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移居英國的喃嘸師傅貼出廣告,稱願意在當地承辦紅白科儀,引來網民兩極爭議。既有網民批評「不要將垃圾中國傳統帶入來」,另一邊則說「香港人不要首先歧視香港人」。入鄉隨俗相信不會有多少人反對,但這一代的香港移民不少都帶着傳承香港文化的希望離港,兩者之間有否矛盾?能否調和? 前文提過,「同化論」在移民研究中被視為過時理論。我們不應期望所有移民都能完全辦得到,其一是每一代的移民其實都沒有完全融入當地本來的社會(否則今天的美國主流就是說印第安語言而不是英語),其二是當地主流社會也不見得會完全接納移民走進來,不是你想融入就融入得了。因此,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們會問主觀上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某些文化傳承在移民後應該或不應該被保留,而客觀上社會整體又應該或不應該為此建立某些規範。 誰沒有融入當地? 人在外,不希望受到歧視,自然是人之常情。然而如何辦到這一點,卻存有不同路徑和想像。有些人會覺得要把自己變得比本地人更像一個本地人,不止能說流利英語還要滿口牛津腔,這樣才可以在英國免受歧視;也有些人會覺得歧視移民是當地社會的問題,應該改變當地社會對移民的刻板印象才對,要求受害者反過來改變自己去遷就加害者,未免說不過去。 例如非裔移民常被認為是小偷,中東移民則是恐怖分子,這些印象當然都不是客觀事實;如果我們容許這些主觀印象以偏蓋全,那天主教會豈不都是孌童?回到喃嘸師傅的爭議,儘管傳統華人宗教有時會傳出騙財洗腦醜聞,但類似的醜聞在其他宗教也時有發生,要針對的是騙財洗腦,而不是個別宗教本身。 如果因為有喃嘸師傅出現便擔心會貶低移民社群在主流社會中的地位,恐怕對原生文化有點缺乏自信。如此類推,難道農曆新年舞龍舞獅也不要辦?如果說舞龍舞獅又沒有問題,那到底是誰才有權界定怎樣的移民文化是新奇有趣,怎樣的移民文化是迷信落後呢?有網友就提出宗教自由已是今天英國社會的基礎共識,所以歡迎喃嘸師傅來英開業,認為並無問題,甚至可以說反對他們在英開業才是「沒有融入當地社會」的表現。 可參考兩個原則...
自從英國脫歐後,無論是合法移民還是非法入境的人數均上升,政府要著手控制移民人口、打擊乘坐小艇穿越英吉利海峽的非法移民,以舒緩公共開支、房屋供應等的壓力。作為新移民的移英港人,也特別關注各政黨的新移民政策,以及BNO簽證會否繼續等議題。 根據官方統計數字,2023年淨移入英國的人口有685,000人,雖然人數比2022年的764,000稍為下降,但牛津大學「移民觀察」形容這個數字仍是不尋常地高,亦較脫歐前和疫情前每年只有約20至30萬移英人口要高得多。 保守黨 黨魁辛偉誠在宣布政綱時說將會逐年遞減工作及家庭簽證;由國會議定每年的合法移民簽證數目,預計議員會按移民諮詢委員會的建議,就技術工作簽證、健康及照顧工作簽證、家庭團聚及留英畢業生等這些類別設定簽證數目上限。但海外留學生、按季性來英工作的工人等約60萬人,則豁免於上述上限之外。 保守黨的政綱又重提最近已收緊的移民政策,只集中吸納高技術移民,可望將移民人數減少30萬,其中包括禁止大部分海外學生及持「健康及照顧工作」簽證人士申請家眷留英、大幅提高技術勞工及家庭簽證的薪金門檻等。 至於港人關心的BNO簽證,保守黨在政綱只提了一句 :「會對遭受逼害的難民施予更多協助,對逃離香港、烏克蘭及阿富汗的人,有關安置計劃將會繼續。」...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離散對個人和家庭帶來的衝擊,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兩年前已經有移民的念頭,但小雲跟丈夫偉明意見不一致,所以一直沒有任何改變。小雲找我的時候,她說她要好好處理跟丈夫的問題,已經不能再等。 偉明也同意會面,我們就這樣安排。兩年的原地踏步小雲一開始便說:「我決定跟孩子一起移民,你去的話我會好開心,如果你不想去,你自己留在香港,我也沒有辦法。」偉明對於小雲突如其來的決定,不知怎樣回應。 只道:「為甚麼走得這樣急,我們再商量吧。」小雲這時無比冷靜地說:「我們已經討論了兩年,Amy同Wendy(朋友)都走了,我們還原地踏步。」每次兩人討論這個問題都是不歡而散。小雲想偉明一起離開,偉明心中卻有很多顧慮,但沒有跟小雲說明。再說他不知道移民是否適合他們、對孩子是否一個好決定,思前想後還是沒有辦法達成協議。小雲咄咄逼人,偉明沉默應對,小雲只好發脾氣,冷戰幾天又回復正常生活。問小雲為何決定要離開,她才說出自己一直生活不開心,好想有一個新開始。雖然有很多未知之數,但相信只有一家人一條心,便可以做到,奈何偉明卻一直猶疑不決。偉明如夢初醒:「我從來也不知道小雲生活得不開心,我以為她只是跟潮流去移民,說說而已。」小雲再說多一點:「我感覺不到我們是connected的,我們一起生活但卻像同屋主,沒有任何交流,我以為移民可以讓大家重新開始。」偉明何嘗不想跟小雲重新開始,但又怕移民會令大家關係帶來更多的不穩定。最理想的移民時機事實上,偉明的說法不無道理。以他們夫妻現在的關係,大家沒有能力一起做決定、解決矛盾,當到了一個新環境,要處理的事情更多,只會令大家的矛盾更顯現出來。既然雙方也有誠意一起生活,或許要解決的不是移民與否這決定,反而是如何讓兩人重新建立關係,坦誠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及情感,慢慢開始明白對方的感受,一起努力尋找共識去處理問題。夫妻兩人的互動往往令大家沒有辦法商量及處理問題,結果只會糾結在一起,沒有能力處理生活上的挑戰。當雙方能有效處理問題,才是家庭移民最理想的時候。一家人在感到安全、舒服的情況下,去接受許多的未知數(Uncertainty),面對眾多的不肯定,也讓一家人有動力去改變,製造更多的可能性。一家人能互相支持、表達情感的需要,以有效的方法去處理大家生活的挑戰,這才會讓生活中的驚喜不斷出現。 ▌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一家四口,來到從沒有踏足過的英國展開新生活。兩兄妹心情興奮,期待新的改變;爸爸Alex卻帶着非常不捨的心情離開,要道別的不只是朋友,還有80歲的老媽;至於媽媽Lily 則忙於安頓一家人的生活。帶著內疚離開到埗後不到三個月,Alex 便提出要返香港探望媽媽,因媽媽的腳患復發,需要有人照顧。Lily 的反應卻是:「你返去以後不用再回來。」就這樣,Alex 沒有回港,但情緒問題卻愈見嚴重。Lily 在面談時提到:「我丈夫好抑鬱,情況愈來愈嚴重,有時脾氣暴躁,兒子做錯少少事,也給他罵得狗血淋頭,家庭氣氛也被他破壞。如果他不想留低,可以隨時離開。」我跟Alex 見面,...
收看節目 以往生活於亞熱帶氣候的港人,面對英國濕凍的嚴冬,除了多穿保暖衣物,如何順應氣候,滋補養生?《邊講Beantalk》請來香港註冊中醫師、英國註冊針灸師黎淑賢醫師講解冬日常見病例,通過食療改善症狀,介紹飲食禁忌、小童清走寒氣穴位。03:47 現代人勞累陽虛 正氣不足寒氣侵12:32 辛溫食物驅寒 舒緩傷風症狀21:47...
一個人在英國生活。 當初決定離開,就是希望有一個新的開始。沒有想太多,便到了倫敦落腳。沒有朋友,也沒有家人在身邊, 30多歲的家玉只帶著一個行李箱便離開自己熟悉的家。 來英國前有信心很快融入社會,認識新朋友。最初的兩三個月,像去旅行似的,樣樣事物也是新鮮有趣,也不急於找工作。過了剛好三個月,開始不想出街,也不想跟外界接觸。 遇到陌生人幫助自己,怕別人欺騙她;新認識的朋友,又不知道是否可信賴。 剪斷跟香港的一切...
編按 : 這幾年的移民潮,多少家庭在香港連根拔起,買著單程機票到他鄉植根再種。移民這巨變為家庭關係帶來不少衝擊,破土新農夫——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Elaine Fong為離散港人梳理各種家庭關係,讓我們在新天地一家人好好繼續尋夢。================================身心不適,看似不太正面地形容一個人的精神及健康狀態,說明無論身體狀況或是情緒也很有問題。如果再把這句說話來形容正在經歷移民的香港人身上,不知道又是否切合呢?移民為個人及家庭帶來不少的衝擊,以為自己已準備好,來到的時候才發現不似預期;以為一家人都有著共同目標,來到才發現大家的步伐不一致:有的成員會快一點適應,很容易便投入新生活,有些成員卻像無從入手,既沒辦法投入,又怕自己的情況拖累大家;有的成員還在懷念過去美好的回憶,盼望有一天可以回去。 雖然大家說了要開展新生活,但實際上卻不是想像中簡單。家庭需要改變七上八落的心情隨時可見,這也是很自然正常不過的感受。 有些人會安然接受這過程,但大部分的人卻會感到無助,嘗試用盡各種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盡快過度,人急了自然更難安定地接受不同的挑戰,在這情況下也是對整個家庭的一個很大的考驗。移民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家庭生命周期 (stage...
收看節目 移民英國的家庭帶著憧憬,到埗英國開展新生活。「蜜月期」過後問題出現,子女不聽話、夫妻難以溝通、加上還未處理好的情緒,家庭關係出現裂痕。 《邊講BeanTalk》請來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 ElaineFong 以人際關係的角度,談談移英家庭衝突背後,有哪些成因?家中角色的轉變,帶來什麼衝擊?01:46 家庭治療師以人際關係角度分析問題09:48...
收看節目 香港人好鍾意返工,但很多時候一返工就會順應制度,失去了自主的時區,不敢發問。藝術家程展緯從2007年起,將工運融入日常。他先後成功為博物館保安員、收銀員爭取椅子,也為便利店店員戴帽與否的權利。對他而言,創造力不應是藝術家獨有、藝術品也不一定是放在畫廊般的昂貴——只要有想像力,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2021年,他走得更深,成為港鐵兼職清潔工。在日常工作中,他登廣告、默站、在IG唱歌。在傳統組織逐一消失、沒有方法的年代,他覺得人們只要去試,以想像力超越局限,將身份的界線變得流動,找回自己的自主性,總會碰到各種可能性。今年8月,他受邀到外國進行藝術交流。在離開前夕,他不捨地回顧過去一年多在職場上碰出的新可能,而他強調自己一定會回來香港,把考察到的經歷繼續滋養這片土地。
編按 : 隆重介紹破土的新農夫—— 對城市地理素有研究的梁啟智。面對近年大批港人離散,現在亦身在台灣的梁,就以移民港人做研究課題,透過一點點觀察,讓大家在這移民之路上看多一點,看真一點,看濶一點。 ============================== 來台近兩年,近來轉到中央研究院工作,其中一項任務是統籌年底將在台北舉辦的一場大型香港研究國際會議。這次收到的學者投稿反應熱烈,其中最常見的題目是香港離散社群研究,似乎已成為其中一個熱門研究課題。感謝各界支持之餘,每當讀到論文標題有「離散」二字,總會同時感到有點唏噓。 關於香港人移民海外的研究,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先有香港在華人「賣豬仔」去美國加州的門戶角色,又有新界人在戰後到英國打工的歷史。到了九十年代,大批香港人隨六四鎮壓後的恐慌移民加拿大,就帶來一系列相關的「太空人」研究:即不少香港人一方面持續在香港工作,同時又維持在加拿大的生活,飛來飛去像「太空人」一樣。但把「離散」用在香港人身上,印象中是相對近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