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五個月,觀察到這裏有三種東西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咖啡店、檳榔店和廟宇。無論是在城市或鄉鎮,民間信仰的大小廟宇不知凡幾!有朋友説廟宇之多可比得上7-11店!新竹城隍廟佔地不少,但入廟是先進入food court!各種道地熟食店佈滿廟宇四周,情境嘆為觀止!廟內城煌及其眾輔助神祇滿足民眾的精神欲求:從求財、姻緣、學業、事業或健康皆有特定神祇負責對應;祈拜之後,不出幾步便是食店。精神和身體欲求在同一地方得到滿足,廟宇和食店連成一體,根本沒有神聖和世俗之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台北的大龍峒保安宮信奉保安大帝,相傳是宋代人,因得道而成仙人,保佑世人,是台灣最重要民間道教信仰的「神人」,平日香火鼎盛。廟宇建築宏大,正殿是保生大帝為主祀,其他數座殿堂供奉不同的道教神祇;如神農大帝、玄天上帝和天上聖母等等,但孔聖夫子和關聖帝君也在其中。殿內裝飾輝煌,屋簷是複雜五彩的雕塑。相比農禪寺的簡樸,大龍峒是極端。佛和菩薩是覺悟者,遠離俗世煩惱;然而道教眾神是人因某種修煉而成仙成聖,但重入人間保佑民眾生活。農禪寺是「神聖」?大龍峒是「世俗」?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收看節目 「佔中三子」陳健民三年前出獄,失去了學者身份,也漸漸淡出公眾視線。2021年,他獲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邀請,出任客席教授,重返課堂。在台灣生活一直保持低調的他,接受《綠豆》專訪,分享了他初到台灣時,一度陷入失語泥沼,往後如何重拾動力,做微小而有意義的事情。至於去或留,他沒有明確答案,只知道要常懷希望,好好活在當下。 後記:陳健民的溪邊速繪 拍攝KM在他最愛的景美溪踱步,給他一本筆記簿寫點東西。翻開筆記簿,KM寫了「活在當下,常懷希望」八個大字,還速繪了景美溪的風景,是長滿溪邊的蘆葦。KM愛畫畫寫字,訪問時他提過,2020年來台時只帶了少量家當,但行李箱中卻帶了他的文房四寶,「我真係帶晒嚟,我嗰時執咗好少嘢嚟,因為當時仲唸緊一年後我可能會番去,咩都冇執到,係帶咗毛筆,宣紙,字帖。我嗰時想像係咁,可以喺度休養生息,寫下字。」過去在香港,他都會在維園年宵寫揮春,今年農曆年,身在台灣的他也寫了一對對聯「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寄語香港人要抱持不屈不撓的精神。 ...
神聖與世俗(Sacred and Profane)原指宗教的兩種形態,神聖是出世,世俗是人間入世的。寺院廟宇是宗教地方,是人和神接觸的場所。宗教建築物,無論是基督宗教、佛教或傳統民間宗教,都是和外邊日常生活的世界有所不同。因為這是崇拜、祈求和許願的地方。不同宗教有其特殊的理念,是以反映在建築上。 台北法鼓山農禪寺和所有我到過的佛教寺院完全不同;沒有香火、沒有傳統的佛寺裝飾,沒有金碧輝煌眾多佛像,寬敞的大雄寶殿只有一尊佛陀像,但是其簡樸幾何圖形的建築設計表現出一種從凡俗抽離的寧靜與和諧。 姚仁喜是台灣現代建築師,農禪寺是實現創寺聖嚴法師的理念,將「水中月,空中花」融入建築中。大殿內雕空的《心經》、水月池、連廊、金剛經牆等等都是異於其他佛寺。 這是可以讓心靈安靜的「神聖」地方。...
收看節目 2019年至今,逾三萬港人移居台灣。他們曾經抱著希望踏上這片土地,努力適應,默默耕耘。然而,台灣移民政策一改再改,移民路蹉跎。移台港人的無奈和不安,不為外人所理解。二次移民潮 之下,香港人細數自己的故事。《綠豆》訪問了三位移台的香港人,講述他們經歷屢次失望,面對忐忑與掙扎,有人決定留下,有人毅然踏上二次移民之路。 ...
收看節目 在迷惘的時代,陌生的處境之中,《綠豆》記錄一個又一個香港人故事,透過他們的剖白和分享,讓身處香港或移民至海外的香港人,都能看見彼此。In times of uncertainty, "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