯⋯」我問:「辦簽證不是要去面試嗎?」對方答:「淘寶(應該是指淘寶上的商家)給我安排去面試。我七十多咯,簽證好拿得很——除了美國!」我問:「你之前申請過美簽啊?」他說:「美國人啥也不懂,他們現在還以為中國人過去就不回來。我七十多歲⋯⋯」說時又再用手指比劃「七」字。「我去美國還能幹啥?但他們就是不給簽證。他們哪曉得中國現在發展得快呢!」我問:「你一個人出來旅遊,付錢怎麼付啊?」他答:「我辦一張銀行卡呀,在國內就用微信支付,在國內甚麼都方便,連要飯的都用微信⋯⋯」說罷自己哈哈大笑。「哪像歐洲這裡!」我說這裡不少地方可用信用卡,帶少量現金以備不時之需,其實也很方便。他搖搖頭:「還是用微信支付最方便。」這名中國伯伯每說幾句話,就要提一次自己的年齡,講一次中國發展得多快,讚一次微信、淘寶之類,踩一下他方落後。幾分鐘之間,已成功令我覺得沉悶無比。有趣的人現場還有兩位法國旅客,我轉而跟他們閒聊。中國伯伯不懂英文,但聽得出對方是法國人,忽然打斷所有人的對話,掏出手機,打開一張照片,自豪地說:「這地方我到過呢!」一看,原來是巴黎鐵塔前的留影。法國人一時不知如何反應,我只好說:「這位老伯說他也去過巴黎。」法國人用英語對他說:「哦你去過巴黎呀。」伯伯就用中文說:「我七十多歲,我也去過巴黎。」說時又舉個「七」字手勢。抱歉,我實在無法寫太多關於中國伯伯的故事。對我而言,一個人是否值得被寫進文章,從來不取決於他的國籍或年齡。世間有一項不變的真理:當你遇上一位有趣的長者,請記住,對方之所以吸引,並非因其年齡增長才忽然變得有趣。而是本來有趣的人,隨著年齡增長,仍是個有趣的人。反之亦然。照片:北馬其頓奧荷德的薩繆爾要塞(Samuel's Fortress)連結: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1953765▌【Pazu薯伯伯簡介】「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不正常旅行研究所》、《逍遙行稿》,分別在香港、北京、首爾、台北出版。作者 Facebook: https://www.fb.com/pazukong作者 Patreon...
A decades-old advocacy group aimed to protect...
今年7月 ,香港〈國安法〉生效五週年,張燦輝教授於《追新聞》先後發表〈香港之死〉與〈香港墓誌銘〉兩篇文章。 他在首篇文章中指出 :「香港的死亡已經完成 」、「 對於那些還記得香港曾經是什麼樣子的人來說 ,這不僅代表著政治上的失敗,...
剛過去的星期五,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公布7月非農就業數據。數據之差,不僅打破美國經濟「軟着陸」的幻象,更在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積極施壓聯儲局減息之際,為兩位持不同意見的聯儲局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與鮑曼(Michelle Bowman)——的立場增添了幾分理據。 誠然,7月非農新增職位僅7萬3千,遠遜市場預期的10萬,若只此而已,尚可歸咎於暑假效應或計算誤差,然而數據真正震撼之處,在於5月及6月的就業增幅遭大幅向下修訂,兩月共「蒸發」25萬8千個職位,這並非瑣碎的技術調整,而是足以改變整體趨勢的根本性修正。三個月平均新增職位由15萬銳減至僅3萬5千,是明顯的警號。 消息一出,特朗普立即於社交媒體發文要求解僱BLS局長麥肯塔費(Erika McEntarfer),並再次揚言應「把鮑威爾趕去養老院」。此舉既引發市場對統計誠信的深層憂慮,亦令人回想1970年代尼克遜總統操控勞工數據,以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干預央行的歷史先例,皆導致通脹惡化與資金外逃的教訓。...
第十七封信 17.1 明慧,「暑假期間,你有什麼安排?去旅行?意大利還是冰島?」每當聽到這樣的問題,我總是忍不住思考:相信你肯定去了不少地方旅行,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去旅行,旅行的目的和意義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消費至上的時代,顯得格外迫切而深刻。然而,在這條被消費主義鋪平的道路之外,旅行存在著另一條更有意義,也更為深刻的道路,這條路通往旅行的古老核心:一種向世界開放的姿態,一場艱難而必要的自我反省,一次從個人狹隘與無知中的解放,以及最終,一份對他者與他者文化的深沉尊重。現代旅行的景觀化困境現代旅行的本質,在很多層面上,已蛻變為一種「有組織的觀看」。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在其著作 The...
英國政府近日提出修訂《引渡法》的建議,允許英國政府與香港進行「個案式」的引渡安排,引發了在英港人廣泛疑慮與關注。 英國與香港之間原本存在一份正式的引渡條約,但英方於2020年因香港《國安法》實施而單方面宣布暫停該條約,香港亦隨即宣布暫停實施該條約,至今雙方並無有效的引渡機制。 根據現行《引渡法》,英國的引渡對象分為三類:第一部分涵蓋歐盟成員國;第二部分涵蓋與英國簽有引渡條約的國家或地區,香港便被列入此部分;此外,《引渡法》第194條賦予英國與「沒有引渡條約」的國家或地區就個別案件作出一次性的「特殊安排」,對個別人士就個別案件作出單一性的引渡安排。有別於恆常性的條約安排,這特殊安排完全取決於政府的酌情決定,換言之,英國政府可以拒絕這引渡要求,而引渡安排的細節亦要雙方同意,並在雙方簽訂諒解備忘錄後,才能啟動引渡程序。 將香港變為「非條約地區」 問題在於:第二部分的前提必須存在一份有效的引渡條約。由於港英引渡條約自2020年起已被暫停,第二部分對香港便形同失效。同時,第194條的個案式特殊安排卻不能適用於第一及第二部分下的指定地區,因此香港既失去條約基礎,又無法納入這個特殊安排,導致目前根本沒有任何法律途徑讓英國與香港進行引渡。 這正是英國政府提出修法的原因:英國擬將香港「去指定化」,也就是把香港從《引渡法》第二部分中剔除,令其變為「非條約地區」,從而納入第194條的酌情機制。技術上而言,這並非恢復舊有的引渡條約;某程度上,香港的地位從「條約夥伴」降級為「無條約地區」,就如英國政府所言,這修訂是「徹底」切割與香港的引渡關係,但換一個角度看,這切割並非完全徹底,因為目前港英之間完全無法進行引渡,修例後至少可在特定情況下啟動個案式安排。 在這個新機制下,若英國收到香港的引渡請求,內政大臣將決定是否簽訂諒解備忘錄作出特殊安排;一旦簽訂了備忘錄,內政大臣可以啟動引渡程序,這將援引《引渡法》第二部分的程序,包括將請求移交法院審理。法院必須確定引渡要求符合英國的法律及諒解備忘錄的附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