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停戰斡旋峰迴路轉,先是美國與俄羅斯上周宣布將於匈牙利舉行峰會,落實俄烏停戰安排,其後特朗普會晤澤連斯基,據報道談得很僵,特朗普甚至有講粗口;之後美俄外長本周初通電話,然後取消了原擬舉行的外長會談,再宣布美俄峰會取消。澤連斯基則與歐洲多國聯合表態,指雙方就日後共同防衛已有原則性協議,停火談判應以現時軍事對峙前線為起點,特朗普也公開聲稱應以現時前線為界,俄烏雙方立即停火撤軍。 關鍵的五天 美俄二度峰會從宣布到取消,前後不過五天,但這五天對烏克蘭和歐盟帶來的震撼,卻是相當大。首先,峰會是特朗普與普京外交接觸後敲定的,特朗普看來認同了普京某些停火要求,主要就是烏克蘭須放棄整個東部頓巴斯區域,換取俄羅斯撤軍,特朗普相信是以此向澤連斯基施壓,而澤連斯基拒絕屈服,導致上周末的美烏領袖會談不歡而散。特朗普一度放言,會考慮向烏克蘭出售長程導彈,與普京商定舉行峰會後便轉軚,顯示美國作了讓步,這些轉變令烏克蘭承受巨大壓力。 其次,美俄峰會選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這個選點令歐盟震怒,匈牙利是歐盟兼北約成員,本應團結一致槍口對外,向俄羅斯施壓,但匈牙利總理奧班一向親俄,在歐盟經貿及金融制裁俄羅斯一事上,經常陽奉陰違拖後腿。如今國際刑事法庭仍在通緝普京,要追究他犯下的戰爭罪行,匈牙利雖放言將退出國際刑事法庭公約,但現時仍受條約約束,怎可能公然歡迎普京入境,與特朗普舉行會談,然後施施然返回莫斯科?奧班答應借場辦美俄峰會,是對歐盟的嚴重挑釁,突顯了歐盟內部的裂痕。 歐盟與烏克蘭的行動 在美俄峰會消息公布後,歐盟和烏克蘭之間加快了外交磋商,趕在美俄峰會前敲定烏克蘭同意停火的立場,並游說美國接受,避免俄羅斯左右逼宮,製造既定事實,逼烏克蘭及歐盟接受。烏克蘭及歐洲多國加快炮製的停火方案,核心有兩點,一是以現時軍事佔領界線為談判起點,二是歐洲諸國提供經濟援助及軍事聯防保證。 這兩點是不可分割的,若沒有日後的協防保證,要求烏克蘭同意放棄現時被俄軍佔領的大片土地,在烏克蘭國內很難通過,但未來的經濟援助與軍援涉及極多複雜安排,歐盟內部也意見多多,本來是不可能快速達成妥協的,但美俄匈牙利峰會震盪之下,這個妥協進程明顯加快了,以致澤連斯基公開宣稱,烏克蘭已作好預備,以現時軍事分界為起點,與俄談判停戰。...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五突然宣布,11月起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100%關稅,報復中國全面收緊稀土產品出口,消息刺激美股大跌,進而導致全球多處股市本周初大跌。雖然周末至周一美中雙方官員皆努力放風,試圖為中美衝突降溫,並指本月下旬兩國領導人仍將在亞太經合峰會上會晤,但周二中方續有反制措施推出,制裁南韓造船業巨企韓華海洋在美國的分支機構,而特朗普也表示擬停購中國食油,報復中國不再購買美國大豆,令投資者擔憂此次中美衝突或會深化。 分析新一波中美角力,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由中國主動發起 這一輪的角力與衝突,看來是由中國主動發起的。美中貿易談判美方主將財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怒斥中方此次嚴限稀土出口,是想拖累全球經濟,陪中國經濟一起崩塌。這篇報道引述美方官員透露,美方上周中得悉中方推出一套極嚴厲的限制稀土物資出境方案後,曾馬上要求作雙邊會談,藉此消除誤解避免誤判,但中方拒絕商談。美方等了36個小時,見中方沒反應,特朗普才決定公開出招,宣布對中國加徵100%關稅。 在周末,中方官員為新一輪衝突解說時,指新限制出台是回應美方在九月擴大對華科技輸出清單,並非有意挑釁。對此,美方官員公開反駁,指美方之前推的都是小措施,中方的稀土新政卻是全盤禁止出口,力度完全不符比例,且新政細節極多,非短時間可擬就,相信已醞釀好幾個月。美方官員指今年夏天雙方會談時,持強硬態度的中國商務部官員曾表示,中方將會有強似「地獄火」的措施,相信就是預告這次稀土戰。...
紐約黃金期貨價格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創歷史新高。媒體報道指推動金價颷升的近因是聯儲局在政治壓力下減息,令投資界擔憂美元將持續弱勢,而通脹升幅將難以控制,加上許多國家央行減少以美元作儲備,改為持有黃金和比特幣,令金價一升再升,今年已累計錄得逾50%升幅。 據財經媒體報道,黃金價格每次突破千美元心理關口,都與國際局勢動盪有關:突破每盎司一千美元時,適值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突破二千美元時,是Covid疫情肆虐全球首年;突破三千美元時,乃特朗普總統公布新關稅政策衝擊全球貿易前夕。如今距離新關稅衝擊波出現不到半年,烏克蘭和加沙的戰火又有望平息,為什麼黃金期貨會有強大上升動力? 據財經媒體報道,新一輪金價大幅上升,始於月前聯儲局決定減息。雖然聯儲局指減息是因為短期而言就業市場壓力大於通脹壓力,但外界普遍認為,聯儲局是向特朗普政府屈服,應白宮要求減息,降低美國政府大幅提升債務上限的利息支出,特朗普支持者紛紛批評聯儲局減息來得太遲,減四分一厘幅度太小。這些批評令外界相信,隨著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即將卸任,聯儲局將更容易按白宮的政治需要調節利率,藉減息為明年底的國會中期選舉,營造有利執政共和黨人的氣氛,聯儲局嚴控利率遏止通脹的能力將會被削弱,美國長期債券的利率已因此上升,反映投資者預測長期通脹惡化。 自聯儲局在政治壓力下減息至今,美元持續偏軟,美國及發展中國家股票市場則明顯上漲,黃金與比特幣等更大幅颷升。不過,有大型銀行分析師指出,過去百多年來每次黃金持續多年大升後,都會出現大跌,目前黃金價格颷升,原因之一是各國央行重組外匯儲備組合,減低美元佔比,增加黃金比重,令黃金超越歐元成為第二大儲備「貨幣」,一旦這個趨勢終止或逆轉,黃金便會大跌。導致黃金需求下跌的,不一定是美元轉趨強勢,更大可能是比特幣及其他虛擬貨幣獲得更多國家認可。 倫敦證券市場失去吸引力 除了黃金價格颷升,另一則惹人深思的財經要聞,是倫敦證券市場的新股上市集資額大跌,跌至十年前高峰期的半成不到,即大跌了九成有多,全球排名跌出頭二十位,反映倫敦證券市場失去了吸引力,有潛質的企業寧願去紐約或亞洲上市,也不考慮倫敦。 英國工黨政府為此相當苦惱,揚言將修訂監管規則鼓勵企業在英國上市,但金融市場似不抱厚望,指英國脫歐後,其證券市場已不再反映整個歐洲的經濟前景,單憑英國自身經濟支撐,且英國監管文化反對企業總裁獲巨額酬金,對同股不同權等科技企業上市核心要求,也拖拉多年才勉強答應,這些因素都不是小修小補可以解決。▌[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加沙和平方案出台,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於周一聯合公布方案,主要內容是成立國際督導委員會,監察新的巴人自治組織,在國際維和部隊介入下,逐步達成加沙地區全面非軍事化,開展戰後重建。這個方案能否落實,仍取決於哈馬斯是否接受,以及執行時哈以兩方會否暗中破壞,但無論如何,總是為巴勒斯坦人提供了一線希望。 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網頁,詳盡報道了加沙和平方案的二十點內容,以及各方勢力的反應;《金融時報》也有一則深度報道,詳細講述了方案從醞釀到出台的經過。扼要而言,這是一個揉合了各方訴求、試圖中間落墨的折衷方案,以色列極右政權和激進巴人組織都不喜歡這方案,內塔尼亞胡是在特朗普強力施壓下勉強同意,哈馬斯高層也對媒體放風說,哈馬斯不會答應交出武器,讓國際部隊接管加沙。 但哈馬斯主要金主卡塔爾則表示,哈馬斯正認真研究方案,暗示哈馬斯可能會接受。除了哈以兩方,參與斡旋的歐洲及阿拉伯國家都公開表態贊同方案,但不少國家的官員對方案能否落實私下均表示疑慮。 震撼以色列右派 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角度來分析這個方案。首先,方案出台是奉行極右路線的以色列執政聯盟一次重大挫敗。內塔尼亞胡領導的聯合政府,過去兩年多次成功「搶灘」,單方面發動軍事突襲,攻擊黎巴嫩、敍利亞和伊朗,事後才尋求美國政壇諒解支持。這個策略相當成功,美國不少部門不滿以色列自把自為,四處挑起火頭,但挺猶情緒主導美國政壇,白宮和國會每次事後都認可以色列的行動,特朗普年初更一度放言,要把加沙地區改造成渡假樂園,變相響應以國右翼趕走巴人佔領巴土的主張。 不過,月前以色列為斬殺哈馬斯領袖突襲卡塔爾,卻把腳踢到鐵板上。卡塔爾不單是美國在中東最主要的空軍基地所在,卡塔爾更出錢出力,一邊替特朗普家族四處找投資機會,一邊出力做外交斡旋工作,替美國攏絡阿拉伯國家,又送豪華飛機予特朗普作新空軍一號,已成功打入白宮內圍,成了特朗普在中東的「頭馬」,地位更勝沙地和阿聯酋。 以色列空襲卡塔爾,令卡塔爾高層驚慌憤怒,自己奉美國老大之命搞以巴和談,以色列卻趁巴人出席和談突然施襲,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內,於是伙同沙地及阿聯酋等美國政圈大金主,一起向白宮游說,更透過特朗普女婿庫什納(Kushner)和中東特使威特科夫(Witkoff)向特朗普獻計,炮製一個揉合歐洲與中東各方斡旋勢力點子的方案,逼內塔尼亞胡接受。...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聯合國發表演說,期間就烏克蘭戰事於社媒發布修訂立場,首次提出烏克蘭可以戰鬥下去,收復全部被俄羅斯侵佔領土,歐盟和北約會給予支持。他又指俄羅斯是紙老虎,他對普京非常失望,這個立場明顯有別於過去他要求俄烏立即結束戰爭,烏克蘭須放棄國土換取和平。 美國改變對俄烏戰事的基本立場,與近日發生的連串事件有關。首先是多個歐盟國家與俄接壤邊界遭到無人機侵犯領空,令歐洲防務安全響起警鐘;其次是俄羅斯黑客向歐洲主要機場發動資訊攻擊,令多個機場航班混亂。這些挑釁動作令歐盟諸國有理由根據北約聯防機制,要求美國介入一起對抗俄羅斯,而特朗普也公開表示,應該把入侵歐洲領空的無人機擊落。 如果普京策動這些挑釁是想歐盟退縮,減少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實際效果卻是適得其反,令歐盟決心加強對俄的經貿金融制裁。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便公布了一系列的強化措施,打擊協助俄羅斯走私石油出口的影子船隻和中介公司。 另一個相關事件是俄羅斯國內燃油供應短缺,零售油價大幅上升,許多油站出現斷供,仍有供應的則大排長龍,引起廣泛民怨。俄羅斯是產油大國,為什麼會出現燃油斷供和漲價?原來與烏克蘭的無人機攻擊有關,據追踪俄烏戰況的新聞網站報道,烏克蘭的無人機成功炸毀了多個俄羅斯煉油設施,加上俄軍徵用了大量燃油予軍隊使用,造成俄國內燃油供應緊張。俄國雖有嚴令禁止國民把煉油廠起火圖片上傳,但無法禁止國民把各地油站大漲價或停供(價格顯示為零)的圖片傳播,這些圖片直接暴露了俄國內部困境,特朗普的紙老虎之說,並非憑空杜撰。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支持烏克蘭作戰下去直至收復全部國土的帖文裡,雖有提及北約會給予支持,但並無提到美國軍事介入。外界的理解是美國將扮演後台支援角色,供應先進武器、科技及情報,但在台前出面抗衡俄軍的,將會是烏克蘭及歐洲國家的軍隊,具體安排如何仍有待觀察。外界預料,今個冬季對戰事走向十分關鍵,俄軍計劃趁寒冬把濕軟平地變硬發動攻勢,烏克蘭的無人機防線將備受考驗。 特朗普就烏克蘭問題發表修正立場,切合歐洲盟友期望,但他的聯合國演說也為這些盟友帶來一些困擾。因為他要求歐洲彷效美國,放棄發展新能源,擁抱石化能源,又指歐洲不應開放門戶,讓非法移民湧入,這些主張雖迎合歐洲部分右翼政黨訴求,但始終不符合歐洲社會主流看法,反移民取向還較有市場,放棄新能源卻是強人所難。 不過,歐盟在這些問題上很難反駁特朗普,因為歐盟成員中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仍大量購買俄羅斯能源,明顯違反歐盟及美國的對俄制裁政策。▌[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美中兩大國進行新一輪貿易談判,就TikTok美國平台出售予三家美資企業合組的公司,達成框架協議,特朗普說將致電習近平敲定交易。 中國找到與美抗衡方法 美國和許多國家達成了關稅協議,但和中國的談判卻是曠日持久,如果只是談一個稅率,為什麼要談這麼久?《紐約時報》最近有一篇文章指出,那是因為中國用對了策略,找到美國的痛點,並且善於彌補或掩蓋自己的弱點,所以能夠持續與美國抗衡。 在談判期間,中國一直承受高達30%的貨品進口美國關稅,以及諸多美國科技產品禁售中企限制。這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的確造成了打擊,但中國在過去半年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大幅增長,足以彌補對美出口下跌的衝擊。這個大幅增長是北京刻意扶持鼓勵下形成的,也反映中國企業近年努力轉移生產鏈至境外的作用。 在過去數輪談判裡,北京藉著嚴格管制稀土、電磁等物資出口,成功令許多歐美大企業的生產被打斷。汽車、電腦、手機等高產值商品都非常倚賴這些稀有物資,而中國控制了國際市場大部分的供應,美資大企業緊急向特朗普施壓,令白宮不敢以超高關稅對付中國。據美國媒體披露,在剛結束的第四輪談判前,中國企業停止向美國農場購買大豆,改為向巴西等國入貨,這舉措令美國中西部豆農損失巨大。此外,北京還因應國內人工智能科技發展取得突破,主動要求中國各大科技企業不再使用輝達芯片,希望徹底擺脫對美國高端芯片的倚賴,令白宮的科技禁售令形同虛設。 拋出TikTok控制權 除了施壓對抗,北京在第四輪談判裡,也向美國拋出了甜頭,就是TikTok美國平台的控制權轉移。TikTok在美國有一億七千萬用戶,這平台的政治影響力異常巨大,美國政府絕不容許中方持久控制平台。...
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掌控利率升降的聯邦儲備局發動攻勢,繼提早宣布新主席人選,削弱現任主席權威,最新動作是試圖以行為失當名義撤銷聯儲局理事麗莎庫克(Lisa Cook)職務。庫克稱特朗普提出的按揭詐騙指控並無證據,不構成法律上的撤職理由,將入禀法院尋求清白。 事件引發金融界廣泛關注,擔憂特朗普擬全面控制聯儲局,使其失去政治獨立,今後將按白宮政治意願來調控金融市場。前聯儲局主席耶倫迅速開腔,指特朗普的行動不單違法,更是極度危險。 聯儲局失獨立性兼可信性 曾擔任財長的前聯儲局主席耶倫在《金融時報》發表的評論中説,特朗普政府欲逼使聯儲局減息,視之為政府當前急切要務,是為了減輕政府37萬億美元債務的利息成本。這樣做的後果很可能帶來災難,歷史上有許多教訓,例如1920年代的德國、二戰後的匈牙利,以及近年的阿根廷和土耳其,每個教訓的國家名字不同,但故事內容一樣,政治家接管中央銀行,逼央行買政府債或降息,以減輕政府舉債成本。 耶倫指,央行一旦政治化,後果就是通脹惡化、增長波動、貨幣貶值。美國在二戰期間也曾這樣做,逼央行維持低利率來支持戰時財政,結果引發高通脹,所以在1951年財政部與聯儲局達成共識,聯儲局只以保持物價穩定及最高就業率為目標調控利率,國會亦立法予以支持。...
美國與日本達成關稅協議,美國對日本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從較早前擬訂的25%下調至15%,換取日本對美國汽車及大米等農產品開放市場,以及承諾日後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投資領域為日本國家安全相關項目,如半導體、鋼鐵、造船、航空、能源及人工智能。日本藉此協議保住汽車出口美國市場,並借助美國科技增強國防實力,而美國則賺取關稅收入及外來投資。 要求日本政府大增國防開支不現實 在美日關稅談判期間,美國一度堅持日本須承諾大幅增加國防預算,達致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後來更要求仿效歐盟國家達致5%;日本則強烈要求美國調低針對日本鋼鐵及鋁出口的50%關稅,結果這兩項都沒有列入美日關稅協議。 日方表示會另行爭取美方降低鋼鐵及鋁關稅,反映在日本政府的計算裡,汽車出口美國遠較鋼鐵和鋁重要,目前日本對美國享有63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其中大部分來自汽車出口。 汽車工業是日本經濟的支柱行業,所以在關稅談判上,日本採取了暫棄鋼鐵先保汽車的策略,爭取早日對美達成協議。至於美國暫時不再堅持日本增加國防開支,相信與日本執政自民黨的政治形勢有關,石破茂領導的自民黨執政聯盟,較早前已失去眾議院多數,近日更輸掉參議院多數,被迫下台的消息不斷傳出,要求日本政府即時大增國防開支並不現實。 日本的盤算 在美日關稅長達八個回合的談判中,一個困擾日本的難題是,特朗普公開批評日本對外國進口稻米徵收超高關稅,藉此保護國內大米行業。日本最終同意讓步,媒體分析指這是因為近年日本大米生產減少,導致價格大幅上升,民眾怨聲載道,日本政府如今同意對美開放大米進口,相信是有意藉相對廉價的美國米,舒緩基層國民米糧負擔,日本政壇始終認為,日本米比進口米好吃,國民不會輕易轉食外國米。...
美國與歐盟消弭北約軍費分歧後,美國同意德國總理默茨建議,由德國牽頭出資,向美國購買愛國者導彈系統,供應予烏克蘭。此一突破令烏克蘭有望與俄羅斯達致軍事勢力平衡,或可逼使普京同意停火。 《華爾街日報》於周三有一則深度報道,詳細描述了美歐在防務安排上重新達成利益一致的經過,關鍵人物是德國總理默茨、芬蘭總統斯圖布,以及北約秘書長呂特。 默茨真金白銀支持 默茨來自商界,喜歡自己駕飛機,與特朗普很談得來。自今年六月初以來,二人幾乎每星期都通電話,討論歐洲局勢,而最重要的是,默茨成功修訂了憲法對德國政府借債設的上限,他和前任不同之處在於,他給特朗普的建議有真金白銀支持,這優勢是其他歐盟領袖如法國總統馬克龍不具備的。七月初,當特朗普向默茨訴苦,指普京講一套做一套,遲遲不肯停火,默茨便向他建議,由德國出資買多套美國導彈系統予烏克蘭。 特朗普沒有即時答應,但在7月11日他再次目睹俄羅斯空襲烏克蘭城市的片段後,打電話給默茨,同意默茨的提議,其後特朗普公開宣布給予俄方50天停火最後期限。 暱稱特朗普「爹哋」 報道指,芬蘭總統斯圖布是在佛羅里達州一個哥爾夫球賽事上與特朗普建立友誼,而北約秘書長呂特與特朗普關係也很好,還暱稱特朗普「爹哋」(daddy),又在白宮對以色列和伊朗不肯緩和關係感到不耐煩時,公開支持美國。除了致力與特朗普本人頻密溝通,歐盟這些領袖也分工合作,游說每一個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高層官員,尤其是財長貝森特和國務卿魯比奧。...
近期白宮新聞多多,其一是特朗普提出的減稅及開支法案獲國會兩院通過,對美國多個行業或界別有重大影響;其二是是白宮對烏克蘭與加沙停火一直沒有實質進展很不耐煩,頻頻向普京及內塔尼亞胡施壓。 「大而美」法案影響 特朗普提出的「大而美」法案,趕及在美國國慶日前成功闖過參眾兩院,讓特朗普取得重大政治勝利,完成競選時對選民作的一大承諾,也顯示現時共和黨控制的參眾兩院,不敢或無力制肘白宮。 不少共和黨議員擔心這條被指為「劫貧濟富」的法案,會對他們明年底參與中期選舉不利,但在特朗普再三施壓下,這些議員最後都服從指揮,只說服白宮減少削減醫療補助、食物救濟等福利開支的幅度,顯示特朗普對共和黨的政治控制相當有效。 《金融時報》周三有一則報道,詳細分析了法案對各個行業或界別的影響。扼要而言,受惠於法案的行業包括私募基金,尤其是從事資產收購重組的基金;石化能源行業、地熱、風能與核能;國防工業、邊境保安業等,一般商業也多數受惠,飲食從業員也得益於「貼士」免稅。至於受損界別或行業,則包括:倚靠小貨值郵包免稅進口的零售業、消費者財務保障資助、聯邦食物救濟補助、無法負擔私人醫保的醫療補助、太陽能與風能、電動車、進口電池、人工智能企業、有巨額投資收益的私立大學等。 法案除了大幅減稅及削減若干界別的補助,也提升了聯邦政府的借貸上限,增加款額為5萬億美元,令總借貸上限升至41萬億美元。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法案將會令聯邦政府的債務在未來十年增加3萬4千億美元。從宏觀經濟角度看,法案的最大弱點就是大幅舉債來實踐減稅兼大增防務與邊境開支,如果金融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大幅舉債不會推高借貸成本,法案便沒有什麼後遺症;金融市場若不滿債務太高,影響國債發行成本,法案就可能造成連鎖反應,甚至衍生財務危機。 同樣道理,特朗普的關稅新政,假如不觸發貿易伙伴報復,又不刺激物價上升,政府平白加添一大筆關稅收入,何樂而不為呢?但宏觀經濟運作異常複雜,非政治領袖可完全操控,減稅增支也好,大增關稅也罷,真正的考驗和制約來自市場,而反映政策成敗的指標就是利率(借貸成本)和通脹(物價成本),還有經濟增長率和失業率,這些民眾可以直觀了解的宏觀經濟指標,就是來年底國會中期選舉的最大變數,也是左右特朗普往後民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