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圖文
路易士慶幸在英國多朋友,大家可以圍爐,也能透過探訪大家住的地方開開眼界。是的,不像香港「話咁快就到」,很多事情都要學習等待。 比如有一次在倫敦西北部 Harrow 區 Stanmore探朋友,之前先在這區走走。作為書蟲竟去了圖書館,拿了一些宣傳單張,說有一個叫Bentley Priory Museum的地方——找日去去吧。...
雖然香港過去數十年來多次的移民潮或多或少也和政治局勢相關,但相對而言政治因素對當前的移民潮明顯見得更為迫切。畢竟在此波移民潮當中,不少人都是因為面對切身的政治壓力而選擇離開。而在他們離港之後,回看過去在香港並肩作戰的友人要在新的現實下過活,往往會產生「倖存者內疚」(survival guilt)。曾在各地與不少過去活躍於香港公民社會的朋友見面,發現儘管程度上和表現上或有差別,潛藏的相關情緒原來相當普遍。 所謂「倖存者內疚」,一般是指對自己「活下來」的愧疚感,或覺得自己不配「過得較好」。這感覺源於在創傷事件後的相對比較:自己能繼續生活,其他人卻沒有。這兒說的創傷事件可以是指戰爭、天災、疫情,或政治打壓。離散社群的成員考慮到自己離開了原居地受壓或受苦的群體,也會產生同類的情緒反應。 港人社群中的三種表現 我在港人社群中遇過的,通常有三種表現的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羞愧,覺得自己的離開是一種背叛。特別是見到有留下來的人選擇「慷慨就義」,主動迎接因為政治參與而帶來的苦難,這時候離開了的人往往會責怪自己是否做了逃兵,未有如對方一樣能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熱發亮。...
破土來稿
( 編按 : 破土除了有固定的作者專欄,歡迎左中右各方讀者意見分享。) 2024年9月,《立場新聞》案件塵埃落定,兩位編輯被裁定煽動罪名成立,原因是他們允許在《立場新聞》上發表了一系列被認定為煽動性的專欄文章。 為什麼起訴編輯而不是逮捕專欄作者呢?事實上,大多數專欄作者要麼已經入獄,要麼流亡海外。《立場新聞》案件特別針對編輯和新聞機構的責任。 此案是否會對香港的新聞自由產生寒蟬效應,引發了人們的疑問。例如,《明報》曾致信提醒其專欄作者「遵守法律」。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表示,鑑於大家已在進行自我審查,該案可能不會產生強烈影響。然而,我們認為,《立場新聞》案件可能對新聞自由,甚至互聯網自由產生重大影響。...
破土有聲
收看節目 莫宜端經常帶我們在英發掘寶藏,正當期待著她分享暑假有甚麼好玩的搞作時,她欲告知夫婦兩人暑假都要工作,沒有road trip沒有探險。不過這個暑假她仍是找到寶藏——孩子在家的成長。 她還提醒,一家由香港移居到外地這場大遷徙,永遠不單止是大人的事,孩子其實已「升呢」,成為你的同路人。 《破土》莫宜端|英倫筆端|大遷徙的同路人|原文見綠豆Patreon https://bit.ly/3ZjBz3J...
收看節目 莫宜端跟上司談起家族故事,原來對方父母是柬埔寨華僑,經歷赤柬政權,逃離出生地,輾轉在澳洲落地生根。但兩人從沒有向子女提及半點在柬埔寨的事情,莫的上司曾經埋怨及質疑父母,後來長大了才明白父母不願提,或許是不想掀起中心的傷口。 作為同樣是流散的家庭,我們呢?還有,比我們還早已經歷流散的上一代,其實他們也是流散的先行者,聽聽他們的故事,或許可以互相療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