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栽培怎樣的人?

學期初對大部分學生是一年的開始,唯獨對畢業班的年輕人而言,開學是「開始中的終結」。九、十月是香港的JUPAS(Joint University Programmes Admissions System)大學聯合招生辦法和英國的UCA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開始接受報名、遞交各項資料、個人自述等的關鍵時段,莘莘學子正要抉擇人生方向。然而,每當有學生來問我關於升學的意見時,我都會認真地問他們「升學是唯一出路嗎?」。
兩位學生的選擇,正好讓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入讀大學就能保證有前途?
Tommy和Charlie是我在英國第一批A-level畢業的學生,他們沒有跟其他同學一樣升讀大學,反而選擇了Gap Year —— 休學一年。老實說,起初筆者懷疑,他們是否因「別無選擇」才休學。其實Tommy對商業課程很感興趣,他在十年級的工作體驗時已計劃休學一年,先投身職場,累積經驗,並摸索自己的創業方向;而 Charlie 則在 GCSE 期間便萌生背起行囊走遍世界念頭,欲以雙腳丈量土地,拓展眼界。
無可否認,公開試和升讀大學普遍被視為中學教育的終點線,大學教育也順理成章成為中學教育的終極目標,很多人更視之為改善生計、增強個人與社會競爭力的一項保證。問題是入讀了大學就真的能保證有前途嗎?又,那些選擇不升讀大學的人又如何?更進一步的是,完成大學學位以後呢?大學畢業就等於教育與成長完結了?
筆者先此聲明,我認同大學教育和學位認證的重要性,但不應只著眼於大學學歷本身。至於提出以上問題,旨在拋磚引玉,啟發思考。
世界教育的趨勢
中學教育的目標是為個人打好知識和技能的基礎,培養基本語文數理、資訊素養與邏輯思維能力;為社會塑造負責任、有質素的公民,進而鞏固社會規範和倫理價值,進而為整體社會流動帶來動力,建造更公平的社會。然而世界各地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的發展不同,對於中學教育的終極目標自各異。
亞洲社會認為以大學學歷,換取穩定的社會經濟地位是理所當然;部分歐洲和北美國家出現學位貶值之現象,令年輕人寧願以一技傍身,選擇藍領工作也拒絕升讀大學;國富卻民寡的北歐地區,中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重視幸福感的國民,並視民眾身心健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為重要,是否立刻升讀大學,國民可自行選擇;至於非洲和南美洲國家,中學教育是職場的過渡,而能否升學就要視乎家庭經濟狀況。不同社會的選擇差異,背後是對「好人才」截然不同的想像。
無疑,對於「好人才」的理解,是離不開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就算不同社會看待中學教育的目標各異,近年各地課程的改革,由知識為本逐漸走向能力的培養,正要反映一個社會現實。新加坡於2020年開啟「數碼素養計劃」,日本由2017年開展並於2022年全面施行的探究學習課程,以及全球超過150個國家採用,近年深受家長關注的國際文憑課程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 自2018年起進一步強化全球議題內容,並強調跨文化理解。都是一些反映世界教育趨勢的例子。中學教育的核心,隨著變化不定的世界局勢,悄悄地變革起來。解難協作、批判思考、資訊素養、國際視野等,對於未來世界每一員,都已是不可或缺的應有能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應只有短期目標。一個負責任的社會中,教育的投資與規劃,是塑造未來文明的世紀工作。如果中學教育真是塑造社會基礎的土壤,我們今天所播下怎樣的種子,未來就會開出怎樣的社會、經濟與公民素質的花。
那麼,今天我們正栽培怎樣的人?
▌[十年樹木]作者簡介
Ms Lo,一名中學教師,曾在香港教育現場耕耘多年,近年立足英國,繼續在課室內外與學生同行。在不同地方教學,更看得見教育背後的社會結構、文化差異與人心共通。
《十年樹木》是一本教育現場的筆記,紀錄教與學的變局、困惑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