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歌的威力,大過核子彈,項羽就是被唱死的,楚國隨之覆亡。禁民唱歌,實有必要。 戲迷 :漢軍圍着楚軍大合唱,楚軍立即潰敗,項羽也割頸喪命,此役史稱「四面楚歌」。 劇迷:陳朝皇帝沒法復國,就是因為「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由此可見,唱歌的後果很可怕。 歌迷:那首《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更加要禁,因為開頭第一句還連唱三次,亡國威力增加三倍。。。。。。 歌星:唔係啩? 樂師...

  •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於古巴夏灣拿市中心乘老舊的士去巴士站。上車前議價付錢,將至目的地時,司機忽說機件故障,下車檢查車尾,又請我幫忙托著尾廂蓋,司機返回前座尋找工具,回來只敲數下便說修好。 我觀其行,卻未見他修理何物。細想忽覺毛骨悚然、心跳加速、掌心冒汗。旅途中每遇此感,常覺不祥。古巴民風純樸,遊玩時戒心未嚴,背囊置於前座下方,錢包亦在其中。下意識檢視細軟,竟少了百多 CUC(CUC 乃「可對換比索」,折合約 100 美元)。 晨早僅食過早餐,錢財不應有失,我盯視司機,覺他嫌疑大,但怕錯怪好人。司機見我眼神疑惑,以西班牙語問有何事,我乾脆用英語質問:「你偷我錢?」...

  • 英國首季經濟增長喜出望外。受消費增長帶動,英國季首GDP 按季升0.6%,按年升0.2%。這意味著英國脫離了2023下半年的技術性「衰退」。倘若英倫銀行下月開始減息,那就真如首相辛偉誠所願,英國經濟有望明顯改善。 英倫銀行5月9日議息決定維持不變,雖然翌日公布的首季GDP 升幅高於預期,但除非打後公布的就業數據(5月14日及6月11日)及消費物價指數(5月22日及6月19日)均出乎預料的強勁,否則6月20日宣布減息的機會仍相當大。 英倫銀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指6月減息並非板上釘釘的事,還要看公布的通脹及就業數據,但他明確點出,目前市場預期 2027年次季利率為3.7%實在偏高,減息幅度可能比市場預期更大。 由9人組成、決定息口去向的英倫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對於減息投票也由8比 1改為7比2 :...

  • ▌[城市亂彈]畫家簡介vawongsir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任中學視藝科教師。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政府指他的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教育局以此裁定他專業失德。出版插畫集有《假如讓我畫下去》、《我在老地方等你》、《加多雙筷》等,現居台灣。

  • 執筆之際,5月2 日的英格蘭及威爾斯警察和犯罪事務專員選舉(Police and Crime Commissioner elections,PCC)、英格蘭地方政府選舉(local government...

  •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歐洲三國,首站法國最為矚目,除了獲法國總統馬克龍高規格接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亦參與法中元首會談,主要商討俄烏戰爭如何停火,以及中國的「產能過剩」如何處理。中國在這兩個問題上暫未見作出讓步,中方沒有像法方預期般向空中巴士下大單訂購飛機,僅放風暫時不會對法國拔蘭地徵臨時關稅。不過,中法兩國在以巴停火問題上發表了詳盡的聯合聲明,突顯了今年七至八月在巴黎舉行的奧運會,可能成為實現全球停戰的和平契機。中國的產能過剩歐盟較早前已對中國出口電動車開展反傾銷調查,預計在今年底前會有結果,可能導致大幅增加關稅。馬克龍和馮德萊恩與習近平會晤時,要求中國採取措施消減歐中貿易的不平衡,以及消除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障礙,明顯是以打擊中國電動車出口作要脅,逼中國增加採購及開放市場。習近平當然不可能在訪問歐洲時服軟讓步令中國民眾失望,所以在各個公開場合不斷重彈中國產能沒有過剩的老調,強調中國電動車受歡迎是全憑真本事等,中法歐三方峰會自然沒有即時的實質成果。不過,中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磨擦,並非不可解決,畢竟歐中經貿矛盾本質上與美中矛盾不同。美國和中國之間是世界第一強國與威脅其地位的第二強國之間的矛盾,美國採取的是全方位圍堵和封鎖戰略,軍事上聯同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澳洲、英國等盟友,在亞太地區打造小北約軍事同盟圍堵中國,經濟上則全面限制美國芯片技術流入中國、禁止中國Tik Tok等科技產品進入美國,手段極其強橫。相比之下,歐盟和中國之間並沒有那種一山不能藏二虎的矛盾,歐盟的安全關注與行動集中在歐洲,對亞太地緣衝突沒有直接參與,經貿矛盾上追求的主要是貿易平衡。只要中國電動車不威脅歐洲主要車企的生存,而中國市場又對歐洲企業有足夠的開放,歐中貿易磨擦完全有可能藉利益交換逐步化解,若要觀察這方面的變化,須注意習近平返回北京後,在涉歐經貿事項上中方的具體措施。俄烏戰爭至於俄烏戰爭方面,馬克龍和馮德萊恩採用的策略,與之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時用的不同:布林肯採用的是公開威脅施壓,揚言若中國不動手切斷對俄羅斯的援助,美國就自己動手,把牽涉中俄貿易的中資銀行剔出國際美元結算體系,這是以金融核彈逼北京就範。歐盟方面用的是柔性策略,主要透過閉門游說請中方向俄方施壓,強調烏克蘭的安全關乎歐盟國家的生死安危,俄羅斯若不停戰,歐盟成員可能被迫出兵,而俄國已拋出考慮動用核武作回應,這劍拔弩張的局面必須盡快緩和,今月稍後普京便會訪問北京,歐方期望習近平認真說服普京,終止對烏克蘭的侵略,這樣對各方都有好處。儘管策略不同,歐盟與美國在觀點上是一致的,即中國是結束俄烏戰爭的關鍵因素。俄羅斯之所以能夠打持久戰,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中國的經濟支持。如今俄烏之戰已變成俄羅斯與整個西方的對壘,戰況已到了生死關頭,若不能達成停火協定,隨時會升級蔓延。中國既堅稱中立,便要拿出實際行動,停止經濟援俄。習近平雖然沒有作什麼讓步,但美方與歐方的立場,他已聽得一清二楚,左右逢源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數月若不與俄羅斯「斬纜」,就可能與美歐全面決裂,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抉擇,北京下一步棋怎樣走,全世界都在密切注視。以巴衝突問題雖然俄烏停火問題暫未有進展,但以巴衝突問題卻露出了些許曙光。介入調停以色列和哈馬斯的,主要是美國、埃及和卡塔爾,法國與中國處於二線,但法中皆為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對促成以哈停火也有一定影響力。習近平訪問法國這幾天,正是以色列和哈馬斯停火談判的關鍵時刻,據英國廣播公司釋出的調停內幕,雙方其實已就第一階段臨時停火達成共識,哈馬斯會釋放去年十月突襲擄走的人質,以色列也會釋放一批巴人囚犯,仍有爭拗的只是一些細節,例如哪些人質先行釋放。要分歧,在於第二階段永久停火。哈馬斯要求永久停火,巴人返回家園重建;以色列不願答應永久停火,讓哈馬斯逐步重建勢力。在這個問題上,法中兩國高調地發布聯合聲明,強調「立即實現可持續停火」,明確表態「反對以色列進攻拉法」,為美國逼以色列停火增添了國際壓力。內塔尼亞胡目前仍在負隅頑抗,下令對接壤埃及的加沙南境城市拉法開展軍事行動,脅迫以十萬計巴人遷移,但哈馬斯把握時機公開宣布,已同意以色列提出的停火建議,令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出師無名」,被迫再派談判員與調停方斡旋。法中聯合聲明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就是巴黎奧運會。由於奧運期間暫停戰爭有悠久的傳統,馬克龍不久前已提出,國際社會應借力巴黎奧運,在今年夏天促使俄烏及以哈各方停火,實現全球和平。習近平訪問法國,公開支持馬克龍此一主張,並寫進兩國聯合聲明,客觀效果是令到今夏的奧運會,全球關注焦點從哪國家選手贏得最多金牌,變成俄烏及以哈兩大戰事能否告一段落。全球聚焦的作用,雖然不一定能阻止戰爭,但對於已醞釀多時的停火外交斡旋,卻可能成為突破的契機。( 圖 : 中國新聞網)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 路易士老師在英國教書最深刻的其中一幕,就是一次當我教授奴隸貿易(slave trade),播放相關的紀錄片期間,一名黑人女學生突然情緒激動、淚流滿面,需要離開課室休息——這當然是我在香港教同樣課題時不能想像的,我也從未想過自己會跟黑人學生「共學」此課題。我想起魯迅提到,曾在課堂上觀看「日俄戰爭教育片」,而影片中的東北民眾若無其事的看著自己同胞被殺。究竟,一種「同胞」的感受是怎樣形成的?相信是教育、是認同、是文化,也是一種心靈的共鳴。要把英國想像成自古而來是一個道德國度,也許不必。不過,能讓正直、有信念的人發揮作用,也許是她優勝之處。我想說的是提出終止奴隸貿易的威廉‧威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1789年,威伯福斯在議會發表了一場長達三小時的反奴隸演說、兩年後的1791年,他首次向議會提交廢除奴隸貿易的法案。政治不是由完人推動威伯福斯為人機智,虔誠地信仰福音主義 (Evangelicalism),也是一位傑出的演說家,他因著仁慈和正直而受到其他國會議員尊重。他是「廢奴主義者」(Abolitionist),跟其他議員例如托馬斯‧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由1789年開始爭取終止奴隸貿易,到1807年國會決議廢除,共花了18年。然而,路易士老師若把廢奴視作有良心的白人對黑人的救贖,或許只是一種幻想。或者我太受2006年的電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影響。看了作家亞當‧霍奇契德(Adam...

  • 這陣子,香港因為家居垃圾徵費和禁用一次性塑膠產品的推行,鬧得全城沸騰。對於不少已離港的朋友,純粹從政策目標去看的話,一開始對這現象可能會感到有點奇怪。畢竟,類似的政策在許多港人熱門移民地點已是行之多年,香港相對來說已推行得比較遲。排除網上的紛擾, 我同意香港現在倒真的沒有多大條件推行家居垃圾徵費,不過政策原因倒是其次;這次爭議所呈現的,不純粹是環保問題,而是當下香港社會的特殊狀態。台北實行垃圾費隨袋徵收制度已有多年,相關的研究十分之多。制度推行後垃圾量大減和大幅提高了回收量,從效果來說不用質疑。我自問也因為考慮到垃圾要收費,買大件的家用品之前總會多想一下:萬一我發現這東西不合用,我知道可以如何棄掉嗎?如是者,真的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消費,進而帶來源頭減廢。港台之別得說明一下,台北的倒垃圾習慣和香港的本身有一定分別。香港到處都是有管理的大型屋邨或屋苑,台北則要少很多,不少人都住在四到五層的無電梯公寓。除非住戶們集資找人來倒垃圾,否則必須定時到街上把垃圾交給路過的垃圾車,而垃圾車沿途播放的音樂(通常是貝多芬的《給愛麗絲》或巴達婕芙絲卡的《少女的祈禱》)也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因為要和環衛人員面對面交收垃圾,所以不可能不用專用垃圾袋。至於多層大廈,最少在我遇過的情況,都是在地面層設立集中的垃圾和回收收集區,所以不用專用垃圾袋的住戶亦很容易被發現,情況和香港的多層大廈會每層設置垃圾房的做法不同。也在台灣見過有人把家居垃圾拿去街上的垃圾桶棄置,但情況不普遍。到底香港實行垃圾徵費後會不會出現大量違規,台北的成功案例能否參考,我也不敢肯定。不過只要有新的需求就會有新的回應,這點倒是十分清楚的。有些人嫌定時去追垃圾車太麻煩,於是就衍生出專門上門收垃圾的服務,問題變成商機;有些台北家庭也會多設一個小冰箱專門用來雪藏廚餘以免發臭;家電廠商則開發出家用廚餘機,可以自動烘乾、除臭和磨粉,剩下的粉末還可以拿來種花。總之,有困難就自然會有人發明解決方法,垃圾徵費帶來的不便在台北已發展出各種解決方法。最後一哩路的推動當然,台北是台北,香港是香港,水土並不一樣。我和學生上公共事務課,常常提到如果政府一天到晚用武力恐嚇民眾去服從的話,是相當沒有效率的;更有效的做法,是讓民眾自願相信這是他們應份做的事。現代社會,通常就是指在政策制訂和實施的過程中得到民眾充分參與,讓民眾覺得不只是在被動接受,而是在建立屬於自己的方案,這樣便會主動配合甚至反過來幫忙宣傳。在香港垃圾徵費這件事上,我懷疑正正就在這點出了問題。有時我會想,如果本來那四百幾位民選區議員還在的話,垃圾徵費也許不至於會變成民怨。最起碼,他們會在推行之前便會找出各種在地問題,從哪兒不夠廚餘機到哪種廢物的回收分類不清,都會預先被指出。當推行出現問題,他們也會在第一線協助市民適應,減低市民的無力感。試想想,過去各種涉及「最後一哩路」的政府措施,從派錢要填表到派發防疫物資,都靠民選區議員身體力行幫政府解決。現在這班人都不在了,自然就出事了。以前這班民選區議員會盡心盡力解決最前線的施政問題,理由很簡單:為選舉連任嘛。區議員要爭取連任,後面又涉及立法會選舉要有樁腳。現在整套邏輯被推翻了,你叫關愛隊來取代?只要想一想,他們的辦事誘因和評考機制根本不一樣,做出來的效果肯定也不會一樣。對這片土地的愛最後,在這場爭議當中,有不少評論從反對制度變成反對環保,我相信不是真正的本意。回想2012年,颱風期間有貨輪所載的膠粒被強風吹入大海,及後大批市民自發到香港的各個海灘徒手「執膠」。難道是香港人在這些年來變得不再愛護環境?還是現今的社會環境讓香港人不想再這樣表達愛護?記得杜汶澤剛移民台灣的時候,曾經對台北的垃圾收集有這樣的觀察:一開始覺得分類很麻煩,後來才發現原來垃圾分類正正是表達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愛。香港垃圾徵費爭議的背後,大概也是同一件事。(圖 : 大嘥鬼fb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

  •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