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特朗普公開辱罵(前)盟友澤連斯基,相信很少人會記起前波蘭總統華里沙(Lech Wałęsa)。 他是波蘭第一個民選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第一次讓他進入國際新聞的是,華里沙在1980年代、波蘭還是共黨管治時,是團結工會主席,擁有千萬名會員。 其實波蘭國運悲苦,夾在強鄰之間,曾被瓜分國土百多年,歐洲地圖上波蘭的名字消失。其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得以復國建立第二共和。可惜1939年二戰爆發,波蘭先淪陷於德國納粹希魔。地下、流放在外的不少波蘭士兵都參與盟軍的游擊戰役,死傷慘重。但光復後仍未見光,頃刻已變成蘇聯鐵蹄下的共產政權。 早於1956年和1970年代,波蘭先後都試過因為被蘇聯「割韭菜」,食物短缺、工人被拖糧,觸發工人罷工和示威,共產鐮刀管治,運動一次又一次被壓下。但始終專制共產政權認受性低,不能改善人民生活,經濟差之餘,波蘭的天主教會一直成為人民的道德後盾。 格但斯克條約 今天,我們看到幾個人手執大權、利用政治宣傳可以衝擊國際原則、倒行逆施。...
放假了!趁half term歐遊幾天。因為工作關係曾到鹿特丹,那城因為舊物在二戰被德軍炮轟,所以主要是現代建築。今次四口子到阿姆斯特丹,水道縱橫,文藝氣息濃厚,真不錯。 到阿姆斯特丹除了名畫、博物館,我最想去的是《安妮日記》作者Anne Frank曾經躲藏兩年的居所,現在成了博物館「安妮法蘭克之家」。遊人必須網上預訂門票才可入內。 記憶於我,比裙子更有意義 安妮一家原居德國。父親奧圖曾參軍為德國打一戰。但到了三十年代,隨著希特拉上台,德國反猶的政策越發嚴苛,一家人選擇了把家當和生意都搬到中立的荷蘭。萬料不到,德國的長臂沒有放過荷蘭,只消四天,荷蘭便淪陷。1942至1944在德軍佔領荷蘭期間,法蘭克一家與Van...
午飯半粒鐘,辦公室又變身成為聊天室。同事說有宿生想寄生日禮物給在美國定居的父親,上司打趣說:「噢,先查查是否要加關稅啊!」大笑之後,對我而言仍是大把青春的三十來歲上司,忽然正經地問:「痴線!有沒有聽過特朗普要將加沙變成中東Riviera (即奢華渡假勝地)?!」 有同事沒有留意新聞,我們幾個「知少少」但都不明特朗普賣甚麼藥的路人甲,就七嘴八舌的討論近幾天這位美國總統的狂言。究竟是扭轉中東局勢的奇才?抑或是種族清洗、金權稱霸的狂徒?莫衷一是。 又有同事提到Channel 4最近公布的研究報告,當中找來民調公司訪問13至27歲的 Z世代。受訪者中52% 同意「若英國有一個不用理會國會或選舉的強人領袖,國家會變得更好」;又有被訪的三分一人認為,軍人籌組政府可能更好。二十多歲接近三十歲,或三十五以下的同事,雖然都對工黨上台後的措施搖搖頭,但都慨嘆不明白Z世代,崇尚威權的想法……...
新年平安!有同事表示很羡慕我,因為可以過兩個新年、許兩次願。我只是笑笑回答,若有得放假,才感覺似過年;至於許多次願?許一次願都未確定如何達成目標,多一次只是徒增一次未知,不了。 不過,多一次回顧,多一次感恩,都是好的。 話說在特殊寄宿學校做言語治療師眨眼已經兩年有多。幾個月前都發生一件令我有些少懷疑人生的事。 被肢解的眼鏡 新來一位插班少女P,自閉加嚴重智障、語言障礙,只會講少量單字,更多是重覆別人說的last word。除了學習問題,她出生後隨做IT的父母遊走印度、英國、美國,智力評估都做過幾次,幾個國度的版本都齊全。可以想像,她四年前隨家長回來英國定居,是多麼的不習慣、不適應。有話難抒,可以理解。...
前一陣子,教會的朋友開放家居,約了幾位阿太一起到她家吃早餐、傾吓偈。幾個人的茶聚,已反映族群的多元:主人是加勒比海移民後代、有三十出頭的愛爾蘭裔女教師、一位曾旅居美國和德國的女士,還有我就是資歷最淺的新移民。大家不約而同談到北愛爾蘭。 誠惶誠恐的童年 女教師聖誕假期跟丈夫和稚子返貝爾法斯特度過。她說出生和成長於上世紀90年代, The Troubles (北愛問題)稍為緩和。英政府與當地的保皇派、共和派開始連串艱難的談判。直至「血腥星期天」26周年,在1998年英國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委任法官...
在不再新但又不完全熟悉的國度,踏入2025年。不作甚麼大事回顧了。曾經有段時間作為新聞工作者,非常敏感於所有日子和宏大敍事,自身無大事,但社區、社會、大環境終是大事連年,很好回顧。每次因為以往工作和習慣使然,看慣大事回顧,總寄望自己身處的社會會變得有理有節一些,好人好過一些,世界和平一些。然而,在大敍事訓練下, 一個人總是變得渺小,沒甚麼事,還是打理自己的業務、生意和廚房好了…… 反而大環境以致小宇宙經歷大變的近年,從身邊人學懂,不要以為是事小而掩面,不要看輕小事對自己和身邊人的力量。日常,好好的體味日常,正常地表達關心,不要想太多地珍惜當下,這樣的回顧,對我而言,總不嫌多,其實很治癒。 不斷經歷斷捨離 一個值得自己再回望的,是車。我們一家住在小城鎮,公共交通不足,要開車上下班。還記得三年前的冬天,找到一部二手車陪我返新工。豈料未到聖誕就撞車,還要是雨雪天連環撞兩次。車子晚上被拖走了,丈夫也到現場接走驚魂未定的我。親友頻頻安慰,說人無事最重要。的確,感謝主,我絲毫無損。不過,聯絡好保險經紀,安頓好到車房維修後,回到家中,忍不住抱頭痛哭,暗罵自己太不小心,控車技術太遜…… 如是者,聖誕過去,很快就到新一年。我致電車房師傅想知究竟何時可以取回座駕,因為電召的士上班實在肉痛。豈料師傅好一句「I’m really...
文章面世一刻,在英國做學生或在學校工作的,終於可以唞一唞氣,放假大過天。也借小小專欄祝讀者聖誕快樂,並數幾點跟過聖誕有關的體會。這是一家移英後過的第四個聖誕節,對英式聖誕的儀式感不陌生了。我信主基督,聖誕紀念救主降生固然重要,但英國當下過聖誕,市面和一般學校的慶祝活動大多是去掉信仰的痕跡,見聖誕老人多過聖嬰。其實,聖誕氣氛自十一月下旬已經越來越濃。即使身處距離倫敦個多小時車程的小鎮,不少商店街(High Streets )在十一月底已經亮起聖誕燈飾,令冬令時間的傍晩添上溫馨和期盼。英國經濟不好,但似乎無阻居民即使面對高昂電貴、加稅、多處戰火未熄的當下,好好過節。 其中一個聖誕將臨的小確幸,是有些小鎮也有醉人的燈飾看呢!例如離我家十分鐘車程的小區,居民自行把整排屋張燈結綵,並歡迎其他人來欣賞、打卡,分享佳節的喜悅。他們希望透過分享聖誕燈飾為當區的善終服務籌款。除了「嘩」一聲,真的感動到說不出話來。你要想像這兒電費不便宜啊!這兒的人只是放了一個錢箱、加一個QR CODE鼓勵大家捐款,我們也作出少少貢獻。以往在香港,聖誕指定動作一定是去看燈飾。整個尖沙嘴星光熣燦。物換星移,這兒沒有了鬧市,燈影串串更非必然。然而,鄰舍的信任、互助的精神,也是在黑暗中透出的美善。...
又快到聖誕。 行聖誕市集喇、朋友又翻箱倒篋找出聖誕毛衣Christmas Jumper(我總想起《BJ單身日記》中的老套小鹿冷衫)…… 當然還有電台、電視又播爆的聖誕流行曲。 只是作為信仰基督的人,在英看到的都是去信仰化的聖誕佈置和活動,Father Christmas蹤影處處但基督降生卻靠邊站,惟有自家窗飾和舉辦教會活動讓人知道聖誕原是慶祝甚麼的。 ...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我和丈夫都是歷史控。我愛聽故事、說故事,而外子就鍾情研究古建築,從一磚一瓦發掘前人生活文化。幸好有這共同嗜好,讓我放下書本時,又或他肯放下電玩,兒女又自有節目時,我倆可以開車到英格蘭不同的小鎮,細味各有特色的地方博物館。 深秋這個周末,一向是喼汁粉絲的我,來到喼汁的發源地Worcester伍斯特城。李派林喼汁 (Lea & Perrins...
三年前的端: 深秋11月初,登陸英國剛好三周年,決定寫信給自己。 翻開日記,三年前在香港臨上機前,你流著淚寫下長長的文,給老公看了,兩人眼眶又再紅起來。 你當時描述只有十歲的幼女,難以排解離愁: 「莫看她跳跳紮紮,其實很敏感、更念舊。有一次,她想起將會離開死黨、外婆、嫲嫲,就哭了出來。由在車上低聲啜泣,回到家梳洗好還在嚎啕大哭。已經一小時有多,她愁,我更愁。唯有跟她說:『阿妹,媽咪都有好多人唔捨得,所以一齊喊啦。但喊咗咁耐,我想為剛才提到的AA、BB和CC逐個祈禱,好嗎?我哋見唔到佢哋,但天父可以翻牆免檢疫,祂會聽我哋禱告,保守每一個。』 妹豬哭聲竟然止住,我們就一個又一個提名字祈禱,大大話話過了三個會合,我開始睏到口齒不清,母女倆最後祈禱多三巡,在語無倫次中摟著睡到天明。往後,孩子也悟出『飯係一啖一啖食,禱係一天一天祈』的真諦。感恩的是,孩子的情緒不再塞在心裏,不用等火山爆發,而是慢慢學與陰影共處。」 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