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香港社福界不會對王惠芬感到陌生,她創立了專門服務少數族裔的融樂會,更先後獲得行政長官社區服務奬,優秀社工,與及人道年奬等業界的肯定。人權和民主的信念支持了她多年的社會服務工作,但這個信念亦帶她走上要離開香港的不歸路。 王惠芬十歲由中國內地來到香港,她自言雖然新移民的身份曾經讓她嘗過不少辛酸,但香港這個地方教懂她什麼是自由和平等,同時令她明白民主和尊重人權的環境才可以保障像她一樣的弱勢社群得到公平的發展機會。因為香港教懂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價值,所以她願意投身去守護讓其不受侵蝕。 王惠芬是出了名的「大笑姑婆」,任何人都一定會受到她說話中夾雜的笑話、笑聲和能量所感染。經歷了自「八九六四」以來三十年民主運動,她坦言在「佔領行動」一役感到重大挫折,亦令她自此患上抑鬰症,至今仍未痊癒。「反修例運動」後,她在不情願下,亦要「避走」英國,不但再次成為新移民,成了當地的少數族裔,更意外地變成了難民。 王惠芬訴說了來英的曲折,訴說了和戰友的經歷和情誼,一篇有你有我的香港「年代志」慢慢浮現出來。那怕當中充滿傷痛,她也會適時地以笑聲來調解一下。 雖然舊傷仍未撫平,新傷仍在添加,但原來王惠芬己經再次出發,繼續民權信仰之路,她的腳步和笑聲,一直沒有停下來。...
收看節目 列明慧曾任六四燭光集會司儀。她讀書時代就開始參與燭光集會,後來當支聯會義工,之後做燭光集會司儀長達十年,見證燭光集會在香港的起起跌跌。由當日在台上激昂高呼的口號,到今日離港赴英,隨了自己的思潮起伏外,也看著身邊同伴一一入獄,為堅持理想,戰鬥到底。當中滋味如何?這一集會由她分享。 列明慧2014年後交捧,由年輕一代接任燭光集會司儀,她和同伴創立「六四舞台」,用另類方式繼續把六四的記憶和精神傳承下去,多年來,創作多套六四相關的舞台劇。2019年是六四三十周年,她們籌備製作《5月35日》舞台劇,籌備過程長達一年,製作過程相當順利,安排於 2019年的5月及7月上演。 上演期間,遇上香港發生史無前例的反修例運動。舞台劇的內容是三十年前,但呼應的卻是當下香港。列明慧很感概,劇中的每句對白,5月上演時是一種心情,7月上演時,經歷 721事件,又是另一種體會。歷史在呼應。...
收看節目 這一集的《記・香港人》,被訪者是莫宜端。她是優才生、是記者、是政策研究員、是官員、是言語治療師、也是一位媽媽。不同身分,站在不同位置,面對不同處境,往往會有不同的處事方法,但如何保留初心,實踐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呢?這一集,帶大家分享莫宜端每個人生階段面對的掙扎和思考歷程。 莫宜端一家在2021年11月移居英國。英國,對她來說,並不陌生。她在香港讀完中學後,成績優異,考取奬學金留學英國。優才生跳出香港,體會何謂「井底之蛙」,也啟發和影響她的人生價值:要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信念與現實,往往有差距。她畢業後選擇了當記者,以及後來加入政府問責班子,這兩個崗位,都是不能有太多個人見解,只能充當機器下的一顆小螺絲,這歷程中,如何表達自己看法呢? 這一波的移民潮,各人離開的原因離不開政局的發展。面對國安教育,莫宜端不想孩子成為表裏不一,不想孩子講一套做一套,所以毅然決定移民。當年她在英國深受啟發,領悟表裏如一態度的重要性,若干年後,她帶著一家移居英國,希望下一代在免受政治教育的紛圍下成長。世事在變,初心不變。 ...
收看節目 張燦輝為中大哲學系退休教授,2020年7月到英國旅遊時,決定留下定居。要離開香港、離開生活了四十年的中文大學,縱有萬般不捨,但相比生活在他認為已變成白色恐怖的香港,也不是很難的抉擇。 張燦輝學術研究範圍包括現象學、海德格哲學、生死愛欲之存在問題等。一個城市的死亡,對於張教授來說,是社會失去自由、民主、開放性等元素,「香港已死」未必人人都認同,但「張燦輝這一代的香港已死」,就有他的論述依據。這是哲學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更是活生生的香港人體驗。 張教授著作會用「我城」作為書名,他說「我城」是一個身分認同的意義。一個合上眼睛都能感受那份親切感的城市,稱之為「我城」;「我城」的味道、空氣、溫度、人情,都是熟悉的在家感覺。相對「我」,就是「你」,這說法很哲學,但細心咀嚼,也是生活的體驗。家,從來只得一個。 這一集,是這位哲學教授的自述,正如張教授在影片中所言,哲學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可以是象牙塔,也可以是萬能的」,一切視乎你用甚麼角度看待。學術如是,移民如是,人生也不外如是。 ...
收看節目 經營YouTube頻道廚職背遊兩年多,居英廚師梁芷靈的人生就是不斷跳出框框、轉換角色,沒有固定形狀。新聞系畢業出身,以製作訪問影片為職業,數年後到英國留學 。那年為價值觀帶來重大改變,同學來自世界各地,她看到眾人如何自由地尋找未來,「對我思想好大衝擊,唔係讀完碩士返香港升職賺錢……」 拿起背包 ,她又一邊周遊世界一年多,一邊當廚師打工維生,萌生到英國開餐廳的願望。兜兜轉轉,2019年以工作假期簽證抵英,到後來決定申請BNO簽證以移民為目標。她再次拿起相機,製作一系列 買餸煮食影片、居英港人專訪,和海外觀眾分享如何以英國食材...
收看節目 Eva對製作團隊最直接的啟示是,那怕是年紀小小已經離開(十歲),那怕已經在英國生活三十多年,你還是可以保留那一份「港味」的。在英國成長,工作,參與社區服務,你不可能質疑Eva沒有完全融入,但當和Eva以廣東話對話的時候,你會有仍然在香港和一個相知數十年朋友在交流的錯覺,可能是她一直還在關心香港的原故吧⋯⋯ 其實Eva以往也有回港探望親友的,所以她跟香港的連繫也沒有完全切斷。 她提到每次回港一定會重訪各種懷念的美食,一口氣不停的數呀數,也勾起了製作團隊的各種滋味回憶,和連帶的種種掛念。 有些人會揶喻移英港人最愛談論的話題是如何找到/重現香港食物,停留「口腔期」。可能是熟悉的味道,最能帶回那附帶的記憶中,最完整的情感體驗。 這就是為什麼你跟人爭論那一家的奶茶最好﹐每次總是沒有好結果,你亦永遠可以在那些熱捧名店的出品挑出毛病。因為,奶茶當然永遠是自己舊居社區中,那家自小光顧的茶餐廳最合口味。...
收看節目 香港人到英國創業重新上路,陌生環境重頭適應會遇上什麼問題,如何踏出第一步,家庭成員看到的前景會否一樣? 移居他鄉,無論條件如何,總得重新上路。在不同社會文化下創業,應該順應當地潮流? 還是堅持本身優勢? 不用愁於生計的,是否就免於適應新環境的困擾? 一家人一同來到,一同面對新生活,但看見的前景又是否一樣?...
收看節目 香港的淨人口移出,由2019年起到2022年上半年,累計達23.1萬。這個概念性的數字之下,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獨立家庭,離開香港流散在異地各處。 BNO簽證移英潮經歷兩年,隨一批又一批港人先後落戶,這群因相若理由離開,擁有近似價值的人,開始在各地凝聚。 有前香港區議員在較少港人居住的地區,組建港人組織,延續「遍地開花」的精神,為凝聚香港族群,重建港人公民社會深耕細作。 無政治背景的移英港人,亦在自身的條件和能力下,為港人建立聚腳點,集散香港文化。...
收看節目 香港人在2022年經歷移民潮和世紀疫症,太多生離死別和不辭而别令人不知所措,整個城市彌漫著低沉的氣氛。 前區議員林進的搬屋公司一開業便遇上移民潮,移民客人經常將「內疚」兩個字掛在嘴邊,他反過來安慰他們,叫他們不要自責,明白離開的人都是迫不得已。幫手清屋和入倉,陪伴這些家庭走一小段路,是林進在這大時代下的一點小使命。 Pasu從事殯儀業18年,第五波疫情下政策每天都在變,令人無所適從。有人因為未能好好送親友最後一程感到遺憾,有些先人的遺體因為冷藏問題而變壞,家人面對不止哀痛,更是一種創傷。Pasu希望陪喪親者們走出哀傷,做到去者善終,留者善别。 林進和Pasu都選擇留下來,學習好好說再見後,繼續在小城尋找出路。 片段中的遺物轉化工作坊由香港寧養社會工作者學會主辦,學會會長吳宇峰先生在片中負責帶領參與者進行上述活動。▌好好說再見|採訪手記這是一個透過離别去講留下來的故事。片中兩位受訪者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每天都在送别離開這城的人;開搬屋公司的林進近半年幾乎每天都在送别移民的客人,從事殯儀業的Pasu在新冠疫情下送别染疫者。鏡頭背後兩人還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在燃燒生命。四月初接觸Pasu時,第五波疫情稍為緩和,但Pasu的工作仍然非常繁重,因為殮房堆積了大量遺體,Pasu每天的行程密密麻麻,不是出入殯儀館,就是到殮房認屍,還有他原本做的生死教育工作,往往工作至凌晨。訪問尾聲我問Pasu,這麼賣命,會否覺得很傻?Pasu的回答是一個提醒,想和大家分享,以下是逐字筆錄:「我唔係為咗改變個局去做,係為咗有需要嘅人。唔洗諗到咁大,諗到咁大,你會覺得自己好渺小,反而無力感會好重,大家各自做大家最擅長嘅地方,唔係反而更落力起勁咩?點解要望住一啲自己無可奈何嘅嘢,覺得奄奄一息,或者冇法改變,你喺自己有能力嘅地方做出改變,已經係好大嘅改變。」林進的汗水說明了他如何燃燒生命。初次見面,他笑說自己身形瘦削,無人信他能勝任做搬運。的確,他轉行前,做過銀行和區議員,都是坐在冷氣房內的工作。片中有一幕,鏡頭捕捉到林進蹲在馬路邊,面色有點蒼白,事源當日他接了一個移民客人,客人住唐八樓,搬運時體力有點透支,事後他形容當時差點「白mon」,意思大概是眼前一白,差不多要暈低。搬運是體力勞動的工作,收工後理應躺平休息一下,相反,林進和同事們用工餘時間去送二手傢電給基層家庭。如此賣力,林進說:「我哋改變唔到呢個世界,但係我哋可以改變某個人嘅世界,尤其是以前做區議員好感受到有人遇到困難,你呢刻幫佢令佢對未來有番希望。」說了再見,定會再見,在再聚之前,願大家在兩位留下來的人身上找到走下去的動力。...
收看節目 疫情陰霾下茶餐廳老闆、清潔工、劏房家庭如何度過 2022 年的上半年?香港人在困境中如何自處。 《記・香港人》走到第五集,今集開始一連四集系列專輯:散聚之間。我們帶觀眾由香港走到英國,紀綠這大半年間,香港人如何度過。四集的主題分別為:自處、離別、重聚、延續。 2022年上半年,香港人經歷了第五波疫情,超過130萬人受感染,死亡人數逾9200人。確診、限聚令、隔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越拉越遠。困境中,香港人如何自處?今集的題目為:「香港人,你還好嗎?」紀綠在不平凡的時代,平凡的香港人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