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當初離開香港是否對的選擇?到底再次漂泊到英國是否合適的決定?每當在深夜,獨自一個在房間,記掛著家人朋友的每個臉孔,想念著香港的一切,還有一直以來的段段經歷……孤單寂寞的感覺會讓自己質疑一切的決定,質疑自己選擇漂泊異鄉是否正確。我想,這是每一個獨自漂泊異地生活的朋友必會面對的情感掙扎。如果我選擇留在香港去搏一搏,最差可能是要面對長達幾年的刑期,但至少可以留在家人身邊。不過我生怕,若果我最後真的需要面對漫長的法律程序,以致最終困在獄中,家人也會很傷心難過,時時為我擔心,結果也是一樣的難受。離開,好像是讓自己脫離危險,呼吸自由的空氣,但卻好像同時拋下了家人朋友,不能在身邊陪伴著他們,不能盡力去做女兒、姊姊和朋友的角色和責任,同時也常常令他們擔心自己在外地的情況。內心不斷出現矛盾掙扎,究竟怎樣的決定才是最好呢?在達英國後,台灣當局也曾經問我回不回去,因為他們表示政策在改善當中,能夠有助類似我們背景的朋友定居台灣。的確,我也會有想念台灣認識的朋友、老師及同學,記掛台灣的一切,但我決意留在英國申請政治庇護,亦慢慢在這裡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在適應英國的生活,所以我應該不會回台灣了,自己亦不希望再漂泊到第三個地方。然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有時會得悉有手足選擇重返台灣,甚或回香港,因為我切實感受到大家面對的困難和孤獨感實在太大,不同的原因和考慮導致他們選擇重回香港,選擇用另一個方式去面對及承受,走之後的每段路。但是,朋友們,我的私心是希望大家要好好考慮自己安全問題,無論如何也不要再回到危險的地方,無論身在何地,要加油,要保重自己!這段漂泊的路的確很長很長,但期待將來有重聚的一天,煲底相見。▌[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 剛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G20峰會在印度舉行。印度藉美國穿針引線,宣布將興建航運、鐵路及海底光纖等通道,經阿聯酋、沙特阿拉伯、約旦和以色列直達歐洲,間接挑戰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在香港方面,一場黑雨令市區大面積水浸,地鐵和巴士被迫停駛,特區政府的應對受到不少市民詬病。印歐通道這次G20峰會,習近平沒有出席,派了總理李強做代表,引起外界不少忖測。由於中國官媒披露習近平在峰會前後的活動,包括視察北部戰區78軍、哈爾濱工程大學(當年兩彈一星的研發基地)、接待委內瑞拉、贊比亞元首等,排除了他是因病無法出席峰會。外界據此推敲,習近平是故意不出席,以此表達對美國組建G20這強國俱樂部的輕視,致力於建構由中國倡導的國際新秩序。這個猜測不無道理,但事後回看,北京應該是預見到這次峰會印度會成為大贏家,中國不單只淪為配角,而且還會因為拒絕批評俄羅斯發動戰爭,以及單方面發布新版地圖觸怒包括印度在內的多個鄰國,在峰會上受到冷嘲熱諷。更令中國難堪的是,正當印度借峰會對全球宣告搭建印歐通道,意大利卻要宣布退出一帶一路,為了避免受這些羞辱,習近平才選擇不出席峰會。所謂印歐通道,是指印度國內的鐵路網絡,可以經北部海港把貨物經阿拉伯海運到中東的阿聯酋,經沙特阿拉伯、約旦和以色到運到地中海旁,再通過船運直達歐洲各個港口。這條海陸通道最大的特點,是貫穿阿拉伯半島,不用繞道蘇彝士運河。過去由於半島上幾個國家關係不好,很難在基建上協調,但如今在美國強力介入下,阿、沙、約、以四國竟然肯㩗手合作,令印度生產貨物運往歐洲的路程和時間減少約四成,中東的石油也能更快輸往亞洲,大大便利國際貿易和物流。計劃還包括鋪設新的海底光纖電纜,令印度與歐美的互聯網快速連接,這些基建工程對印度經濟發展的好處不言以喻,印度在未來十年可能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取代中國的地位。美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除了印歐通道,另一個影響中國的變化,是美國總統拜登在峰會後前往越南,宣告與越南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美國科技巨企將大舉投資越南,使其成為科技產品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一環,配合日本、南韓、台灣的科技產品研發生產,進一步擺脫對中國的倚賴。這個戰略合作,是拜登政府花了兩年時間,出動政、軍、商界高層多番游說的成果。越南雖不致於因此背棄中國,但肯定走左右逢源的中間路線,加上越南與中國在南海有領土爭議,雙方的漁船和軍艦經常有磨擦,美國要借越南牽制中國,鞏固其圍堵中國的戰略,看來已成功了一半。有誰能料到,五十年前美越兩國熱戰連年,打得屍橫遍地,五十年後竟然一笑泯恩仇,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若不是中國的冒起威脅到美國,緬甸又因軍人政變而與美國疏遠,美國和越南不可能這麼快結盟。印歐通道和美越協議相繼出台,顯示國際地緣政治正在快速變化,美國正全速推進政治及經濟結盟,藉此催生新的國際生産基地和運輸通道,削弱中國在國際經貿上的地位,設法把中國孤立和邊緣化。北京如何回應這個挑戰?是否繼續推動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基建引發的債務危機又如何化解?港府治水表現遭詬病香港方面,強颱風蘇拉正面吹襲,並沒有癱瘓香港,市民安然渡過十號風球,但緊接而來的一場暴雨,卻把香港打得七零八落,也暴露了特區政府面對突發公共危機的弱點。政府這次治水表現受市民詬病之處甚多,其中值得賽後檢討、汲取教訓的,起碼有以下數點:(1)在暴雨傾盤而下,天文台掛出黑色暴雨信號後,政府官員本應馬上啟動危機管理機制,迅速收集各區水浸情況報告(網上有大量市民實時反映的文字、圖片、短片),從而採取應變措施,例如封路改道,並第一時間向市民發布信息。很遺憾,特區政府並沒有這樣做,只在凌晨時段發了幾個不痛不癢的新聞簡報,完全看不到急市民所急的姿態。(2)持續的黑色暴雨令多區大面積水浸,公共車輛無法行駛,地鐵觀塘線也嚴重水浸。官員完全可以預視,香港已出現緊急狀況,翌日不可能正常上課返工,必須停工停課,爭分奪秒地修復交通基建。但政府沒有啟用規管緊急狀況的法例,只是讓天文台盡量延長黑雨信號,由教育局宣布學校停課,並勸喻僱主讓僱員自行判斷可否上班。這種勸喻是沒有法律效力的,無助舒緩打工仔對不上班被扣人工的焦慮。上屆政府為了管制遊行不得蒙面、押後立法會和選委會選舉,乃至特殊防疫安排,多次動用緊急狀況法例,被法律界批評為壓制公民權利而濫用緊急狀況權力。這屆政府反其道而行,遇到真正緊急狀況需要動用特殊立法權停工停課時,卻有權而不用,甚至製備多時反複測試過的緊急情報系統(向全港市民手機發警報),也不予動用。官員事後辯解說黑雨信號已足夠讓市民警覺,完全低估了緊急狀況下需要如何應對。(3)官員向市民解說這次水災的嚴重性,有人用了「百年一遇」來形容,有人用了「五百年一遇」。給市民的印象是,官員為了開脫責任,把暴雨說成五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但香港的下雨記錄只有百多年,所謂五百年一遇,是按每小時錄得雨量和過去降雨量作比較,用數學估算的方式去推測多少年才重複一次。這種估算在全球氣候暖化、極端天氣漸變常態的今天,是非常落後和不可靠的。兩位前天文台台長羅列數據,為市民解釋得很清楚,什麼百年一遇的大雨,完全有可能頻密出現。果然,就在「五百年一遇」說之後數天,就來了另一場百年一遇的豪雨,港九市區多處嚴重水浸,反映香港的排水渠系統經不起接連的颱風暴雨侵襲,需要制訂更有效的疏通水渠預防水浸安排,而大嶼山人工島計劃,也必須因應極端天氣常態化重新審視。(4)暴雨造成山泥傾瀉,港島貴價獨立屋紅山半島有三幢房屋地基塌陷,居民需要疏散。事件暴露了紅山半島有多幢獨立屋非法擴建,在屬於官地的海邊崖坡上僭建私人游泳池,為自己豪宅增值。有些僭建戶分文不給,霸佔官地,有些製造了霸地僭建事實後向政府納租,政府竟然以極低廉租金批出租約,令霸地僭建變相合法化!政府近月來嚴厲執法,工廈餐廳被趕絕,地舖食肆宣傳牌放門口也收警告,但對於富貴人家長期霸佔官地,享用免地價或極廉地租的私人花園泳池,地政部門卻一直寛容,如此雙重標準,政府怎樣向市民交代?▌[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收看節目 莫宜端經常帶我們在英發掘寶藏,正當期待著她分享暑假有甚麼好玩的搞作時,她欲告知夫婦兩人暑假都要工作,沒有road trip沒有探險。不過這個暑假她仍是找到寶藏——孩子在家的成長。她還提醒,一家由香港移居到外地這場大遷徙,永遠不單止是大人的事,孩子其實已「升呢」,成為你的同路人。《破土》莫宜端|英倫筆端|大遷徙的同路人|原文見綠豆Patreon https://bit.ly/3ZjBz3J ...

  • 收看節目 莫宜端經常帶我們在英發掘寶藏,正當期待著她分享暑假有甚麼好玩的搞作時,她欲告知夫婦兩人暑假都要工作,沒有road trip沒有探險。不過這個暑假她仍是找到寶藏——孩子在家的成長。 她還提醒,一家由香港移居到外地這場大遷徙,永遠不單止是大人的事,孩子其實已「升呢」,成為你的同路人。 《破土》莫宜端|英倫筆端|大遷徙的同路人|原文見綠豆Patreon https://bit.ly/3ZjBz3J...

  • 中大校長段崇智在 2023 年開學致辭論及 AI 影響,稱之為「前所未見顛覆時代」、「任何人皆可塑造未來生活」,勸勉新生「勿輕視新科技對勞工市場的衝擊」,「專注發展人類獨有特質」,「包括創意思維、明辨思考、團體合作及情緒管理等能力」。 這份演辭,讀起來淡而無味,看似大道理,實質了無新意。試以相同觀點探討素肉、政局或量子電腦,也屬百搭。對比聽前及聽後的知識增長,幾近為零。...

  • 編按 : 破土又有新農夫了,本來在香港教通識科的路易士老師,移英後在公立學校教授歷史及地理。移英家長面對孩子的歷史課無從入手?無有怕,讓我們齊齊上路易士老師的英史補習班。認識這地,由歷史說起。路易士老師============================你好,我是路易士老師,是一位移英港人。在香港我是一位中學教師,沒有想過會在英國有機會教歷史,過程充滿挑戰,但憑著香港人打不死和靈活變通的精神,總算應付過來。當中也有不少令我深思的觀察和經驗,希望以後能和大家在綠豆破土這平台慢慢分享。英國的歷史,對於香港人來說是陌生的。很多香港朋友願意看書,但都是看不明白,筆者也不例外。在短時間內如何能達到「教」的層次?老實說,也真的只能依賴人家製作的投影片,用9秒9速度理解,並盡力用英語讀出來。有多難?試試查這些字的讀音︰Edwin of Mercia、 Morcar of...

  •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墳場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到那裡是為了參加葬禮或拜祭死者,因此很少人喜歡去墳場瀏覽,因為令人聯想起死亡的恐懼。但墳場其實不是為死者而設的,而是一處追憶與悼念的地方,同時亦是文化、歷史和藝術呈現的場所,因為只有人類埋葬死者,並以不同形式紀念逝去的人。從簡單的一塊墓碑到形神兼備的墓地雕塑,告訴我們儘管埋在地下的死者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們仍存在我們世界之中。 我喜歡到世界各地墳場流連,不同文化有其獨特的墳場,表示對死亡的理解和紀念死者的形式。不少參觀者是從歷史方向去尋找墳場內安葬的重要人物。但我的興趣不在墓下的死者,而是在上面的雕刻作品。死者已逝,墓上有不少雕塑是將死亡昇華為不朽的藝術,更值得我們欣賞和玄思。 墓地雕刻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大多數的墳場只有簡單的墓碑。根據我多年來參觀各地墳墓的觀察,意大利墳場可能是全世界有最多最美藝術雕刻的地方。 「墓地巡禮」將會有十輯,分別介紹意大利、法國、德國和香港的墳場。 這輯先到意大利米蘭紀念墓園(Cimitero Monumentale...

  • 學校放暑假,雖然仍要上班,仍要照顧宿生,但畢竟比平日清閒得多,可以慢慢整理報告、參加進修課程,和跟同事一起辦一些支援宿生的活動。以為很輕巧,但其實超多新東西、新事情要學,果真是停課不停學,做到老學到老。專業職系不時都要上不同的堂,學習新的治療方法,或促進訓練學童的技巧,即所謂持續專業發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我第一個暑期補習班,就是學跟有學習障礙人士以手勢溝通的工具——Makaton。(註一)不止證書咁簡單雖然這非正式的英國手語BSL,我又只是學第一級,但要記的手勢都很複雜。原以為打手語講早餐、食飯、飲水,易過借火。不過,複雜在於,英國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度,所以英國手語也好、簡化的Makaton也好,一些常用的單字都要兼顧不同文化背景、用家的需要和習慣。舉例說,打手語說意式薄餅、薯仔、香腸之外,小測還要牢牢記得米飯、Dal扁豆糊、naan bread等食物的手勢。老師又提醒,講/打手語表達「吃」這個動詞,也有至少兩個不同的演譯,一是作持餐具狀餵食(即一般西式用法),另一個手勢就是直接用手放食物入口,因為有些民族用手吃東西。 Makaton默啟通簡化手語,食物類的詞彙要顧及不同族裔的飲食文化 有趣的發現。麵的默啟通手語狀以用兩對筷子夾麵,真趣怪。或許要向Makaton訓練學院反映一下。...

  • 過去一周,中港兩地較矚目的政經要聞不多,主要是中國發表新版地圖,引起多個周邊國家抗議。除此以外,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仍然是中國的經濟危機及政府如何應對,其中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外交》雜誌上發表的一帶一路弊病分析,以及克魯明(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上對中國經濟問題深層成因的分析,頗具參考價值。香港方面,資深傳媒人程翔分析中共的滲透策略也值得細讀。中國發表新版地圖中國新版地圖之所以引起廣泛抗議,是因為它把過去與周邊國家有領土或領海爭議的地方,單方面劃入中國版圖,包括中國與印度在喜馬拉雅邊境地區的阿克賽欽(由中國控制)及阿魯納恰爾邦(由印度控制);中國與俄羅斯原來協定瓜分的黑瞎子島,全劃入中國版國;中國按其九段線主張,不顧國際仲裁判其敗訴,把包括南海五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尼)的專屬經濟區海域劃歸中國,又提出第十段線,把整個台灣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台灣省。任何有外交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樣單方面把長期有爭議的地方劃入官方地圖,會引發外交抗議,觸怒鄰近國家。俄羅斯近來有求於中國,沒有大聲抗議,但印度和南海五國都強烈抗議,中國向來不希望印度全面倒向美國,變成中國競爭對手,也積極拉攏東盟諸國,希望開闢中立於中美冷戰的龐大市場,為什麼要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相信可凌駕國際規則人們因而推斷,這幅2023年新版地圖,揭露了中國領導人的天朝大國心態,相信單邊主義可凌駕國際規則,可不顧外交得失,周邊國家無論怎樣不服氣,最終都只能接受中國單方面製造的現實。所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才會強硬表態,指地圖發布引起的風波純屬無事生非,說「這是中方依法行使主權的例行性做法,希望有關方面客觀冷靜看待,不要過度解讀。」新版地圖發表的時間,選在金磚五國峰會之後,恐怕不是偶然。儘管金磚五國只是一個組織鬆散、缺乏共同核心價值或戰略利益的發展中國家俱樂部,但中國視之為可以挑戰美國為首的七大工業國組織,可以建構不追隨美國甚至反美的國際陣營。阿根廷、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和阿聯酋六國一起加入,令金磚五國組織看來很受歡迎,在國際上頗出風頭。中國借金磚五國峰會的氣勢,藉新版官方地圖變相發布領土主張,予外界的印象是顯擺霸主志在必得心態,根本不把鄰國反對放在眼內。如果中國國力如日方中,周邊國家萬邦來朝,這種天朝主義、唯我獨尊的單邊主義作風,或許勉強行得通。但如今中國內外交困,西方圍堵日益劇烈,極需打開外交局面之際,搞這種政治動作(以單方面刊印的地圖來宣示領土擴張),除了讓民族主義者自我感覺良好一番,沒有實際好處,外交上卻會激起眾怒,疏遠盟友,顯然是極不明智的,反映中國領導人相當脫離現實,就像活在自己想像中的世界裏。一帶一路弊病分析福山對一帶一路後遺症的分析,主要是向國際貨幣基金會進言。中國搞一帶一路基建,弄到許多國家債台高築,而這些基建項目多數高估收益低估成本,結果變成爛尾工程或無用的大白象,令基建所在地國家無法償還欠中國國有銀行的政策貸款,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會求助。但中國並非巴黎俱樂部成員(指發達債權國協商對發展中國家重組債務事宜的組織),沒有信息互通或實務協作安排,無法確保所有債權人獲得公平對待,必須逼使中國及求助的欠債國提高債務透明度。福山的分析顯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項目,雖有擴大國際影響力的政治意圖,但根本目的是為了出口過剩的建築材料和勞動力,而當欠債國無力償付時,中國也會嚴苛追債,這才觸發向國基會求助浪潮。這分析也指出,非民主國家之間透過官員秘密談判達成基建項目協議,沒有經過國際招標,沒有獨立的盡職審查,是導致基建項目失敗的重要原因。而主事官員從中貪污受賄,工程弊端揭露時早已下台遠去,也是項目的結構性弊端,這些原來隱藏的弊端,因著一個接一個的國基會求助案例而暴露無遺。克魯明的分析也提及一帶一路,他認為中國當前面對的經濟危機,並非全由近年經濟決策失誤造成,其實早在十年前已出現問題。那時勞動力開始見頂回落,人口紅利消失,抄襲外國科技帶來的高速生產力增長同時見頂下滑,中國政府已意識到,之前三十年的快速增長可能無以為繼,於是積極推動海外基建,把外貿盈餘積累的外匯儲備借給一帶一路國家,鼓勵他們購買中國的建設服務,使用中國工人,希望產生額外的經濟需求,刺激中國經濟繼續以較高速度增長。當這些手段的效用消失,原來的結構問題(人口老化、科技生產力回落)便充分突顯,如今最大問題是中國儲蓄過剩,而儲蓄無法轉化為投資振興經濟,結果只剩下刺激內部消費一個辦法來挽救經濟,但中國領導人一向厭惡福利主義,抗拒派錢鼓勵民眾消費,民眾也因欠缺醫療和養老的公共福利而不敢消費,這就造成了中國當前的經濟困局。中共政治滲透程翔的分析,主要是建基於中共在香港進行的政治滲透,藉著許多已解密的歷史文獻,詳細分析中共發展政治網絡的白蟻政策及四線人員,對於外界了解中共的海外滲透和統戰工作,相當有參考價值;對於許多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突然在香港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程翔的文章也提供了解讀的鑰匙。▌[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