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快到聖誕。 行聖誕市集喇、朋友又翻箱倒篋找出聖誕毛衣Christmas Jumper(我總想起《BJ單身日記》中的老套小鹿冷衫)…… 當然還有電台、電視又播爆的聖誕流行曲。 只是作為信仰基督的人,在英看到的都是去信仰化的聖誕佈置和活動,Father Christmas蹤影處處但基督降生卻靠邊站,惟有自家窗飾和舉辦教會活動讓人知道聖誕原是慶祝甚麼的。 ...

  •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我和丈夫都是歷史控。我愛聽故事、說故事,而外子就鍾情研究古建築,從一磚一瓦發掘前人生活文化。幸好有這共同嗜好,讓我放下書本時,又或他肯放下電玩,兒女又自有節目時,我倆可以開車到英格蘭不同的小鎮,細味各有特色的地方博物館。 深秋這個周末,一向是喼汁粉絲的我,來到喼汁的發源地Worcester伍斯特城。李派林喼汁 (Lea & Perrins...

  • 三年前的端: 深秋11月初,登陸英國剛好三周年,決定寫信給自己。 翻開日記,三年前在香港臨上機前,你流著淚寫下長長的文,給老公看了,兩人眼眶又再紅起來。 你當時描述只有十歲的幼女,難以排解離愁: 「莫看她跳跳紮紮,其實很敏感、更念舊。有一次,她想起將會離開死黨、外婆、嫲嫲,就哭了出來。由在車上低聲啜泣,回到家梳洗好還在嚎啕大哭。已經一小時有多,她愁,我更愁。唯有跟她說:『阿妹,媽咪都有好多人唔捨得,所以一齊喊啦。但喊咗咁耐,我想為剛才提到的AA、BB和CC逐個祈禱,好嗎?我哋見唔到佢哋,但天父可以翻牆免檢疫,祂會聽我哋禱告,保守每一個。』 妹豬哭聲竟然止住,我們就一個又一個提名字祈禱,大大話話過了三個會合,我開始睏到口齒不清,母女倆最後祈禱多三巡,在語無倫次中摟著睡到天明。往後,孩子也悟出『飯係一啖一啖食,禱係一天一天祈』的真諦。感恩的是,孩子的情緒不再塞在心裏,不用等火山爆發,而是慢慢學與陰影共處。」 願你...

  • 秋高氣爽,不少英國大學都選擇在周六舉辦開放日。今時今日,資訊發達又經歷過新冠疫情,有院校也會舉辦網上開放日,即使有實體活動,也可能同時網上直播。但預科生若想對不同的校園或院系有更深了解,親身參加開放日,當然最好。所以,因為兒子,我又有機會看看今天的大學校園是怎樣的。孩子有興趣的院系,他早就登記了參加講座。我對科學事宜興趣不大,於是在大學校園四處蹓躂。走走看看,跟大學生義工聊聊天,看看畫展。忽然想起自己升大學時,跌了重重的一跤,一個學期信心全失。這麼遠,那麼近。若我要向正在選校的孩子或其他年青人有甚麼提醒,或許,就是要做個肯問、愛問、不怕問問題的人吧。是這樣的。我不是一個天生好問的人,反之,在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制度下,加上家父家母從小提醒不要做出頭鳥的教誨,我是一個超級懂得答問題的人。 入學後的滑鐵盧不論是做筆記、答考卷、填是非題、選擇題(包括推敲出卷老師心理誰最多把 A定為正確答案那種心戰技巧),我的眼光非常獨到,走筆之快,同學往往嘖嘖稱奇。不過,當我恃着高考優異生而負笈英倫修讀學士課程時,我還是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小的應試訓練,必定足夠我應付大學的學術要求。只是,我上課第一個星期已經遇到學習路上一次滑鐵盧。上外交關係的第一堂導修課,教授問大家對1991起由英美聯軍對伊拉克發動的「沙漠風暴行動」有何看法?此戰應打不應打?是否無以為繼?又能否解決所謂伊拉克的問題?並囑咐十多名同學下周上課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我立即啟動在港讀書多年的「必勝機制」:即到處搜集資料,把多家立場迴異的報章雜誌的社評和相關文章做成撮要,並在課堂上詳盡報告。豈料,自覺完美的表演卻換來老師超過一個小時的學業輔導!老師在課後叫我留下,語重心長的問:「莫小姐,我想知道你——你作為一個在香港成長的中國人—— 對聯軍發動的戰爭有何看法?」「我不是用二十分鐘說明了我的看法嗎?究竟哪些論據有問題?」「其實,撇開各報章的論點,你自己覺得這真是正義之戰嗎?爭取到怎樣的『義』呢?」你的看法…撇除其他專家學者的論點,你自己的看法… 提出問題的「茶煲」老師這句話,把我徹底擊敗。但驕傲的人真的是必須有如此的打擊,才能面對自己的缺乏。缺乏甚麼呢?原來我這個人人皆讚的優材生,忙於答各方的問題,卻忽略問自己的想法 —— 不理那種潛藏心裡的想法在別人眼裏是否低水平、暴露自己的無知;不管在學院的課室內大多是來自英、美的同學 —— 我能否不怕意見屬少數而能暢所欲言地說我所思所感?我又有沒有一個看法?我基於甚麼原則或信念提出這個看法?這趟的擊破舊我,思索真我的過程,花了足足一個學期有多。再站起來的,不再是那個信心滿滿的「答題王」,而是提出問題的「茶煲」。答案?當然重要...

  • 英國物價仍高企,所以逛二手店已經成為我家喜愛的消閒活動。一年多前在二手書店,買了一本名為《戰爭詩集》War Poems的硬皮書,十多年前的印刷極精美,只售兩磅,就帶回家了。但詩集入住我家書櫃後,我鮮有翻開來看。罪過。誰料到是初中的幼女,提醒我這本詩集的存在?!這趟阿妺與英詩、亞媽與詩集的神奇再遇,一定要記下來。因為實在太意外、也長了我知識。女兒熱愛運動和任何動手做的工藝啊、習作呀。可是,一說起閱讀她總是一副拉牛上樹的德性。她上學至愛的,當然是體育、家政、設計與科技 (Design and Technology)等科目。但有一天,跟女兒夜話時,她喜孜孜的要我聽她說一個故事,一個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我問她,噢,又是歷史科的大發現嗎?女兒說「不」,是英文科呢。原來,女兒的英語老師,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詩作切入,介紹詩的體裁、詩的力量,詩人怎樣透過精煉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情感,如恐懼、如厭世、如希望。孩子這樣說:「你聽過Sassoon嗎?他參加過一戰。他寫過好多詩,講戰壕的苦難,好出名的!」唔… 我坦言沒有看過Sassoon的詩,只聽過同名的名髮廊和洗頭水… ...

  • 新學期開始,孩子們,您們好嘛? 您們雖不多言,有些甚至未有口語,但新課室、新同學、新老師,讓你們一時反應不過來,必定不太好受,是嗎? 拓闊一點就好了 患自閉症的新生阿信(化名),因為新冠疫情輟學。世界復常了,可是15歲的他習慣了反常—— 宅在家變成他唯一接受的日常。即使是跟家人去超市,或參加他曾經至愛的SEN足球班,要他踏出家門都總是困難重重。家人照顧越加乏力,停學兩年多,阿信八月終於加入我們學校及入住宿舍。 阿信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工作、節目的轉變。別人眼中芝麻小事,如換了相熟的教學助理,或原本每天都做的戶外早操因天雨而取消,對阿信都可能是極大震撼。他會怎樣回應呢?阿信不會打鬧、不會大聲抗議,面對這些消化不了的要求和轉變,他總會吃吃地笑 ——...

  • 最近遇上一本書。看完幾頁,竟要深呼吸才可看下去。但又忍不住追看,幾個日夜把它看畢。 這書是Victoria Belim著的The Rooster House: A...

  • 8月22日,英國GCSE、T level放榜。家中公子是應屆考生,作為母親狀似鎮靜,但其實每天為寶貝禱告,怎會不緊張呢? 放榜前一天,一家人談談天、祈禱。我跟兒子說,無論成績怎樣,這是他人生第一個公開試,盡了力、過程中見他越來越成熟,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再前行,我已經很驕傲。 況且,成績啊,不是用來討好父母、取悅其他人的。成績也不能定義他的全人。   克服人生考試 又況且,其實他和近幾年移英的年青人,又何止要克服GCSE、A...

  • 這個暑假回港探親,想去的地方不多,但想見的人卻多的是。香港最美的風景,是有種人,當然包括自己的親人。在娘家整理舊物,看到這篇2008年懷孕時的札記:「應該有三英吋長的寶寶:那天請假到公立醫院見醫生,上氣不接下氣的開完會趕到登記處,已經有十多位孕婦在排隊,眼見排前面的尼泊爾婦人有丈夫細心的呵護,後面又有應診婦人由母親或親友陪同,唯獨是我揹著公事包一個人在焦急地等……你的爸爸還在內地公幹未回來,經歷完兩小時漫長檢查的我很想找人鬧鬧情緒,便致電你的外婆、我的媽媽訴苦去……『我今天去看醫生也沒有人陪啦!原本只有左耳耳鳴情況嚴重,但原來現在右耳看來也不太好了,醫生勸多配右邊的助聽器。這幾天右邊耳總是耳鳴不已。』她問我寶寶情況如何,我嘗試透過電話告知,但她聽得不太好,我在街上也不方便放聲說話,故這通電話早早便掛線了。家中會發聲的怪獸你知道嗎?不知是否荷爾蒙的作用,跟你的婆婆掛線後眼眶熱了起來,很想哭。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抱怨她沒有陪我看醫生,也不是幾次出入醫院都沒有親友在身邊而顧影自憐。只是因為工作、進修,又很多時間不在香港居住之故,已經很久沒有向你的婆婆撒嬌了。今天鳥倦稍為知還的我欲『嗲』她一下,卻發覺她連聽清楚我說甚麼這個能力也逐漸沒有了。心中好酸、好酸……我的媽媽靠著一台衣車,一手湊大四子女。我小時候甚麼都不懂,只知道家中有台會發聲的怪獸。每當媽媽坐在這怪獸前,它便隆隆地響;原先分開的布塊在隆隆聲中經過一根上下擺動得令人目眩的針之後,好像變魔術一樣合成一塊,總覺得好好玩。但每一走近這台『怪獸』,媽媽便兇形惡相地喝止:『喂,唔好行埋嚟!』原來這台『怪獸』叫衣車,原來媽媽不想外出打工,但又要幫補家計,唯有向工廠租用這部『架生』作其home office。那個年頭,沒有這麼浪漫的稱呼,因為這個『抱著車頭』過日的日子毫不浪漫。我後來才知道,媽媽嚴禁我們走近衣車,一來為免我們貪玩釀成意外,二來怕太吵影響我們的聽覺。為何她不索性到工廠上班去?因為我們的家有幾戶人家一起住,各色人等都有,父母始終不放心讓幾個女兒(你的小舅父還未出生呢)待在家中,於是媽媽便索性在家工作了。回想起來,那衣車並非唯一的噪音,鄰居們扭開收音機的聲浪、到我可以『看卡通片送飯』時的電視聲,再加上鄰居房間或傳來的吵架聲,難以想像量度起來分貝超標多少。但我們當時沒有比較,只是知道懂性開始生活便是這樣了。但是,有些損害並非生活熬過了便會煙消雲散。把雙耳都送給了我們我在深水埗的紛亂和衣車的噪吵中長大,但凡事總有結束的一天。在我差不多升到高中,媽媽在家中接到的『閘骨』訂單越來越少了。幾姊弟日漸長大,她便退掉衣車到工廠上班。但她還未老眼昏花,工廠老闆便早著先機把車間搬到深圳去。這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製衣廠北移。從小陪著我們長大的隆隆聲靜下來了,當時在深水埗、長沙灣一帶成行成市的大小製衣廠,不久便荒廢了,再被業主租賃出去,或索性整幢廠廈推倒再建成現代的商場。時代遠去,但媽媽卻逐漸發現聽力比前差了。她開始『有點撞聾』,但我們不耐煩地大聲回應她,卻又把她氣個半死。那個時候職業病補償基金機制還未被廣泛宣傳。至少,這庸碌半生的師奶並不知道有何途徑可以爭取援助。此後,我到外國升學,電話始終不是我們母女溝通的好方法,因為半清不楚的對話,在當時長途電話收費還是高昂的年代會令電話傳情太划不來。畢業後開始四海漫遊的記者生涯,面對面的溝通更少了。她好像也看慣了我的漂泊,心知道她其實並不放心,但天生天養只好祝我好運,也不多來電,怕打擾我工作……但每次安頓在港,與媽媽聊天,卻一次又一次的發現她的聽覺又退步了。但要執筆寫點甚麼給她嘛,又總是怕老套。一個愛寫文章的人如我,也有怕寫字的時候。從醫院檢查完坐車回辦公室的途中,想著想著,淚水竟然止不住地流下來。我懊悔總沒有在你婆婆聽得清楚時多說句『我愛你』。我們都深愛著對方,她把雙耳都送給了我們,我們也很想跟她多聊天,但她的耳朵卻越來越差了。寶寶,或許你的來臨,就是上天對我的及時提醒 —— 提醒我,愛還是不會遲的。當我為婆婆的雙耳惋惜時,我趁為你寫日記而執起筆記著這事。媽媽(你的婆婆)這篇文章,我一定要與你分享!」心安處就是祝福又有2021年臨離港的補篇,同樣打印了放在母親的抽屜裏。重讀,心仍是酸:「文中BB的外婆,一邊耳朵的聽力缺損嚴重了,有了新的助聽器協助,才令溝通質素未至於大倒退。這兩年,原本居於旺角的老媽,雖然聽得不好,但我和她,反而更多看到大家的眼淚。首先,是她為香港流的眼淚。當我告訴她,一些舊友舊同學,疏遠了,不論去留,也未必有機會再見面再對話時,母親說:『唉,我呢,X和Y兩個好姐妹,十幾歲來香港時已經一同在製衣廠成長,去戲院睇戲、追星追蕭芳芳……但這幾年對這樣的時勢,大家睇法太唔同,傾唔埋啦……幾十年朋友,唔知講乜好。』在接著沉默的片刻,我想起老媽口中的金蘭姊妹,那位少時到她家總會跟她的孩子玩家家酒、扮老夫老妻的那男生……友誼,可否凝住?不要令老人家想起後來的轉折?有一次,我跟老媽說,十多年前我大肚時,跟她說『我愛你』但她總是聽不到,她只是淡淡的回我一句:『依家可以視像嘛,又可以送信短訊,溝通好好多啦!』終於是決定要走了。漂泊的老媽叫女兒臨老去漂泊,其實,萬分苦澀。」三年後的今天,望著老媽子,我告訴她,在外有喜也有煩惱。她說,心安處就是祝福。 ▌[英倫筆端]作者簡介莫宜端 Zandra, 育有一子一女,與丈夫子女定居英國,英國註冊言語治療師。曾任記者、時事節目主持、政策研究員、特區政府局長政治助理。及後進修並成為言語治療師。 ...

  • 學期完結,假期正式開始。容我為自己也為讀者憶記兩個動人片段,兩件學生教曉我的事。 #說不 我的學生大多都是自閉加過度活躍症,還有嚴重的學習障礙。少年A要告訴別人想要甚麼、喜歡甚麼,不需提示,會大大聲聲說出來。不過,阿仔因家暴背景,成長的過程告訴他,「說不」往往沒有好下場,然後,觀察少年,我會見到: 若日程上不是他喜愛的運動或節目,他也是會跟大隊的,因為他很難接受閒下來。不過活動中途,很多時都會出事 —— 例如他可能會極度焦慮、或做自己不太喜歡的事終於耐性用盡,會大跑大叫。畢竟是15歲少年,同事會給他空間抒發壓抑住的負能量,但隨之而來的,是整個人像洩氣皮球般無精打采,然後哭著臉地說sorry…… 不論是治療師、老師還是舍監,我們都知道,A要學懂的是「say...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