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亂彈]畫家簡介vawongsir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任中學視藝科教師。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政府指他的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教育局以此裁定他專業失德。出版插畫集有《假如讓我畫下去》、《我在老地方等你》、《加多雙筷》等,現居台灣。

  • ▌[城市亂彈]畫家簡介vawongsir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任中學視藝科教師。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政府指他的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教育局以此裁定他專業失德。出版插畫集有《假如讓我畫下去》、《我在老地方等你》、《加多雙筷》等,現居台灣。

  • 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提出「軟對抗」的概念,將其作為新一輪政治管控的重要論述工具,並透過修改政策、實務執行及法例,以打擊政府眼中的「軟對抗」。 在香港的政治環境中,「軟對抗」一詞最早可追溯至2021年4月15日,時任中聯辦主任、香港國安委國家安全事務顧問駱惠寧在「全民國安教育日」中提出。他指出:「凡破壞國家安全的,屬『硬對抗』,就依法打擊;屬『軟對抗』,就依法規管。維護國家安全,是特區行政、立法、司法機關的共同責任。」然而當時政府及社會對於「軟對抗」的定義,並未有十分一致的定義及細緻的討論。 積極建立法理依據 「軟對抗」一詞並非法律術語,而是政府近年來透過公開發言、媒體論述以及政策文件逐步構建的政治概念。近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接受建制傳媒專訪時進一步闡述,指出「軟對抗」是外部勢力或其代理人透過看似與國家安全無關的議題,利用假新聞、偏頗報道或文化藝術等渠道,以輿情發酵、文化滲透的方式分化社會,令市民不信任政府,產生敵意及負面情緒,甚至挑動香港與內地的矛盾。 鄧炳強的說法令人感到憂慮,因其定義實質上是將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煽動意圖」、「境外勢力」、「外國代理人」等刑事元素扣連到「軟對抗」的概念上。這代表當局正積極建立相關的法理依據,使執法機關能合法地進行調查、監控及打擊行動,甚至把「軟對抗」看成了「硬對抗」處理。 事實上,近年政府已在行政法律、資助審批、政府合約及場地條款,以至探訪在囚人士等不同層面加入國安條文,都是政府聲言打擊「軟對抗」的措施。近日有建制傳媒指控民間研究團體研究香港生態旅遊、廢物回收政策是製造軟對抗、獨立書店舉辦書展活動是建立軟對抗團夥,令人感到山雨欲來,當局可能將有另一波的打壓行動。此情況亦反映政府的杯弓蛇影,把市民看成「無處不對抗」的敵人。 市民根深柢固價值觀構成對政權的挑戰...

  • 收看節目 國家安全考慮先於在囚人士基本權利?保安局向立法會提出修訂《監獄規則》,當中包括對探訪在囚人士加入新限制,並建議用「先訂立後審議」方式,爭取盡快刊憲並生效,保安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指出,原有《監獄規則》並未有明文規定探訪的「法定目的」,令懲教署難有根據去審批及拒絕探訪,建議的修訂列明探訪的「法定目的」。修訂亦包括限制在囚人士,包括未定罪的候審人士,接觸個別律師或法律團隊。懲教署可以向裁判官提出申請,如果裁判官有理由相信﹐有關在囚人士與相關法律代表聯繫﹐將會危害國家安全等,裁判官有權發出手令,禁止該名在囚人士對個別律師,協助該律師的人士,甚至相關律師行所有法律代表,有任何形式的會晤或通訊。想知道法律學者陳文敏對在囚人士新限制的看法,請收看《兩邊走走》EP153的編輯推介。

  •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收看節目 監獄規則先立法後審議,國安為上削在囚者權利? 當局建議修訂《監獄規則》,授權懲教署按國家安全、監獄秩序及更生需要,限制或禁止探監安排。建議列明探訪須以協助在囚人士更生、重投社會、維繫家庭或提供支援為法定目的,懲教署可按探訪者的「主要目的」作出審批,甚至拒絕探訪。曾有人以人道名義探監,實際煽動仇恨政府,當局希望防止濫用。即使宗教人員或律師,如違反規定,亦可受限制。 修訂亦建議在有充分理據下,裁判官可發出手令,禁止候審或已定罪的在囚人士與指定律師或法律團隊聯繫,以防危害國安、妨礙追討利益或干擾司法。此舉引起法律界關注,法律學者陳文敏指出,不論已定罪與否,在囚者都有選擇律師及獲法律代表的基本權利。若以政治理由限制律師探監,形同剝奪公平審訊保障。 此外,當局擬取消還押者穿私人衣物及進食外來食物的安排,稱此舉與海外司法區慣例不符。惟曾在英國懲教機構任職的前高官指出,當地強調尊重囚犯尊嚴,普遍容許穿私服、接收日用品及律師探訪,並無政治審查。英國制度以助更生為本,重視減低再犯風險,而非透過限制自由作為懲罰。...

  • ( 編按 : 破土除了有固定的作者專欄,歡迎左中右各方讀者意見分享。) 社會民主連線───在2006年成立、高舉社會民主主義的香港反對派政黨,在上周流出解散的傳言後,毅然宣布解散。社民連無法跨越成立二十周年,其解散的決定,象徵香港反對派政黨全面消弭,亦成為香港國安法實施五年的一個標誌。 香港國安法及其執行機關(下稱國安體制)實施五年以來,香港政治、司法、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使香港由一個半民主、半威權的混合政體,全面走向威權化──權力不斷集中在非民選的行政機關,立法和司法部門成為政權附庸;每個制衡政權的社會支柱──媒體、公民社會、人權體制、政治反對派──被一一瓦解,政權的權力不斷膨脹,監控、宰制方方面面的自主力量和「軟對抗」。況且,香港和其他威權政體不同的地方,在於香港並非主權國家,中共作為主權國,隨時可以向香港實施各種權力和政策而不受制約。亦因如此,能夠抵抗香港威權化的阻力就更大。 香港在國安體制下發展的五個大趨勢...

  • 收看節目 英外相指中國屬「威脅」 仍尋求可行領域合作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近日在國會公布對中政策審視結果,首次明確將中國定性為「威脅」,與工黨以往使用「挑戰」的說法不同。他強調,中方多個實體支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英國將投資6億鎊加強情報及應對跨境鎮壓,並設立中國專責網絡,培訓千名公務員以提升中國政策理解。雖立場強硬,但林德偉亦指出,中國是英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及科研合作對象,與中國在貿易、教育及創新方面仍需保持務實合作。...

  • ▌[城市亂彈]畫家簡介vawongsir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任中學視藝科教師。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政府指他的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教育局以此裁定他專業失德。出版插畫集有《假如讓我畫下去》、《我在老地方等你》、《加多雙筷》等,現居台灣。

  • 收看節目 「23條立法」,並非訂立「一條法例」。 政府的諮詢文件建議分開五方面,修訂十多條現有的刑事條例,包括擴大控罪、對象的定義,同時提高部分罪行的罰則,另外更會新增至少五種罪類﹐包括「叛亂罪」、「境外干預罪」等,範圍比22年前提出的草案闊。 諮詢文件又建議加入「國家秘密」定義,提到中國的法例,將國家秘密分為「絕密」、「機密」及「秘密」三級。想知道日後可能有多少紅線,請收看EP82《兩邊走走》的編輯推介。 #23條 #叛亂罪...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