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之初,跟一位舉家移英約半年的朋友小聚。她像大多數新移民家庭一樣,對英國的學制與教育文化既陌生又充滿好奇。或許因為我從事相關工作,她總愛分享兒女的學習經歷,並時不時提出疑問。那天,她忽然語帶感慨地說:「在學校工作的人,真的像那些在大海上默默航行的遠洋船隊。」她曾在香港從事出入口物流工作,對這比喻自有體會。而她這句話,簡單卻深刻,正全神地點出教育工作的特質——英國如是,香港亦如是。 初入行時,曾聽過有人說教育工作重重覆覆,老師只是「教書機器」。當時我總覺得這種說法不妥,卻又說不上為什麼。只知道我的工作日常,是建立於聆聽、對話、理解和信任之上。在教育現場起跌前行至今,我終於看見教育工作和各種集體專業一樣,是關係密集的,日常所見的重覆性付出只是表面,內涵中有更多的是倫理判斷與細緻的實踐。好比醫生護士與病者、社工與受助人、傳媒工作者與讀者觀眾的關係,如果缺乏溝通與理解,專業就只會空洞得只剩下一紙資格。更重要的是,學校、醫院、社區中心、報館當中又怎會只有老師、醫生、護士、社工、編輯、記者?教育工作這「遠洋船隊」,其實分工細緻互相協作,恪守專業精神,為受眾默默付出。 旅程中的風浪與艷陽 當各大傳媒紛紛報道「狀元」去向、逆境學生如何自強不息等,各則鼓舞人心的新聞時,筆者想邀請大家想像一下這些成果背後,各位「船員」默默付出的心力。這些年來,筆者跟各位「船員」同行,有辛酸有甘甜,借此,跟大家分享當中的風浪與艷陽: 筆者在香港任教時,有一位鍾情拍攝照片和影像的學生,由於家人關係和過度活躍症的影響,成為學校上下「重點關注」人物。當時的班主任、社工、成長教育部同工(負責訓育輔導的)、聯課活動組、教育心理學家、甚至校園電視台技術顧問,無不成為他這六年「遠航」歷險的船長、領航員、天氣預報員、技術支援、後勤補給等等。 這位年輕人情緒波幅好比超強颱風!他試過種種當時在香港難以接受的行為,當中以手持剪刀於課室門外與老師「理論」最為經典。當然這位年輕人也有叫人拍手讚嘆的時候:某年陸運會,他帶領一眾「徒弟」利用他「土法」研製的追蹤攝影機,拍下一幕幕一百米衝刺的片段,成為全場最有價值工作人員。這位後來被一眾高中老師稱呼為「大導演」的年輕人,最終成功考進了傳理系,現在是某電視台中肯學肯做的年輕攝影師。 現時在英國工作的我,服務於一所公立學校,學生都是就近入學的社區孩子。去年開學時一位總是瑟縮一角的9年級小女生最引起我的注意,因為她總是神情緊繃、沉默寡言。作為新任的班主任,在翻查班中學生過往出席率、行為表現等紀錄時,我發現她大概是因為受欺凌而長期缺席,跟家長聯絡後更發現她正尋求教育心理學家的支援。在整個學年中,學校的attendance...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