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本來是姓氏和名謂之表徵。皇帝的印信為玉璽,秦漢後的官印為銅鑄。文人印章據說始於元朝王冕用乳化石入印,但篆刻成為重要的傳統藝術,應由明朝文彭創立。自此印章不止以姓名入印,並以思想、感時等等不同字句刻在石上,開出篆刻藝術不同流派,傳統繪畫上不單有畫和書,篆刻亦成為主要原素。「閒章」是對比姓名印章,取其本意之外的意思。今輯《相印集》和之前刊出的印章,全部都是閒章。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64、612、71、721、831、101 …… 這些日子,你們還記得嗎? 還有好好為這些日子預留時間和心情嗎 ? 在台灣的時候,可能正正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沒有相關的集會示威。對於這零集會經驗,我一直耿耿於懷,好像沒有盡自己的責任,盡自己一分力去謹記和感謝那年大家的付出,那些血和汗,還有很多流過的淚。...
收看節目 莫宜端跟上司談起家族故事,原來對方父母是柬埔寨華僑,經歷赤柬政權,逃離出生地,輾轉在澳洲落地生根。但兩人從沒有向子女提及半點在柬埔寨的事情,莫的上司曾經埋怨及質疑父母,後來長大了才明白父母不願提,或許是不想掀起中心的傷口。 作為同樣是流散的家庭,我們呢?還有,比我們還早已經歷流散的上一代,其實他們也是流散的先行者,聽聽他們的故事,或許可以互相療傷。 ...
過去一周,內地和香港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日本開始排放福島核電廠的核廢水,中國即時禁止日本海產進口,並鼓勵網民宣洩對日本的不滿,刪禁替日方辯護或客觀論證廢水安全程度的學者言論,令反核廢水迅速變成一場仇視日本的政治運動;另一則是黃大仙區民政專員黃智華赴京進修,建制派地區人士筵開四十多席替他餞行,觸發建制派資深人物梁振英、廖長江等批評,即將舉行的「立會好聲音」慈善音樂會宣布取消。日本排放核廢水日本決定把處理福島核事故的廢水經過濾及稀釋後排出大海,本身是很有爭議性的事情。在日本國內和鄰近國家與地區引發抗議,本來是很正常的,但日本這次決定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許可,認同其每年的輻射性物質排放量顯著低於安全上限,而且機構為監察日本排核廢水成立的專家小組,成員包括中國和南韓的科學家,他們按理不會偏袒日本。有了這樣的安排,周邊國家如果繼續反對,甚至採取制裁行動,就需要拿出更多論據,採取更嚴謹的程序,例如邀請國際專家到日本實地視察,在鄰近海域定期抽驗海水等,這樣才能說服國際社會,聯合多國力量共同制約日本。中國採取的應對方式,包括單方面實施貿易制裁,在全國發動仇日運動,刪禁所有替日方辯護或試圖客觀論證的學者言論,包括著名中國科學家對事件的評析,給外界的印象就是北京根本不打算講道理,只是要借這次事件,把日本塑造成民族敵人。就算這樣做會令數以萬計在中國定居的日本人擔心自身安危,令聘用了大量中國僱員的日本企業考慮撤出中國,也看似在所不惜。為什麼北京要這樣做?這次反日運動的力度,甚至超出了過去因為日本霸佔釣魚台而觸發的多次政治風波,如果沒有重大的政治理由,中國不會輕易放棄中日關係,為了改善中日關係,北京才剛宣布恢復中國旅行團出訪日本,為什麼對日外交這樣反覆?就客觀國際局勢而言,北京對日本老羞成怒,是因為日本不理會中國強烈反對,決定與南韓一起加入美國組建的軍事同盟機制,令中國武力統一台灣的難度大幅增加,所以必須懲戒日本,讓日本付出代價。就中國內部局勢而言,經濟危機頻繁爆發,疫症水災應對無方,社會民怨快速積累,中央政府製造外部敵人,有助轉移民眾視線,減輕自身的政治壓力,日本有侵華紀錄,是最容易煽起民族仇恨的目標,這個時候日本實施排核廢水,等如自投羅網,北京怎會放過這大好機會?如果說恢復對日旅行團是獎勵日本對華友善的胡蘿蔔,反日廢水運動就是懲罰日本對華不友善的大棒。這些外部和內部的政治因素都不難理解,問題在於北京想把急速下滑的中日關係推到那個地步?真的要把居華的日本僑民嚇跑?把在華投資多年的日本企業逼走?讓中日經濟全面脫鈎?如果不是以此為目標,就不能任由仇日政治運動延續下去,就要採取降溫措施,要保護在中國各個城鎮居住的日本國民,要穩住僱用了大批中國工人的日資企業,北京會不會這樣做,將成為觀察未來中日關係的關鍵指標。黃大仙餞別風波香港特區方面,「黃大仙餞別風波」最引人注目的是,區區一個民政專員,政務官系統裡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居然獲得建制派地區社團隆重款待,這現象反映在新的香港政治體制下,權力過度集中的弊端。民政專員本來是要向區議會問責的地方行政官僚,在新制度下兼任區議會主席,擁有人事和財政權力,可以提名委任地區中人當區議員或其他區內公職,因而被戲稱為「地區小特首」,難怪一眾地區社團奉若神明,把他捧上了天。餞別風波鬧成醜聞,除了暴露地區社團膜拜權力的醜態,還因為事件突顯了在新政治體制下,立法會內各個建制派政黨變得不務正業,應該出席的法案表決會議沒出席,但地區社團替官員搞餞行飲宴卻爭相出席,予民眾的觀感就是,如今的議員整天飲飲食食,只懂物質享受和拉關係。事緣《明報》於月中發表調查報道,指立法會今年會期共通過24項政府法案,但有16項法案表決時,在席議員不過半,佔全部法案三分之二,相關報道引起社會嘩然。就在此時,黃大仙區大排筵席送別官員,十多名立法會議員參與音樂會演出,仿內地綜合節目名字稱為「立會好聲音」,令公眾認定改制後的立法會一味追求聲色犬馬,娛樂至上。風波鬧大後,立法會「班長」廖長江出面收拾局面,在議員群組中發出千字信函,提示「議員應確保其行為一定不會令立法會的信譽受損」。廖長江又為議員開會提問定指標:每年口頭質詢加書面質詢近10條,跟進官員回應約10次,除了每次大會開會必須出席外,通過法例和參與各種投票也應該盡量出席。不過,這些指標全部重量不重質,能否改變公眾觀感實在大有疑問。餞別宴風波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建制陣營的內部分裂浮面,看來是為未來席位再分配揭鬥爭序幕。民建聯和工聯會等雄踞黃大仙區多年的左派老政黨傾向替事件講好話,指地區人士肯定黃智華政績而已,不應受苛責,往後注意勿鋪張浪費即可;梁振英及其黨羽則咬著不放,逼其他建制派跟從表態,新民黨容海恩等率先跳船辭演,揚言須專注議員本份,令「立會好聲音」被迫取消,算是一種政治和應。整個建制陣營圍繞這次風波分成兩大板塊,沉悶乏味的政圈生態驟起波瀾。▌[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朋友以為我很有紀律,大概見我定期出文寫作,其實不然。我與大多數人一樣,都是很易沉迷上網、手機,陋習頗多。若論優處,大概只是意識到習慣養成之難處,較願承認不由自主之存在,是以勤覽群書,探究習慣如何形成。 這幾年讀過與習慣相關的書籍,包括《The Power of Habit》、《Atomic Habits》、《Tiny...
協助安藤忠雄建築台中亞洲大學美術館的台灣建築師姚仁喜,是去年才完工的台南藝術大學校園內漢寶德紀念館的建築師。我在相片集已介紹過他在台北北投的農禪寺,對他簡約莊重的佛寺院設計極為欣賞。台南藝術大學創校校長漢寶德,被視為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啟蒙者,影響台灣建築界至深。姚仁喜是他的高徒,負責設計為老師而建立的紀念館。正立方體的建築物,與其說是發展他老師漢寶德的人文素養建築思想,不如說是承受了安藤忠雄的幾何圖形空間和光影變化的理念,甚至清水混凝土的極簡構築,相信也來自安藤。館內清水混凝土的灰白色是主調,但對比一邊深紅色的大牆,有另一種官感的視覺效果,用色大膽,似乎和安藤的其他建築物不同。可惜台南藝術大學離開台南市頗遠,交通不方便。但如果喜歡姚仁喜和安藤建築,這紀念館仍是十分值得去參觀。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看完《奧本海默》,二戰史癮起,於是在串流平台重溫Gary Oldman主演的《The Darkest Hour(港譯:《黑暗對峙》)。這次已是我第三次重溫這片,但今次看著電影中邱吉爾在國會大樓多處地方—下議院、西敏宮特廳、議員走廊等走來走去,閣員黨友反對黨在中庭起哄的場面,想起早前一家參觀國會的fun facts。 國會大廈座落西敏宮(Palace...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五(8月18日)在大衛營與日本和南韓首腦舉行峰會,日韓兩國擱置了歷史恩怨,與美國簽訂了旨在制約中國與北韓的防務協議,外界指這是亞洲地區的小北約初步形成,令東亞地區緊張局勢升級。在香港,八十八歲高齡的前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罕有發聲,指政府和立法會強行改革中大校政,是政治干預學術。美日韓簽訂務協議據《紐約時報》報道,美日韓三國在大衛營協議中承諾,每年舉行一次三邊峰會,擴大聯合軍事演習,建立在危機時刻進行溝通的三方熱線,三國還在一份聲明中批評了中國在南海從事「危險並咄咄逼人的行為」,又重申了「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北京官媒《環球時報》回應三國峰會,引述遼寧社科院朝鮮半島問題專家呂超說:「大衛營峰會可以說很可能打響了新冷戰的第一槍。」日本和南韓都是亞洲經濟強國,但在軍事上並非緊密盟友。因為日本曾對南韓作殘暴的殖民統治,兩國又一直有領土糾紛,在國防事務上存在許多衝突。這次竟然響應美國總統拜登呼籲,簽訂美日韓防務協議,朝著建立軍事同盟的方向邁進,對整個東亞局勢影響極大,是極不尋常的事情。雖然大衛營協議還未發展成北約那樣、一國受襲全體反擊、有常設統一指揮架構的共同防禦體系,但已初具規模,顯然是要聯合三國的軍事力量,加強佈防東亞地區,是什麼因素促使日本和南韓放下宿怨,加入這個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同盟?最明顯的原因,就是來自中國的威脅,尤其是解放軍在台海、東海與南海地區不斷加強的軍事活動,以及為武力統一台灣所作的備戰部署及政治文宣。對日韓兩國而言,如果不協助美國遏制北京,任由北京軍力坐大,順利攻取台灣、獨佔南海,中國就會成為亞洲的軍事霸主,屆時所有亞洲國家為自身安全都只能俯首聽命,加入以北京為首的反美陣營。但中國至今仍是奉行共產主義的非民主國家,在政治意識形態與經濟及社會體制上與日韓截然不同,在美中矛盾激化下,日韓選擇歸邊同屬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美歐陣營,是從維護自身國家體制及利益著眼,並不令人意外。美日韓組建軍事同盟,對台海局勢有何影響?美國總統拜登雖然打破了過去歷任總統對派軍護衛台灣的刻意模糊策略,近乎明示若解放軍武力攻台,美國將被迫出兵保護台灣,但這個說法能否獲得國會背書、美國民意是否支持出兵護台,仍有許多未知的變數。既然連美國自己是否派兵也說不準,日本和南韓會否動用軍隊守護台灣就更說不準,即使美日韓同盟發展成真正的小北約,除非台灣也加入成為聯盟一員,否則日韓並無責任出兵防衛台灣,反而北韓若南侵,則日本和美國必須軍事介入保護南韓。從這個出兵與否的角度看,美日韓組建軍事同盟對台灣的防務並無直接幫助。不過,烏克蘭戰事為美日韓援台提供了現實啟示。烏克蘭並非北約成員國,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北約成員國並沒有直接派兵參戰,以免觸發北約成員國與俄羅斯的全面戰爭,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北約選擇了向烏克蘭提供先進武器、情報、訓練及各種物資援助,令積弱的烏克蘭軍隊能夠抵抗住俄軍的攻擊,並且在一年後發動反攻,雖然目前戰事仍處於膠著狀態,但從北約與俄羅斯的國力資源對比看,俄羅斯肯定無法吞併烏克蘭,而戰後的俄羅斯也必然元氣大傷,無法對歐洲構成實質威脅,在地緣政治上甚至可能淪為二線的邊緣國家。對日本和南韓來說,解放軍若武力攻台,不論最終台灣是否守得住,只要及時提供有力的軍備援助,就可能令戰事拖長。而戰事愈是延長,中國的軍事及經濟實力就會受到愈大的傷害,倘若中國戰後元氣大傷,又受西方長期制裁無法迅速恢復,日本和南韓就可以擺脫中國威脅,這就達成了美日韓結盟的根本目標。從這個角度看,美日韓軍事結盟,對台海局勢還是有著舉足輕重的牽制效用。金耀基藉傳媒發聲在香港方面,前中大校長金耀基與傳媒茶敍,並同意媒體具名報道他對當局立法改變中大校政的觀點,是香港政治體制變成一言堂後罕有出現的反對聲音,因此相當矚目。而且,金耀基並不是站在反對派的立場發言,他形容2019年的社運為「黑暴」,並觸及分離主義,認同北京以國安法來穩定局面,即使全面改變政治體制,結束過去的民主化發展,也是無可奈何。他是在這樣體諒建制的基礎上,反對特區政府單方面強行立法,改變中大校董會架構,指現時香港政局既已回復穩定,不應該如此狙擊中大,予外界政治干預院校的觀感,破壞香港國際形象。對於中大校長段崇智不斷受到建制派抨擊,金耀基也表示不應再針對段,繼續針對他或會演變成國際醜聞。金耀基的觀點相當溫和,他甚至不是反對改革中大校政,認為可以理性討論。他只是反對政府與立法會罔顧中大校董會多數成員的強烈意見,以霸王硬上弓的手法迫中大就範,這樣理性務實的意見,特區政府和立法機關會採納嗎?不一定,在公安國安等內地政法部委主導的國安委員會督導下,特區政府和立法會對於政治任務向來不可以說不,只能加快加碼完成。除非針對中大的提案,背後沒有國安委下達的清洗院校政治任務,但假如是這樣,當初根本就不會全力開動整個政治機器。如果有政治任務,期待下達任務的內地官員改變主意,對中大網開一面,恐怕不太現實。▌[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