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的「慢連結」 一封寄往營地的家書

好友在面書分享了一篇〈寫給女童軍的家書〉,附上一張照片:卡片上印著可愛的貓頭鷹圖案,上面寫着一句溫暖的祝福:「願你對世界感到好奇,帶一點fun……」。這句簡單卻深情的文字,引來許多朋友留言。大家一言一語互相回應,洋溢着一種難得的溫度。

這位好友的10歲女兒,在剛過去的暑假參加了八日七夜的童軍露營。八天裡,她無法和家人通訊,也完全離線 ——沒有互聯網,只有夥伴、團隊活動、森林、營火、星空…… 對她而言,這段日子想必會成為一段終生難忘的記憶。

曾幾何時,我在香港帶領學生參與宿營活動時,給家人寄一封「家書」總是必做功課。但不知從何時起,這種充滿等待與想念的「慢連結」,似乎被習慣了「即時」的世界取代,變得稀有,甚至悄然消逝。這次朋友和女兒藉家書連結彼此,不只喚醒我們這代「上世紀末」的孩子,對童年的懷念,也提醒了身為師長的我們:在數碼時代,孩子更需要留下一段「斷線」的時光,擁有更多「面對面」的相處機會。

科技 是成長的雙刃劍

筆者有幸見證教育界在資訊科技應用上的飛躍發展。從早期為了「提升教學效能」,到網上課堂、線上評估,至近年人工智能(AI)的普及,只不過是短短二十多年間的事。至於這個世代的孩子,有些從幼兒開始就含着「電子奶嘴」長大,有些甚至從未經歷過「沒有手機」的年代。

善用科技,無疑是回應這個時代的必要能力。對孩子而言,科技讓他們觸及更廣闊的世界,也令學習不再受限於課本、課室。他們可以依興趣自主探索,知識與經驗變得更個人化,這些都是科技為這代人帶來獨有的正面力量。

然而,科技的便利也讓許多孩子逐漸過度依賴螢幕,沉迷於文字訊息、貼圖、短影音這些「速食式互動」。久而久之,真實世界深度的情感交流被取代,群體中「看見彼此」的經驗愈來愈稀薄。

2023年,香港青年協會的調查指出,香港6至14歲孩子平均每天花超過三小時在螢幕上,其中七成時間用於短影音或即時通訊。家長與教師觀察到,他們雖然在線上交流頻繁,在現實生活中卻甚少主動互動或合作,至於專注力下降、同理心不足的現象,更越來越普遍。

類似情況在英國也出現。2024年,英國兒童委員會(Children’s Commissioner for England, 2024)的研究指出,近三分之一青少年幾乎沒有能夠「面對面傾訴」的朋友,習慣以訊息或貼圖代替交流。國際層面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報告進一步警告:疫情後全球兒童平均螢幕時間激增五成以上,六成家長坦言孩子的實體友誼正在淡化。

更多國際研究指出,當面對面的互動不斷減少,青少年的同理心與合作力將無法充分發展。更令人憂心的是,過度依賴螢幕與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風險,有高度相關性。

「面對面」是成長的容器

「面對面」不只是溝通的一種形式,更是一個承載孩子成長的「容器」。或許大家都試過,對於網上的一則訊息或一個貼圖,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讀,甚至因此產生誤會。成年人尚且需要依賴過往經驗、對人的了解、事情脈絡等多種資訊來判斷,更可能需要進一步澄清,才能真正理解彼此的意思。那麼,正在學習溝通的青少年,又怎可能僅憑簡化的符號和片言隻語,建立深度理解?

所謂「面對面」交流,遠超言語。它包含着五個層次:

  1. 語言交流:聲音、語氣,以及語言背後的情感。
  2. 非語言交流:眼神、表情、肢體語言,甚至沉默。
  3. 群體互動:衝突、合作、分享,共同完成任務。
  4. 歸屬感與認同感:孩子在群體中感受到「我屬於這裡」。
  5. 自我定位: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看見自己的獨特與價值。

筆者深信,這些能力是無法單靠「網絡連線」或社交媒體養成,必須在真實情境中反覆練習、體驗,才能成為孩子一生受用的基礎。

童軍營裡的深度連結

在那場為期八天七夜的童軍露營裡,孩子們徹底放下手機與互聯網,必須真切地面對「身邊的人」。他們一起搭帳篷、分工煮飯、面對挑戰與挫折;在一次次的合作與衝突中,他們學會勇敢嘗試、彼此體諒,並展現創造力與領導力。

這些成長的契機,只能在真實的群體生活中激發,而不是靠螢幕上的「合作遊戲」或短暫的線上訊息所能模擬。在高度數碼化的時代,孩子們愈來愈難體驗這般深度的連結,於是偶爾的「離線」,刻意製造的面對面經驗,就顯得格外珍貴。

真誠陪伴 雙向修煉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邊滑手機邊「聽」孩子說話的場景並不少見。然而,缺乏眼神交流與全心傾聽的「共處」,對孩子而言往往只是空殼。當大人不願以心交流,孩子自然會退回虛擬世界尋找慰藉。這提醒我們:真誠的面對面互動,並不是孩子單方面需要努力的練習,更是父母與師長共同修煉的課題。在這個一切講求「速效」的時代,孩子每天被海量資訊與即時互動包圍。正因如此,他們更需要慢下來,在真實的面對面交流中,建立深厚的情感與穩固的自我。

在速度與深度間 守護真實連結

教育不應只追求效率,更該呵護孩子作為「完整的人」去成長。

科技可以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翅膀,但唯有真實的面對面,才能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根基。作為父母、師長,乃至整個社會,我們都需要一起守護這份「真實的連結」。這並不是「科技」與「傳統」的對立,而是一道關乎選擇與平衡的深刻課題:在速度與深度之間,我們願意為孩子留下多少真實的連結?

 

[十年樹木]作者簡介

Ms Lo,一名中學教師,曾在香港教育現場耕耘多年,近年立足英國,繼續在課室內外與學生同行。在不同地方教學,更看得見教育背後的社會結構、文化差異與人心共通。

《十年樹木》是一本教育現場的筆記,紀錄教與學的變局、困惑與溫度。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