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狠批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引發金融市場震盪,其後特朗普公開表示無意解僱鮑威爾,美國債市及股市才穩定下來。這次風波反映,特朗普迫切渴望聯儲局減息,以抵銷其關稅新政帶來的經濟衰退壓力;鮑威爾卻擔憂關稅戰導致通脹惡化,堅持不減息來對抗通脹壓力。特朗普本想強行換人,奪取聯儲局支配利率的權力,但最終敵不過金融市場的巨大壓力,這是他繼單挑全球變專攻中國後另一次重大退讓。 從4月2日特朗普公布關稅新政至今的三個星期,美國三大金融市場(證券、外匯、債券)都經歷了大幅下跌的震盪。期間雖因特朗普修訂關稅政策,暫停實施針對其他貿易伙伴的「對等」關稅,只對中國實施極高關稅(145%),三大市場的跌勢一度放緩,甚至反彈回升,但當特朗普公開狠批鮑威爾,暗示他應盡快離職,他的經濟顧問又對外放風,指白宮正積極研究解僱鮑威爾的方法,金融市場再受震盪,尤其債市的跌勢引發巨大迴響。 有分析師指若聯儲局獨立議息的地位不保,大批投資者將放棄投資美債,債市可能崩潰,屆時美國政府及商界將難以發債集資,就算勉強發債也要支付極高的利息成本。金融市場這個信息令特朗普團隊不敢輕舉妄動,最終特朗普被迫公開表示無計劃解僱鮑威爾。這次白宮與聯儲局的角力,對未來一段時期觀察及分析美國政局相當重要。 公然蔑視法律及行政傳統 特朗普狠批鮑威爾一事,首先揭示的是以特朗普為首的現屆美國政府,公然蔑視法律及行政傳統。...
有學生在亨特利安博物館(Hunterian Museum)工作,於是將探朋友跟學習合而為一。自以為在倫敦的博物館已去得七七八八,但其實還有很多聞所未聞的。學生說這博物館有關醫療史,就更應一探究竟吧。GCSE歷史科其中一單元「Britain : health and the people,...
曾經和一些早已在外國落地生根的港人移民組織者討論新一代港人移民的情況,常常會聽到一種說法:這一波的港人移民還是太過「新」,對當地的理解往往仍存有各種幻想,又或仍未能處理理想和現實的落差。但他們往往還會補充一句:雖然港人移民或者還未完全認識或適應身為移民的文化身份,但他們的下一代將會不一樣;亦因如此,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之間,長遠必有隔閡。 舉個例,不少港人移民會自以為「榮譽白人」,假設自己理所當然會被當地社會接納,各種針對移民和少數族裔的排外情緒與他們無關;最新就聽說還有移英港人推動「反移民聯署」,好像忘記了自己也還未入籍似的。這些港人移民之所以會擔起各種在「舊移民」眼中甚為奇怪的價值觀,原因倒也不難理解:他們當中不少人都未有甚至不需要和當地社會有深入交往,只體會到移民後的好處,當地社會對移民的不滿或歧視卻未感受得到。如果他們資本足夠豐厚,甚至可以一直活在自己的「幸福泡泡」當中。 對家長的提醒 但他們的下一代就不一樣了。尚未成年便隨父母離港的移民,以至在當地出生的港人移民後代,面對的社會環境和他們的父母有巨大差別。他們的成長過程和當地社會的融合遠遠來得徹底和直接,無論是學校或朋輩交往,他們身為少數的身份會無時無刻被提醒。而相對於他們的父母,原來自香港的生活記憶又遠遠不如。他們最重要的身份不再是港人或港人移民,而是在當地社會的少數族裔;這差別看似微少,卻十分重要。 舉個例,Crazy Rich Asians(港譯《我的超豪男友》)在香港和在美國的上映,雖然是同一齣的電影,但對兩邊的觀眾來說就是活脫脫的兩回事。考慮到早年荷里活電影的各種種族歧視,包括由白人飾演亞裔角色或只安排亞裔演員擔當配角,完全由亞裔演員領銜主演的...
三月初,一場在倫敦舉行的會議,或已悄然改寫美元的國際地位——既非中國出手,也非華府刻意為之,而是一場「自發去美元化」的地緣變局,已在暗流中展開。這場被部分市場人士戲稱為「倫敦協議」(London Accord)的會議,或正是推動近月美元異常走勢的無形之手。過去一個月,因美國關稅政策急轉直下,環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已。外滙波幅驟升、美國長債息率節節攀升,理應推高美元,惟實情卻恰恰相反——美元兌G10貨幣普遍轉弱,其中一向被視為避險錨點的瑞士法郎,本周一更見美元兌瑞郎(USD/CHF)0.8039,乃2011年8月以來的低位。過往每逢市場震盪,美元總因其儲備地位而水漲船高,今番反其道而行,着實耐人尋味。倫敦協議:重建歐洲軍力的序幕?所謂「倫敦協議」,指的是3月2日,英國、加拿大、土耳其及多個歐盟成員國高層,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不歡而散之後緊急召開的會議。其核心目的,在於重建歐洲軍事實力,減少對美國安全傘的倚賴。若以金融語言詮釋,則意味歐洲或將循序減持美國資產,將資本導回本土,用以支撐新增國防開支。此路向與「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可謂南轅北轍。後者所指,是各國以友好利率認購美國長債,以換取美國提供的軍事保障。簡而言之,海湖協議是一份「軍事保護換資金鎖定」的對價安排;而倫敦協議,則似是一紙無聲的分手信——從安全依附走向戰略自主。從資本流向看地緣裂痕歐洲若欲擴展防禦體系,勢必要加大財政投入、增加發債。為籌措所需,首選自然是將目前投放於美國的資本調回本土。此過程不一定仰賴官方儲備主導,亦毋須政策硬性引導私人資金流動——資本會因風險再評估,自然重配。隨着時間推移,歐洲投資者或將更傾向於本地資產市場,對美國資產則要求更高風險溢價、更弱美元作為補償。若美國資產須以更大折讓才吸引資金,則美元走軟與孳息率上升,便是此變局的價格反映。看不見的協議,說不出口的立場值得玩味的是,美國高層似無統一說法應對此資本重構之勢。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再三強調美方維持「強勢美元」政策,亦稱無證據顯示主權國家大舉拋售美債;但副總統萬斯(JD Vance)則直言美國鼓勵歐洲建立自主防衛體系,甚至引述戴高樂主張軍事獨立之戰略,指歐洲若長期充當「美國安全附庸」,既不利歐洲,亦非美國之福。若萬斯所言屬實,他是否也準備接受資本遷移後的現實?美國是否已默許外國資金撤離美國資產市場,由歐洲自籌軍費、自擔安全?這或許是一紙大家心照不宣的「協議」。市場先知先覺?若全球投資者已將美國本身視為不確定性的源頭,則資產配置的轉向,將不待官宣便已靜悄展開。上周市場反應頗為戲劇:美元走軟、外滙波幅急升、美國長債息率飆升——同期外滙交易量更達平日數倍。資金如水,其方向變化往往早於政客言語,此番走勢,或已隱隱反映市場對「倫敦協議效應」的預判。當然,如貝森特所言,一旦美國稅改見效、開支削減與監管放寬逐步推行,資金或可回流。然而在此之前,華府能否化解當前貿易與安全政策的矛盾,為市場提供一個可信的政策錨點,才是重拾資本信心的關鍵。 ( 圖...
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的建築哲學深深植根於對流動性和有機形狀的探索。她主張建築不僅僅是功能性的空間,而是可以作為雕塑藝術存在,挑戰傳統建築的界限。 哈迪德的設計靈感往往來自自然界中的流動形態,以此成為她的流動設計(Fluid Architecture)理念。這種理念使她的作品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美感。透過先進的計算設計技術,她能夠創造出複雜而富有表現力的建築形式,這些形式不僅令人驚嘆,還能與周圍環境和諧共存。 以南京國際青年文化中心為例,這座建築以其流暢的曲線和不規則的形狀而聞名,展現了哈迪德典型的設計風格。建築的形態仿佛在空間中自然延展,營造出一種持續變化的視覺效果。這不僅使建築本身成為一件藝術品,也使得其內部空間具備了靈活性,適應各種文化和社交活動的需求。南京國際青年文化中心的設計強調了空間的開放性,讓自然光能夠充分滲透,增強了與外界的聯繫。 在首爾南大門市場的設計中,哈迪德運用了開放式平面和高度透明的結構,使得空氣和光線能自由流通,讓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生機。此外,流動建築的理念還體現在人流動線的設計上。南大門市場的布局引導遊客在各個商舖間自如穿梭,提升了整體的購物體驗。這種設計不僅便於人們的活動,還強調了市場作為社交空間的重要性,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是輯首5張相是南京,後5張是首爾。...
我們過去談及人權保障時,經常援引《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或其他不同的人權條約。然而我們鮮有討論如何去保護捍衛和推動人權的權利,以及捍衛人權的人。其實早在1998年,在《世界人權宣言》通過五十周年之際,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了《人權維護者宣言》(下稱《宣言》)。這份宣言建立了人權維護者的定義:通過和平手段促進、保護和實現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個人或團體,並確認人權維護者在實現《世界人權宣言》和各項人權條約所規定的人權具有關鍵作用。《宣言》強調每個人都可以發揮作用,成為人權維護者,使人權得到實踐。這份《宣言》是聯合國各成員經歷了十四年的談判而達成,《宣言》雖然沒有硬性的法律約束力,但規定國家應採取措施,確保人權維護者不會因行使《宣言》的權利受到威脅、報復。然而在聯合國層面的人權承諾與在地的實踐及法律保障往往不是一蹴即至。爭取和實踐一項權利,往往需要公民的犧牲和不斷的付出,才能逐步鞏固,成為社會的共識和現實。「陣地社工」近日,社工陳虹秀因被裁定暴動罪成,判囚三年九個月,便充分反映國際人權標準未能在香港本土有效地實踐的困境。陳虹秀被指在2019年8月31日灣仔示威集會期間參與暴動,具體的案情並非指控她使用暴力,而是指她在現場以揚聲器呼籲警方保持克制及不要使用過量武力。她抗辯指當日是行使社工職責,她的行動是為了緩和示威者與警方之間的衝突,但法院卻指她的部分言論失實,並把她的言行解讀為鼓勵、支持示威者參與暴動,故此罪名成立。回想當年反修例示威爆發,大型、持續及激烈的警民衝突震撼每一個香港人,這促使陳虹秀與一群來自不同服務領域的社工組成「陣地社工」,在示威現場履行社工的角色,包括嘗試緩解警察與示威者之間的衝突、為現場的群眾提供情緒支援,並提示市民注意人身安全及與被捕相關的法律知識。在某些時候,他們亦會陪同有需要的傷者入院。筆者當年在示威現場,亦見證這群社工在危難中為市民服務的堅持和熱情,並為他們所代表的香港公民社會的成熟與韌性感到鼓舞和自豪。筆者認為,陳虹秀及其他「陣地社工」的成員正正是《宣言》所指的人權維護者,應受國際人權法所保護。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曾明確指出,人權維護者在促進與保障和平集會權方面具有關鍵作用。他們的行動應受到《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保障,即使集會被宣布為非法或被驅散,他們的行動仍應受保護,不應受到打壓、報復或騷擾。缺乏公眾監察下的後果令人遺憾的是,香港政府及法院,並未有參考國際人權法的規定,認同人權維護者的角色和享有的保障。有傳媒統計發現,陳虹秀的案件並非孤例。在示威浪潮被政府成功鎮壓後,至少有12名社工或準社工,被控在反修例示威期間參與暴動,當中陳虹秀及另外3 人以當時正執行社工職務作為抗辯理由,但只有一人被判無罪。法院對陳虹秀的判決,把執行社工職務的人視為暴動參與者,這種裁定亦威脅著其他在示威現場出現的群體,例如記者、急救員、律師和人權觀察員等。嚴重的法律後果,阻嚇公民社會成員在示威現場發揮互助、保護及監督人權的作用與公共價值。從外國及香港本地的經驗所見,警方使用過度武力和濫權的情況,往往在缺乏公眾監察的環境下發生。香港公民社會面對的困難和威脅,大家有目共睹。然而氣餒、放棄不應是我們的選項。陳虹秀在入獄前,表現寬容,她充分代表了人權維護者的勇氣和堅持,鼓勵我們在逆境困難中砥礪前行。 香港人權資訊中心Facebook: facebook.com/hkchr.orgIG: hkchr_org ...
美中關稅戰陷於膠著狀態,美方正積極游說多國孤立中國,換取美方給予關稅優惠;在歐洲方面,德國候任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公開表示,願意提供射程達500公里的金牛座巡航導彈予烏克蘭,並指烏克蘭可以此攻擊克里米亞大橋,顯示德國正銳意加強軍力對抗俄羅斯,可能取代美國成為西方社會保衛歐洲的主要力量。 孤立中國的關稅戰 在美中關稅戰上,較值得注意的發展有兩點,其一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給予電腦及智能手機等產品暫行豁免,不入中國的145%關稅網,消息刺激美國科技股上升,但其後特朗普澄清說,正在準備把這些產品列入另一對等關稅清單,並非持久豁免;其二是美國政府指派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參與關稅對外談判,貝森特制訂了圍堵孤立中國的策略,在與亞洲多國的關稅談判中,明確要求對方承諾不會轉運中國產品赴美,以及不會讓中國公司藉該國設廠迴避對華關稅。 特朗普的全球關稅政策在4月2日和9日出台前,並沒有深思熟慮,存在許多漏洞,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強烈震盪,令美國聲譽受損,特朗普也廣受責難。但市場的反應正促使美國政府逐步修訂政策,針對科技產品作區別對待是一個重要修訂,因為美國企業需要時間轉移海外生產線,孤立中國也是一個重要發展,這可以收窄關稅戰的打擊面,從美國單挑全球變成美中兩國決鬥,其他國家或可按自身利益計算選擇靠那邊站隊。...
初讀英國歷史,無可避免地會由帝王將相入手,就像我們讀中史都會把皇帝研究一番,因他們是最有影響力之人也。但慢慢就期待有如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婦人王氏之死》這種「庶民史」的研讀。史景遷透過一個普通婦人的命運,展現出康熙時代的社會結構、法律制度與人倫關係。 英國史的研究也是如此,從亨利八世的改革、伊利沙伯一世的黃金時代,到工業革命與殖民擴張,這些「大敘事」固然重要,但若我們轉向普通人如何生活、思考與適應變局,就會發現歷史的更多層次。 在里克曼沃斯的三河博物館(3 Rivers Museum)看到「A...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你還記得上一次自己獨自觀看自己喜歡的電影是甚麼時候嗎?獨自去喝杯咖啡?獨自與好友旅行?甚至獨自享用一頓好的? 小韻的時間表排得滿滿的,全部都是關於工作、家庭和孩子的事。小韻、丈夫和女兒來到面談室,小韻坐在一邊,女兒則和丈夫坐在另一邊。 小韻說:「我沒有時間停下來,一停下來就覺得自己在偷懶。」小韻的丈夫即搖頭:「她總是很忙碌,我說過她應該多休息,沒有人要求她這樣勤力,現在全身都是濕疹。」女兒也附和:「媽媽忙得沒有時間跟我玩,大部分時間都是忙這忙那,既要工作,又要照顧我們,還要去做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