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2002年開始發布《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當時於全球180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第18位。2021年香港排名下滑至第80名;2022年再下跌至148位,屬於發展中地區的「艱難」狀況。今集《記.香港人》找來在香港的新聞及傳播學的學者、在台灣的《光傳媒》總編輯,以及在澳洲的《棱角媒體》總編輯,分享他們對現時傳媒生態的看法。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我們說的Diaspora 流散媒體,是指當有很多人離開一個社會去另一個地方居住,形成一個海外社群。這個海外社群自然會出現獨特的媒體需要,亦會自然地有媒體出現去服務這個海外社群,這現象在不同年代都會出現。譬如八、九十年代香港都出現移民潮,但那個年代整個政治生態沒現在般複雜,香港跟海外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亦沒這般割裂。因為香港媒體環境本身亦轉變得很厲害,香港媒體本身有的空間、自由程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壓縮。」「所以我覺得一定有補足的可能性,固然如果香港的空間愈窄,或者香港愈少人去做各種報道的話,需要海外去補足的需要就愈大。」梁嘉麗.光傳媒總編輯「我認為大家都能理解,過去幾年香港媒體生態有很大的改變,幾間比較大的網媒和報章都相繼結業。我自己覺得出現了很大的缺失、像一個黑洞,不少新聞會沒被報道或是明顯少了多元性,角度比較單一。」「我不說其他,只說媒體生態,那一點光那怕多微弱其實都很重要。因為在大家都努力奮鬥的道路上,其實大家都很孤單,很孤獨。如果你見到對方,或者見到遙遠處有一點光,那怕可能是微小的一點光,起碼你會覺得有人在同行。」「很多人問我們怎去和其他離散媒體區分,怎去和香港現在的媒體去⋯⋯大家是否競爭對手。我自己覺得這個『黑洞』其實很大。要填補,你需要有多少間這般『蚊型』的媒體?只有三、四個人,就算你有十個人;以前蘋果數百個記者,600、800個記者的規模,怎去填補?怎樣也填補不了,怎樣做也做不到⋯⋯根本談不上互相競爭,所以關係是互相填補。」潘麗貞.棱角媒體總編輯「很多香港人和我一樣,感到責無旁貸要挺身而出。我們都有種責任,無論對香港,對香港人都有個責任。」「如果媒體、在地的組織,大家都能發揮作用的話,每個國家裡的香港人社區,就可以凝聚在一起。雖然在每個國家之中,香港人是少數群體,但如果我們做得好,我們這個少數群體亦能發出很大的聲音。我希望能做到這一點,海外港人媒體主要以網上平台和社交媒體形式發放內容。」「不只是我們媒體負上代價,生活在海外的每個人都會感到壓力。你看見香港發生了那些事,又或者在個別案件見到你海外做了一些行為,回到香港都會出事。當我們決定做海外媒體的時候,已預計一定要犧牲一些東西。」 ...
收看節目 香港傳媒由八十年代開始成為了解中國的窗口,至現在面對新聞自由、自主和專業的流失,那麼新香港的狀況,又能否向外求、寄望公道紀錄現世?匯集全球不同地方駐香港記者的香港外國記者會 FCC近期的「全新面貌」,似乎回答了這問題。 今年 3...
收看節目 兩邊走走|第47集|2023.6.2▌六四34成特別日子維園燭光變社團市集▌FCC出聲明先預告減發聲前主席批荒謬▌英半年報告續批華隨UN籲廢港區國安法
編按:記者這行出名人工低、工時長,如何如副司長所說,可享問責官員般的中產生活確實引起行內討論,我們且聽資深新聞工作者如何說?=====================================記者人工低、工時長、壓力大,近年新聞工作者面對港區國安法下難以捉摸的「紅線」,年齡介乎20至40歲的記者、編輯舉家移民,傳媒機構人手流失速度比過去更快,傳媒氣氛一片低迷,這些都已不是新聞。業界感到行業前景不明朗,但都不想面對「記者還有冇得做」的問題,因為記者越來越難做,困難並非因為「人工低、工時長、壓力大」,而在於記者能否可以做到記者應該做的工作的問題。不少記者越來越感到悲觀、懷疑,亦有以腳投票,離開記者行列。新聞工作者對前路感到一片迷惘,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日前出席「恒大商業新聞獎」活動時大談記者工作前景,指在香港做記者雖然起初要捱苦,但前途尚算不錯,可享有「有尊嚴嘅生活」、「會唔會大富大貴?就唔會嘅,同做問責官員一樣,你都係有個合理中產生活水平嘅啫。」他又反駁有人指做記者很凄慘,「唔好信佢,你努力做,前途係會幾好㗎。」黃偉綸擔任副司長,薪酬約每月363,400元,年薪超過400萬元。新聞工作者薪酬行內、官方都沒有正式統計。剛大學畢業入行記者月薪一般為15,000元至18,000元(未 fact check,高於18000元的,恭喜您!)年薪超過100萬元的新聞工作者,相信數目不多。黃偉綸表示記者與問責官員同享有合理中產生活水平,有點「超離地」,令人感到啼笑皆非。黃偉綸又特別提到商業新聞,是一個「好好的鍛鍊場」,因為記者比其他人知道更多事情,商業觸覺亦會變得敏感,更懂得投資,無論留在傳媒界,或轉任公關的人士,前景都不俗。黃偉綸提到採訪財經、金融、地產等新聞的記者,累積的經驗、行業知識、人際網絡,對個人及工作發展有幫助。這當然是事實,從媒體商業節目、宣傳,已可清楚見到不少在傳媒有一定知名度,轉跑道到商業、金融發展,相信不難享有合理中產生活。新聞工作者轉到其他行業發展,屬個人選擇,是平常事。利用從新聞工作獲得的經驗,在其他工作發光發熱,並非甚麼壞事。但假如行業出現、亦普遍接受現實,心態上或潛意識上,視新聞工作為踏腳石、鍛鍊場,可透過經歷建立人際網絡,有利未來工作發展,以享有合理中產生活,套用幾年前行內一個流行說法,「三年一代、五年是大限」,對傳媒長遠發展並非好事。而假如行內人,及能影響傳媒發展和生態的官員,少談、甚至不再談傳媒及記者在社會擔當的角色和重要性,不再肯定為何社會需要記者,不再提供合理環境,令記者和媒體發揮作用,香港當然仍會有記者、媒體,公眾希望知道真相,仍然會有記者,但新聞工作價值變得飄渺,行業長期內憂外患,「三年一代、五年是大限」,不可能健康發展。根據個人觀察,從沒有踫到立志要「大富大貴」的記者,合理中產生活是行家合理訴求,但亦非硬指標。記者工作的吸引力、滿足感,在於追求真相。只有真相,才有公義,有公義的社會,才是開心社會。記者能做、亦做到應做的工作,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肯定,是驅使不少人立志做記者、仍撐下去的動力,並非甚麼「合理中產生活水平」。本文轉載自筆者 facebook 專頁 : 楊健興新聞點評 ...
收看節目 綠豆|兩邊走走|第38集|2023.3.3100:23 節目開始:移英港人的自己人演唱會01:23 醫護局將於周日到倫敦搶人才02:34 首名註冊醫生因暴動罪判囚03:33 大灣區醫護4月到港工作...
收看節目 綠豆|兩邊走走|第34集|2023.3.300:00 節目開始00:21#殺人案 引起廣泛關注01:43 殺人案揭示 #制度問題03:45...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新聞有數則,其一是被控發布煽動刊物罪的《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作供,以香港一貫新聞運作原則作辯解,令案件變相成為對香港新聞自由的審判;其二是國安公署署長鄭雁雄獲擢升,接替駱惠寧當中聯辦主任,反映負責維穩的官員全面主導香港政策。其三,北京在世衛再三要求下,終於公布新冠病毒最新死亡數字,從12月8日至1月12日全國共錄得59938宗死亡病例,住院患者127萬人。官方指全國發熱門診及急症的高峰已過去,但有專家指農曆年大批城市居民回鄉度歲,勢將觸發另一波感染高峰。 鍾沛權:個寒蟬效應好得人驚 據《獨立媒體》、《法庭線》等報道,《立場新聞》母公司、前總編輯鍾沛權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1月13日於區域法院踏入審訊第20天,鍾沛權繼續就涉案17篇被指煽動的文章作供。在庭上,他否認訪問流亡海外人士是想美化他們,指羅冠聰等人當時具有新聞價值。至於控方指應在訪問中與受訪者立場切割,鍾認為無論建制派或異見者皆無必要,因報道被訪者言論不等於認同其言論,他亦不理解控方指連續一星期刊登3篇專訪便「目的不言而喻」,他說只是「做起咗訪問就想盡快出」。 就他離任總編輯後中大衝突兩周年報導,他認為受訪者僅憶述自身感受和見聞,倘這樣也算煽動,「個寒蟬效應好得人驚」,又指報導鄒幸彤獲頒「中國傑出民主人士奬」一文,是典型新聞報道,僅平鋪直敘鄒的聲明,若這篇也可成為罪證,反映煽動罪界線模糊不清和隨意,「叫人點遵守呢?」 對於《立場》刊出大量博客文章,鍾向法庭解釋,是希望實踐言論自由,博客文章不論立場如何,「即使水準唔太好」,只要言之有物,能自圓其說,都會盡量來稿必登。他又提及,作為新聞機構,想向讀者呈現「多元觀點」,故會在博客推介性小眾議題、環保和文化藝術等,並非純粹推介政治評論的文章。 變相對香港言論及新聞自由政治審訊...
收看節目 習慣周遊列國的薯伯伯跟你說故事,這次是談無知的幸福。他願大家可以保持「無知」,不一開始便認為某些事情艱難無解,也許來日方長,最終就能成就未知的現實。 《破土》原文見綠豆Patreon:bit.ly/3GHgSWz ...
收看節目 綠豆|兩邊走走|第二十八集|20230113 00:30 中港重新通關,內地人來港情況不似預期 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