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這一集的《記・香港人》,被訪者是莫宜端。她是優才生、是記者、是政策研究員、是官員、是言語治療師、也是一位媽媽。不同身分,站在不同位置,面對不同處境,往往會有不同的處事方法,但如何保留初心,實踐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呢?這一集,帶大家分享莫宜端每個人生階段面對的掙扎和思考歷程。 莫宜端一家在2021年11月移居英國。英國,對她來說,並不陌生。她在香港讀完中學後,成績優異,考取奬學金留學英國。優才生跳出香港,體會何謂「井底之蛙」,也啟發和影響她的人生價值:要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信念與現實,往往有差距。她畢業後選擇了當記者,以及後來加入政府問責班子,這兩個崗位,都是不能有太多個人見解,只能充當機器下的一顆小螺絲,這歷程中,如何表達自己看法呢? 這一波的移民潮,各人離開的原因離不開政局的發展。面對國安教育,莫宜端不想孩子成為表裏不一,不想孩子講一套做一套,所以毅然決定移民。當年她在英國深受啟發,領悟表裏如一態度的重要性,若干年後,她帶著一家移居英國,希望下一代在免受政治教育的紛圍下成長。世事在變,初心不變。 ...
收看節目 張燦輝為中大哲學系退休教授,2020年7月到英國旅遊時,決定留下定居。要離開香港、離開生活了四十年的中文大學,縱有萬般不捨,但相比生活在他認為已變成白色恐怖的香港,也不是很難的抉擇。 張燦輝學術研究範圍包括現象學、海德格哲學、生死愛欲之存在問題等。一個城市的死亡,對於張教授來說,是社會失去自由、民主、開放性等元素,「香港已死」未必人人都認同,但「張燦輝這一代的香港已死」,就有他的論述依據。這是哲學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更是活生生的香港人體驗。 張教授著作會用「我城」作為書名,他說「我城」是一個身分認同的意義。一個合上眼睛都能感受那份親切感的城市,稱之為「我城」;「我城」的味道、空氣、溫度、人情,都是熟悉的在家感覺。相對「我」,就是「你」,這說法很哲學,但細心咀嚼,也是生活的體驗。家,從來只得一個。 這一集,是這位哲學教授的自述,正如張教授在影片中所言,哲學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可以是象牙塔,也可以是萬能的」,一切視乎你用甚麼角度看待。學術如是,移民如是,人生也不外如是。 ...
收看節目 經營YouTube頻道廚職背遊兩年多,居英廚師梁芷靈的人生就是不斷跳出框框、轉換角色,沒有固定形狀。新聞系畢業出身,以製作訪問影片為職業,數年後到英國留學 。那年為價值觀帶來重大改變,同學來自世界各地,她看到眾人如何自由地尋找未來,「對我思想好大衝擊,唔係讀完碩士返香港升職賺錢……」 拿起背包 ,她又一邊周遊世界一年多,一邊當廚師打工維生,萌生到英國開餐廳的願望。兜兜轉轉,2019年以工作假期簽證抵英,到後來決定申請BNO簽證以移民為目標。她再次拿起相機,製作一系列 買餸煮食影片、居英港人專訪,和海外觀眾分享如何以英國食材...
收看節目 Eva對製作團隊最直接的啟示是,那怕是年紀小小已經離開(十歲),那怕已經在英國生活三十多年,你還是可以保留那一份「港味」的。在英國成長,工作,參與社區服務,你不可能質疑Eva沒有完全融入,但當和Eva以廣東話對話的時候,你會有仍然在香港和一個相知數十年朋友在交流的錯覺,可能是她一直還在關心香港的原故吧⋯⋯ 其實Eva以往也有回港探望親友的,所以她跟香港的連繫也沒有完全切斷。 她提到每次回港一定會重訪各種懷念的美食,一口氣不停的數呀數,也勾起了製作團隊的各種滋味回憶,和連帶的種種掛念。 有些人會揶喻移英港人最愛談論的話題是如何找到/重現香港食物,停留「口腔期」。可能是熟悉的味道,最能帶回那附帶的記憶中,最完整的情感體驗。 這就是為什麼你跟人爭論那一家的奶茶最好﹐每次總是沒有好結果,你亦永遠可以在那些熱捧名店的出品挑出毛病。因為,奶茶當然永遠是自己舊居社區中,那家自小光顧的茶餐廳最合口味。...
收看節目 香港人到英國創業重新上路,陌生環境重頭適應會遇上什麼問題,如何踏出第一步,家庭成員看到的前景會否一樣? 移居他鄉,無論條件如何,總得重新上路。在不同社會文化下創業,應該順應當地潮流? 還是堅持本身優勢? 不用愁於生計的,是否就免於適應新環境的困擾? 一家人一同來到,一同面對新生活,但看見的前景又是否一樣?...
收看節目 香港的淨人口移出,由2019年起到2022年上半年,累計達23.1萬。這個概念性的數字之下,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獨立家庭,離開香港流散在異地各處。 BNO簽證移英潮經歷兩年,隨一批又一批港人先後落戶,這群因相若理由離開,擁有近似價值的人,開始在各地凝聚。 有前香港區議員在較少港人居住的地區,組建港人組織,延續「遍地開花」的精神,為凝聚香港族群,重建港人公民社會深耕細作。 無政治背景的移英港人,亦在自身的條件和能力下,為港人建立聚腳點,集散香港文化。...
收看節目 香港人在2022年經歷移民潮和世紀疫症,太多生離死別和不辭而别令人不知所措,整個城市彌漫著低沉的氣氛。 前區議員林進的搬屋公司一開業便遇上移民潮,移民客人經常將「內疚」兩個字掛在嘴邊,他反過來安慰他們,叫他們不要自責,明白離開的人都是迫不得已。幫手清屋和入倉,陪伴這些家庭走一小段路,是林進在這大時代下的一點小使命。 Pasu從事殯儀業18年,第五波疫情下政策每天都在變,令人無所適從。有人因為未能好好送親友最後一程感到遺憾,有些先人的遺體因為冷藏問題而變壞,家人面對不止哀痛,更是一種創傷。Pasu希望陪喪親者們走出哀傷,做到去者善終,留者善别。 林進和Pasu都選擇留下來,學習好好說再見後,繼續在小城尋找出路。...
收看節目 疫情陰霾下茶餐廳老闆、清潔工、劏房家庭如何度過 2022 年的上半年?香港人在困境中如何自處。 《記・香港人》走到第五集,今集開始一連四集系列專輯:散聚之間。我們帶觀眾由香港走到英國,紀綠這大半年間,香港人如何度過。四集的主題分別為:自處、離別、重聚、延續。...
收看節目 前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 2021年底在47人案後移民英國,與家人團聚。他的戰友李卓人被捕入獄,他曾許下承諾,會等他出獄,被迫離開香港,令他感到愧咎,直到收到李卓人的一封信,才漸漸釋懷,這封信的內容是甚麼? 蒙兆達離港後,被香港政府以《國安法》名義通緝。 【本集榮獲「2023年紐約電視節」最佳社會公義報導優異獎】...
收看節目 新環境重尋行醫的初心;恐懼仍未消散,仍然不能感受完全自由。 2021年6月,馬仲儀醫生卸任兩年的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一職。其時香港環境窒息高壓:傳媒機構陸續停運、公民組織解散、政府對疫情的政策反覆。面對嚴峻的社會氣氛,加上擔任公職時承受多方的言論壓力,她直言當時心情低落。藉着卸任的契機,毅然決定到英國執業,投入全新的工作環境。 卸下公職,在新環境生活,馬仲儀重拾生活節奏,情隨事遷,漸漸感到舒坦。而在與香港截然不同的醫療環境工作,更令她反思自己的心態,尋回行醫的初心。 馬仲儀在英國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知識給有需要的人,以此連結香港人。而她一直關注香港的消息,不願捨割。然而,不同人士被捕的新聞,令她意識到即使身在異地,恐懼仍未消散,她仍然不能感受完全自由。▌馬仲儀:咫尺之間的自由|採訪手記 拍攝馬醫生時,我特別深刻的就是她「好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