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朗普政權與哈佛大學的衝突不斷,首先是中止哈佛取錄國際生的資格,然後是中止數十億美元的聯邦政府研究撥款,最新發展是勒令所有外國使館暫停海外留學生赴美的簽證面見安排,直至引入新的申請人社交媒體言論背景審查。這連串舉措是為了確立由政府督導的政治言論審查制度,改造美國大學的精神面貌,剔除政府眼中的激進分子。 針對美國一線大學政治清算及改造 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後,針對美國一線大學的政治清算與改造已經開始。切入點是大學校園彌漫反猶太人精神,令猶太裔學生感到不安全,部分大學生更發起激進的非法示威,封鎖校園破壞公物,公然支持哈馬斯恐怖組織,藉此聲援巴勒斯坦人。聯邦政府點了數十家大學的名字,說要作深入調查,並針對哈佛、哥倫比亞及普林斯頓這三家著名的長春藤大學,藉醞釀取消研究撥款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改變大學管治架構、按政府督導對校園師生作持續的政見審查,交出過去校內學生參與違法活動的詳細資料等 哥倫比亞大學答應了政府的要求,校長對內解釋時嘗試淡化新政策的影響,引發爭議後請辭下台;哈佛大學沒有答應,但自行採取內部清理措施,促使中東研究中心和神學院領導層改組,這兩個部門過去高調支持巴人反對以色列揮軍加沙、終止了醫學院與西岸一家巴人大學的合作,又廢除了過去聘用人員時須遵行多元、公平、共融的守則,改為須支持公開對話,並按國土安全部要求提交了一些學生犯法的資料。不過,國土安全部認為哈佛交的學生資料不夠充分,所以決定取消哈佛錄取國際生的資格,哈佛立即入禀法院,獲法院頒令暫時凍結政府的取消收錄國際生資格決定。 雙方將於今夏對簿公堂,就聯邦政府禁令是否合憲合法展開訴訟。哈佛大學校長發公開信予全校師生,說哈佛必須錄取國際生以維持多元文化及頂尖學術水平。 或造成寒蟬效應 美國政府與哈佛大學就錄取國際生引起的衝突,很難找到妥善的解決辦法,就算訴諸法院,最終也可能是互有勝負。聯邦政府一方的弱點,是一竹篙打一船人地趕絕哈佛國際學生,就算哈佛過去縱容反猶情緒,危及猶太學生,甚或如特朗普幕僚所指,某些哈佛研究單位和學者與北京過從甚密,有被中共滲透操控的國安風險,只需要依法啟動調查。調查機構可以是執法部門,也可以是國會的專責委員會,只要查獲實據,便可檢控入罪,或遞解出境,完全沒有需要強制所有國際生中斷學業,更沒有理由禁止國際學生日後自費入讀哈佛。...
俄烏停火談判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強力介入下開啟,但分歧大爭拗多,特朗普對歐盟領袖私下表示,普京看來尚未預備停戰;另外特朗普向美國國會提交了減稅增支法案,涉及金額多達3萬億美元,令金融界憂慮美國債務愈趨失控,美國國債價格下跌息率上升,股市也受壓下挫。 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已有四個月,他的主要對內和對外政策已出台,其中最重大的有三項:對全球大幅增加關稅,填補財政赤字及促使投資與製造工序回流、大幅減稅及增加開支,落實競選承諾,以及即時停止烏克蘭與加沙的戰火,讓世界恢復和平。如今看來,這三大舉措都面對不少現實難題,無法快速取得成果。 三萬億巨款法案只是第一步 三大舉措中,最有可能快速實現的是通過3萬億巨款法案。特朗普形容這法案「又大又美麗」(One Big Beautiful...
美中兩國談判關稅安排取得成果,雙方同意大幅下調關稅115%,並押後實施90天,給時間作進一步商討。金融市場對此反應積極,美股回升至關稅戰前水平,美元和人民幣匯率上揚;另外,新教宗選舉有結果,梵帝岡主教團選出被視為左傾自由派的美國主教當教宗,令特朗普團隊非常不滿。 英美協議成範本 分析美中關稅戰「停火」安排,需要連結上周二公布的美英貿易框架協定,才能看到美國談判團的戰略部署。若單看美中停火公布,外界可能會認為,美國虛張聲勢恫嚇中國,觸發美股美匯美債等市場大幅下跌,白宮面對嚴峻的經濟現實被迫低頭,迅速放棄高額關稅策略,把原先宣布對中國加徵145%關稅下調至大約30%,並表示若中國在打擊芬太尼毒品出口上有成績,可再下調20%,又押後實施新關稅時間90天,讓雙方可進一步商討釐定關稅細節,這一連串大幅讓步等同放生中國,不再封殺中國產品輸往西方,也不再以高額關稅逼中國向美國企業開放市場。 然而,若果把美中關稅暫行安排與美英貿易框架協定連在一起看,外界便會看到,美國藉著與親密盟友英國搶先達成原則協定,是希望以此作為範本,促使其他貿易伙伴仿效。 此協定最特別的一條,就是訂明英國會因應美國的國家安全考慮,在其輸美產品的生產流程中,排除對美國有威脅的國家參與。而白宮官員事後對外透露,這一條針對的是中國,英國若要享受美國給予的貿易優惠,便須協助美國,在指定的戰略物品領域(如藥物)排除中國參與。假如美國其他貿易伙伴跟從英國的做法,西方世界的戰略物資便會零部件到最終成品都不准中國參與,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將大幅被削弱,西方社會對中國製造的倚賴度也會顯著下降。 北京看來已感到備受威脅,一面公開批評美英兩國,談判美英雙邊貿易安排不應針對第三方,這不符合雙邊貿易協議常規;一面向英國施壓,要求英方慎重考慮,英國工黨政府不久前才提出要與中國改善關係,現在卻配合美國打壓中國,這樣勢必損害中英兩國修補關係。此外,北京打算加大對重要貿易伙伴的游說,阻止他們響應美國要求,加入排華大合唱。 取決於盟友...
澳洲大選揭盅,反特朗普情緒協助左翼工黨反敗為勝再度執政,外交上可以對美國採取更強硬姿態,情況與加拿大最近的大選很相似;美中關稅戰開打才一個月,互徵超高關稅令雙方都焦頭爛額,終於宣布本周末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談判,尋求為關稅戰降溫。 大選的特朗普效應 澳洲大選原來的核心議題是民生,選民最關注的是生活成本上漲,住房價格過高難以負擔,執政工黨備受責難,三個月前的民調顯示,支持度落後於右翼自由黨國家黨聯盟,連任前景黯淡。然而,特朗普在4月初宣布對所有貿易伙伴加徵所謂「對等」關稅,外交和軍事上的親密盟友也不例外,在西方世界掀起了強烈的反美浪潮。主張強硬應對美國威脅的政黨民望急漲,作風與特朗普政府近似的右翼政黨則受排斥,這股突如其來的反美浪潮先是改變了加拿大政局走向,令卡尼(Mark Carney)領導的左翼自由黨繼續執政,大敗右翼保守黨,接著是改變了澳洲政局走向,令左翼工黨再度執政,大敗右翼自由黨聯盟,西方民主國家近年的右翼抬頭大趨勢出現了罕見的逆流。 分析澳洲大選,不能夠把右翼政黨的挫敗全歸咎於特朗普,其黨魁彼得達頓(Peter Dutton)在競選期間表現欠佳,連一盒雞蛋零售價格多少也答不到;政黨採取的強力「反左膠」(anti-woke)政策又引起中間選民反感,這些也是重要因素。但反特朗普情緒確實是關鍵,澳洲選民擔心在野右翼政黨欠缺管治經驗,在國際關稅戰的大風大浪下難為澳洲經濟掌舵,決定讓現任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領導的左翼工黨再度執政,支持他對美國採取較強硬的立場,保衛澳洲利益。除了捍衛自身利益,澳洲的反美浪潮還有濃烈的感情因素,澳洲人向來重視家庭和朋友,對親友講求忠誠,特朗普向親密盟友開刀,澳洲人視為背叛出賣,覺得無法接受,這方面與加拿大人頗相似。...
加拿大國會大選剛結束,執政自由黨在卡尼( Mark Carney )領導下勝出大選;在野保守黨成績沒預期那麼差,但黨魁在自己選區丟失議席;第三大的新民主黨大敗,黨魁引咎辭職。卡尼上台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打算如何與特朗普(Donald Trump )...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狠批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引發金融市場震盪,其後特朗普公開表示無意解僱鮑威爾,美國債市及股市才穩定下來。這次風波反映,特朗普迫切渴望聯儲局減息,以抵銷其關稅新政帶來的經濟衰退壓力;鮑威爾卻擔憂關稅戰導致通脹惡化,堅持不減息來對抗通脹壓力。特朗普本想強行換人,奪取聯儲局支配利率的權力,但最終敵不過金融市場的巨大壓力,這是他繼單挑全球變專攻中國後另一次重大退讓。 從4月2日特朗普公布關稅新政至今的三個星期,美國三大金融市場(證券、外匯、債券)都經歷了大幅下跌的震盪。期間雖因特朗普修訂關稅政策,暫停實施針對其他貿易伙伴的「對等」關稅,只對中國實施極高關稅(145%),三大市場的跌勢一度放緩,甚至反彈回升,但當特朗普公開狠批鮑威爾,暗示他應盡快離職,他的經濟顧問又對外放風,指白宮正積極研究解僱鮑威爾的方法,金融市場再受震盪,尤其債市的跌勢引發巨大迴響。 有分析師指若聯儲局獨立議息的地位不保,大批投資者將放棄投資美債,債市可能崩潰,屆時美國政府及商界將難以發債集資,就算勉強發債也要支付極高的利息成本。金融市場這個信息令特朗普團隊不敢輕舉妄動,最終特朗普被迫公開表示無計劃解僱鮑威爾。這次白宮與聯儲局的角力,對未來一段時期觀察及分析美國政局相當重要。 公然蔑視法律及行政傳統 特朗普狠批鮑威爾一事,首先揭示的是以特朗普為首的現屆美國政府,公然蔑視法律及行政傳統。...
美中關稅戰陷於膠著狀態,美方正積極游說多國孤立中國,換取美方給予關稅優惠;在歐洲方面,德國候任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公開表示,願意提供射程達500公里的金牛座巡航導彈予烏克蘭,並指烏克蘭可以此攻擊克里米亞大橋,顯示德國正銳意加強軍力對抗俄羅斯,可能取代美國成為西方社會保衛歐洲的主要力量。 孤立中國的關稅戰 在美中關稅戰上,較值得注意的發展有兩點,其一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給予電腦及智能手機等產品暫行豁免,不入中國的145%關稅網,消息刺激美國科技股上升,但其後特朗普澄清說,正在準備把這些產品列入另一對等關稅清單,並非持久豁免;其二是美國政府指派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參與關稅對外談判,貝森特制訂了圍堵孤立中國的策略,在與亞洲多國的關稅談判中,明確要求對方承諾不會轉運中國產品赴美,以及不會讓中國公司藉該國設廠迴避對華關稅。 特朗普的全球關稅政策在4月2日和9日出台前,並沒有深思熟慮,存在許多漏洞,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強烈震盪,令美國聲譽受損,特朗普也廣受責難。但市場的反應正促使美國政府逐步修訂政策,針對科技產品作區別對待是一個重要修訂,因為美國企業需要時間轉移海外生產線,孤立中國也是一個重要發展,這可以收窄關稅戰的打擊面,從美國單挑全球變成美中兩國決鬥,其他國家或可按自身利益計算選擇靠那邊站隊。...
(編按: 截稿後,特朗普宣布除了中國外,暫停對數十個國家徵收對等關稅90天,但將對中國徵收的關稅提高至125%。 ) 美國自4月9日起對中國商品徵收104% 進口關稅,而中國則對美國發動貿易戰表示「奉陪到底」,拋出連串反制措施,意味全球經濟體積最大的兩個國家正以猛烈招式全面交鋒。世界各地股市受震盪顯著下跌,不少經濟分析師指美中貿易戰若持續下去,兩國都難免經濟衰退,全球經濟也會受拖累。特朗普再度上台執政後,在二月和三月分別對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加徵10% 關稅,合共20%,然後在4月2日宣布對全球徵收最少10% 額外關稅時,針對中國及其他對美有巨額貿易盈餘的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徵收更高的關稅,以懲罰這些國家過去用各種手段限制美國商品,人為導致貿易不平衡。當日宣布的中國商品額外關稅是34%,使額外關稅累積增至54%,特朗普且放言若中國報復反制,他會把對華關稅再增加50%。中國不為所動,宣布將採取對等措施,向一系列美國進口中國商品加徵34%...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時間4月2日下午宣布新關稅政策,所有出口商品到美國的國家都要支付最少10% 的關稅,而過去對美國有大額貿易盈餘的國家,則按美國單方面的評估須支付更高的關稅。例如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徵34%、歐盟徵20%、越南徵46%、台灣徵32%、柬埔寨徵49%。政策的目標是消除美國的貿易赤字,達致貿易平衡,鼓勵製造商在美國投資設廠生產。 過去美國相信自由貿易,也致力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鼓勵各國盡量減少以關稅、配額或其他規條阻礙自由貿易,其背後理念是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比政府更懂得分配資源。例如發展中國家的勞動人口擅長從事低技術的輕工業,生產衣食住行等日用商品,而西方發達國家則專攻高科技商品製造,這種生產分工通過自由貿易可達致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如今特朗普的關稅新政是徹底否定一貫的自由貿易理念,認為一個國家若對美國出口多而進口少,因此每年積累對美貿易盈餘,肯定是用了不公平手段打壓美國商品,侵犯美國利益,所以要按美國估算該國「榨取」美國程度,實施反制措施。例如美國估算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口設定各種關卡,包括操控貨幣和各種貿易限制,猶如向美國進口商品實施了67% 的關稅,美國本可以實施等額關稅作報復,但考慮到這對多國有嚴重影響,所以只徵一半的關稅,因此對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徵收關稅率為34%。對中國來說,美國對中國不久前加徵關稅20%,加上新的關稅疊加,累計總稅率飆升至54%,而這關稅同樣適用於香港。 神奇關稅列表 美國按內部估算他國無形關稅做了一個列表,其中數字怎樣計算出來,外界並不清楚。例如列表估計歐盟對美商品實施了39%...
美國空襲也門的胡塞武裝分子據點後,雜誌《大西洋》The Atlantic披露白宮驚人醜聞,其總編輯被錯誤加進商業社媒Signal一個群組,組內成員包括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國防部長、副總統、白宮幕僚長、聯邦調查局長等美國安全事務最高級別官員,他們在群組上討論應否即時轟炸胡塞據點,群組一名成員出使俄羅斯時更繼續用這商業平台接收群組信息。 雜誌把整個空襲也門計劃的醞釀內情悉數暴露,參議院相關委員會對此窮追猛打,而白宮則極力淡化事件,指群組討論沒有披露官方機密。此「信號門」醜聞除暴露了美國決策層諸多弱點,也加深了美國和歐洲相互間的疑忌。 負責組建該Signal群組的是國家安全顧問華爾茲(Michael Waltz),他承認自己須對事件負責,事件並非助手失誤所致,但他也不明白為何雜誌總編會被錯誤加入了群組,他說自己手機上沒有那位總編的聯絡,不清楚錯誤如何發生,但群組成員發的信息並不包括列入官方機密的資料。綜合美國主流媒體對此事的報道及評論,事件暴露了美國頂層官員多個弱點,包括: 國安決策官員缺乏國安常識,違反國安基本守則 涉及國防的敏感事項,須經由官方機密通訊渠道發放與接收,這是國防及情報工作的常識。但特朗普委任的這批國家安全決策官員大多沒有相關經驗,安全意識薄弱,居然貪圖方便,使用商業社交平台來討論軍方空襲計劃,十多名參與官員居然無人提出異議,實在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