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看節目 莫宜端從英國兩大遺產和古蹟保育機構English Heritage和National Trust的工作,講述保育背後的暗黑歷史。 《破土》原文見綠豆Patreon:https://bit.ly/3MuuXJL ...

  • 九月下旬至十月放假前,對小學Year 6的朋友仔和家長而言,是繁忙的日子。因為申請公立中學State School學位的流程展開,家長需於十月底前透過市政府遞交申請,出年會有「派位」結果。大部份中學都會在這段日子舉全校師生之力,舉辦開放日,讓小六生和家人了解學校的教學理念。幼女就讀Year 6,我們也順勢邊學邊參加這兒的選校遊戲;心也相對輕省,因為目標清晰:近便,方便孩子自行上學,又可多些時間讓她與社區中的同學建立關係。因為居所附近的中學校風不錯,但各具特色,所以這陣子下班後,都要四出去開放日,雖然頻撲,但也有收穫。收穫一,認識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其實未參觀學校之前,孩子已多次提到一間學校的名字,原因很簡單,因為她認識的、剛升中學的師兄師姐,大多都選擇那所中學,所以「友誼大過天」的姐兒,不斷嘮叨:誰誰誰騎自行車十分鐘就到學校喇!若上那中學,我一定可以跟誰誰誰一同騎車出入……因此,踏入這所「久仰其名」的學校前,心想,這位小姐一定只顧在資訊日尋找自己的師兄師姐,或約同學仔會面。用孩子眼光識識學校殊不知,待我們一聽完校長簡介,自由參觀時間剛開始,她就走到運動科的壁報板前注目觀看。我問她看甚麼?她就說:「你看,這是Year 7女足參賽的照片!還有籃球。咦,佢地Netball都唔錯喎……」好明顯,不用再問,當我以為孩子「友誼大過天」,她就用行動告知想要一間中學,讓她「運動大進擊」!原本我極想仔細看看英文、數學、歷史科目的專題展覽,但見孩子心中已有喜惡,於是決定follow the child’s...

  • 英國四季分明,十月底已是深秋。公園湖邊已佈滿黃葉,這一輯是我家附近公園的景色。 ▌[相印集]作者簡介...

  • 「世界正義工程」公佈《2022年法治指數》,香港於「基本權利」一欄,在 140 個國家之中排名 61,亦是亞洲高收入地區之中排行最低。此一排名的高低,關乎該地的法律到底是「依法治國」還是「法治」。值得留意的是,烏克蘭的排行是 55 位,比香港高...

  • 編按: 陳文敏教授近日看完末代港督彭定康新書《香港日記》,為《綠豆》撰寫了萬字讀後感及分析,內容分為彭定康個人篇、英國篇、中國篇、香港篇及人物篇。「……彭定康具爭議的不是他提出政改,而是他深信,在決定香港人的前途和命運時,香港人最少也有參與和發聲的權利。他受香港人愛戴是因為他努力地將香港人的聲音和價值帶到中英的角力之中。」《綠豆》將分三篇刊載陳教授的「讀彭定康:《香港日記》」。 ------------------------ 一口氣看完彭定康的新作《香港日記》,回歸前的種種片段,又一幕幕地重現眼前,對我們曾經經歷那個時代的人,感受會特別深刻。這本書採用日記體裁形式,記敘他出任最後一任港督期間的經歷和感受,書本由他決定接受任命為末代港督開始,然後來港籌組班子,重組行政局,推出政改,一直到回歸之日。書本以每一年作為一個章節,前半部主要圍繞中英就政改的談判過程,跟着是終審法院的爭議,然後是最後主權移交的一年。那是一段動盪卻又充滿朝氣的年代,一個每個人均徘徊於希望和憂慮之間,需要在這個歷史的舞台作出選擇的年代。 (一)彭定康個人篇 彭定康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要不是他在九一年的選舉在巴庫意外落敗,他不會來香港當港督。在任期間,不斷有人游說他返回英國政壇,有些是出於執政保守黨的需要,更多是希望他早些離開香港,不要多惹事端。他來港時,中英《聯合聲明》經已簽署,《基本法》亦已通過,香港的前途基本上已塵埃落定,對英國而言,主要的任務是如何光榮引退,以及如何保持英國和中國的商貿利益。當這兩者互相衝突的時候,彭定康便得從中作出平衡。...

  • 篆刻是線條藝術,篆書與其他書體不同。在特定印石以篆書刻上有意義的字句,是為篆刻,是印章。本輯以「印」入「相」,有別於傳統印譜。 這幾個是由香港過往運動引發的篆刻作品。 ...

  • 2009年5月唐君毅銅像揭幕典禮時,勞思光先生是主禮嘉賓之一。唐先生銅像雕塑家朱達誠當然也在其中。筆者趁機會細語向朱達誠説:「老師,請留意勞先生的臉容、表情和身體,可能有朝一日你會為他造像。」想不到,這句話不到十年便成為事實! 勞先生銅像能夠在2017年於崇基未圓湖旁安放,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因為在唐先生銅像後,中文大學高層向筆者說:這應該是校園户外最後一個銅像,除非有很特別的原因,大學當局再不允許竪立雕像。事實上申請擺放雕像十分困難,人物肯定是學術界有特殊地位和對中大有影響力,加上要批地建立像基等等問題。建築物內是另一情況,錢穆半身像在新亞圖書館;沈宣仁頭像在崇基圖書館側的宣仁通識教育中心;馮景禧、許讓成等等捐款人的頭像擺放在對應的中大建築物內。 唐先生1974年從新亞退休,1978逝世,聽他的課和見過面的同學很多已經不再在學術界活動。但勞先生不同,儘管他1985年正式從中大哲學系榮休,直到他逝世為止,先生在香港和台灣仍然活躍於學術界,著述講座無數。在世最後十多年他的學術成就更廣為世人肯定,獲學術榮譽不少,受無數後輩學生學者尊崇。 沈祖堯赴台送別勞師 2012年10月21日勞先生逝世。同年11月10日在台北舉行送別儀式。筆者和幾位與勞先生有親切關係的同門師兄弟在殯禮兩天前已到台北。勞先生在台灣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重要的哲學家和公共知識人,晚年極受社會和學術界尊崇,是以時任台灣總統馬英九到場親臨悼祭,並頒贈褒揚令,感念這位學貫中西、敦厚包容、清流議政一代哲人的嶙峋風骨。但令筆者感動和驚訝的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從香港趕來台灣,代表大學悼念勞先生。多年後我才知道是周保松建議沈校長到台北出席喪禮。(註一)儀式中馬英九和沈祖堯、關子尹、劉國英及筆者握手致意。相信這聚會令沈校長留下極深印象,埋下為勞先生做像的種子。 同年12月16日中文大學哲學系舉辦勞先生追思會。香港學術界、大學同仁、先生的學生和朋友聚首一堂懷念這位我們最尊敬的老師。沈校長致詞,極度讚揚勞先生的學術成就和不屈的學者風範。致詞後公開向筆者和聽眾建議為勞先生造像,將老師從台灣再請回來香港,安放在中文大學校園內,成為中大人文精神的典範。...

  • 閒時翻翻 English Heritage(註一)的雜誌,總會飽嚐精神食糧。 本想看看有哪些莊園/大宅值得參觀,找個風景如畫的歷史建築,喫個茶、跑跑步,扮扮文青嘆個半天吧。豈料,雜誌今次收錄了一篇文章,介紹北英格蘭的 Brodsworth 莊園,頗堪玩味。...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