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數則政經要聞包括:(1)歐盟公布自今年7月4日開始針對中國製電動汽車,徵收臨時性反補貼懲罰關稅,額外徵稅平均21%,最高達38%,相比美國早前宣布的100%懲罰關稅,歐盟對中國算是留有餘地;(2)七國集團峰會後發出的聯合聲明,29處提及中國,針對性和措辭強烈度均大於過往,反映西方工業大國已確定中國為首要競爭對手,但聲明並不包含具體的聯合制華措施,反映七國高層默許成員各自留有彈性,酌情制訂壓抑中國輸出過剩産能的手段。此外,瑞士和平峰會因中俄聯手「杯葛」了無成果、深圳多家銀行突然要求提款逾5萬元人民幣的存戶需預約,也備受外界關注。 中國製電動車稅率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歐盟對中國製電動車加徵的稅率並非「一刀切」,主要分成三種情況:(1)對於三家參與抽樣調查的企業,加徵的關稅稅率分別為:比亞迪17.4%;吉利汽車20%;上汽集團38.1%。(2)對於其他未被抽樣但配合調查的企業,稅率統一為21%;(3)不配合調查的企業,加徵稅率為38.1%。再加上原本關稅稅率為10%,這意味著,中國車企中,比亞迪的稅率最低;上汽集團和不配合調查的企業,稅率最高為48.1%。士指出,平均約30%的總關稅,雖然會令中國電動車行業的出口成本增加數十億歐元,但不足以扼殺行業利潤,中國電動車仍會致力進軍歐洲市場。而由於總關稅不逾50%心理關口,不算激進,相信不會引致嚴重報復及磨擦升級。華爾街日報對中國汽車業如何回應歐盟關稅,也作了詳盡報道,大致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開始在歐洲建廠,或者與當地車企組成合資企業,透過在歐洲生產中國品牌電動車來避過進口關稅;第二種是在第三國(例如泰國)完成生產及出口到歐盟,避過中國直接出口的反補貼關稅;第三種是放棄歐盟市場,轉向其他歡迎中國電動車進口的市場。這三種回應方式,主要視乎車企自身實力,最具競爭力的幾家才能選第一種方法,因為涉及大筆投資資金,第二種短期或可奏效,但只要歐盟收緊電動車主要部件的來源地規限,仍有可能受打擊。第三種主要適用於廉價傾銷路線、質量較次的中國電動車,這類電動車不可能承受大額關稅,只能轉戰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 歐盟左右逢源雖然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留有餘地,但北京方面始終要有一些反制措施,才不致於太丟面子。針對歐洲豬肉產品進口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大概算是反制措施之一,至於對歐洲汽車進口到中國,會否採取對等懲罰措施,則仍有待談判,相信在年底前便會揭盅。歐洲主要車企早已部署在華設廠,以及組成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貿易關稅升降的影響不大,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近年在中國的生產線不斷擴充,也算是做了防風措施。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採取與美國有別的限制措施,具體地說明了西方工業大國的對華策略,大方向雖然一致,就是防止中國低價出口過剩產能,主導西方消費市場,衝擊西方本土工業。但具體政策措施和實際執行力度,卻會因各自國情有異而不能強求一致,美國本土汽車市場異常巨大,而中國電動車佔的份額極小,美國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其實就是關上大門禁止中國電動車進入;歐盟只徵收30%的關稅,是有限度開放市場,藉關稅門檻放慢中國電動車搶佔歐洲市場的步伐,讓歐洲企業有較多時間調整和適應,與中國製電動車並存。這個大方向一致具體措施不同的西方對華戰略,為近日七大工業國處處針對中國的聲明作了最真實的詮釋。經此一役,加拿大、澳洲、日本等美國盟友也會各自按本國國情,制訂不同程度的限制中國新能源產品進口的措施,在大方針上認同美國老大哥的立場,但具體策略上設法照顧自身經濟利益訴求。放眼未來,全球一體化市場因中美決裂無以為繼,許多人以為會分裂成以美國和中國為首的兩大市場,就像當年美蘇冷戰時東西方對峙那樣。歐盟的措施卻顯示,日後全球市場會分成三大板塊,美國主導一塊、中國主導一塊,還有一塊是美中共同存在且激烈競爭,歐盟看準的就是打造這一塊,實現左右逢源。 瑞士和平峰會至於瑞士和會在中俄一起缺席下未能取得成果,反映烏克蘭戰事還未進入終局,俄羅斯想在全盤保有已佔據土地的基礎上,逼烏克蘭接受城下之盟,美國和歐盟都不答應,唯有繼續供應武器予烏克蘭,希望幫助烏克蘭收回部分失地,使日後北約軍事防線與俄羅斯之間有足夠的緩衝地帶,才與俄羅斯談判停火及重劃俄烏邊界。今年夏季的巴黎奧運會開幕前全球實現停戰一事,看來已無法達成,就連醞釀多月的加沙停火也一波三折,遲遲未能實現,這樣的局面實在令世人失望。 深圳銀行限提最後,深圳多家銀行突然要求提款逾5萬的存戶預約,這件事馬上引起中外關注。因為中國地方政府債台高築,過去發新債還舊債,維持政府龐大開支,主要靠高價賣地支撐,在全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後,地方政府失去了生金蛋的鵝,如何維持財政運作已成了燃眉之急,不少地方政府要強迫公務員減薪,而金融系統缺乏足夠資金的傳聞也不時出現。如今深圳這個中國南方金融中心竟然限制存戶提款,門檻竟然低至區區5萬元,反映金融系統資金短缺已到了極嚴峻的地步,而銀行愈是限提就愈會觸發存戶恐慌,只會千方百計提走存款,把現金存於家裡或兌換成保值物資,銀行體系的存款不足問題將持續惡化,除非中央在即將舉行的三中全會上推出強力措施提振經濟,否則類似深圳限提那樣的「爆煲先兆」,恐怕很快便會蔓延至全國各地。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兩位英國法官辭去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職務,其中一位於報刊撰文詳述理由,指香港法治岌岌可危;另一則是香港大學的高層權鬥失控,多名現任或前任校委去信特首,要求身兼港大校監的特首介入調停,事件已嚴重損害港大的學術自由聲譽。 岑耀信大法官投稿從岑耀信大法官投稿《金融時報》的文章來看,他認為海外法官繼續留在香港終審法院,也無法捍衛普通法制度下尊重人權自由的法治,原因有三點,其一是香港有好些違背自由精神的惡法,如新訂立的《國安法》、殖民地年代存留下來的煽動罪等,法官雖可詮釋法律條文,畢竟無法改寫條文,只能按條文執行法律;其二是即使法官按法治傳統詮釋法律,嘗試維護公民自由,但若牴觸當權者想法,北京便會透過人大釋法逼法院就範,2022年人大釋法否定終院維持准黎智英聘用英國大狀的裁決,便是一個例子;其三是國安法實施後,異議聲音消失,政府變得極其敏感不安,從立法會到民間,那怕是最平和的表達方式,只要觸及官方禁忌,都迅速被遏制。在這樣的黑暗政治氛圍下,許多法官受到影響,或心生怯懼,或信服當權之言,忘卻了法官有捍衛公民權利與自由的責任,動不動便對和平表達異見的人,像發布政治諷刺漫畫的、唱民主歌曲的、以燭光無聲悼念的,都判處長期監禁。香港的法治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這樣看來,從2022年12月底北京藉人大第六次釋法掌摑香港終審法院那天起,海外非常任法官就注定難以留任,下級法院批准黎智英聘請英國御用大律師來港協助答辯,這判決完全符合《基本法》、香港法律以及香港一貫的審訊安排,終審法院難道要因為律政司不服上訴,指涉及國安的案件不能容許境外大狀參與,便擅自廢除香港長久以來容許海外大狀參與訴訟的制度?就此剝奪刑事被告人聘用最具相關經驗與專長的大律師的權利?如果終審法院主動認同海外大狀參與庭審會危害國安,那麼終審法院繼續保留海外法官去處理可能涉及國安的案件上訴,豈不是也危害國安?北京堅持以人大釋法排拒海外大狀參與黎智英案審訊,其實就是表明不信任海外法律界人士,認為這些人是西方政治干預中國的棋子,不能參與涉及政治人物或事件的審訊,海外法官面對如此清晰的信號,即使厚顏留下去,也無法在維護香港傳統法治與人權上有所建樹,稍有差池便會像黎智英聘海外大狀案那樣,先被官方媒體炮轟,然後遭人大釋法糾正錯誤。 法官身處政治夾縫至於辭職的具體時機,現在看來,兩位海外法官選的時間,恰好是47人案定罪裁決頒布之後,並且岑耀信公開表明這裁決在法律上站不住腳,雖不能就此說明法治已死,因為上訴法院仍有機會加以糾正,但已足夠說明香港司法界病情愈趨嚴重。岑耀信法官的文章隱含的信息十分清楚,眼看下級法院扭曲法律原則,公然違背常識常理,把立法會參選人協商以否決預算案向特首施壓,等同於蓄意以非法手段顛覆政權,一次過消滅掉議會內所有異見聲音,這種判決若上訴至終審法院,假如海外法官仍留任並可參與審訊,必然會提出強烈質疑,但終審法院真的可以按一貫法理原則審判這案嗎?對於那些必須留在香港的常任法官,海外法官能逼他們冒著觸怒北京的風險「企硬」嗎?岑耀信指出,香港法官當中有許多是溫和明理的人,但處身中港和中美的政治夾縫中,過去已因參與涉國安案裁決被美國政府威脅制裁,這個制裁法官的粗暴主意是不公平的,且會有反效果,他們落入了一個不可能正常斷案的政治環境。岑耀信的文章顯示,他身為海外法官,一方面對某些香港法官的處境深表同情,一方面又對某些香港法官的表現感到不齒不屑,考慮到整個大環境的轉變,他覺得留下來香港法治也無可挽回,辭職便成了唯一出路,有一些海外法官不像他那樣悲觀,他但願這些法官最終被證明是對的。岑耀信這篇短文,說事論理中夾雜許多憐惜與無奈,細讀之下感人至深,特首即晚發的長篇回應聲明,卻通篇是高大空的政治宣言,比較之下,越顯蒼白無力。 香港大學高層權鬥香港大學高層權鬥之事,已發酵了好一段日子,最近鬥爭白熱化,源於王沛詩領導的校委會極速通過一批臨時副校長的任命,徹底架空了校長張翔。而張翔公開表示事前他對任命毫不知情,雙方透過傳媒不斷放話,把各種大小矛盾悉數公開,八位對建制陣營具影響力的港大校友發表聯署信,表示對王沛詩領導港大失去信心,要求特首李家超介入平息風波。這宗高校政治鬥爭有三點不尋常之處,微觀地折射出香港當前的政治格局,扼要分析如下:空降才德俱缺者當最高領導:張翔未必是一位好的大學校長,但他畢竟具備資格、有相關經驗、經正式遴選;相較之下,王沛詩只是一個資深大律師,並無高等教育界的學術研究或專業行政經驗,也沒有成功商人的大企業營運心得,與她的前任李國章相比,在資歷與經驗上差了一大截。李國章雖然敵視港大,但畢竟做過醫學院院長、大學校長和教育局長,對大學運作瞭如指掌,王沛詩完全沒有這些知識與經驗,而且專業操守曾受法官公開質疑(註1),在判詞中指她在自己不熟悉的法律領域向客戶索取不合理的高額費用。這樣的人怎會突然成為港大校委會主席,把一所國際排名前列的百年學府,迅速搞到一塌糊塗臭名遠播?此事只能放在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香港政壇只求紅不求專,以及2022年中警政系統人馬全面接管特區重要公職的大環境下看,才能看出任命背後的政治邏輯。這類任命帶來的災難後果,其實並不局限於港大,只是程度各有參差而已。以橫蠻粗暴的手法奪取權力:校委會主席和校長的關係,有如一家企業的董事會主席與行政總裁,相互間的權力分配,可以有許多模式,但不論採用那一種模式,都必須有充足的溝通與協調,機構才能有效運作。像港大這次校委會黑箱作業突襲,在校長不知情下委任一批副校長,架空校長職權,尤如以不流血政變逼校長下台,這種粗暴的奪權手法,就算是大家長獨裁式管治的私人企業也不常見,卻偏偏出現在講求規章、制度、程序,由納稅人支持的公共機構,完全違背公共機構運作最基本的原則與秩序,與文革年代紅衛兵以武力批鬥向大學學者奪權,本質上沒大分別。也許王沛詩把自己看成了港大黨委書記,只要得到黨的支持,便可任意支配所有港大教職員的任免,這種管治手法若然上行下效,很快便會讓港大與內地高校看齊,這種管治模式與手法迅速內地化的現象,其實並不限於港大。政府監管無力應對無方:校委會主席要架空校長,在未經諮詢下,讓校委會極速通過一系列高層任命,單靠自己一票是辦不到的,必須有多名校委會成員支持才可以,尤其要得到特區政府藉政治任命放進校委會的建制派校委。王沛詩能夠霸王硬上弓,必然事先和建制派校委打了招呼,特區政府教育局理應知情,為什麼完全沒有發揮大學監察者應有的角色?是沒有預料這批任命會引發牽然大波,或是雖然料到但為了執行某方面的政治指示而一意孤行?若是前者,那是無能,若是後者,那是無恥。八名親建制校友站出來呼籲政府亡羊補牢,同時表明對王沛詩失去信心,隱含信息相當清楚,就是請特區政府換人,把一切責任推到王沛詩頭上,否則責任就會落到特區政府頭上。特區政府卻只作溫吞水式回應,說經過溝通和協調就可以化解分歧,這種幼稚的回應,稍有現實政治經驗的人都不會相信。類似的建制陣營內訌內鬥,特首與高官面對危機無力化解,盡說高大空之言搪塞,其實也不限於港大。(圖 : 獨立媒體)註1 :https://legalref.judiciary.hk/lrs/common/search/search_result_detail_frame.jsp?DIS=116591&QS=%28priscilla%2Bwong%29%7C%28%7Bharris%7D+%25coram%29&TP=JU 第15段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來自法庭。香港法院就47名參與立法會初選的泛民人士被控串謀顛覆政權案頒下裁決,除2名不認罪被告因控方證據不足獲判無罪,其餘14名不認罪被告全部罪名成立,連同已認罪的31名被告將於稍後量刑,這項裁決顛覆了外界基於常識常理對顛覆罪的認知。 此外,「六四」35周年前夕,香港警隊進入高度戒備,嚴防一切悼念活動,也具體說明了在國安法治港的新時代,港人已失去在香港悼念「六四」的自由,悼念活動只能轉移到多個海外城市。 47案判決 47人案的裁決令常人難以理解,主要原因有三個,扼要闡述如下: 顛覆新定義 (一)案中被告人被指串謀之事,乃協調參選名單以增加總體勝算,謀求取得立法會半數(35席)以上席位,然後藉否決財政預算案向政府施壓,要求政府答應包括全面普選等五大訴求。這串謀之事即使付諸實行,也只是令政府面對預算案有被否決的政治危機,或要按照《基本法》規定,以之前一年的預算開支維持政府運作,然後解散立法會重新選舉,若重選的立法會仍否決預算案,則行政長官須辭職改選。 這些政治後果雖然嚴重,但全都是《基本法》有明文規定該如何處理的,按常理常識來看,根本扯不上顛覆政權,但裁決摘要卻說:「法庭在考慮過『顛覆』一詞的通常涵義、導致制定《國安法》的社會情況,以及法庭對『國家政權』一詞的理解後,認為《國安法》第二十二(三)條所指的『嚴重干擾、阻撓、破壞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權機關依法履行職能』的行為,足可構成『顛覆國家政權』的行為。」換言之,法院認為只要立法會過半數議員不與政府合作,不予區別地否決預算案,便是癱瘓議會、嚴重干擾阻撓行政機關履職,便構成顛覆國家政權的行為。...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以色列轟炸加沙南部拉法的難民營,造成大量平民死傷,觸發廣泛國際譴責。西班牙、愛爾蘭和挪威三個歐洲國家更率先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令以色列長期否定以巴兩國並存的努力遭到挫敗。另一則是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放棄在8月1日實施垃圾徵費計劃,指七至八成市民反對,突顯了特區立法機關毫無阻力下通過的法例,仍會因為民意阻力而無法執行。此外,隨著「六四」三十五周年臨近,國安處突拘捕六人,包括還柙中的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指她和支持者發布有關「六四」的臉書帖文,違反維護國安條例中的煽動罪,顯示23條立法後當局正全力封殺公開紀念「六四」。 轟炸難民營以色列轟炸拉法難民營之前數天,國際刑事法院的首席檢察官卡里姆•汗宣布,他會向三名法官組成的預審小組申請拘捕令,拘捕對象為以色列及哈馬斯的領導人,包括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國防部長加蘭特,以及哈馬斯領導人辛瓦爾、戴夫和哈尼亞,指他們涉嫌觸犯戰爭罪及反人類罪。假如預審小組批出拘捕令,以色列和哈馬斯的領袖將難以踏足國際刑事法院的124個締約國,否則可能被拘捕和檢控。這些締約國包括大部分歐洲國家,但不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和以色列。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這個決定,雖然遭到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但在歐洲卻獲得不少支持,認為突顯了以哈交戰雙方均罔顧基本人道立場,刻意造成大批無辜平民死亡,以及令他們在缺乏生存必須物資下面對死亡威脅。國際刑事法院之前因應俄羅斯軍隊非法擄掠烏克蘭兒童,也對普京發出拘捕令。然而,以色列非但完全不理會國際刑事法院的停火呼籲,反而立即加劇對拉法的軍事行動,隨即造成「誤炸」難民營的悲劇。歐洲國家對此反應異常強烈,除了嚴詞譴責,西班牙等三國更主動承認巴勒斯坦國,此舉為國際社會接納巴勒斯坦人可獨立建國、與以色列毗鄰並存,開拓了有利的局面,使兩國並存較有可能成為國際斡旋以哈停火後政治安排的主流方案(美國也贊成朝這方向發展),而這卻是以色列長期以來大力抗拒的。以色列雖然在軍事裝備上佔有壓倒性優勢,但單憑軍事行動卻無法鏟除哈馬斯,反而不斷造成平民死傷慘劇,令以色列泥足深陷,既救不到人質,又失去眾多西方盟友,在國際上逐漸陷於孤立。 垃圾徵費計劃香港的垃圾徵費計劃被迫擱置,突顯了兩個根本問題,其一是行政機關管治水平嚴重下降,強制市民使用指定膠袋處理垃圾的計劃,實行細節上漏洞百出,既缺乏足夠的宣傳教育,又欠缺妥善的配套安排,更會為清潔工製造大量困難。這些問題在試驗過程中暴露無遺,令政府不得不面對現實,無限期押後整個計劃。如果政府當初採取較審慎的策略,在拍板決定全面推行前,先選數個不同社區反覆試驗檢討,然後才判斷是否及何時全面推行,就不會出現朝令夕改、有法不能行尷尬局面。其二,立法會經過所謂制度完善後,變成清一色由愛國人士主導,反對聲音幾乎全面消失,特區政府可以輕易通過任何法案,包括過去極難通過的23條立法,如今不到三個月便完成,效率極高。但這樣一個高效率的議會,卻無法反映民眾對垃圾徵費計劃的疑慮,無法對計劃作出有效的監察,以及使計劃細節變得合理可行,最終引發民意強力反彈,以集體不配合來使計劃觸礁,這不單是行政機關的失敗,其實也是立法機關的失敗。 六四言論不容於法國安警針對「六四」三十五周年將臨,向已身陷牢獄的鄒幸彤及她的親友大興問罪之師,指他們在「小彤群抽會」臉書專頁上發布資訊,屬於煽動民眾仇恨政府,違反新近通過的維護國安條例。但這些所謂煽動言論,其實只是重提一些過去的紀念活動,感嘆如今已無法公開悼念,並沒有對當權者發表什麼強烈的政治聲明(例如倡議結束一黨專政),也沒有呼籲民眾出席什麼公開集會(根本沒有這樣的集會),仍然被指為非法煽動。這樣做給外界的印象就是,那怕是溫和的紀念六四的言行,23條立法通過後,在香港亦變成了法律不容許的行為,隨時被國安警以煽動罪拘捕起訴。這樣既偏頗又嚴苛的法律詮釋與執行,只會令港人及國際社會認定,23條立法就是以言入罪的惡法。( 圖 : UNRWA)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要聞有兩則,其一是伊朗總統易卜拉欣萊希和隨行高級官員乘坐的直升機在惡劣天氣下墜毀,中國網絡媒體上有聲音把事件歸咎於美國和以色列。而官方輿論則以習近平的慰問唁電為導向,高度讚揚萊希;另一則是上周被英國指控替香港當間諜的英國人Matthew Trickett被發現死在公園裡,官方聲明指死因不明,有待調查。而英國媒體報道則披露,他在獲准保釋前曾自殘,並向獄卒透露若獲釋將結束自己生命,令他的暴斃更顯離奇。伊朗總統墜機伊朗總統突然死亡,中美兩國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在中國方面,習近平迅速向伊朗第一副總統穆赫貝爾致唁電,說萊希就任以來,為維護伊朗安全穩定、促進國家發展繁榮作出重要貢獻,也為鞏固和深化中伊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作出積極努力。習近平稱其不幸遇難是伊朗人民的巨大損失,也使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這則唁電被新浪微博熱搜強制置頂,而「伊朗總統遇難」這話題也長時間保持在熱搜榜上前列位置,突顯了官方的輿論導向。美國之音的報道指出,中國門戶網站中華網旗下軍事頻道的微博帳戶在貼文中說,伊朗總統墜機身亡的事故機型為美國製造,真相撲朔迷離。中國官方中新網則說,由於西方長期制裁,伊朗航空業步履維艱,事故頻發,該報道援引美國CNN的軍事分析指,難以獲得備件或是導致這次空難的原因之一。中國官方《環球時報》也援引CNN報道,一名美國前軍官表示墜機事件與美國制裁有關聯。而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則援引伊朗媒體的說法,指事故不排除美國和以色列的因素。這些猜測與美國官方反應形成強烈對比,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丁在5月20日的記者會上,被問及是否擔心萊希喪命會歸咎美國時說,「美國在這場墜機事故中沒有扮演任何角色」。中美兩國對伊朗墜機事故的不同反應,突顯了當前中美矛盾相當尖銳。伊朗是美國的敵人,長期受美國制裁,而中國則是伊朗的盟友,在西方封鎖下為伊朗提供經濟支持。中國官方對伊朗總統的評價,以致中國網絡媒體的評述,客觀效果就是令西方社會更加認定,中國與俄羅斯及伊朗是鐵杆盟友,俄羅斯侵佔烏克蘭,威脅整個歐洲安全,而伊朗則不斷在中東地區策動代理人燃點戰火,令中東局勢不穩,影響正常貿易航運。當中國被鎖定為俄羅斯與伊朗的鐵杆盟友,中國想要改善與美國和歐盟的關係便會加倍困難。英國間諜案至於英國間諜案方面,主流媒體的報道對中國和香港也相當不利。在Matthew Trickett離奇死亡之前,英國主流媒體的報道焦點,在於三名被告受僱替中國和香港情報部門工作,對在英國人士進行政治監控,觸犯了英國國安法中協助外國進行干預的規定。這宗檢控個案受到廣泛報道,從英國傳媒的跟進報道可以看出,事件受到重視有兩大理由,其一是受僱進行跟蹤監視的兩名英國公民曾任職軍隊、警隊、內政部等敏感部門,這些部門據報已加強戒備,採取反滲透行動,預示可能揭出更多案件。另一個理由是被告袁松彪任職港府駐倫敦經貿辦,經貿辦過去一向享有外交特權,若庭審後證實淪為間諜窩,特權會否被撤銷?此外,英國國會在今年底前便要改選,保守黨和工黨都要努力營造會強勢捍衛英國安全的形象,這個時節爆出轟動的間諜案,執政和在野政黨都傾向強硬回應。中國雖然大力抗議,說英方編造案件,無理指責特區政府,但英國政府毫不賣帳,英國媒體分析說,其實中國間諜活躍英倫並非新事,只是過去英國政府為免影響英中經貿關係,一般低調處理,大事化小,如今迅速告上法庭,顯示不再寛鬆處理,已曝光個案相信只是冰山一角。如今,三名被告之一突然在公園暴斃,而且據報他在保釋前向獄卒透露,若恢復自由,會了結自己生命,控方據此一度反對保釋。英國主流媒體這則報道,令本來已相當懸疑的間諜案變得更離奇,怎會有被拘留的被告人預言重獲自由便會自盡?這樣的情節,予英國民眾的印象就是,當事人知悉一些重大機密,怕離開拘留所後會被滅口,可能被迫自盡。為什麼英國民眾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過去有太多俄羅斯變節特工在英國被滅口,手法奇詭莫測,如今被指為中國間諜的人離奇暴斃,而生前又說過獲釋便要尋死的離奇說話,民眾怎可能不往間諜被滅口的角度去聯想?這樣一來,英國社會對中國和香港政權的觀感,不免越發惡劣。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歐洲三國,首站法國最為矚目,除了獲法國總統馬克龍高規格接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亦參與法中元首會談,主要商討俄烏戰爭如何停火,以及中國的「產能過剩」如何處理。中國在這兩個問題上暫未見作出讓步,中方沒有像法方預期般向空中巴士下大單訂購飛機,僅放風暫時不會對法國拔蘭地徵臨時關稅。不過,中法兩國在以巴停火問題上發表了詳盡的聯合聲明,突顯了今年七至八月在巴黎舉行的奧運會,可能成為實現全球停戰的和平契機。中國的產能過剩歐盟較早前已對中國出口電動車開展反傾銷調查,預計在今年底前會有結果,可能導致大幅增加關稅。馬克龍和馮德萊恩與習近平會晤時,要求中國採取措施消減歐中貿易的不平衡,以及消除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障礙,明顯是以打擊中國電動車出口作要脅,逼中國增加採購及開放市場。習近平當然不可能在訪問歐洲時服軟讓步令中國民眾失望,所以在各個公開場合不斷重彈中國產能沒有過剩的老調,強調中國電動車受歡迎是全憑真本事等,中法歐三方峰會自然沒有即時的實質成果。不過,中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磨擦,並非不可解決,畢竟歐中經貿矛盾本質上與美中矛盾不同。美國和中國之間是世界第一強國與威脅其地位的第二強國之間的矛盾,美國採取的是全方位圍堵和封鎖戰略,軍事上聯同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澳洲、英國等盟友,在亞太地區打造小北約軍事同盟圍堵中國,經濟上則全面限制美國芯片技術流入中國、禁止中國Tik Tok等科技產品進入美國,手段極其強橫。相比之下,歐盟和中國之間並沒有那種一山不能藏二虎的矛盾,歐盟的安全關注與行動集中在歐洲,對亞太地緣衝突沒有直接參與,經貿矛盾上追求的主要是貿易平衡。只要中國電動車不威脅歐洲主要車企的生存,而中國市場又對歐洲企業有足夠的開放,歐中貿易磨擦完全有可能藉利益交換逐步化解,若要觀察這方面的變化,須注意習近平返回北京後,在涉歐經貿事項上中方的具體措施。俄烏戰爭至於俄烏戰爭方面,馬克龍和馮德萊恩採用的策略,與之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時用的不同:布林肯採用的是公開威脅施壓,揚言若中國不動手切斷對俄羅斯的援助,美國就自己動手,把牽涉中俄貿易的中資銀行剔出國際美元結算體系,這是以金融核彈逼北京就範。歐盟方面用的是柔性策略,主要透過閉門游說請中方向俄方施壓,強調烏克蘭的安全關乎歐盟國家的生死安危,俄羅斯若不停戰,歐盟成員可能被迫出兵,而俄國已拋出考慮動用核武作回應,這劍拔弩張的局面必須盡快緩和,今月稍後普京便會訪問北京,歐方期望習近平認真說服普京,終止對烏克蘭的侵略,這樣對各方都有好處。儘管策略不同,歐盟與美國在觀點上是一致的,即中國是結束俄烏戰爭的關鍵因素。俄羅斯之所以能夠打持久戰,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中國的經濟支持。如今俄烏之戰已變成俄羅斯與整個西方的對壘,戰況已到了生死關頭,若不能達成停火協定,隨時會升級蔓延。中國既堅稱中立,便要拿出實際行動,停止經濟援俄。習近平雖然沒有作什麼讓步,但美方與歐方的立場,他已聽得一清二楚,左右逢源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數月若不與俄羅斯「斬纜」,就可能與美歐全面決裂,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抉擇,北京下一步棋怎樣走,全世界都在密切注視。以巴衝突問題雖然俄烏停火問題暫未有進展,但以巴衝突問題卻露出了些許曙光。介入調停以色列和哈馬斯的,主要是美國、埃及和卡塔爾,法國與中國處於二線,但法中皆為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對促成以哈停火也有一定影響力。習近平訪問法國這幾天,正是以色列和哈馬斯停火談判的關鍵時刻,據英國廣播公司釋出的調停內幕,雙方其實已就第一階段臨時停火達成共識,哈馬斯會釋放去年十月突襲擄走的人質,以色列也會釋放一批巴人囚犯,仍有爭拗的只是一些細節,例如哪些人質先行釋放。要分歧,在於第二階段永久停火。哈馬斯要求永久停火,巴人返回家園重建;以色列不願答應永久停火,讓哈馬斯逐步重建勢力。在這個問題上,法中兩國高調地發布聯合聲明,強調「立即實現可持續停火」,明確表態「反對以色列進攻拉法」,為美國逼以色列停火增添了國際壓力。內塔尼亞胡目前仍在負隅頑抗,下令對接壤埃及的加沙南境城市拉法開展軍事行動,脅迫以十萬計巴人遷移,但哈馬斯把握時機公開宣布,已同意以色列提出的停火建議,令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出師無名」,被迫再派談判員與調停方斡旋。法中聯合聲明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就是巴黎奧運會。由於奧運期間暫停戰爭有悠久的傳統,馬克龍不久前已提出,國際社會應借力巴黎奧運,在今年夏天促使俄烏及以哈各方停火,實現全球和平。習近平訪問法國,公開支持馬克龍此一主張,並寫進兩國聯合聲明,客觀效果是令到今夏的奧運會,全球關注焦點從哪國家選手贏得最多金牌,變成俄烏及以哈兩大戰事能否告一段落。全球聚焦的作用,雖然不一定能阻止戰爭,但對於已醞釀多時的停火外交斡旋,卻可能成為突破的契機。( 圖 : 中國新聞網)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與外長王毅會談後,獲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反映這次美中「攤牌式」外交角力,最終鬥而不破,談判仍能繼續。而美國電動車龍頭Tesla的老闆同期突然造訪中國,Tesla數據安全獲中國當局接受,在內地全面解禁,並將與百度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軟件,反映北京正以開放內地電動車市場利誘美國,試圖換取美國放寛對華經濟封鎖。「攤牌式」外交角力外界看這次布林肯訪華,大多從「決裂」、「攤牌」的角度出發。因為美國總統拜登剛成功獲得國會撥款,援助烏克蘭、以色列及台灣,急欲在年底總統大選前,外交與內政都做出成績,盡力爭取連任,所以頻頻有外交大動作,包括向中國大力施壓,要求中國企業停止向俄羅斯輸送資金和物資,不要變相幫助俄國侵佔烏克蘭;向以色列施壓,要求盡快解決加沙人道危機;向墨西哥施壓,要求聯手遏止邊境偷渡。向中國施壓的最新手段,是透過媒體喊話,若中國企業繼續與俄方交易,美國會制裁牽涉其中的中資銀行,切斷這些銀行與國際美元資金池兌換的渠道,這個警告在布林肯訪華前已喊得街知巷聞,這種「打開口牌」的脅迫外交,令這次高層會談從一開始便呈現劍拔弩張之勢。中方也透過官媒反擊美方,駁斥美方指中國產能過剩,說過剩的是美國的焦慮,而非中國的產能。單從雙方在會談前後的公開講話來看,這次中美高層接觸並沒有任何即時成果,雙方會後公布說有五點共識,全都是就著外交、經濟、金融、商務等領域,以及禁毒、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議題,繼續磋商,稍為具體一點的東西都沒有,所以有一些評論員說談崩了,中美關係往後只能震盪下行。醞釀妥協與利益交換不過,若會談氣氛極其惡劣,只是各自表述強硬立場,習近平應該不會在王毅與布林肯談了五個多小時後,在布林肯離京前於人民大會堂安排見面,官媒還發布習在會場踱步等候的片段。這個會見和信息發布安排應該不是雙方事先早已確定和宣布的,而是在當日才確認的,反映北京對會談情勢的判斷,並不是決裂爭吵、矛盾升溫,而是雙方攤牌摸底後,正在醞釀某種妥協與利益交換。中美在尋求某種妥協與利益交換,而非全面決裂,另一個佐證是Tesla老闆Elon Musk突然奉召到訪中國,中國隨即宣布Tesla通過了數據安全審查,解除銷售限制。而Tesla也宣布與內地搜尋器百度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軟件,等如答應與內地企業共享美方的無人駕駛科研成果。中國總理李強對此作高度評價,說是中美合作典範,這次北京極其著跡地放生Tesla,明擺著的目標就是利誘美國,只要美國願意放鬆對在華科技應用的管制,中國市場的大門就可即時對美企打開(當然,日後也可以隨時關上)。除了利誘美國,Tesla這案例也是為習近平五月初出訪法國、匈牙利和塞爾維亞三國作準備,向歐洲企業拋出橄欖枝,若歐盟不阻撓中國的「新三樣」(電動車、太陽能板、鋰電池)出口,中國的內銷市場也會對歐企適度開放。規避制裁風險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方媒體大力批評美國以制裁中資銀行要脅北京,但許多過去有參與中俄貿易的中國企業和銀行,已著手規避制裁風險。例如中資銀行不再參與中俄貿易的金錢支付流程,改由企業經一些處理中俄邊境貿易的中介機構付款或收款,部分款項更會經地下通道交付。這些轉變顯示,中方正認真看待美方的威脅,嘗試以第三方無法查證的手段,曲線延續中俄貿易,但這些曲線支付管道有不少風險,或會令中俄貿易增長放緩,甚至出現短期下跌。(圖 :新華社)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涉款950億美元的援助烏克蘭、以色列及台灣的一攬子法案,法案亦會強迫中國短視頻分享應用程式Tik Tok脫離母公司字節跳動,否則全美1.7億用戶將禁止使用。這條法案獲得通過,對美國總統大選、歐洲安全局勢以及中美關係都有重大影響。 這一攬子總額達950億美元的援助法案內容包括:610億美元對烏克蘭的援助、對以色列以及加薩等衝突地區人道救助平民的260億美元援助,以及對印太地區80億美元的援助。 共和黨主導美國國會眾議院,在特朗普施壓反對下,過去數月一直拒絕通過撥款援助烏克蘭,指援烏抗俄是無底深潭,但隨著戰況惡化,烏克蘭短期內戰敗可能大增,美國國內的輿論開始轉變,不少共和黨議員也傾向支持撥款,但不敢牽頭附和拜登,恐怕影響特朗普選情。 惟近日特朗普被「掩口費」刑事官司纏身,共和黨議長邁克約翰遜冒著被同袍拉下議長寶座的風險,拍板將一攬子法案交付眾議院表決,令拜登政府努力多時推動的立法終於成事,這樣的兩黨協作,放在近年兩黨政治嚴重分化的背景下,算是相當難能可貴。 拜登謀求外交政績...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伊朗藉無人機及導彈向以色列國境發動遙距空襲,報復以色列轟炸敍利亞的伊朗大使館,令中東局勢迅速升溫;另一則是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中國,試圖說服北京抑制電動車出口,避免歐盟報復,對華大增關稅。 以伊衝突 以伊衝突升級,源於以巴衝突惡化。以色列不顧國際停火呼籲,無視加沙巴人死亡數字飈升(已突破三萬之數,數十倍於哈馬斯恐襲造成以國平民死亡),以軍持續的軍事行動,以及對救援人員與物資進入加沙的諸般留難,令加沙地區的人道災難無法紓緩。 同情巴人的中東國家怒火中燒,獲這些國家支持的地區武裝組織蠢蠢欲動,其中以伊朗支持的武裝組織最為活躍,導致以色列把圍剿哈馬斯的行動擴大至包括周邊支援勢力,因而發生了空襲伊朗駐敍利亞使館,造成多人傷亡,促使伊朗採取破天荒措施,直接攻擊以色列國土。這種「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互相報復,隨時觸發大規模全面戰爭,甚至引發另一次世界大戰。 然而,正正由於後果極其嚴重,以色列和伊朗都不敢造次,伊朗的空襲在事前發了警告,無人機和導彈長程飛行,以色列及盟友有充足時間全面攔截,美國總統亦在空襲後即時致電以色列總理,阻止以色列用軍事行動來報復,炸館風波最終沒有釀成軒然大波。儘管如此,這次以伊衝突對國際局勢的後續發展,仍有舉足輕重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扼要闡述如下: (一)美國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在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襲擊後,美國發動了攻佔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兩場戰爭,以強悍的軍事實力直接介入中東地區。但這一波歷時十多年的軍事佔領,並沒有為中東地區帶來持久和平和經濟發展,與美國二戰後佔領德國和日本的影響截然不同,反而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就是進駐士兵敵不過當地游擊隊持續滋擾,死傷增加導致國內反戰情緖高漲。華府被迫倉卒撤軍,阿富汗重新落入塔利班之手,伊拉克也成了深受伊朗影響的反美基地,餘波所及,敍利亞、黎巴嫩、也門等也亂作一團,持續的內戰造成大批難民湧入歐盟,衝擊歐盟多國政局。...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財長耶倫訪問北京,向中方傳達強烈警告信息,指美國不會坐視中國輸出過剩產能,以低廉價格搶佔電動車、太陽能板及鋰電池等新能源產品的市場,令美國重蹈十年前國內鋼鐵企業被中國廉價出口打垮、導致大批工人失業的覆轍。這道通牒直接威脅中國振興經濟的計劃,令中國經濟發展陷入進退兩難。 中國經濟正面臨巨大危機,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內需疲弱消費乏力、青年人失業問題嚴重、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無力投資,過去賴以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幾乎全部失靈,如何走出這個危險的困局,成了各方高度關注的事情。 在三月的全國兩會前後,習近平的第三任政府逐漸透出信息,北京不會沿用過去政策,以財政支出刺激傳統內需(如住房及民生消費),來化解經濟危機,會改為集中力量發展具戰略價值的新興產業(如芯片、新能源),通過擴大製造及出口來帶動增長,這些戰略產業的拳頭產品,正正包括電動車、太陽能光伏板、鋰電池等,習近平稱呼這些領域為「新質生產力」,予以大力宣傳。 中國的兩難 換言之,耶倫訪華傳達的警告信息,影響所及遠不止數個中國產品出口可能引發中美貿易衝突,美國及其盟友可能採取經貿制裁措施(例如大幅增加關稅),來限制這些新能源產品搶佔西方市場,而是直接衝擊中國當前挽救經濟的核心舉措。 中國如果堅持原來方針,加碼押注在這些新興產業上,一旦出口受阻,過剩的產能無法疏洩,就會堵塞在內地,可能引發割喉式減價促銷,觸發一大批實力較次的企業倒閉,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如果北京修改原來的戰略,重返保傳統經濟、保民生就業的舊路,習近平的威信和聲望固然會大受打擊,藉著催谷高新科技產業,來抗衡西方以科技封鎖遏制中國發展的全盤策略也會崩潰。 拖延與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