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7月1日國安法在香港強行推出之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承諾已經變成滿紙空言,香港淪為大陸一個沿岸城市,150多年來英國殖民統治下建立的種種優點,如法律、教育、新聞和公務員傳統全面被清洗。符合獨裁政權的需要,再沒有獨立自主精神。香港已死:自由、法治、開放、多元的公民社會全消失了。 香港中文大學和其他七所香港的大學,隨著李家超成為大學監督之後,學術自由再沒有什麼意義。國安法是每個學生和教職員共同遵守之法,任何對大陸、香港政府和大學的批評,任何不符合當權者角度的標準都是錯誤的。從此再沒有反對聲音,每個學生和教授都要接受現實,明哲保身,絕不碰撞紅線;教授埋首做純粹學術研究,不問政治,不理時代問題,保存學術生命。 在獨裁政權下的大學學者教授就這樣便滿足,無愧於心嗎? 業師勞思光先生在生前多次教誨我:「在共產黨專制下生活是無可奈何之事,但一定不要做幫兇,不搖旗吶喊,不阿諛奉承!」 勞先生1955年從台灣到香港,逃離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白色恐怖逼害,直到1989年重回台灣清華大學為訪問學人。那時台灣已慢慢成為民主和開放社會,已確立學術和言論自由,以及免於恐懼的自由。因此之故,勞先生實在從未有在共產黨暴政下生活過。他自由地在香港生活和做學術研究超過30多年,除了哲學研究外,還深入理解共產黨思想和歷史發展,對共產獨裁政權的批判從未間斷。他鄭重的告訴我:共產黨是不可以相信的。 如果2019年勞先生仍在生,親眼看到中文大學變成戰場,2020年目睹香港政府利用國安法將幾十年的自由香港毁於一旦,他又會如何評論?如何在中文大學繼續教學和研究?當然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他絕對不會在五星旗下苟且殘存,做一個為生活而營役於獨裁政權的學者。他肯定會離開香港前往自由的地方。現在仍留在香港的學者教授,如何忍受在沒有真正學術自由的大學繼續工作?除了謹記勞先生的教誨外,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 早前一位中五學生向平機會投訴,指出禁止男生留長頭髮的校規,有違性別歧視條例,引起不少關注。 香港絕大部份中學的校規,都對學生的校服髮飾儀容等有嚴格的規定,並且大力執行,於是,老師們往往因為男生的一寸頭髮女生的一寸裙襬,而鬧得很不愉快,既損害了師生關係,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情緒,但換來了甚麼好處呢?尤其是當同學們有機會到日本、台灣甚至中國內地交流之時,竟發現有些高中女生的校服可以是短裙一度,男生可以紥上小馬尾,不禁會問:嚴控校服的價值是什麼? 對學校最嚴厲的批評,當然就是以校規操控學生,作為絕對權力的體現。這個批評就姑且放下不談,就從學校一向強調的教育理念說起。 挑戰校規 是激進抗爭? 首先,最多用作規管學生服飾的理由是「協助學生建立樸素的良好生活習慣及健康形象」。不少學校似乎一直停留在六七十年代,覺得男生束長髮女生著短裙就是反叛就是貪慕虛榮,誰不知長髮短髮校長裙短裙(還有喇叭褲窄腳褲)的潮流已經來回好幾轉,在年輕人眼中這些只不過是一種平常的服飾髮型選擇,也不用多花錢多花心機,與樸素或者健康與否,根本沒什麼關係。...

  • 來英港人越來越多,在不同的群組偶爾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很多家長,對子女的上學、學術超緊張。或許因為在港的經驗所影響,故群組常傳來關於學校通告、或深覺孩子上學沒多寫幾隻字,在組內問有沒有補習老師等。有一次,跟一些家長聊天,推薦新成立的新聞平台的紀錄片,指可以親子同看,了解香港發展情況。但最關心學校有沒有功課的人士,就明言:「我想阿女專心讀書,放暑假再睇吧。」也有一些人覺得政治很污穢,說不得。早前,約翰遜突辭英揆一職,家長們都有些議論,惟獨一位出淤泥不染的家長,拋下一句:「去到邊度,政治都咁污糟,爭權奪利,我唔想知。」 這種說話,這種思維,似曾想識。聽到都不禁搖頭,惟望子女跟父母想法不同,視野闊些吧。其實英國中小學教育宗旨和學習方式,並沒有將學業和公民身份建立、關心社會的態度對立起來。 英國公民教育的四個堅持 留意英國中、小學的資料,公立也好、私立也好,都會介紹其課程設計定必以推廣和深化「英國基礎價值」,即 “fundamental...

  • 首先祝賀「綠豆」破土而出,當香港的公共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的時候,一些持平和高質素的時事節目,正好填補這個空間。難得不少傳媒界的朋友,在海外繼續承傳香港一直珍惜的價值,為這動盪的時代保留歷史的紀錄,同時協助在英國的香港朋友逐漸融入這個社會,認識這裏的文化。他們的努力,絕對值得我們支持和讚賞。隨着近年離港移民的人數不斷上升,港府終於承認出現人才外流的問題,尤其是教師、醫護和社工等專業,中學校長會早前指出,一些主要科目嚴重缺乏老師,以往學校出現空缺時,總會收到大批申請,現在卻是無人問津。大學收生時亦發現,不少優秀學生捨棄香港前往海外升學。移民連根拔起 失望與無奈的選擇回歸前香港亦曾經出現移民潮,但當時的香港人主要是抱著買保險的心態,希望拿到一本外國護照,日後若香港出現難以接受的情況,他們仍然可以前往另外一個國家。於是,那個年代出現很多所謂「太空人」,不少移民海外的人士仍然在香港留下不少連繫甚至物業,移民只是為不可預知的將來作未雨綢繆,不少人取得外國國籍後還是決定回流香港。可是,今天的移民,不少是連根拔起,義無反顧地舉家離去,他們不再是為不可知的將來而離去,而是為不願接受可知的未來而離開。離去是要尋找一些失去的價值,是為下一代提供健康的教育和成長的環境,是一個失望和無奈的選擇,也是人生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上世紀九十年代,港英政府意識到人才是香港唯一的資源,於是提出不少措施,例如引入居英權計劃、容許持有海外國籍人士及其下一代繼續保留香港的居留權、興建赤鱲角新機場、修訂人權法案、開展立法會地區普選等,希望增強港人對未來的信心以挽留人才。今天特區政府不是不知道人才的重要,但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下,忠誠比能力更重要,於是,特區政府的取態是要走便走,一些忠誠的新貴則不斷抹黑外國的生活,例如外國天氣寒冷、冬天日短夜長、英國效率低、找工作難、物價貴、通脹高等;前任特首告訴我們,移民生活淒涼、在外地只能做二等公民,但她又告訴我們,她在英國的幾年是人生最愉快的時候!近日有位老人家説在英國只能吃薯仔,沒有好東西吃。另一位老人家更説英國沒有城市適合港人居住,甚至為移民的下一代感到悲哀,因為他們將受到西方社會自由文化的荼毒!這些老人家明顯和時代脫節,或許他們當年(恐怕也近半個世紀前)在英國念書的情況確是這樣,但今天在英國的食物,不論選擇和質素絕對不遜於香港,由超級市場的新鮮蔬果肉類到米芝蓮高級食府,均應有盡有,而且比香港便宜得多,一來是歐洲對食物質素的管制相當嚴格,二來飲食的價格不會像香港那般,大部份用作向地產商交租。樓價、生活環境和質素均遠勝於香港。教育:沒不能討論的問題 沒強逼接受的教條至於教育,來英國就讀的小朋友一般均比在香港接受教育時顯得愉快,最少這裡的教育強調獨立思考,重視培養和啟發學生的潛能,注重多角度的分析,沒有不能討論的問題,沒有不加思索,強逼接受的教條。彭定康在近著就有這樣一段的描述:當日行政會議開會,在座幾十名議員,恐怕只有他一人的女兒是在香港讀書,所有其他人的子女均在外國就讀。當日如是,今天的情況相信只會有增無減,當然,西方的教育制度有它們的問題,但這並無阻上至國家領導,下至忠誠的新貴,繼續樂此不疲地送子女前往西方升學,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禮!當然,移民他鄉一定需要作出一些適應,日短夜長的冬天是無法改變,但日長夜短的夏天卻令人那麼雀躍,四季更替令人可以有盼望和期待。社會和文化有一定的差異,不能事事與香港相比,需要從差異中學習和欣賞不同的文化。這裡不少服務的效率可能比不上香港,但社會普遍重視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每個人均尊重自己的職業,不論是油漆工人或是調咖啡師,大家均會敬業樂業,不會以工作的性質或收入來衡量人的價值,貧富的差距不大,毋須大富大貴仍然可以享有一定的生活質素。重視個人和公共空間 自由就是如此簡單有朋友說,來到英國才感受到香港的生活是如此壓迫,香港的貧富懸殊是這樣嚴重。英國相當重視空間,包括個人和公共空間。例如每個社區均一定有綠油油的公園和一些公共空間,生活上每個人均有很大的個人空間,沒人會理會你的衣著言行或生活方式,自由就是如此簡單。一些專業人士移民後,工作上未必如意,但憑着香港人的創意和堅毅,不少香港人亦順利創業,或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每個移居他鄉的人均有他要走的路,有人走的路較順利,有人走的路較迂迴,移民當然要付出代價,這是追求生活價值的代價。尤其在事業發展方面,很多時會是另一個開始。有些忠誠的新貴說,香港和大灣區商機無限,離開的人遲早會返回香港。這個當然有可能,但對這一代人而言,金錢和物質並非生活唯一的目標,在海外生活,更能體會生命中除了金錢和物質外,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追尋的東西:簡單的生活、陪伴子女的成長、和家人的相聚、和朋友的暢所欲言、豐富的文化藝術生活、清新的大自然、寧靜的鄉郊、廣闊無垠的公園、優雅迷人的湖泊和河畔,這些都是花費無幾的生活。當然,我們毋須美化移民的生活,英國亦絕對有它的社會問題,但單方面抹黑或誇大移民的苦楚,只會顯得無知和愚昧!融入當地社會 承傳漸失價值移民是一個個人的選擇,除了要考慮社會環境、也要考慮經濟、事業發展,子女成長,與親人的離散,尤其是與年老長者的分離和日後的照顧,考慮因素往往涉及上下兩代,離去與否並非一個容易的抉擇,也沒有什麼對與錯,更不應以此作出道德價值的判斷。不少留下的的人因為仍有負慮和牽掛,會留下繼續緊守崗位。不少離開的人仍然心繫香港,因為這始終是他們成長的地方。有朋友問我,在海外的香港人可以做些什麼?我想,當選擇離開便要重新生活,嘗試融入當地的社會,瞭解和欣賞當地的文化,為當地的社會貢獻和建設。不要抱怨失去了的東西,學會珍惜經已擁有的事物。對於香港,繼續關心和支持香港,在海外承傳一些在香港可能經已漸漸失去的文化和價值,為這個動盪的時代留下歷史的記錄和見證。▌[海外隨筆]作者簡介陳文敏,前香港大學公法講座教授,2021年退休後,旅居英國,並出任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客席教授。...

  • Covid-19 pandemic aside, Hong Kong was battered...

  • 民主女神像自2010年6月4日晚上開始豎立在中文大學火車站前,一直是中大人引以為傲的象徵,而自由和民主也是中文大學尊崇的理念。但2021年12月24日民女像隨同香港大學的國殤之柱被大學當局深夜清拆,大學高層當然沒有解釋真正原因。翌日,中文大學眾書院學生會公開指責:「我校本學術自由,開放批判精神。惟今淪落至搖尾乞憐,苟且偷安之學店。我等身為中大人,對校方如此失信無恥之舉嚴正譴責,並要求校方立即交代民主女神像處理事宜及將此事交還中大全體師生共同商討決定民主女神像未來去向。最後藉此(聯署)促請校方毋忘創校先賢訓勉,莫做奴顏媚骨之舉,重申學術自主之風骨。」中大學生面對不公義挺身而出,為所有中大人發聲,值得我們敬佩。 當然中文大學校方沒有正面回應,校長段崇智沒發一言,對學生會的要求不置一詞。令人沮喪的是,事後並沒有任何中大教職員發聲支持同學。 為什麼中文大學自創校以來對社會和校內發生種種不公義事情的批判精神喪失了?幾十年來教職員和學生都站在一起,對大學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公開抗議,據理力爭向高層表示不滿,但為什麼這次卻全部噤若寒蟬,不出一言?放棄批判思想,遺棄同學? 2019年前大學開放兼容並蓄 中文大學六十年的優秀傳統去了那裡?2019年之前的中大並不是這樣的。 2010年民女像豎立於中文大學的那天早上,我和中大哲學系超過二十位教職員在幾小時內草議和聯署一篇聲明,明確支持同學迎接民女像當晚從維園移入中大校園。我們是如此寫的:...

  • 2022年7月1日中文大學香港回歸25周年紀念升旗禮,校長段崇智致辭時表示:「今天是香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刻,標誌著『一國兩制』發展的重要里程,大學仝人很榮幸與各界一同慶祝。過去25年來,中大積極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並作出貢獻,藉著今天的重要時刻,讓我們回顧過去,展望將來,為香港及國家未來更蓬勃的發展做好準備。」 這天同時是沒有唸過大學的警察特首李家超成為中文大學監督的第一天,作為2019年11月警暴鎮壓中大和理大的主管,同時是另外七所大學的監督,以國安法為統治香港的「合法」權力武器,香港大專學界還可以繼續有「學術自由」嗎?中大段校長還可以捍衛「教學自主、言論自由」,不受政治干預嗎?段崇智在上面致辭中,已將中文大學變成為大陸的知識工廠,為「香港及國家未來更蓬勃的發展做好準備」。大學不再是追求真理和公義、肯定思想自由和科學精神、以及敢於批評社會的地方。因為「真理」已被領袖決定,「學術自由」的標準隨當權者定義。喪失了真正的學術自由,中文大學仍然是大學嗎?段崇智所言的「非常重要的歷史時刻」就是中文大學隨著香港的淪落而變成歷史。 最美麗山城大學 筆者1970年入讀崇基學院哲學系,當時火車站是馬料水,崇基校園在山下,山上只有水塔兩座和半山的范克廉樓。然後一座一座的建築物慢慢出現,新亞、聯合搬入,逸夫也成立了。崇基未圓湖和新亞天人合一亭也陸續建成,中文大學校園是全世界最美麗山城大學之一! 與此同時,中文大學教授和學生從「手空空,無一物」開始,全憑自己的努力,令中大學術與研究,慢慢成為世界級大學之一。當然因為中大有真正大學具備的條件:學術、研究、教學、出版和言論自由,還注重人文與科學精神,尊重人權、法治和個人尊嚴。 筆者和無數中文大學的同學、教職員和校友在這些理所當然的條件環境中渡過了幾十年的學術生命。這些人權所賦予我們大學成員的自由,從未被懷疑過,因為我們深信大學管理高層、教授和學生,都不言而喻的肯定和捍衛這些學術生命賴以存在的條件。...

  • 早陣子報章報道了中學圖書館的「禁書下架」事件,引起了不少朋友尤其是非教育界朋友的關注。原因之一固然因為今日香港政治高壓傳媒低頭,揭示真相展露陰暗面的新聞已是鳳毛麟角,難得能從主流傳媒中看見「負面新聞」;再者,如此深入至各間中小學校的「文革現象」原來已悄悄降臨,雖不難想像但真的出現時仍然不易接受。 更令人傷感的是,一些在學校被下架的書籍,其實在公共圖書館仍然安然無恙。有人說是政治獻媚,但更大可能是白色恐怖下的寧枉無縱,只怕教局欽差大臣審查學校時看見「民主」、「自由」、「人權」、「六四」等詞彙就會血脈擴張,或者被藍絲老師或家長引證投訴。在無邊恐懼下的自我閹割,才最悲涼。 單一論調  對新一代最大傷害 所謂的「禁書下架」是一種政治姿態或者保險措施,多於實際作用。坦白說,現今香港青少年,有興趣閱讀實體書籍的實在不多。自己學校的圖書館,除了各科一些指定讀物以外,其他書籍的借閱量並不高,許多書籍內的借閱紀錄,最後一個日期已是幾年甚至是十幾年前,有多少學生知道學校有這些書籍,甚至閱讀過而受到影響?香港青少年的知識及訊息來源,肯定是網絡而非紙本書籍或報章,把書籍下架又能阻得了多少訊息傳播? 不過,現在對言論的管控是全方位的。大部份主流媒體的管理層已被親政府人物接管,社交平台的個人言論在告發舉報的氣氛下噤聲無言,加上民間社會土崩瓦解,香港社會瀰漫著單一的官方論調死氣沉沉的氣氛,才是對新一代的最大傷害。...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