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後,開打貿易戰,大幅裁減公務員,更不惜「唱衰」美國經濟以壓低發債成本。這一大堆動作的背後,是美國日益嚴峻的財政狀況。美國不斷增發國債,利息負擔超越國防開支。而國防開支被債務負擔超越,往往是一國由盛轉衰的徵兆。根據美國財政部上周公布的數據,聯邦政府開支規模持續大幅超越收入。2月份單月赤字達3,070億美元,幾乎是1月份的2.5倍。儘管2025財政年度尚未過半,首五個月的預算赤字已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按年增38%,刷新同期紀錄。而為了應付36.2萬億美元國債的利息,年初至今總利息支出已升至3,960億美元,僅次於國防和醫療支出。根據CBO最新預測,至2049年,美國聯邦債務的淨利息支出將達GDP的4.9%。若國防開支僅維持其現時在可自由支配預算中的比例,屆時其佔GDP的比重將僅為淨利息支出的一半。用於支付利息的比重將持續攀升,而國防開支則日益縮減,將導致美國的全球實力受損。利息支出超越國防事實上,去年美國支付國債的利息已超越國防開支。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數據,2024財年國防支出為1.107萬億美元,而聯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則高達1.124萬億美元。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採用較BEA更窄的國防支出定義,去年國防支出為GDP的2.9%;而扣除政府機構持有債券利息收入後的「淨利息支付」達到GDP的3.1%。反觀,1962年至1989年,美國國防支出平均佔GDP 6.4%,而債務利息僅為其三分之一,即1.8%。蘇格蘭政治理論家費格遜(Adam Ferguson)於1767年所著《市民社會史論》(Essay on the History of...
新聞自由是民主、自由社會的基石,它保障公民獲取多元信息,並對公權力進行監督。然而在土耳其,這權利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2024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土耳其在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58位,情況較排135位的香港更加惡劣。自2016年由部分軍方派系發起的政變失敗後,土耳其政府關閉了接近200家媒體機構,數百名記者被逮捕或被迫流亡。 在這片壓迫的陰影下,土耳其記者展現了驚人的抵抗精神,他們通過堅持報道真相、挑戰法律壓制和發起集體行動,為捍衛新聞自由而奮鬥。他們的故事,鼓舞我們勇敢和創意地捍衛新聞自由,令社會真相,不被無聲抹殺。 壓迫下的新聞自由 土耳其的新聞自由危機並非一夜之間形成。自2016年政變未遂後,政府以緊急狀態為名,對媒體實施了大規模打壓。超過200家媒體被關閉,記者因報道政府不願公開的信息而被指控為「恐怖分子」或「侮辱總統」。按土耳其人民平等及民主黨的報告,土耳其當局在2024年就判處58名記者總共135年的監禁,拘留112人,逮捕26人。這些數字背後,是記者們因揭露真相而付出的沉重代價。 政府常用的法律武器包括「侮辱總統罪」和與恐怖主義相關的指控。2023年,土耳其境內共有接近7,000人因《刑法》第299條侮辱總統而被起訴,近半數被定罪。這些模糊的法律條文成為壓制異見的工具,讓記者隨時可能因一篇報道或一句評論而失去自由。然而,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土耳其記者並未屈服,他們以個人行動和集體力量,持續挑戰這一壓迫性體制。 抵抗的火種:記者的行動 Can...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長和集團向美資貝萊德集團出售海外港口資產一事橫生波折,港澳辦及中聯辦轉載黨媒《大公報》文章,批評長和集團的交易出賣國家利益,可能導致中國船隻日後進出巴拿馬港口受美方制裁。長和股價應聲下跌,彭博其後報道指北京已要求商務部及市場監管部門研究賣產交易是否合法合規,令交易能否如期於4月初完成變得不明朗。 李嘉誠旗下集團出售海外港口惹北京震怒,據媒體報道是因為中國與美國正處於關稅貿易戰初期,戰況隨時升溫,華盛頓和北京都可能祭出各種制裁手段。長和控制的海外港口包括極具戰略價值的兩個巴拿馬港口,分別處於運河兩端,北京擔憂港口營運公司易手後會成為美國對付中國的利器。而交易公布前李家並沒有和北京打招呼,令北京無法及早介入,交易公布後特朗普公開宣稱勝利,指美國朝收回巴拿馬運河邁出一步。 《華爾街日報》指交易令北京陷入兩難,若默許交易通過恐有損習近平強人形象,若試圖破壞交易又怕觸怒特朗普,招惹強烈報復,所以指示黨媒公開聲討長和集團,並要求監管部門審查交易細節。 北京可行的方向 李嘉誠看來已預見賣港口一事北京會不同意,所以交易把所有中國境內的港口剔除,繼續由長和旗下公司控股運營,令中港監管部門難以動用監管境內商業活動或資產買賣的法規來干預。北京如果要破壞交易,就要動用強力手段,例如指示國安機構調查長和高層,使他們擔憂自己人身安全,令李嘉誠被迫退出交易。 但這樣做必然會觸怒特朗普,猶如把他已吃進嘴裡的肥肉搶走,白宮肯定會作出強烈報復,巴拿馬政府在美國巨大壓力下,可能提前收回批給長和的港口運營權,轉批給美國公司,屆時中國便會既輸面子又輸實利,而強迫李家取消交易也會令商界寒心,促使中港兩地民營企業加快走資海外,破壞北京借民企投資挽救中國經濟的計劃。 除了向李嘉誠施壓,北京另一個可以運用的手段,是直接與美資貝萊德集團談判,要求貝萊德讓出部分港口利益,例如讓中資碼頭公司參股或收購某些貨櫃港,讓北京有體面地下台階,也貫徹北京借助美國大企業接近白宮的策略,在關鍵時候發揮秘密游說作用。貝萊德過去在中國有不少投資,近年雖受美中經濟脫鈎衝擊,但並未完全撤出,是像特斯拉汽車那樣可游走於中美高層的大企業,或可在徵得雙方元首同意下作一定的利益協調,但前提是北京與華盛頓仍有合作空間,並非處於你死我活的鬥爭之中。因此,觀察長和與貝萊德的資產買賣交易往後如何發展,就像觀察美國逼中資出售TikTok媒體一樣,可以窺見美中兩國在公開的罵戰和關稅戰背後,是否有暗室操作的商業利益交易。...
本周黃金價格突破每安士3040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不過多年來,有關黃金市場的傳聞始終陰魂不散——有「陰謀論」指美國財政部聲稱持有的8,133公噸黃金,早已大幅縮水。這類說法,自1971年已廣為流傳。當年,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律師兼財務顧問貝特(Peter Beter)便聲稱,有可靠消息指,肯塔基州 的Fort Knox金庫內的黃金早已被搬空,並將此寫成暢銷書《The Conspiracy...
建築可以塑造人,但只有人可以塑造制度。若你身在國會建築,那你或者會問,是誰創立國會的呢? 答案卻是:沒有誰,自然而成而已。國會是英國國王及其政府日常政治需求自然發展的結果。我們當然也不會想像一開始就會是現代民主的模樣。 賢人會議 最開始只是賢人會議(Witan又稱 Witenagemot)的模式,那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格蘭的顧問會議,被認為是英國早期政治體制的一部分。這個機構在7世紀到11世紀間運作,直到1066年諾曼征服結束其歷史使命。 賢人會議的主要角色是協助國王處理重大事務,包括選擇和認可國王:當國王駕崩或王位爭奪時,賢人會議有權選擇新的國王。國王也與賢人會議一起商討法律和國家政策。賢人會議的成員主要由英格蘭的高層貴族、主教和重要領袖組成,用現在的講法,民主成份不高。 雖然賢人會議不是現代議會的直接前身,但它始終為後來的政治體制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它討論國家事務和諮詢國王的功能,與後來議會制度的諮詢和制衡角色有些相似。...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有年幼小孩的家庭,已經可以讓父母很忙碌。如果整個家庭還要在此時到一個新環境適應新生活,家庭崗位再改變,媽媽從能幹的職業女性到全職媽媽,種種元素加在一起,想起都頭痛。 小美跟丈夫及18個月大的女兒一起移民到英國。她在香港本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不錯,來到英國跟丈夫商量過後,決定做全職媽媽,照顧女兒及即將出生的兒子。以往在香港有工人姐姐幫忙,更有「四大長老」,所以女兒出生後,小美仍然有時間做facial,兩口子還可以出外行街睇戲,跟現在的生活完全不一樣。 「我覺得自己是寄生蟲」...
朋友時常笑問:「唔知你個腦記埋啲乜嘢。」意指我經常記得一些細枝末節。其中一個印象深刻,卻無關痛癢的片段,是 2006 年電視節目《殘酷一叮》,一名參賽者表演後,當時評判陳小春聽不懂對方的英語,需由另一評判黃子華代為翻譯。參賽者以英語表示自己從事協助新移民的工作,包括「mainland people」。 陳小春一聽英文,不明所以,頓時語塞,黃子華幫手傳譯:「社會服務啊,幫助好多移民啊。」豈料陳小春提高聲線反問:「英文唔好唔得㗎?你咁樣鄙視我?」黃子華淡然回應:「向你解釋即係鄙視你,問你攞貼士即係打劫你?」引來全場大笑。學識修養不在於英語水平,而是邏輯分析能力,高下立見。 或因底氣不足 在...
One day after CK Hutchison, controlled by...
本周出爐的一月份GDP數據顯示,英國經濟按月收縮,而四月開始,稅、水電煤、交通費、學費樣樣加,還未計貿易戰對經濟可能造成的間接影響。「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這源自英國詩人艾略特( T.S. Eliot)《荒原》的名句,套用在英國今年的經濟情況,猶為貼切。須維持75億英鎊財政空間今年的第一季已近尾聲,英倫銀行於2月6日第三度減息四分之一厘以提振經濟,石油、燃氣及航運價格回落及英鎊匯率反彈都對經濟有利好作用。不過,受到疲弱的工業(按月- 1.1%)及建築業(- 0.2%)影響,一月份GDP按月收縮了0.1%,預示第一季、甚至第二季的經濟增長都欠缺動力。而且,第二季又受到加稅及公用服務加價的雙重打擊,就業市場及消費信心會否每況愈下,就得看本月26日出爐的春季預算案。去年發布秋季預算案之際,英國還有近100億英鎊的財政空間,如今恐怕只餘一半;加上國防開支須在2027年或前達到GDP的2.5%(目前為2.3%),而英國的財赤又一再上升,必須在加稅與削減開支這兩難中抉擇。觀乎經濟勢頭疲態畢露,加稅只會雪上加霜,工黨政府不能開源,只好積極節流。假設財政空間還有50億英鎊,則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須起碼削減25億公共開支,以維持75億英鎊的財政空間,才能保住投資者的信心——畢竟2025/26財政年度還要發行3000億英鎊國債,如果市場對英國財政失去信心,發債成本飈升,情況只會更糟。最大的官僚機器這就不難解釋為何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會突然宣布解散英格蘭國民保健署(NHS...
若不是特朗普公開辱罵(前)盟友澤連斯基,相信很少人會記起前波蘭總統華里沙(Lech Wałęsa)。 他是波蘭第一個民選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第一次讓他進入國際新聞的是,華里沙在1980年代、波蘭還是共黨管治時,是團結工會主席,擁有千萬名會員。 其實波蘭國運悲苦,夾在強鄰之間,曾被瓜分國土百多年,歐洲地圖上波蘭的名字消失。其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得以復國建立第二共和。可惜1939年二戰爆發,波蘭先淪陷於德國納粹希魔。地下、流放在外的不少波蘭士兵都參與盟軍的游擊戰役,死傷慘重。但光復後仍未見光,頃刻已變成蘇聯鐵蹄下的共產政權。 早於1956年和1970年代,波蘭先後都試過因為被蘇聯「割韭菜」,食物短缺、工人被拖糧,觸發工人罷工和示威,共產鐮刀管治,運動一次又一次被壓下。但始終專制共產政權認受性低,不能改善人民生活,經濟差之餘,波蘭的天主教會一直成為人民的道德後盾。 格但斯克條約 今天,我們看到幾個人手執大權、利用政治宣傳可以衝擊國際原則、倒行逆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