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英國,的確對政治感到陌生。過去在港怎樣都數得出十數位立法會議員的名字,但現在卻最多只能指出自己選區的國會議員,還有前首相辛偉誠。 其實,自己也非一無所知,總算知道英國的內閣制(筆者曾於香港教過政府與公共事務!你知道香港曾有這科嗎?),但對於國會實際面貌,只流於文字層面。 話分兩頭,每次走出西敏寺站,必然會問 : 為什麼大家都那麼愛跟Big Ben(大笨鐘)拍照?然後自己也拍了一張,因為那就像是一座極大的古董在眼前,不能擁有它,也想有它的照片。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想說,很多疑惑都能透過參觀國會大廈(Palace...

  •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簽署行政指令,聲稱指定英語為美國的官方語言,背後相信針對美國社會對移民文化影響所謂美國主流文化的憂慮。語言從來都是移民研究的重要議題,本欄早前也討論過「發夢也是用當地語言」如何被視為徹底融入當地社會的界線,以及由此期望延伸出來的許多疑問。移民到達新的社會,學好當地語言固然對日常生活大有幫助;不過說到官方語言政策,問題又要複雜得多。 首先,特朗普的官方語言指令和他的很多政策一樣,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往往更像是做場戲出來給死忠粉絲歡呼喝采。就好像是他在競選首任時也有豎立墨美圍牆,還有「墨西哥付鈔」的豪言壯語;結果圍牆的新建部分只得數十英里(用的是美軍經費),拍張照片便自稱勝利。說到法定語言,美國《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當然也保護使用各種語言的權利;行政指令不是法律,只能影響聯邦行政機關,而特朗普指令其實只是推翻了克林頓年代加強政府協助非英語人士的要求,沒有禁止政府部門繼續提供現有各種語言的服務。所謂指定英語為美國的官方語言,很大程度只是又一次特朗普式的標題黨。 官方語言與本地文化 美國聯邦政府沒有法定語言,各州政府倒有不少對此作出要求。有超過30個州列明英文為該州的官方語言,但同時也有數個州把當地原住民語言定為官方語言:夏威夷州規定英語和夏威夷語同為官方語言,南達科他州則認可了拉科塔語、達科他語和拉科塔語,阿拉斯加州法例更在英語以外列出20種當地語言為官方語言。 原住文語言的案例說明了在美國談語言的尷尬:如果說外來人口應該尊重本地文化,那麼英語本來就不是美洲大陸的本土語言,其實也是外來文化。而在外來文化當中,英語也不應視為特例;新墨西哥和路易斯安那在成為美國領土前,分別當過西班牙和法國的領地,影響遺留至今,兩地政府的官方文件分別仍有使用西班牙語和法語。美國領土也不限於50個州,波多黎各也是美國領地,九成四的居民說西班牙語;當地人口超過三百萬,人口排名比18個州還要高。如若真的要求美國各地政府以後只用英語,恐怕是天方夜譚。 美國的情況也許比較極端,但同樣的歷史思考和由此而來對少數的尊重也可見於其他地方。台灣華語雖然現實上是台灣的通用語言,但台灣從歷史到現在尚有許多其他語言:原住民語、台灣台語、客語以至日語等,華語的通用地位是歷史和政治產物。今天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僅說明「所稱國家語言,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嚴格來說台灣華語沒有更高一層的地位。《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則要求「除國語外,另應以閩南語、客家語播音」;而在歸化國籍的基本語言能力標準當中,口試部分也有「華語、閩南語、客語或原住民語擇一應試」的選擇。 是挑戰還是機會...

  •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 2025 年3 月 4 日上霍士新聞指責澤連斯基「拒絕和平」,更將其立場詮釋為「不願參與美國設定的和平進程」(註一)。這種指控實際上代表了甚麼?我們需要一台「萬斯翻譯機」。 萬斯口中的所謂「接受和平」,實質上就是無視俄羅斯一而再、再而三地違反承諾,一味要求被入侵者妥協。而妥協的後果,就是要如俄方所言,即烏克蘭不單要投降、去軍事化、放棄領土,還莫名其妙要求烏方「去納粹化」(註二),來換取所謂的「和平」。...

  • 香港人到台灣或台北旅遊,除了西門町、士林夜市外,可能還會到香港人經營的獨立書店如「飛地」和「銅鑼灣書店」,但我覺得每一個關心香港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參觀這個紀念館。 台灣景美白色恐怖紀念館,位於台北市文山區。作為一座重要的歷史紀念場所,旨在紀念和反思台灣在1949年至1987年間所經歷的政治迫害與白色恐怖時期。這段歷史充滿了壓迫與苦難,許多無辜的台灣人民因為政治原因而遭到逮捕、監禁、甚至失去生命。紀念館不僅保存了對這段歷史的記憶,也提供了教育與省思的空間,讓人們能夠重新理解自由與人權的珍貴。 景美白色恐怖紀念館前身是景美少年收容所,到1987年解除戒嚴後,轉型為紀念館,並於2010年正式開館。這裡收藏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圖片與實物,記錄了那段歲月裡被迫害者的真實故事。參觀者在館內可以透過多媒體展示和互動式展覽,更深入地了解白色恐怖時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 沉重的歷史氛圍 紀念館的設計巧妙地將歷史與現代結合,展館內的各種設施不僅具備教育意義,也讓參觀者能夠感受到沉重的歷史氛圍。館內的多媒體展覽中,有許多生動的口述歷史檔案,當年受害者的故事由他們自己或家屬講述,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真實與厚重。尤其是那些以第一人稱敘述的受害者經歷,常常讓人動容,並引發深刻的思考。 景美白色恐怖紀念館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警惕社會大眾珍惜當前的民主自由制度。在這裡,參觀者不僅僅是在回顧過去,同時也在思考如何捍衛自由與人權的重要性。對台灣人民來説,這紀念館是過去,對我們香港人而言,這是當下。 可能有一天香港人爭取自由民主紀念館在香港金鐘附近建立,但相信我活不到這天參觀了。...

  • 自《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的民主派政黨被陸續清剿,在選舉被高度控制的政治環境下,政黨的生存變得舉步為艱。2025年2月20日,香港曾經最大的民主派政黨——民主黨正式宣布解散,象徵著香港民主力量的重大衰退,也反映了香港的結社自由空間持續萎縮,民主派政黨難以生存。 民主黨的瓦解:打壓下的無奈選擇 成立超過30年的民主黨,曾在立法會及區議會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2016年,民主黨在立法會70席位中取得7席,是當時民主派的第一大黨。2019年,民主派參選人在區議會選舉中大勝,民主黨在479席區議會議席中便取得91席。 然而,自《國安法》實施後,當局對民主派政治領袖展開嚴厲打壓,多名民主黨核心成員因民主派初選案、支聯會案和2019年示威相關案件等被拘控及監禁,黨內骨幹被瓦解。2021年,香港的選舉制度被大幅修改,確保只有「愛國者」能參與選舉,進一步剝奪了民主黨的政治空間。民主黨於2021年的立法會選舉,並無代表參選。 在宣布解散的記者會上,民主黨領導層表示:「我們在綜合考量當前政治環境後,別無選擇。」這簡短的一句話,包含著民主黨在近年所面對的不同打壓。除了多名核心黨員面對政治檢控和長時間身陷囹圄、在新選舉制度下無法參選的問題外,民主黨的運作及組織活動,亦同受打壓。例如民主黨於2024年舉辦30周年晚宴時,原本計劃筵開至少15席,但至少遭兩家宴會場地臨時拒絕提供場地,最終令活動只能大幅縮小規模,低調地在一家酒樓舉行四席的小型晚宴;而在2022年,民主黨突然被政府追繳約百萬元的稅款,令人質疑是政府藉稅務為由,對民主黨的財務進行打擊。 國際人權標準下的結社自由 根據《世界人權宣言》第20條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第22條,結社自由應受保障。聯合國結社與集會自由特別報告員多次指出,政府不應透過污名化、騷擾、威脅及攻擊等方式阻礙公民社會的正常運作,或以財務審計作為報復措施。...

  • 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而烏克蘭正處於蘇聯的殘酷統治之下。 加一點時代背景,1930 年代的霍洛多莫爾(Holodomor)大饑荒、死了起碼 350 萬人。蘇聯的鎮壓(包括「大清洗」)、處決與勞改營死亡,再奪去至少數十萬人性命,而當時烏克蘭的人口不到 3,000 萬,民眾對蘇聯的怨恨根深蒂固。...

  • 上周白宮上演的罵戰清晰顯示,歐洲必須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以應對美國的淡出。據European Defence Agency(EDA)統計,歐盟27個成員國去年國防開支總計3260億歐元,佔GDP 1.9%,距離北約(NATO)2%的目標不遠。不過,歐洲智庫Bruegel估算,要保證歐洲安全,國防開支須於短期內增加到GDP的3.5%,亦即每年增加軍費2500億歐元 。歐洲能否應付急升的軍費?上周五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與特朗普(Donald Trump)在鏡頭前撕破臉,英、法率先表態支持烏克蘭,並安排歐洲領袖、北約首長...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上周五鬧翻,在傳媒鏡頭前吵架,澤連斯基被迫提早離開華盛頓,未能如期簽署美烏礦藏開採協議。他隨即去了英國,出席歐洲多國為他而設的峰會,英法兩國牽頭起草烏克蘭達致和平方案,爭取美國認同。而美國則於周一表示暫停對烏克蘭軍事援助,向澤連斯基施壓,澤連斯基也放軟口風,指礦藏協議隨時可以簽署生效,但仍須尋求安全保證,應對日後俄羅斯違反停火安排。他還寫信給特朗普,讓他發表國會演說時誇口俄烏和談即將成功。 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爭執,可以分兩方面來解讀,其一是對俄烏停火安排有實質分歧:澤連斯基認為美國及其北約盟友需要作出某種維護烏克蘭安全的保證,才能阻止俄羅斯日後再度侵犯烏克蘭,否則烏克蘭無法在安穩環境中重建國家,礦藏開採企業也難以安心操作,所以美烏礦藏協議需要加上安全保證;特朗普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只要美國出面,與俄羅斯談妥停火協議,烏克蘭就可以恢復和平,美國不會承諾若烏受侵犯便對俄動武,這會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烏克蘭的要求是想在對抗俄國上取得上風,但實際上烏克蘭已無牌可打。 第二點是態度上的分歧:特朗普和副總統萬斯一方人馬認為,澤連斯基不尊重美方,來到白宮作客也不穿西裝,講話咄咄逼人,態度傲慢;澤連斯基一方人馬則認為,美國不體諒烏克蘭仍處於戰爭狀態,蔑視烏方提出的正當要求,他唯有據理力爭。從事後全球各大媒體報道雙方爭吵的內容來看,美烏對停火安排的實質分歧著墨較少,反而特澤吵架的細節很多,繪影繪聲,令世界各地的人對這兩位國家元首的作風印象深刻。若從歐美主流媒體的報道及評論來看,特朗普這次表現「霸道」,在西方世界較為失分,受到不少批評,澤連斯基在本國和歐洲則聲望大漲。 歐洲盟友處處游說美國考慮 美烏兩國領袖不歡而散,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影響甚大,首先是令烏克蘭恢復和平變得更加困難。客觀而言,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相當重要,尤其是先進的防空系統、反導彈裝置、情報監測等,就算歐盟能提供常規武器和資金,仍無法完全取代美國這些軍事援助。若美國停止援助,烏克蘭可能過幾個月後便捱不下去,最壞結果是被迫向普京投降,屆時普京肯定會逼澤連斯基下台,以親俄傀儡政府替代,整個烏克蘭將淪為俄國附庸。 不過,《金融時報》一位專欄作者到訪烏克蘭後,指當地軍政界有不同看法,認為過去一年俄烏戰爭變成完全由無人機主導,俄軍的傷亡九成以上源於無人機襲擊,由於烏克蘭已能自主生產大量無人機,只要有空中通訊系統及地面情報,俄羅斯一切大型軍事行動都會遇襲受阻,只能和烏軍作游擊巷戰,烏克蘭固然無法打赢,但可以持續滋擾削弱俄軍,俄羅斯難以全盤控制佔領土地,戰爭有可能持續多幾年。 無論是再打幾個月或幾年,烏克蘭若失去美國支持,戰爭形勢將非常惡劣,這是歐洲國家普遍的看法,因此當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吵架後,英法兩國雖牽頭補救,安排歐洲多國共商援烏大計,仍處處為美國重新介入做準備,指會制訂詳細的停火安排建議,供美國考慮。...

  • 容許我做一次標題黨,鼓勵大家閱讀全文,解解謎,看看古鎮與末日有什麼關係。 路易士老師居住的地方有一個古鎮(old town),保存得不錯,每次走走都感到心曠神怡,發思古之情。真的,石碑說《末日審判書》(Domesday Book)在1086年已有記載此地……近千年了。 《末日審判書》書名太可怕了,但與它有關的那個人也相當可怕,他就是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