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看節目 香港人好鍾意返工,但很多時候一返工就會順應制度,失去了自主的時區,不敢發問。 藝術家程展緯從2007年起,將工運融入日常。他先後成功為博物館保安員、收銀員爭取椅子,也為便利店店員戴帽與否的權利。對他而言,創造力不應是藝術家獨有、藝術品也不一定是放在畫廊般的昂貴——只要有想像力,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2021年,他走得更深,成為港鐵兼職清潔工。在日常工作中,他登廣告、默站、在IG唱歌。在傳統組織逐一消失、沒有方法的年代,他覺得人們只要去試,以想像力超越局限,將身份的界線變得流動,找回自己的自主性,總會碰到各種可能性。 今年8月,他受邀到外國進行藝術交流。在離開前夕,他不捨地回顧過去一年多在職場上碰出的新可能,而他強調自己一定會回來香港,把考察到的經歷繼續滋養這片土地。...

  • 收看節目 【人人公民系列一:本土研究社】2021年是香港公民社會分崩離析的一年,逾五十個公民團體或組織在政治壓力下,紛紛宣布解散和停運。如何在當下的香港發揮公民權利和盡好公民本份,是留下來的人需要思考和實踐的領域。就算時代再壞,也無人可以否認我們的公民身份,《人人公民》系列訪問了當刻仍在香港努力的人和組織,系列第一集是成立十年的民間研究組織「本土研究社」。 在公民社會一片退潮聲中,2010年成立的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卻選擇留低,繼續堅守民間研究的陣地。過去十多年,本土研究社除了就土地供應、房屋政策、丁屋權益、棕地發展等議題發表多份研究報告,更致力透過媒體和網絡,積極與大眾分享研究成果。他們更善於提供官方資料以外的數據和資料介入政策討論,成為政商界以外重要的民間聲音。 但今時今日,面對公民社會瓦解、傳媒萎縮、資訊不透明、經濟下行及移民潮令捐款減少,本土研究社正面臨甚麼挑戰?他們又如何積極應對這些新常態,讓民間研究的使命和角色得以繼續保存? ...

  • 收看節目 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2002年開始發布《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當時於全球180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第18位。2021年香港排名下滑至第80名;2022年再下跌至148位,屬於發展中地區的「艱難」狀況。今集《記.香港人》找來在香港的新聞及傳播學的學者、在台灣的《光傳媒》總編輯,以及在澳洲的《棱角媒體》總編輯,分享他們對現時傳媒生態的看法。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我們說的Diaspora 流散媒體,是指當有很多人離開一個社會去另一個地方居住,形成一個海外社群。這個海外社群自然會出現獨特的媒體需要,亦會自然地有媒體出現去服務這個海外社群,這現象在不同年代都會出現。譬如八、九十年代香港都出現移民潮,但那個年代整個政治生態沒現在般複雜,香港跟海外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亦沒這般割裂。因為香港媒體環境本身亦轉變得很厲害,香港媒體本身有的空間、自由程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壓縮。」「所以我覺得一定有補足的可能性,固然如果香港的空間愈窄,或者香港愈少人去做各種報道的話,需要海外去補足的需要就愈大。」梁嘉麗.光傳媒總編輯「我認為大家都能理解,過去幾年香港媒體生態有很大的改變,幾間比較大的網媒和報章都相繼結業。我自己覺得出現了很大的缺失、像一個黑洞,不少新聞會沒被報道或是明顯少了多元性,角度比較單一。」「我不說其他,只說媒體生態,那一點光那怕多微弱其實都很重要。因為在大家都努力奮鬥的道路上,其實大家都很孤單,很孤獨。如果你見到對方,或者見到遙遠處有一點光,那怕可能是微小的一點光,起碼你會覺得有人在同行。」「很多人問我們怎去和其他離散媒體區分,怎去和香港現在的媒體去⋯⋯大家是否競爭對手。我自己覺得這個『黑洞』其實很大。要填補,你需要有多少間這般『蚊型』的媒體?只有三、四個人,就算你有十個人;以前蘋果數百個記者,600、800個記者的規模,怎去填補?怎樣也填補不了,怎樣做也做不到⋯⋯根本談不上互相競爭,所以關係是互相填補。」潘麗貞.棱角媒體總編輯「很多香港人和我一樣,感到責無旁貸要挺身而出。我們都有種責任,無論對香港,對香港人都有個責任。」「如果媒體、在地的組織,大家都能發揮作用的話,每個國家裡的香港人社區,就可以凝聚在一起。雖然在每個國家之中,香港人是少數群體,但如果我們做得好,我們這個少數群體亦能發出很大的聲音。我希望能做到這一點,海外港人媒體主要以網上平台和社交媒體形式發放內容。」「不只是我們媒體負上代價,生活在海外的每個人都會感到壓力。你看見香港發生了那些事,又或者在個別案件見到你海外做了一些行為,回到香港都會出事。當我們決定做海外媒體的時候,已預計一定要犧牲一些東西。」 ...

  • 收看節目 對很多香港人來說,移民的其中一個考慮是如何維生。幸運的話,可以回到本行工作,否則就可能要轉行。不過也有一些人,將自己在香港業餘時學成的手藝,變成移英後的維生工具。 Alex在香港練成了燒玻璃手藝,為了移民後能推廣出去,決定定居英國的文化大熔爐─倫敦。經過一段時間,他成功成為其中一個大型市集的恆常商戶,真正靠手藝維生。在物價高昂,生活指數高的大城市中,Alex如何找到自己的路? 倫敦 X 玻璃工藝「我喜歡稱自己maker,glass...

  • 收看節目 根據英國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首都倫敦的英國本土白人數目只有36.8%,而亞洲人卻多達20.7%,為英格蘭及威爾斯地區最多。倫敦是種族最多的城市,因為這裡的工作機會較多,不少香港的年輕人移英後到這裡一闖。不過百物騰貴,要生存也不容易。三十出頭的 Vincent 來了英國約一年半,開始時並不是住在倫敦,後來為了汲取工作經驗,決定去倫敦闖一闖。在被喻為最似香港的大都會生活,是苦還是甜?移英港人的故事個個不同,Vincent 的某些經歷,或許能讓你有點共鳴,尤其是身處倫敦的你。在香港從事音樂相關工作,在倫敦用得著?「在香港我是教結他和表演,最主要彈結他獨奏。這裡是倫敦的Tottenham Court...

  • 收看節目 「佔中三子」之一的朱耀明牧師,2020年底開始在台灣展開新生活。50年前,他隻身來到台灣修讀神學,在神學院學習如何做一個走入社區,服務大眾的傳道人。神學院畢業後,朱牧開始在柴灣浸信會教會服事,為當區居民爭取興建東區醫院和東區走廊。 除了關心弱勢社群,朱牧亦關注香港和中國民主發展,投身取爭88直選,參與89學運。大半生都和香港的發展緊扣著,2010年朱牧決定退休,人生本該無憾,未料於2014年再被時代選中,帶領佔領運動,又一次捲入歷史巨輪當中。如今人在異鄉,將近80歲的他終迎來真正的退休生活,不過此刻的他最牽掛的始終是在香港跟他並肩作戰多年的戰友。 ▌來到台灣後的心結來到台灣最困擾我心靈的,是我應該怎麼走我的路。我有幾個心結解不了,例如我的兄弟都在監獄裡;我的教會⋯⋯所以沒有退休的休閒,有生活的難過。他們勸我不要回去,他們不斷說你不要回去,你在外面好好生活,我們便開心。你回去我們更難過,所以這是我的心結,無法解開。▌老師教導銘記心中我的老師,周聯華牧師跟我說:「朱耀明,你去牧會時,第一,要做好教會; 第二,要促進社會的和諧和進步;第三,要使國家走向民主自由。」這三句說話到今天我都沒有辦法忘記。當然我想不到我後來在教會裡面,我想不到後來要這樣做。▌由神學院畢業、八九民運、到佔領運動當我神學院畢業的時候,當我去柴灣的時候,有些家庭的小朋友受性侵,有些小朋友吸毒,有些夫婦有家庭暴力。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活生生的人所受到的困擾,我該怎樣做呢?1989年民運,整個香港的組織都有支持,基督徒都有支持。我也有參與基督徒運動,我去了北京,回來向委員會匯報情況。所以在我的服務裡面,跟香港的歷史進程,似乎是一樣。(到2014年)我們在十字架下宣讀那個宣言,就是有這種犧牲的精神,有道德的感召去從事這個運動。▌迎來真正的休息我也曾經想過該如何在我仍有能力時,我可以再做一些服事,特別對一些離散的港人的服事。但很可惜,去年舊曆年我生病了,患了急性膽囊,要入院做手術,身體比較衰弱。只能夠做一些關心別人的事情,例如寫信。因為畢竟將近80歲,很多人都說,牧師你已做了該做的事,是時候退休。可能現在就是我退休的時候。 ...

  • 收看節目 攝影藝術家蕭偉恒曾記錄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但現在他要錘擊自己當年親手拍攝的示威照片,目的是要隱藏示威者的身份,也寓意當局刻意抺去2019年的抗議活動。人在異地,掛念香港。暫時回不了香港,他決定把自己「寄」回香港,他如何實踐這個另類回港工程?▌由香港到英國 「我由離開香港那一刻已經創傷了。其實很多生活放棄了,事業放棄了。很多東西要重新開始,甚至我自己到了英國,接觸本地的藝術圈和參加不同活動,你都要重新介紹讓人知道蕭偉恆是何許人。我自己本身是一個關心社會的人,過去十年八年有很多事情發生,亦給了我很多衝擊,讓我發展了很多新的作品。我對攝影的看法是覺得有很多可能性,包括你用什麼照相機會有不同的訊息,用什麼物料去印出映像會有不同的訊息。如何拍攝?如何呈現?中間的過程如何?這些都會構建了整個攝影的系統和語言。」▌關於2019年社會運動「這本書是我2019年便開始做的,2021年曾在香港展覽,一共印刷了十多本。開始做這輯作品的時候,都只視之為一個歷史的紀錄,沒有想過成為藝術作品。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介意被拍,如平時的遊行一般。到了運動的中後期,人們開始十分介意相機的存在。他們知道當時的政府或現在的政府也一樣,會無所不用其極,找出任何的證據證明你在場。攝影某程度上在這方面成為武器,令我思考我的攝影是否已經沒有用,我一直做的東西,對於這件事、這個運動是否完全沒有幫助?如何令我一些沒有用的攝影變回有用,就是用這個打孔的方法,將一些很敏感,很不應該出現的影像錘掉。這個打孔的動作相當能象徵到那種暴力,這種暴力亦是我在香港那麼多年,唯一能見到最多暴力的一年。是外加的,是沒有需要的。我現在就是用這麼荒謬的方法去處理這一輯照片。」▌善用自己的新身份「剛才在展場可以看到我的身份多了一個「/UK」,即是 HK/UK (香港/英國)。這是過往未曾出現的,是主辦方替我加上去的。其實他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會有一班香港來的藝術家在這邊會開始有展覽,亦都特別強調「香港/英國」這件事。因為以前參加展覽,香港就是香港;現在到了這個狀態,身份不只是我自己覺得如何,連藝術圈或在英國社會,都廣泛接受「香港/英國」這種身份狀態。作為一個移民英國的香港人,我要好好把握現在這個身份,要留在這裏生活,理解一下歷史,留在這裏可能會找到很多和香港有關係的東西,和香港有關的歷史文化。那種很相似或不相似的元素,這種混合的狀態,有機會就是我現在作為這種人,這種身份,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把自己「寄」回香港?「我以前本身做的創作和香港有關,和自己發生的事有關。突然轉變了整個語境的時候,創作上會好像有點力不從心,或者未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裏。我覺得英國最像香港的地方就是郊外,大自然就是聯繫不同地方的重要元素。其實有的時候很想念香港,考慮會否回去香港。但是回港的成本很高,一家大小買機票不便宜,另外那條紅線是否去到我這裏,其實我也不太清楚。回到香港能否再回來英國,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我正準備一件作品,嘗試將自己『寄』回香港。」他就在英國郊野自拍了相片,但他如何把自己寄回香港? ...

  • 收看節目 不少香港球迷對於英國城市的認識,往往來自英超球隊名稱,除了英超 Big 6外,還有紐卡素Newcastle、列斯Leeds、伯明翰Birmingham、李斯特城Leicester City 等球會。移英港人來到英國後,延續足球的熱誠,很多城市均有香港人足球隊,更組織香港人足球盃賽,在伯明翰舉行。盃賽今年已是第二屆,共有十二隊香港人組成的球隊對壘。...

  • 收看節目 這兩年多,已經有十多萬香港人經BNO Visa計劃移民到英國。在不同的港人組織中,開始聽聞一些適應遇上問題的個案,部份更導致出現情緒或精神健康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單為一起生活的家人帶來困擾,更可能因處理不當演變成爭執,甚至暴力,直接破壞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求職感困擾 負面情緒要適當宣洩協助香港移民的組織 Trafford Hongkongers...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