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代屢有農民叛亂或稱為起義,遠的有大澤鄉起義,近的有太平天國。但已故余英時教授就指出,中國的農民起義都不以農民為主體。陳勝、吳廣是小軍官,洪秀全則是讀書人,我們的毛主席也是知識份子。但當然,農業社會總會很容易與農民聯上關係的,英國也不是自古以來工業發達,自然也有農民叛亂。 其中最著名的,是1381年的農民起義(Peasants' Revolt),也稱瓦特‧泰勒叛亂(Wat Tyler's Rebellion)或大起義(The Great...

  • 一家四口,來到從沒有踏足過的英國展開新生活。兩兄妹心情興奮,期待新的改變;爸爸Alex卻帶着非常不捨的心情離開,要道別的不只是朋友,還有80歲的老媽;至於媽媽Lily 則忙於安頓一家人的生活。帶著內疚離開到埗後不到三個月,Alex 便提出要返香港探望媽媽,因媽媽的腳患復發,需要有人照顧。Lily 的反應卻是:「你返去以後不用再回來。」就這樣,Alex 沒有回港,但情緒問題卻愈見嚴重。Lily 在面談時提到:「我丈夫好抑鬱,情況愈來愈嚴重,有時脾氣暴躁,兒子做錯少少事,也給他罵得狗血淋頭,家庭氣氛也被他破壞。如果他不想留低,可以隨時離開。」我跟Alex 見面,...

  • 看《4 拍 4 家族》,完場時,字幕升起,觀眾專心看工作人員名單,沒人離開,燈光忽然亮起,銀幕前方居然站著演員鼓手Rondi 小朋友,還有如何認真但樣子總有點喜感的 Banky。...

  • 多年來到過不少地方,見過很多不同文化和國籍的人,其中當然膚色不同,但如果將顏色取走,人類臉部喜怒哀樂的表情都是一樣,沒有分別。感謝這批在過去幾十年,我在印度、日本、大陸、香港、澳門、美國、意大利、法國和秘魯遇上的人,我們並不認識,在拍攝前我亦沒有詢問你們的許可,我們生命中匆匆碰過一次,相信今生也沒有機會再遇見,但你們因我拍攝而留下了永恆的回憶!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這陣子駕車下班,自動設定了追聽有關英國政府處理新冠疫情的獨立調查委員會聆訊。十一月尾到十二月頭,聆訊又成為置頂的新聞話題。原因不外乎前內閣要員,包括前首相約翰遜、前衛生大臣夏國賢 (Matt Hancock)以至首相辛偉誠都前後腳被傳召作供。政治podcast自然聚焦內閣高官當時的說話,是否輕視專家意見?例如辛偉誠在2020年8月為托經濟推出Eat Out Help Out計劃,鼓勵民眾外出用餐,但事前似乎未有徵詢醫療專家,被指造成疫情回升的原因之一。又例如一向言論惹火的約翰遜,抗疫期間曾說「長者始終都會死」這句話,他在聆訊中為此向病患家屬致歉,但又自辯希望人們能自由表達心中所想。有朋友覺得聆訊只突顯政客的無情和虛偽,沒完沒了,令人煩厭。熟悉的獨立調查我沒有在英經歷過新冠疫情,但常留意獨立調查委員會的消息,或許是曾是新聞人的敏感。又或許是舊香港也見證過政策失誤或大型事故後,「獨立調查」是常見的一步。不論是97前的蘭桂芳人踩人事故、98年赤蠟角機場啟用後的亂象,及2003年沙士疫情造成299條人命…… 委員會的設計,就是政府找來退休/建制外的法官作主席,獨立於政府,有權傳召包括主事官員及相關機構、stakeholders等作供,事後探討事故背後,究竟可以汲取甚麼教訓?結論可否給予政府及持分者改良制度、做了預防和諮詢的機制,避免犯上同樣的錯誤?可惜,新冠疫情在香港付上沉重的代價,但當局早早已否定Covid...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數則,在國際方面,以色列軍隊轟炸難民營和天主教堂,造成眾多無辜平民死傷,令許多原來的盟友改變立場,英國、德國、法國等都公開要求盡快停火;在中國和香港這邊,特首李家超上京述職,向領導人交代的治港成就,主要是成功改造香港的法律及政治體制,對經濟危機略而不提;壹傳媒東主黎智英被控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一案,吸引了大量國際媒體關注,儼然成為了國際社會衡量香港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標。以巴戰爭以色列恃著有美國大力支持,一直堅持要把哈馬斯徹底鏟除,無視狂轟濫炸造成大量平民死傷。但隨著西方社會輿論愈來愈不滿以色列,而多國領袖又面臨大選壓力,甚至教宗也公開譴責以軍襲擊修道院,美國對加沙戰事的立場也起了變化。例如,正在以色列訪問的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公開表示正與以色列商討怎樣採取「外科手術式」軍事行動,減少行動造成的破壞。此外,近日美國媒體報道,白宮正在向以色列施壓,要就軍事行動結束後怎樣管治加沙,拿出切實可行的政治方案,不能既撒手不管加沙,又否定讓巴勒斯坦人建國自治。還有,支持哈馬斯的胡塞武裝組織不斷空襲駛經紅海的運油船和貨船,導致運油船被迫改道,國際油價颷升,美國須積極串連盟友,合力派遣艦隊護航,以確保中東石油進出口海道暢通,這項艱巨的任務,令美國有更強的誘因向以色列施壓,提早結束加沙戰爭。西方改變對以色列的態度西方社會逐漸改變對以色列的態度,原因有好幾方面,其一是西方媒體每天報道加沙戰況,把以色列軍事行動造成的巨大破壞,以及由此引發的人道災難,不斷傳送到民眾眼裡,令民調和輿論都傾向同情巴人,形成逼以色列停火的政治壓力;其二是以國的軍事行動欠缺讓盟友信服的計劃,所謂鏟除哈馬斯只是口號,如何達致、何時達成,全都沒有答案,令軍事行動淪為不斷造成平民死傷的無底洞;其三是軍事行動結束後,怎樣管治加沙,令以色列國民與巴勒斯坦人和平共存?以色列拒絕考慮西方提出的允許巴人建國的方案,又拿不出合理可行的替代方案,令盟友無法向國民交代;其四是巴人死亡數字直線急升,哈馬斯政權公布數字已接近二萬,就算打一個六折,也是十倍於哈馬斯恐襲殺死的人數,報復恐襲到了這個程度,重視人權與國際法的國家再難以支持以軍報復下去。還有一點,以哈之戰轉移了國際視線,也削減了烏克蘭可以得到的援助,令反攻俄羅斯缺乏成果,戰事陷入膠著狀態,這形勢對已霸佔大量烏克蘭領土的俄國非常有利。歐盟礙於形勢,被迫提早啟動接納烏克蘭入歐盟的商談,希望阻遏俄國,歐盟領袖對以色列的不滿,背後有切膚之痛。李家超上京述職香港特首上京述職,有兩方面與過去不同,其一是中央領導人改變了接見的方式,從過去國家主席與國務院總理分別接見,改為聯合接見,反映中央收緊了對香港的政治控制後,認為再無必要花太多時間、以太高規格接見香港特首,聽取香港工作匯報。而且,中央政府的管治體制也起了根本變化,從昔日強調黨政分家,變成黨政一體,黨徹底指揮政,國務院喪失了決策自主權,變成執行黨中央決策的辦事機構。在這個新體制下,國家主席帶著國務院總理一起會見香港特首,突顯一切皆源自習近平親自領導和指示,在政治上就很容易理解了。其二,從李家超對外公布的述職內容來看,比較實質的只有兩點,一是宣稱區議會選舉「圓滿成功」,把愛國者治港原則落實到地區治理,二是承諾在明年內完成23條立法,強化國家安全法律系統,其他都是務虛式表態,空泛地說會著力提高治理水平、發揮好香港優勢,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沒有充分交代香港當前面對的嚴峻經濟考驗,例如公共財政長期入不敷支、資金與人才持續外流、股市樓市屢創新低、國際金融中心功能被新加坡蠶食,特區政府如何化解應對?也許特首在閉門會議上會談到這些實際問題,但在會後向傳媒交代述職要點的講話中看不到,這反映了特首上京述職著重的是向中央交政治帳,經濟與民生變成次要。黎智英案黎智英案剛開始審訊,估計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暫時不宜具體評論案情。但觀察香港政局的人會注意到,這宗審訊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重視,許多具影響力的國際媒體都作了大篇幅的報道,而報道內容並不局限於案件本身的特定情節,還包括案件突顯的香港法制轉變,例如被告人未被定罪已遭長期關柙、保䆁等候審訊的權利被剝奪、重大刑事案件卻不獲安排陪審團,只能由特定的國安法法官審理、申請海外執業的大律師來港辯護也被拒絕。這些有別於普通法慣例的安排,令黎智英案成為說明國安法怎樣改變香港法治傳統的經典案例。這些法治傳統的改變,近年不斷出現和積累,令香港原來享有的、有別於內地的法制優勢,正逐漸消失,國際媒體趁著黎智英案開審,來一次盤點總結,其客觀影響就是沉重打擊了香港的國際地位和形象,這次的損害是難以修補的。(圖 : Studio Incendo)▌[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 最近學了一個字,‘Dickensian diseases’(也即是‘Victorian disease’),中譯「狄更斯疾病」,包括白喉、傷寒、肺病和霍亂等維多利亞時代常見病症。有報導說這些疾病會重來英國,英國衞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則在政府網頁解說,這些病一直都在,只是我們透過醫療科技、衞生政策和市政發展去令它們不像過去那麼普遍而已。對,路易士老師說這麼多,都是想大家明白狄更斯簡直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同義詞。狄更斯是因在1837年出版了《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 隨台灣大選在即,陸續收到媒體詢問港人社群在台灣的投票取態。移民群體在目的地的政治參與向來都是重要的研究題目,不單在學術上有分析價值,也有很現實的社會和政治後果。香港人移民外地並取得完整的投票權後,將會如何投票?香港新移民首先,「移民的政治取向」這條題目,港人本身並不陌生,不過對象不是港人自己,而是從中國大陸而來的新移民。香港社會一直存有憂慮,認為這些新移民在政治上會「溝淡」香港,和香港的本土認同對沖。普遍來說,有意見認為移民通常都是對出發地有不滿才會離開,所以對目的地的期望往往會比較低,從而較少加入當地的反抗運動。加上中國大陸官方媒體本身對香港偏頗報道,讓很多人認定從中國大陸過來的人必然都對香港的民主運動有偏見。現實上,這些情況即使出現,也很難說有絕對影響。畢竟過去香港的民主以至本土運動當中,不缺在中國大陸出生的年輕人擔當領袖角色;反而那些一輩子在香港的政府官員,又不見得會事事以香港本地利益為先。例如過去還有競爭性選舉的年代,民主派新人盧德明在被稱為「新移民邨」的沙田水泉澳擊敗了建制派明星鄧家彪,也說明「移民支持建制」不是必然定律。他朝君體也相同環顧世界各地,移民社群的政治取向很視乎他們如何嵌入目的地的社會當中,有時會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例如從波多黎各遷到美國本土的移民,他們很多都處於社會低下層,比較關心社會福利政策,於是支持民主黨;加上共和黨中不乏散播種族歧視的政治領袖,更加深了移民社群對共和黨的猜疑。不過事情總會有例外:對於古巴裔的移民來說,他們為了逃避古巴的共產黨管治才跑到美國,共和黨一天到晚向他們說民主黨關心的社會福利政策就是「社會主義」,於是他們雖然和波多黎各移民一樣同樣來自加勒比海,但卻會倒向共和黨那一邊。把同樣的分析放在港人移民社群當中,就可以解釋不少有趣的現象。英國當地調查顯示,移英港人大多支持保守黨,支持工黨的只佔少數。BN(O)簽證計劃始於保守黨主政期間,於是不少港人把對政策的感激投到保守黨甚至是當時的首相約翰遜之上。對此,我接觸過的不少港人社群組織者都不以為然,認為約翰遜本身不是政策的推動者,只是剛好當時擔任首相;也不見得保守黨的支持者是英國國內最歡迎移民的一批選民。移民在當地的政治取態往往因為本身在來源地的經歷,因而加上一層浪漫化的濾色鏡,於是支持現實政策上對自己未必是最有利的政黨。相對於以前取笑新移民來港後「亂投票」,只能嘆一句他朝君體也相同。當然,民主社會人人都有一票,基於任何原因投票都是個人自由。不少移英港人向我解釋他們在當地的政治取態時,都異口同聲說候選人對移民社群的政策毫不重要,只要求他們在外交上對中國政府保持強硬,就這一條可抵千條萬條。把這個觀點放在台灣,就不難發現移台港人在投票箱前的尷尬。不少港人對民進黨政府下移民署處理港人移民的工作有強烈不滿,也很不高興過去有民進黨籍立委叫停放寬港人定居的政策。但你叫移台港人改投國民黨或者民眾黨?當對中立場成為最大前設,恐怕還是有點困難。有理有節的參與最後,要談投票取向,對不少目的地的移民來說還真的有點早。移英港人可以立即取得投票權,也有不少移台港人已成功定居並取得投票權;但對很多其他目的地的移民來說,就連永居權也未拿到,更別說一般只限公民享有的投票權。或者因為這個原因,不同移民社群之間的政治參與程度還是有一定差別。有時聽到一些移民社群的領導,總要說十句「感恩」的說話,才能說半句對當地政府的要求,總覺得身段未免放得太低;明明對於一些基本人權的訴求,從來就不應分是移民還是公民。但在英國,可能因為有投票權的關係,情況會略為好一點。有時聽到一些剛到埗的港人移民說要避免爭取權益,以維護港人社群在當地的形象。其實勇於參與當地社會事務,也可以是一種正面的形象;有理有節的參與,亦是在民主社會融合的一部分。▌[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 手機拍攝是革命性的改變。幾十年前拍攝需要知識和技術,但現在每人一手機,每天可拍攝無數影像,不用沖洗底片和打印,即時可看到剛拍攝的相片。每個人都是「攝相師」。其中具革命性之一的,是自拍照(selfie), 傳統攝相拍攝者在相機後面,自己本身不在前面,因此也不在相片中。但手機自拍照可以將拍攝者也放在拍攝對象中,拍攝者和被拍攝都可以在同一相片中。我這輯相也是自拍照,但不是以手機模式的,而是拍攝我面前的窗戶或鏡子,將我作為拍攝者反映在鏡頭內。相片中的我似在前面,也同時在後面。「我」是主,亦是客,主、客同時出現在相片內。這樣,便是一種鏡中像,和手機的自拍照便不一樣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