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談判烏戰停火,為什麼會引發國際關注?原因有兩個,其一是烏克蘭沒有代表出席,歐盟諸國擔心特朗普出賣烏克蘭,在普京甜言蜜語兼輸送利益下,答應大幅割讓烏國土地予俄羅斯,造成既定事實逼烏克蘭接受。其二是特朗普再度當上總統後,一改首屆任期起用專家輔政做法,只委任對自己政治忠誠之人,以致準備美俄峰會的團隊,沒有深切了解俄羅斯的專家,談判過程很容易被普京操控。 烏國要塞 此外,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有兩大片區,一個被俄羅斯佔了九成以上,另一個也被佔了七成。單從地圖上看,整個頓巴斯幾近全面淪陷,俄羅斯極可能要求烏克蘭割讓整個頓巴斯地區。但頓巴斯未被俄國佔據的土地,有許多重要的軍事據點,例如較高的山崗、有河流分割的低地等,一旦全面歸俄,烏克蘭本土日後將無險可守,只要俄軍前移至頓巴斯前沿,就能對烏克蘭中部大片國土構成嚴峻威脅,所以澤連斯基在美俄峰會前公開表態,說不能割讓頓巴斯,憲法不容許,要全民公投。 這個表態,是說給特朗普聽的,澤連斯基為了拉攏美國,連月來絕不批評特朗普,避免當日在白宮吵架之事重演,此次公開表態,回應特朗普放風說烏國恐要割地,相信情勢真是頗為緊急。 特朗普對峰會降調 歐盟26國領袖也趕在美俄峰會前再度表態,稱烏克蘭有自由決定自己的未來,這句話也是說給特朗普聽的,就是勸告他不要向普京投降逼烏克蘭就範。特朗普見盟友反應強烈,便放軟些少姿態,說周五的美俄峰會他主要是聆聽,看普京會提出怎樣的主張,外界不應對峰會成果有太高期望。...
美國與歐盟達成關稅協議,歐盟接受美國單方面實施15%關稅,涵蓋汽車及大部分歐盟對美重要出口產品,但不包括鋼鐵和鋁,藥物及半導體的細節還有待確定。歐盟並承諾未來三年每年斥資2500億美元,合共7500億美元,購買美國能源產品,又預計投資6000億美元買美國武器。這項協議被視為特朗普的外交勝利,每年有數百億美元關稅進帳,而歐盟得到的是維持北約防務架構完整,有時間逐步減低對美國的倚賴,重新尋覓大西洋兩岸的貿易平衡。 歐盟原擬方案未能落實 早於特朗普去年底贏得大選之後,歐盟已成立專案小組,制訂應對美國關稅戰的方案,重點在於「企硬」,實施對等打擊,使美國感受到價格上漲的痛苦,從而放棄打關稅戰。但這個方案在今年四月美國宣布全球關稅方案後,並沒有付諸實施,歐盟對美作的首個重要讓步,就是在雙方談判期間暫不實施報復關稅,這是由於歐盟內的鴿派想盡量緩和歐美關係,槍口一致對付俄中等國威脅。 到了談判中段,歐盟派去美國的談判代表像對牛彈琴般,談了100小時仍無半點進展,歐盟開始醞釀對美報復清單,金額達260億歐元。可是,歐盟內不同國家的對美出口並不一樣,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的進口美國產品不在報復清單上,以免美國作針對性還擊時,自己國家輸美產品會受巨額關稅打擊。其中以愛爾蘭最為赤裸,向歐盟提出從清單上摘除自己商品後便對外公布,讓美國知道自己有心求和,這些小動作持續不斷,以致後來歐盟的所謂報復清單上,只剩下大約90億歐元的商品,對美國根本不構成打擊。 後來,美國搶先與已脫離歐盟的英國達成關稅協議,美國單向對英實施10%關稅,歐盟內不少重量級國家認為,這個水平可以接受,其中以德國的影響力最大,歐美雙方一度以單向10%關稅為藍本談判協議草案,但當美國成功促使日本答應15%關稅後,特朗普便否定了下屬用10%關稅與歐盟和解的建議,並公開把對歐盟暫擬關稅水平從20%升至30%,增加給歐盟的壓力。 歐盟總部見談判死線迫近,最終同意接受15%,以此游說一眾成員國,說原來美國對歐盟產品一向有大約5%關稅,如今總關稅水平增至15%,也只是增加了10%,與雙方談判停戰的現況相若,企業較易接受云云。 白宮的讓步...
美國與日本達成關稅協議,美國對日本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從較早前擬訂的25%下調至15%,換取日本對美國汽車及大米等農產品開放市場,以及承諾日後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投資領域為日本國家安全相關項目,如半導體、鋼鐵、造船、航空、能源及人工智能。日本藉此協議保住汽車出口美國市場,並借助美國科技增強國防實力,而美國則賺取關稅收入及外來投資。 要求日本政府大增國防開支不現實 在美日關稅談判期間,美國一度堅持日本須承諾大幅增加國防預算,達致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後來更要求仿效歐盟國家達致5%;日本則強烈要求美國調低針對日本鋼鐵及鋁出口的50%關稅,結果這兩項都沒有列入美日關稅協議。 日方表示會另行爭取美方降低鋼鐵及鋁關稅,反映在日本政府的計算裡,汽車出口美國遠較鋼鐵和鋁重要,目前日本對美國享有63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其中大部分來自汽車出口。 汽車工業是日本經濟的支柱行業,所以在關稅談判上,日本採取了暫棄鋼鐵先保汽車的策略,爭取早日對美達成協議。至於美國暫時不再堅持日本增加國防開支,相信與日本執政自民黨的政治形勢有關,石破茂領導的自民黨執政聯盟,較早前已失去眾議院多數,近日更輸掉參議院多數,被迫下台的消息不斷傳出,要求日本政府即時大增國防開支並不現實。 日本的盤算 在美日關稅長達八個回合的談判中,一個困擾日本的難題是,特朗普公開批評日本對外國進口稻米徵收超高關稅,藉此保護國內大米行業。日本最終同意讓步,媒體分析指這是因為近年日本大米生產減少,導致價格大幅上升,民眾怨聲載道,日本政府如今同意對美開放大米進口,相信是有意藉相對廉價的美國米,舒緩基層國民米糧負擔,日本政壇始終認為,日本米比進口米好吃,國民不會輕易轉食外國米。...
美國與歐盟消弭北約軍費分歧後,美國同意德國總理默茨建議,由德國牽頭出資,向美國購買愛國者導彈系統,供應予烏克蘭。此一突破令烏克蘭有望與俄羅斯達致軍事勢力平衡,或可逼使普京同意停火。 《華爾街日報》於周三有一則深度報道,詳細描述了美歐在防務安排上重新達成利益一致的經過,關鍵人物是德國總理默茨、芬蘭總統斯圖布,以及北約秘書長呂特。 默茨真金白銀支持 默茨來自商界,喜歡自己駕飛機,與特朗普很談得來。自今年六月初以來,二人幾乎每星期都通電話,討論歐洲局勢,而最重要的是,默茨成功修訂了憲法對德國政府借債設的上限,他和前任不同之處在於,他給特朗普的建議有真金白銀支持,這優勢是其他歐盟領袖如法國總統馬克龍不具備的。七月初,當特朗普向默茨訴苦,指普京講一套做一套,遲遲不肯停火,默茨便向他建議,由德國出資買多套美國導彈系統予烏克蘭。 特朗普沒有即時答應,但在7月11日他再次目睹俄羅斯空襲烏克蘭城市的片段後,打電話給默茨,同意默茨的提議,其後特朗普公開宣布給予俄方50天停火最後期限。 暱稱特朗普「爹哋」 報道指,芬蘭總統斯圖布是在佛羅里達州一個哥爾夫球賽事上與特朗普建立友誼,而北約秘書長呂特與特朗普關係也很好,還暱稱特朗普「爹哋」(daddy),又在白宮對以色列和伊朗不肯緩和關係感到不耐煩時,公開支持美國。除了致力與特朗普本人頻密溝通,歐盟這些領袖也分工合作,游說每一個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高層官員,尤其是財長貝森特和國務卿魯比奧。...
近期白宮新聞多多,其一是特朗普提出的減稅及開支法案獲國會兩院通過,對美國多個行業或界別有重大影響;其二是是白宮對烏克蘭與加沙停火一直沒有實質進展很不耐煩,頻頻向普京及內塔尼亞胡施壓。 「大而美」法案影響 特朗普提出的「大而美」法案,趕及在美國國慶日前成功闖過參眾兩院,讓特朗普取得重大政治勝利,完成競選時對選民作的一大承諾,也顯示現時共和黨控制的參眾兩院,不敢或無力制肘白宮。 不少共和黨議員擔心這條被指為「劫貧濟富」的法案,會對他們明年底參與中期選舉不利,但在特朗普再三施壓下,這些議員最後都服從指揮,只說服白宮減少削減醫療補助、食物救濟等福利開支的幅度,顯示特朗普對共和黨的政治控制相當有效。 《金融時報》周三有一則報道,詳細分析了法案對各個行業或界別的影響。扼要而言,受惠於法案的行業包括私募基金,尤其是從事資產收購重組的基金;石化能源行業、地熱、風能與核能;國防工業、邊境保安業等,一般商業也多數受惠,飲食從業員也得益於「貼士」免稅。至於受損界別或行業,則包括:倚靠小貨值郵包免稅進口的零售業、消費者財務保障資助、聯邦食物救濟補助、無法負擔私人醫保的醫療補助、太陽能與風能、電動車、進口電池、人工智能企業、有巨額投資收益的私立大學等。 法案除了大幅減稅及削減若干界別的補助,也提升了聯邦政府的借貸上限,增加款額為5萬億美元,令總借貸上限升至41萬億美元。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法案將會令聯邦政府的債務在未來十年增加3萬4千億美元。從宏觀經濟角度看,法案的最大弱點就是大幅舉債來實踐減稅兼大增防務與邊境開支,如果金融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大幅舉債不會推高借貸成本,法案便沒有什麼後遺症;金融市場若不滿債務太高,影響國債發行成本,法案就可能造成連鎖反應,甚至衍生財務危機。 同樣道理,特朗普的關稅新政,假如不觸發貿易伙伴報復,又不刺激物價上升,政府平白加添一大筆關稅收入,何樂而不為呢?但宏觀經濟運作異常複雜,非政治領袖可完全操控,減稅增支也好,大增關稅也罷,真正的考驗和制約來自市場,而反映政策成敗的指標就是利率(借貸成本)和通脹(物價成本),還有經濟增長率和失業率,這些民眾可以直觀了解的宏觀經濟指標,就是來年底國會中期選舉的最大變數,也是左右特朗普往後民望的關鍵。...
香港正值「七一」主權移交28周年,社民連在「七一」前夕宣布解散。歐盟也在「七一」前夕發表聲明,指北京替香港訂立《香港國安法》滿五年,香港公民自由持續受侵蝕,呼籲香港當局將重點轉向推動社會和解,通過秉持開放、多元與對基本自由的尊重,重振香港昔日的獨特性與成功之本,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則對這聲明表示強烈不滿。 歐盟的聲明說,過去五年,香港公民自由持續受侵蝕,政治反對聲音與獨立公民社會的活動空間嚴重受限。截至目前,共有332人因觸犯與國家安全相關的罪行被捕,其中165人已根據《香港國安法》被定罪。國安法的壓制性運用削弱了人們對法治的信心,也損害了香港的國際聲譽。歐盟對香港當局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及其附屬法例深表遺憾,相關條例新增罪名、加重刑罰,進一步擴大國安機構的權力。當局持續對泛民主派人士提出新的指控。政治反對派、以權利為基礎的民間組織、獨立媒體與記者持續面臨政治壓力與騷擾。審訊程序冗長、羈押時間過久,以及國安法的域外適用,尤為令人關切。 聲明指出,歐盟高度關切香港在「一國兩制」架構下的持續活力、吸引力與成功。歐盟希望繼續推動與香港的商業、貿易、投資與人文交流,並重視《基本法》與在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所確立的高度自治原則。歐盟聲明呼籲香港當局推動社會和解,秉持開放、多元與尊重基本自由,重振昔日的獨特性與成功之本。 平情而論,歐盟這份聲明相當溫和,對香港過去五年過份落力執行國安法雖有批評,但仍未絕望,仍然留有餘地,期盼香港撥亂返正。這個取態與美國當局不同,美國認定香港一國兩制已玩完,於關稅新規中把香港徹底等同內地,相比之下,歐盟對香港可謂疑中留情,覺得香港仍有一線生機。 中國外交官員對歐盟聲明的反應,不離一貫政治套路,斥之為「妄議香港國安法、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方「表示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又指《香港國安法》和國安條例頒布實施以來,香港法治和營商環境更優良,長期繁榮穩定根基進一步鞏固,廣大香港市民的各項合法權利和自由在更安全的環境中得到更好保障。這些自說自話的表述,是否符合事實,公眾心裡一清二楚。 兩條路的選項 擺在香港面前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在現行的軌道下大步走下去,令香港在政治管控上與內地徹底同化,只在經濟發展上尋求與內地不同,與外界接軌,繼續擔當國際貿易及金融中心。假如美國和歐盟不賣帳,便集中與對華友好的發展中國家改進關係,以及積極拓展內地市場,務求保持華南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
美國於上周六空襲伊朗三處核設施,白宮聲稱已徹底摧毀設施,伊朗未來數十年再難發展核武。但其後國防部一份絕密報告離奇外洩,指伊朗核設施損毀並不嚴重,估計其發展只是延後了數個月,白宮強烈否認報告指稱,並下令調查洩密。 在美國轟炸後,伊朗只作象徵式報復,以導彈攻擊美軍駐卡塔爾基地,但事前向卡塔爾通報,讓美軍遷移所有人員,之後並立即答應美國要求,終止與以色列的戰爭,讓特朗普對外宣稱大獲全勝,成功恢復中東和平,整個過程非常戲劇性,且疑點重重。 表面看來,是美國以超強軍事實力介入以色列與伊朗的戰爭,用B2隱形轟炸機空投了十多個3萬磅重型炸彈,成功摧毀了伊朗三個地下核武基地,並且把伊朗嚇破了膽,只敢作象徵式報復,隨即無條件答應停火;以色列雖然不甘心停火,在美國公布的停火死線前繼續派軍機空襲伊朗,但在特朗普公開喝罵後下令軍機掉頭。整件事看來就是美國憑超強實力,幫助以色列打殘伊朗後,還成功遏制以伊交戰雙方,達致即時停火。這也是白宮對外宣傳的主調,為什麼說疑點重重呢? 各方反應不尋常 第一個疑點是伊朗對美軍空襲真的沒有準備,讓美軍順利地徹底摧毀自己所有核設施?美國政府對外發布的信息是,總統特朗普先是對外宣稱要考慮兩星期才決定是否參與以伊之戰,同時透過卡塔爾等友好國家進行外交斡旋,促使以伊停火,成功令伊朗相信美軍不會這麼快便出動,加上周六行動有煙幕掩護,另一組B2轟炸機向東飛往太平洋,其後真正負責空襲的轟炸機才向西飛越大西洋轟擊伊朗,所以打了伊朗一個措手不及。 然而,早於上周中美國說考慮是否參戰時,空襲的關鍵細節就已被主流媒體披露,例如將會使用B2隱形轟炸機,以及3萬磅重型穿山炸彈,上周本欄對此亦有提及,伊朗當局自然也看到了這些消息,真的會完全不作撤退準備,繼續把提煉鈾元素的設備和人員放在基地內,等待美軍來空襲? 第二個疑點是伊朗在設施被襲後的反應。如果真的出乎意料兼損毀嚴重,幾十年心血毀諸一旦,伊朗的報復行動為何如此溫和兼短暫?證諸過去美國與伊朗多次交鋒,伊朗起碼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一段時間,令石油航運受阻,刺激國際油價颷升,讓西方國家吃一些苦頭以後,才會答應坐上談判桌,就暫停發展核能開列條件,例如西方須答應放鬆貿易及金融制裁。但這些套路今次完全沒用上,甚至國際原油市場因太多人估計戰事將迅速平息致油價不升反跌,更離奇的是伊朗用導彈報復前,居然向卡塔爾打招呼,讓美軍把基地上僅餘的飛機搬走,安排所有基地人員撤離,還夠時間提示駐卡塔爾美國人員找好庇護之所,這才迎來伊朗的導彈,結果沒有一人傷亡。這樣的報復,是意外受襲損毀嚴重後的應有反應嗎?伊朗為什麼對美國如此呵護?...
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從冷戰升級為熱戰。以色列在加沙戰火尚未停息之時另闢戰場,轟炸伊朗的核研設施及軍工廠,冀一舉廢除伊朗對西方的軍事威脅,甚至促使其政壇變天。其目的看來是為了換取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同意,讓以色列驅逐巴勒斯坦人,徹底佔據加沙及西岸,進而成為中東地區霸主。從七大工業國組織(G7)日前在加拿大峰會上的表態來看,以色列此次攻擊伊朗,獲得了整個西方同盟的支持,美國在盟友鼓勵下甚至考慮主動參戰,直接向伊朗動武。 美國取態峰迴路轉 G7於6月15至17日在加拿大卡納納斯基斯(Kananaskis)舉行的峰會,原本議題是討論稀土供應、能源安全、人工智能等,烏克蘭戰事及加沙戰事也一向在議程上,但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升級是突發議題,也是考驗G7內部團結的重要議題。 畢竟伊朗並沒有對美歐國家做了什麼挑釁動作,例如綁架殺害西方國民,美國及其北約盟友沒有理由向伊朗宣戰。以色列空襲伊朗,伊朗發射導彈報復,那可以是以伊兩國之間的事,西方可以不插手。美國總統特朗普原來持的也是這個態度,路透社一則報道透露,特朗普身邊幕僚說,美國為什麼要向伊朗動武?伊朗有殺害美國人嗎?沒有啊!特朗普自己在以伊衝突升級之初,也刻意置身事外,強調美國沒參與對伊空襲,甚至揚言美國有本事擊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只是美國不打算這樣做。 可是,在加拿大峰會後,美國對以伊戰事的態度明顯有變,變得更主動積極。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張貼「無條件投降」字句,公然向伊朗施壓。然後,美國媒體披露白宮和五角大樓正積極備戰,考慮用稱為「地庫剋星」 (bunker...
洛杉磯發生衝突與騷亂,總統特朗普不顧加州州長反對,派出國民警衛軍進駐洛城,鎮壓反移民局驅逐行動的示威者。衝突及騷亂迅速升級,洛杉磯市長及後宣布市中心區晚上宵禁。另外,美中兩國貿易談判代表於倫敦進行了兩天會談,達成貿易戰停火框架協定,中方放寛稀土出口,換取美方放寛芯片及相關技術對華封鎖。此外,以色列政局與香港聯匯制度也引起關注。 影響深遠的政治舉措洛杉磯的反驅逐非法移民示威本來規模不大,與執法者的衝突也不嚴重,市政府和州政府打算自行處理。但白宮不同意,認為示威者中許多是非法移民,他們非法「入侵」美國,抗拒聯邦移民局職員搜捕,是危險的犯罪分子,並指民主黨控制的洛杉磯及加州長期包庇縱容這些非法移民,為他們提供工作機會及基本福利、暗中抵制移民局的執法行動,所以要派遣國民警衛軍進入洛杉磯,平息騷亂及大舉搜捕無證人士。 加州州長大力反對,指國民警衛軍到場只會刺激示威民眾,令警民對峙衝突升級,局面更易失控,而且過去60年來總統只會在州長要求下派國民警衛兵協助,沒有州政府同意下派軍人到加州鎮壓示威民眾,是嚴重侵犯加州的自治權。 從政治角度來看,白宮這次派兵進洛城的行動,是極其重要且影響深遠的政治舉措。特朗普團隊當然知道行動在法律上有爭議,加州政府肯定會入禀法院指聯邦政府違憲,但現在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中,有六位是傾向支持共和黨的,好些是特朗普提拔委任的。對於白宮與加州就調派國民警衛軍的憲法爭執,最高法院很可能會認可白宮有這樣的權力,就算法院最終定下限制條件來保障自治州,或者局部否定白宮這次派兵決定,那也是多個月後的事情,聯邦政府藉先斬後奏震懾諸州的政治目的已經達到。 而且警衛兵進駐後示威變成暴力騷亂,多處出現打砸搶燒場面,這些畫面通過傳媒鏡頭傳遍各州,變相肯定了白宮的指控,即反驅逐移民的示威者是危險暴徒,大部分美國民眾會支持總統派兵鎮壓。這股民意對特朗普非常重要,只要民意支持度居高不下,他就毋須懼怕明年的國會中期選舉,不用擔心共和黨會失去現時在參眾兩院的多數控制權,令之後兩年的施政處處受國會制肘。 穩固共和黨的如意算盤特朗普上台後,對外以大幅加徵關稅來發動貿易戰,藉此打碎重塑美國與各大貿易伙伴的關係,向各國索取利益;對內則在環保、教育及移民三大領域主動出擊:取消多項新能源的環保津貼或優惠,削減哈佛等長春藤大學的經費及限制他們收錄國際生,派遣移民局四處出擊,定下每天驅逐以千計非法移民的目標。這些積極進取的行動,對於穩固共和黨核心支持者及爭取中間選民相當重要,打擊新能源是為了鼓勵開採傳統石化能源,讓美國製造業再次強大;打擊高等院校是為了清除激進前衛思想,杜絕共產中國滲透;打擊非法移民是履行競選承諾,制止非法移民湧入搶走飯碗。 這幾條戰線若果獲得大多數民眾認同,共和黨就有可能創造政治奇蹟,打破執政黨中期選舉必失利受制衡的規律,令更多搖擺州份變成共和黨穩固基地,甚至打破民主黨對一些州份的長期壟斷。 人口自然增長趨勢本來是對特朗普不利的,由於有色族裔一般生育率較白人高,美國又不斷吸收境外移民,白人成為少數是大勢所趨。但美國政壇頂端到今天仍然是白人男性主導的小圈子,分析家指這是由於有色族裔的政治動員不足,加上聯邦選舉對候選人經費有極高要求,只有獲得大金主巨款支持的候選人能角逐。 這就為特朗普團隊提供了機會,也增加了他們的迫切感,必須趁人口趨勢推垮以白人男性為主的統治層之前,創造傳統管治層能長期統治的形勢。這形勢就是設法讓政治意識形態相同的人進佔各個權力機關,上至聯邦政府與軍隊,下至所有政府資助單位、政府的合約承辦商、所有大學和教育機構,都要以維護國家安全之名引入政見審查。「不愛國」的悉數驅逐,認同總統的留下,當這個管治格局形成後,無論日後選舉有何變化,白宮如今的意識形態乃至依附權力核心商人的既得利益,就有可能延續下去。 2024年的總統選舉顯示,以排外自保恢復傳統光榮為號召的右傾政治路線,不單在白人男性和教會圈子有強大支持,就連非裔、亞裔、拉美裔的新移民,以及許多不滿現狀的年輕人,都被這路線吸引,投票給特朗普,共和黨永保江山的政治算盤確有可能打響。 特朗普團隊這個政治策略有什麼破綻?白宮要重塑美國,面對的難題和變數還是不少的,其中較重要的有幾項,其一是未來一年美國的經濟表現,其二是民主黨的應對策略,其三是權力圈子的內部分裂。這些變數都有可能左右明年國會中期選舉。目前來看,民主黨受拜登隱瞞患癌醜聞影響,陷於群龍無首、各自為政的捱打局面,對特朗普的威脅,反而不及首富馬斯克倒戈一擊,至於經濟走向,也是前景未明。 美中雙方暫時克服分歧除了洛城騷亂的政治博弈,美中兩大國之間的博弈也廣受關注。從倫敦會談的結果來看,美中雙方暫時克服了分歧,不會即時把關稅戰再度升級。美中貿易戰會進入膠著狀態,即是既無法徹底平息爭端、重建正常關係,又不致於大打出手、互相報復,需要透過更多的摸底與交鋒來打破僵局,才能達致較穩定的平衡。倫敦會談的重要性,在於確認了雙方最緊張的經濟資源是什麼,美方要的是稀土,中方要的是芯片,倘若稀土換芯片的交易能落實,美中未來貿易關係或許可以找到一個定位的錨。 以色列前總理指以國犯戰爭罪行此外,以色列主流報刊Haaretz上月底刊出了前總理歐默特(Ehud Olmert)的來論。這位曾因貪腐罪坐牢的鴿派政治人物,過去一直堅持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雖然缺點多多,經常誤傷平民,但並非戰爭罪行,因為沒有以色列軍將領曾下令任意殺害平民,但如今隨著軍事行動擴大,以軍刻意封鎖救援物資進入加沙,人為製造飢荒,巡邏時又任意開槍,他終於認同以色列犯了戰爭罪行,當權者將來要受審判。 這篇來論,連同近日以色列內閣中兩個保守宗教黨派威脅解散國會,逼內塔尼亞胡立法豁免宗教學生服兵役,令以色列政局備受關注。 港元及美元套戥活動異常《金融時報》日前一則專欄文章指出,儘管港元與美元掛鈎,但過去一個月港元利率處於極接近零的水平(0.01%),而美元利率則處於大約四厘(4%)水平,按理應觸發套戥活動賺取息差,令兩地利率差距逐步收窄。 這種套戥活動是維持聯匯制度的基石,但套戥活動並不明顯,差距持續逾一個月。雖說期間因新股招股有資金流入,仍不足以解釋為何捍衛聯匯的市場套戥活動遲遲不出現。( 圖 : Shutterstock )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烏克蘭突襲俄羅斯多個空軍基地,擊毀多架俄軍轟炸機,顯示烏克蘭並非再無作戰能力,俄羅斯軍隊亦非如外界想像中強大,事件對美國和歐盟如何看待正在進行的俄烏停火談判,相信有重要影響。此外,香港中聯辦原主任鄭雁雄突然遭撤換,有豐富地區管治經驗的港澳辦副主任周霽空降接管中聯辦,反映北京近半年來重於穩定經濟及民生,作風已延伸至香港。 無人機攻防戰 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已有三年多時間,雙方都有大量人員死傷,烏克蘭軍隊既缺人也缺彈藥,加上美國以撤銷經濟及軍事援助來威脅,逼烏克蘭盡快與俄達成停戰安排,令烏克蘭形勢雪上加霜。近月來無力阻止俄軍逐步蠶蝕國土,已有約五分一國土被俄羅斯控制。 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在俄烏使團依約定到土耳其展開停火談判前夕,烏克蘭國安部門對俄羅斯五個相隔千里的空軍基地發動突襲,用大量無人機炸毀基地設施及多架俄空軍飛機。烏方對外聲稱摧毀了41架俄國戰機,佔俄國轟炸機總數約三分一。雖然獨立專家按網上流傳影像及最新衛星圖片,只能核實十多架俄國戰機受損,但已足夠顯示俄國空軍遭到重創,損失巨大。 這次無人機突襲,連同過去三年俄烏戰場上各種無人機攻防戰,向外界清晰顯示,在日後的軍事衝突中,無人機空襲將會是現代戰爭最重要的元素,甚至是戰爭勝敗的關鍵。烏克蘭自主生產的無人機每部成本不過二千美元,被摧毀的俄國戰機的價值卻是以億元計算,這種不對等的損失,展示了弱國對抗強國的一種可能,坦克、戰機、航母這些體積巨大且殺傷力驚人的武器,不足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這個現實為世界各國揭示了新的安全風險,不但傳統武器可能被無人機突襲摧毀,軍方要重新制訂空防策略,若恐怖分子掌握了這種突擊手段,有可能造成巨大的、防不勝防的平民死傷。 各國對俄戰略或改變 其次,這次無人機揭示了俄羅斯的安全漏洞極其嚴重。過去俄羅斯自恃領土幅員遼闊,軍事基地分散各處,進出都有軍人把守,若外國出動戰機突襲,或發射巡航導彈攻擊,來犯戰機或導彈老遠便會被防空雷達發現,俄國軍方有充足時間攔截反擊,所以一直以為這些基地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