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數週前有懲教職員涉嫌於當值期間,夥同他人以木棍桶傷一名18歲還押人士的肛門,事主的肛門撕裂及直腸穿孔,造成永久傷害,需進行直腸手術及設置造口。其後家屬向懲教投訴,署方才按機制轉交警方調查,並拘捕兩名懲教人員及四名同倉囚犯。曾因國安法入獄的前賢學思政召集人王逸戰、秘書陳枳森、前學生動源召集人鍾翰林均於社交媒體上分享獄中曾見證過的私刑和虐待事件,揭示此事顯然只是獄中暴力問題的冰山一角。 事實上,我們需要關注為何是次涉及懲教人員的虐待事件只循《侵害人身罪條例》第17條的「意圖造成身體嚴重傷害而傷人」(俗稱「傷人17」)作檢控,而非以《刑事罪行(酷刑)條例》的施行酷刑罪起訴? 重罪不能輕罰 — 訂立「酷刑罪」之必要 1984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下稱「禁止酷刑公約」),進一步闡明《世界人權宣言》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確立的禁止酷刑的權利和責任。...

  •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 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今夕是何夕?天上月會圓,人間缺,何時滿??▌[狀態清寧]畫家簡介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 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成為了社工,在復康範疇服務殘疾人士差不多有五年,然後因為2019年的被捕,需要離開香港,但我仍然沒有忘記當社工的志向。到達台灣後,我希望繼續學業,在選擇攻讀甚麼碩士課程時,我也先考慮社工課程,盼望在台灣可以畢業成為社工師,繼續服務不同的弱勢社群,接觸生命的故事,與服務對象同行。攻讀社工碩士的過程很順利,我認識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學,也遇到很多有教學熱誠的老師們,令我學習到很多台灣社工的實務知識,但因為身份的問題,我也決定離開台灣,來到英國。英國的社工制度雖然與香港有不同的地方,但英國社工註冊局是承認香港的社工學歷及註冊社工資格。我們只需要在IELTS英文試達7分或以上、證明過去12個月內有繼續執業,便可嘗試申請註冊成為英國的社工。裝備自己等候時機但對我而言,我已經離開香港多時,並且沒有繼續社工工作超過一年,我需要補充「update skills and knowledge」,代表我需要再完成社工相關及認可的課程,或需要由英國資深社工督導,實踐社工相關服務。但對於現階段的我,並沒有類似的機會,因此我需要再裝備自己,繼續等候時機。第一步是要考好英文試,以我現在的英文能力,我並沒有很大信心能達標,唯有靠不斷的操練令自己更熟練不同的試卷及試題,平日多講多聽多看,慢慢提升英語能力。第二步是留意有否合適又能應付的課程,或是看看有否機會申請一些社工相關工作。雖然社工轉牌有著不同挑戰,但希望有機會可以成功註冊成為英國社工,服務不同有需要的朋友,特別多了香港的朋友前來英國,他們都有著不同的需要,希望我可以支援他們,並與他們同行。▌[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特區政府為23條立法鳴鑼開道,指派保安局長鄧炳強任應變反駁隊長。鄧近日頻繁出動,反駁國際知名人士對23條立法諮詢文件的批評,但其作風近似中國過去數年常見的戰狼外交,強調與敵人鬥爭,雖可藉此鼓舞核心支持者,但卻無助於穩定人心,消除商界、傳媒與市民大眾的疑慮。其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將於周四抵港訪問六天,直接聽取各界對23條立法意見,預料商界和新聞界將於這期間密集反映憂慮。 應變反駁隊長 據《明報》報道,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及保安局長鄧炳強於2月19日出席民建聯舉辦的《基本法》23條立法講解會。二人會後見記者,身兼「應變反駁隊」隊長的鄧炳強點名批評前港督彭定康、英國保安大臣董勤達、自由亞洲電台及流亡的立法會前議員許智峯對23條立法的批評,指他們旨在抹黑。 鄧炳強引述彭定康質疑港府為何在實施《港區國安法》後,仍要為23條立法,批評彭定康暗指23條立法後,執法人員可「隨意拉人」,又引述指董勤達曾批評23條立法會摧毁香港的繁榮。鄧反駁說,特區政府必須填補國安缺口,故有必要立法,而且拘捕程序非常嚴肅,否認「隨意拉人」,加上英國本身亦有國安法律,本港今次立法時也有參考,批評彭定康及董勤達恐嚇港人、雙重標準和刻意抹黑,認為二人的說法反映了外部勢力的態度。 鄧炳強看來想模仿中國外交部近年流行的「戰狼外交」,把外國政要對23條立法的批評,一律歸類為敵對外部勢力的惡意抹黑。這種政治鬥爭手法,或可獲中央某些官員好感,在本地左派圈子也有一些擁躉,但對於穩定政經大局並無作用。 較實質的回應...

  • 路易士老師始終相信,學習是要在現場才有感染力。小孩子來英久了,也「宅」起來,寧願留在家裏上網,有陽光竟然投訴,說那代表要出去散步。豈有此理,放假惟有「捉」她們外出走走,也學學歷史。 英倫空戰 今次我們是到The Battle of Britain...

  • 小美、大偉決定離開香港,重新開始。在香港時他們的關係一直都沒有太大問題,各自有自己的工作、財政獨立,大家不想做家務,便找個鐘點工人來處理;不想煮飯便叫外賣。決定離開,是因為想要生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在一個好的環境長大。來到不久,孩子便出世了,跟許多的新手父母一樣,感到有點無助。特別是來到英國,他們不能像在香港一樣,找其他人幫忙,而且親人不在身邊,只有他們兩個人去照顧孩子,孩子出生不到三個月已經令兩人疲於奔命。自覺失敗小美:「我沒有想過大偉他甚麼也不想做,BB在哭,他好像聽不到。我叫他幫忙,總要拖到我發脾氣才做。」大偉:「我也沒有想像過做父母要這樣辛苦,我以前也有照顧我的妹妹,但你要求又高,我覺得怎樣你也不會滿意。」他們的處境似乎是很多新手父母都會經歷過,但更大的挑戰是他們剛移民過來。他們自己也還沒有適應過來,便要擔起父母這角色,對於他們的關係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大偉提到:「我其實不是不想做,只是我沒有心理準備做爸爸,我有點不知所措。」大偉這樣一說,小美即回應:「我以為你不喜歡這個家,更怕你其實不想當爸爸,也不想當老公。」兩人這刻互相對望,大偉坦白:「我覺得我好失敗,不知怎樣做個好老公、好爸爸。」沒有互相支持的習慣在香港有穩定的生活,就算婚姻關係普通,也可以依賴其他的外在環境及人物去穩定關係。來到新地方,正好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危機讓夫婦二人正視彼此間的問題。以往沒有商量及討論問題,缺乏互相支持、一起解決困難的習慣,在移民初期便當上父母,這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小美及大偉各自感到焦慮,但又不敢向對方表達,怕被拒絕。兩個人只好專注照顧孩子,但帶著焦慮、不安,孩子又怎會感覺不到?小美問:「為甚麼別人的孩子那麼容易照顧,我們的孩子卻特別愛哭?」大偉終發現:「我們都快要崩潰,孩子當然感到不安。」夫婦同心要讓小美及大偉開始改變,必先讓他們步伐一致,生活的節奏也要重新調整,要商量討論甚麼是這個家庭最需要處理的事情及問題。當大家目標清晰一致,便可定下分工及怎樣互相配合。同時更要劃出一點時間,10分鐘也好,兩人放下父母的角色,好好享受相聚的機會。若再理想一點,就是各人也有至少10分鐘的Me time,各自放空一下。當小美、大偉能好好調整生活,才有能力開始處理大家關係中的矛盾;只要小美、大偉情緒穩定、放鬆心情,孩子才可以安睡入眠,這是新手父母給孩子最基本的需要。遇到挑戰,夫婦二人更要互相支持,當困難一過,二人的關係便可更進一步。夫婦、父母同心,是帶領整個家庭的最重要一環。(圖:123RF)▌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