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達成默契,美方認同俄方主張,否定烏克蘭參與北約及取回所有被俄佔據領土、在沒有烏克蘭參與下安排美國國務卿與俄國外長自行談判烏克蘭停火事宜,並在談判前諮詢歐盟主要國家,日後是否願意派軍駐守烏克蘭。除英國表示願意出兵,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波蘭均有顧慮,令烏克蘭雪上加霜,前景坎坷,除注定喪失大面積國土,戰後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重建家園將極其困難,可能再度淪為俄羅斯附庸。 特朗普主動讓步 美國作為世上軍事最強大國家,且於過去三年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及資金,並聯同北約的歐洲盟國,派出情報及軍事策略專家,協助烏克蘭對抗入侵烏土的俄羅斯,當然有資格牽頭促使俄羅斯停火。外交接觸與談判是必經之途,而誰都知道談判結果必然涉及妥協,烏克蘭肯定要放棄部分被俄羅斯佔據的國土,但只要戰後烏克蘭的國土安全獲得北約盟國保障,使俄國不敢再次侵犯,烏克蘭便可專注恢復經濟重建國家,而美歐諸國亦可在烏克蘭重建及開發天然資源上獲益,這是最符合美歐聯盟及烏克蘭自身利益的結局。然而,特朗普選擇在與俄談判之前主動讓步,宣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切實際」,這一著令整個局面徹底改變,也令歐洲的安全格局面臨嚴峻考驗。 普京揮軍入侵烏克蘭有兩大戰略目標,一是取得烏國東南大片領土,建成連通克里米亞軍港的陸地走廊,鞏固俄國對西歐的前線軍事震攝,二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令美歐的北約軍事同盟勢力東擴至接近俄國首都,這兩大目標在西方人盡皆知,因普京曾多次宣之於口。 特朗普如果要迫俄羅斯讓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以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作為要脅,逼俄羅斯交還大部分烏國領土及承諾不再侵犯烏克蘭,換取美國讓步,暫不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國也承諾不在烏克蘭駐軍,除非俄國毀諾再侵烏國。這樣的外交談判結果是有可能的,因為俄國經濟已元氣大傷,軍隊也泥足深陷,只要獲得部分烏國領土及北約不派一兵一卒駐烏克蘭,已足以向國民交代。然而,特朗普選擇向俄羅斯作最大幅度讓步,而且是在外交談判展開前便主動讓步,難怪普京大喜過望,馬上安排俄羅斯外長前去沙地與美談判。 美國「封頂止蝕」 特朗普為何要送這份大禮給普京?美俄談判前夕,美國正式諮詢歐洲盟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要求歐盟主要國家回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日後會否派軍到烏克蘭協助維持和平,使停火協議持久生效。這份問卷清楚顯示,美國現政權絕對不會派軍隊去烏克蘭,參與維持停火協議,烏國領土安全是歐洲防務問題,要派軍協防只能由歐洲國家自行調派,美國不會因為北約成員身分而耗費資金協防烏克蘭。這就是美國當前的立場,所以特朗普可以毫不含糊地表態,他不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假如歐洲國家願意派軍去烏克蘭,他樂見其成,假如歐洲國家不肯派兵,那就只好讓烏克蘭自求多福。...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月10日周一簽署法令,於3月12日起向來自全球所有國家的鋼及鋁產品徵收25%關稅,藉此保護美國本土鋼鋁行業。此舉首先衝擊的是美國盟友,包括佔美國進口鋼鋁份額最高的國家如加拿大、墨西哥、歐盟、南韓、日本等,但由於這些國家近年大量進口產自中國的低價鋼鋁成品及半成品,故此美國的關稅行動將會隔山打牛,變相衝擊中國。 特朗普針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徵關稅早有前科,於2018年時便曾經這樣做,當年對入口鋼材加徵25%、入口鋁材則加徵10%。其後在盟國施壓游說下,對加、墨等盟友給予豁免,換取盟友限制輸美鋼鋁產品數額。這些貿易保護措施成功令美國本土鋼鋁價格上升,鋼鋁工廠獲投資翻新設備,開工不停就業不減,避過全球供應過剩價格下跌的衝擊,令美國中西部鋼鋁行業工人成為特朗普的忠實擁躉,在最近的總統大選中發揮重大作用。特朗普當選後投桃報李,向全球鋼鋁大徵關稅,是藉此彰顯保護美國本土鋼鋁行業的決心,特朗普幕僚在公布新措施時,不忘批評拜登執政期間名義上繼續加關稅,但對大量國家給予寛鬆豁免,令關稅保護罩形同虛設。 對中國的影響 新一輪鋼鋁關稅措施,與2018年那次還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對中國的影響。因為2020至2022年中國受疫情影響,實行嚴格封鎖邊境措施,引發地產基建等多個行業衰退,經濟陷入危機。中國鋼鋁行業積累了大量產能無法消化,遂大幅割價把鋼鋁成品與半成品出口全球,加拿大和墨西哥便進口了大批廉價中國鋼鋁成品,然後把本國較高成本的鋼鋁成品賣給美國;越南則大量進口中國鋼鋁半成品,加工後當成越南產的鋼鋁成品輸往美國,以致佔美國進口鋼鋁份額迅速超越日本。特朗普對外解釋新的鋼鋁關稅措施時,也特別指出措施是針對中國,並強調對盟國也照樣實施,變相推翻了之前美國給予諸盟友的豁免,《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分析說,特朗普鋼鋁關稅核心目標是中國。 特朗普這次針對鋼鋁品加徵關稅時,同時預告將會對全球所有對美國產品實施關稅的國家執行「對等關稅」。這個對等關稅措施具體如何實行尚未清晰,但其影響在鋼鋁關稅公布帶動下已立竿見影,就是引發金融市場惶恐不安,擔憂美國推行全面的一刀切關稅新政會嚴重影響國際貿易,導致美國進口商品及原材料漲價,刺激通脹惡化,美元匯價頓時受壓下挫;美國國債價格則受通脹惡化致利率上升的預測影響而上升。金融市場這個初步反應,被《金融時報》解讀為特朗普新政恐後欄失火,這個解讀若持續下去,進而成為金融市場主流觀點,將會對特朗普團隊構成巨大壓力,屆時美國白宮和國會可能被迫放寛關稅措施,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給親密盟友豁免,但維持對其他國家加徵關稅。 衝擊國際貿易制度 美國單方面推出的新關稅措施,除了衝擊盟友,劍指中國,也對國際貿易制度產生巨大衝擊,這是由於過去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主要靠多邊協議來維持秩序,具體而言是藉世界貿易組織的投訴及調解仲裁機制,和平有序地解決貿易磨擦。在不違背大型多邊協議的基礎上,國與國之間可簽訂雙邊協議,或小型的地區多邊貿易協議,雙互給予較優惠的貿易安排。至於單邊採取的貿易制裁措施,通常是經過調查,有證據指對方進行了不公平貿易,如過度補貼或割價傾銷,才會實施單邊制裁,而實施後也會透過雙邊談判或國際仲裁來化解爭端。...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特朗普宣布對中國製產品輸美加徵10%關稅,打響了美中關稅戰第一槍,而中國亦立即對美國能源商品加徵關稅作報復,但美中雙方都對外放話願意談判。其次,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異軍突起,以低成本製作出近似美國尖端人工智能產品效果,觸發相關美國公司股價大跌,美國政商界急謀對策,反映中美兩國在高新科技領域各出奇謀,爭霸戰打得如火如荼。 以加徵關稅作手段 特朗普回朝後,以加徵關稅作為脅迫外國對美讓步的主要手段,就算盟友也不放過。在宣布對華實施額外關稅前,便針對加拿大及墨西哥兩位近鄰威脅加關稅,兩國反應迅速,答允大增邊防經費,派駐額外人員,堵截偷渡客及芬太尼毒品:加拿大動用13億美元,將邊防人手增至接近1萬;墨西哥則派遣1萬士兵到墨美邊界。兩國元首先後與特朗普通話,並對外作出宣布,換取美國答應把加25%關稅行動押後30天,整件事顯示美國是以大增關稅為威迫手段,最終目標是透過外交談判實現協同封關策略,與鄰國聯手強化南北邊界,以遏止偷渡及販毒。加墨兩國肯出錢出人,美國在邊防上便不用大增開支。 美國與加拿大及墨西哥的關稅戰,暫時止於相互威脅階段,在實施前夕透過元首通話押後實施,轉變為以利益談判替代關稅制裁,這個模式是否適用於美中關稅戰?坊間認為適用的居多,金融市場的反應因此較為樂觀,尤其當《華爾街日報》報道北京已制訂談判計劃,特朗普亦同意短期內與習近平通話,外界普遍預期美中兩大國會迅速進入實務談判階段,大增關稅可能很短暫,實際影響不會太大。 美中關係本質不同 不過,這個樂觀預期忽略了一點,就是美中關係本質上與美加或美墨關係不同,加拿大和墨西哥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美國政界從不視加墨二國對美國有威脅。中國卻是實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國,並且銳意建立一套有別於美歐的行事模式,重塑國際政經秩序,美國政壇無分左右皆視中國為頭號競爭對手,威脅更甚於俄羅斯和伊朗,所以要在各個戰略領域(包括能源、通訊、宇航、生化、芯片等等)封堵遏制中國,保持美國領先優勢,關稅戰只是實現這個對華大戰略其中一項手段,就算美中透過談判暫時擱置相互大徵關稅,當新的矛盾湧現,另一波的關稅威脅就會捲土重來,特朗普以關稅作外交脅迫是沒有上限的,可以反複使用。 人工智能之戰...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相信是特朗普二度就任美國總統,發表就職演說後便簽署一系列行政法規、派軍隊駐守美國墨西哥邊境,嚴打非法偷渡,並試圖廢除憲法明文保護的在美出生即享美國公民身分的權利;他又廢除拜登政府的清潔能源政策,鼓勵開採石油及生產燃油汽車,並退出國際氣候公約;此外,他針對主要貿易伙伴威脅大增關稅,逼迫加拿大和墨西哥讓利,要求TikTok的母公司ByteDance出售最少一半TikTok股權,又要求巴拿馬交還運河。這一系列舉措,彰顯了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是以傳統保守主義為骨幹,以強權威迫為手段,以功利短視為特色。 嚴打非法移民 特朗普嚴厲打擊非法移民,平情而論,確實獲得大部分美國人支持,包括許多拉美移民,這是因為近年墨西哥邊境的偷渡問題極其猖獗,而且背後有販毒集團操控蛇頭謀利,甚至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公民,也懂得循墨西哥陸路非法入境美國,長期做地下黑工,等待大赦入籍。 美國人渴望終止這個混亂狀況,以合法移民配額取代非法偷渡,確實無可厚非。特朗普首度當選時欠缺經驗,提出在邊境建高牆阻非法偷渡,收效甚微成為笑柄。如今二度執政,封堵政策趨於周密,一邊派軍隊駐邊境威攝偷渡客,一邊煞停非法移民庇護申請,加快即捕即解,同時宣布境外販毒集團為恐怖組織,以各種反恐法令對付偷渡源頭,甚至試圖廢除出生即享公民權規定,此一舉措最終未必能獲最高法院認可,但至少可以製造短期混亂,阻遏藉非法入境產子舉家移民美國。 長遠而言,美國若要維持國力,必須匯聚世界一流人才,嚴限非法移民措施必須輔以適當的合法移民政策,才能去弊生利,若矯枉過正,變成閉關鎖國,則美國不再是民族大熔爐,不再是做夢者天堂,其創造力將日走下坡。 保守與新思潮 特朗普的限制非法移民舉措,雖然打著以合法取締非法的正義旗幟,但骨子裡也有著保護白人主導美國的意思,防止有色人種因生育較多而支配美國。這個暗含種族及宗教色彩的保守意識形態,在特朗普其他新政中表露無遺,最明顯的就是打擊跨性別自由,宣布美國今後只有男性和女性,即不承認雙性及跨性別,這個主張無疑會獲得較保守的、重視傳統的美國人支持,包括大部分天主教及基督教人士,但卻與現代自由思潮牴觸,也不符合大多數年青人的性別自主理念,可以視為一種世代之爭。...
(編按 : 截稿後據美國華盛頓郵報道,特朗普考慮動用總統的行政命令,緊急讓TikTok暫時免於被禁或出售,TikTok禁令或許仍有變數。)踏入2025年,比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都是關於中美兩國的。其一是美國國會決定禁止TikTok在美經營,TikTok母公司被迫考慮分拆賣盤,大批海外用戶湧去小紅書避難;另一則是美國敲定禁令,聯網車輛不可使用中國或俄羅斯組件,包括連網用的藍牙、蜂窩和衛星組件,此規定於2030年款車型開始實施,而中俄製自動駕駛軟件則自2027年起禁止。這兩則新聞顯示,隨著特朗普回朝,中美角力勢將升級,經濟、科技等領域正加速脫鈎。 特朗普團隊的世界觀 1月14日周二,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就特朗普提名海格塞斯(Pete Hegseth)出任國防部長舉行聽證會。海格塞斯指中國是美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全面、最嚴峻的挑戰,他若出任國防部長,將緊迫地加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勢力,遏制中共咄咄逼人的行為。他在書面證詞中表示,中國共產黨花了數十年時間,對軍事能力作長期戰略投資,目的就是在印太地區對抗美國,這些投資覆蓋空中力量、航母、潛艇、導彈、核武和太空動能武器,以及「不對稱」軍事能力等,希望藉此抵消美國的常規優勢。五角大樓因此必須加快努力,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態勢和作戰能力。 此外,他說中國、俄羅斯、伊朗和朝鮮最近在烏克蘭和其他地區採取的行動表明,他們正以合作方式削弱美國影響力及其與全球盟友的關係,這些國家通過技術轉讓和物資販賣來規避西方制裁,削弱制裁的影響,同時擴大他們的能力,並為軍事行動提供資金。其中任何一方挑起的軍事衝突,都可能被另一方利用,如果他們認為美軍被束縛住了,就會趁機發動侵略,而其戰略基本原則就是設法分化對手。...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即將再次就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宣稱,有意染指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並且不排除使用軍事力量或關稅手段。這項聲明顯示,特朗普將採取措施,實行其與幕僚過去一直主張的恢復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即不允許别的勢力介入美國後花園,威脅美國本土安全。此一擴張策略,恐怕會觸發全球各處運輸樞紐激烈爭奪戰。 特朗普早於2019年已向丹麥提出購買格陵蘭,惟遭丹麥拒絕。這個位處北極圈的全球最大島嶼,只有不足6萬人口,卻蘊藏豐富的稀土及石油資源,並且具有戰略價值,有助開發北極和威懾俄羅斯。至於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航運要塞巴拿馬運河,在1977年前由美國控制,其後交還巴拿馬政府。特朗普以中國公司(指李嘉誠旗下和黃集團)介入操控運河附近港口為理由,揚言要重新掌控運河。 政治衝突新熱點 格陵蘭與巴拿馬運河之爭,不單是美國與丹麥之間及美國與巴拿馬之間的爭執,更加是可觸動全球地緣政治衝突的新熱點。這是由於美國視中國及俄羅斯為最大威脅,將採取強硬措施打壓中俄聯盟,同時擴張美國經濟利益。俄羅斯自侵佔烏克蘭後元氣大傷,無力阻止北約勢力擴張,而歐盟諸國亦不敢與美國反臉,這便給了美國趁機吞併格陵蘭的機會。 丹麥雖然是宗主國,但軍事力量單薄,過去主要靠經濟援助拉攏人心,仍阻止不了格陵蘭本土呼籲反殖獨立的聲音,如今美國銳意擴張,若開出令格陵蘭島居民心動的條件,兼併格陵蘭並非難事,若實現此一意圖並嘗到政經甜頭,很可能推動美國走上對外擴張的不歸路。 至於巴拿馬運河之爭,要點不只運河的管理權歸屬,更重要的是啟動了美中兩國在南美洲的霸主爭奪戰。美國目前對墨西哥及中美洲與加勒比海諸國有強大控制,這些國家在經濟上高度依賴美國,只要美國動用關稅手段,這些國家便吃不消。但南美洲其他國家卻非如此,大部分南美國家其實更依賴中國,不單日用貨品來自中國、重要基建倚靠中國投資,就連國家急需的美元外匯,也需要藉著與中國人民幣交換的機制獲取。...
過去一周,比較矚目的新聞除了韓國空難,就是年終回顧與新年展望,此外還有幾則關於中國調控經濟的消息,顯示北京終於面對現實,著手保護民企,增加公務員薪酬以刺激國內消費,不再迷信減息和對外傾銷,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倘能貫徹始終,中國經濟有可能走出困境。 有三則中國經濟新聞值得留意: 第一則是減息成效不彰。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金融分析師徐然接受香港《信報》訪問時指出,中國經過多番減息後,似乎正朝著相反效果的路上發展,既令居民收入受損,又導致中國產能自然篩選優勝劣敗的過程減慢,不利消化風險,相信中國監管機構亦會逐漸考慮,減息是否有利於中國經濟復蘇。 第二則是《金融時報》的報道,2024年中國上市公司依法規披露的高層管理人員被拘留個案超過80宗,其中許多沒有明顯的違法事實,而且實施拘留的是遠處外省執法機構。這類「遠洋捕撈」敲詐企業來填補地方政府財赤的惡劣手法,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營運與投資,已引起北京高層重視,國務院總理李強表示會加強監管,審查地方政府濫用權力增收罰款行為。 第三則是彭博社的報道,引述中共內部消息人士說,決策者為了提振士氣以及推動消費,決定在全國範圍給公務員「大幅度」加薪,基本工資每月漲幅不少於500元人民幣,且加薪追溯至2014年7月,總體加薪幅度約為5%,各個級別人員具體增幅按工資高低有所不同,這次加薪還包括全國各地的教師、警察和公職人員。 自救表現 這三則中國經濟新聞個別來看並不突出,但連在一起看卻頗有意思,反映中國決策層對於挽救經濟的思路有了轉變,不再迷信減息、增加基建支出及催谷出口。過去這些手段能夠起到快速提振經濟的效果,如今因經濟格局出現根本變化,已經相繼失效(對此本欄過去做過好些分析,這裡不再重複),若要找到出路,就必須扭轉國進民退的勢頭,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積極鼓勵民眾消費,增加企業和百姓的安全感。...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數則,一是歐盟委員會正式就中國一些個人和實體協助俄羅斯侵佔烏克蘭作全面制裁,顯示歐盟在國家安全事務上向美國靠攏,不惜得罪北京;另一則是百度與吉利合營的電動車公司極越突然倒閉,令外界擔憂中國繼爛尾樓後會出現爛尾車浪潮,衝擊本已疲弱的經濟。此外,烏克蘭成功在莫斯科刺殺俄軍指揮化學武器的將領,也令本來陷於膠著狀態的俄烏戰況突趨緊張。 歐盟對中國新態度 據路透社報道,歐盟委員會於周一(12月16日)宣布,對向俄羅斯提供戰爭支持的中國個人和實體實施全面制裁,包括旅行禁令和資產凍結,並制裁52艘試圖繞過西方限制向俄羅斯運輸石油、武器和糧食的影子艦隊船隻。新的制裁清單增加了84名個人和實體,其中7名為中國個人和實體,其中包括四家向俄羅斯供應無人機部件和微電子元件的實體。路透社報道指,這是歐盟首次對中國實施全面制裁,報道引述一名歐盟外交官表示:「向中國發出全面制裁的信號非常重要。這表明我們對此事的嚴肅態度。」此前歐盟對涉及協助俄羅斯的中國個人和實體只實施出口管制,而非全面制裁。 歐盟過去在涉及中國的制裁上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盡量避免損害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此次祭出全面制裁手段,雖然針對的只是7名中國個人和實體,但已傳達了一種新的態度,反映歐盟國家因俄羅斯持續侵略烏克蘭,對一直與俄國保持親密關係的盟友(中國、伊朗及北韓),已視為對西方安全的重大威脅,歐盟多國領袖曾公開表示,若沒有中國在經濟上的支持,俄羅斯不可能延續戰況至今。 在國家安全考量下,歐盟預計會對中國涉敏感領域的物資和技術,實施更嚴格的出入口與投資限制,逐步向美國帶頭採取的措施靠攏,過去北京藉拉攏歐盟分化西方的策略,因援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而成效大減。 中國電動車企業淘汰潮 極越電動車突然中止營業一事,除了影響五千多名員工及以數以萬計的客戶,更可能觸發一輪激烈的電動車企業淘汰熱潮。這是因為過去數年北京大力鼓吹發展電動車,視為新質生產力代表產品之一,又有清潔能源的環保光環,並寄望國產中低價電動車可支配國際市場,與國產太陽能板相似,在中央及地方政府扶持下,大批電動車企業在極短時間內冒起,令中國內地的電動車市場迅速陷入割喉大戰。許多車企為了促銷存貨擴大市場份額,不惜降價至低於生產成本,財力稍遜或營銷成績欠佳的電動車企落入高危境地,隨時成為市場汰弱留強的犧牲品。...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統治了敍利亞50年的阿薩德家族政權倒台,總統流亡至莫斯科,打了13年內戰的叛軍只用了13天便攻佔首都推翻政權,然後宣布組建臨時政府,並向西方拋出橄欖枝。過去支持阿薩德政權的俄羅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成了大輸家,親阿薩德的中國也臉上無光,歐洲諸國則歡喜雀躍,期盼藉此終止難民潮。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則趁勢派軍進入敍利亞,意圖建立一道包圍戈蘭高地的無人區。 反西方聯盟聲勢驟降 敍利亞變天可謂牽一髮動全身,首當其衝的是俄羅斯。俄國在敍利亞有一個海軍基地和一個空軍機場,駐敍海軍介入中東牽制西方,機場則用作中轉站,方便俄國大型運輸機往返非洲,在中非建立親俄勢力奪取資源。如今阿薩德政權倒台,俄國艦隊已即時離開基地,但尚未遠去,似在等待莫斯科與新政權談判,但新政權已表示不希望有任何外國軍隊留在敍利亞境內,俄羅斯很可能會失去在地中海的軍事據點,令其對中東及非洲的影響力大幅減少,這是俄國侵佔烏克蘭導致國力衰落的後果。 除了俄羅斯,伊朗和黎巴嫩也大受衝擊。阿薩德政權過去13年與叛軍作戰,靠的是莫斯科供應武器和資金,而伊朗則操控黎巴嫩真主黨,派出黎巴嫩武裝部隊到敍利亞,協助被徵召入伍的敍利亞政府軍作戰。如今阿薩德政權倒台,而黎巴嫩真主黨又被以色列重創,等如斬斷了伊朗在這區域的左膀右臂,俄伊中朝等國組建的反西方聯盟聲勢驟降,令中東地區動盪多年的局勢出現轉機。目前雖未能斷言戰亂可否結束,湧歐難民潮可否終止,但敍利亞變天確實為地區和平帶來了一絲希望。 新政府尚待觀察 歐盟國家對敍利亞變天的反應,相當可圈可點:意大利最積極,即時恢復派外交官駐大馬士革,表明歡迎反政府軍組建的臨時政府;歐盟總部也暫停辦理滯境敍利亞人的難民申請,顯示其相信敍利亞人有望安全返回故土。 這個取態殊不容易,畢竟敍利亞反政府軍過去有伊斯蘭極端組織背景,該組織與阿蓋達關係密切,其首腦仍被西方懸紅通緝,如今反政府勢力上台,會否仿效阿薩德政權行獨裁統治?會否像塔利班接管阿富汗那樣,在國內推行伊斯蘭極端教派主張?敍利亞境內有大量世俗主義者和基督徒,還有原屬阿薩德一系的宗派族裔,對政權易主都忐忑不安。...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韓國總統尹錫悅於12月3日晚上突然宣布戒嚴,但在國會與民眾強烈反對下,數小時後宣布解除戒嚴令。事件導致執政黨分裂,翌晨總統轄下大批文官集體請辭,尹錫悅權位岌岌可危,韓國政局將有一番動盪。此外,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持續惡化,今年度的財赤修訂預測突破千億港元,較原來預測翻倍,連續三年財赤逾千億,陷入結構性財赤困境。 執政黨決裂 綜合各方報道,指事件成因是2022年尹錫悅上台以來,遭到在野黨主導的國會多數派留難,屢次否決執政黨預算案,並對內閣成員發動了22次彈劾動議。尹錫悅遂以反對黨「癱瘓國家核心功能,破壞憲政秩序」為由,試圖以戒嚴及軍管來清除「反國家勢力」,「使國家正常化」。 不過,尹錫悅這次政治賭博,即使在執政陣營內,也沒有獲得廣泛支持,在社會上更是遭到廣泛而強烈的反對。數千民眾深夜得悉戒嚴後,即時趕往國會大樓外示威,與軍警對峙;軍方雖試圖封鎖國會,但300名國會議員中有190名冒險闖入議會投票,一致要求解除戒嚴。按憲法規定,一旦國會投票通過解除戒嚴令,總統必須遵從。在多數國會議員闖會投票後,尹錫悅已失去法理基礎,而投票議員也包括執政黨議員,執政黨領袖更公開與尹錫悅決裂,表態反對戒嚴,而作為韓國軍事靠山的美國,也表示事前對戒嚴一無所知,要求韓國通過和平方式按法治解決爭端。 韓國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識 事後回看,尹錫悅圖謀藉戒嚴鞏固權力,計劃不夠周密,輸得一敗塗地,但其實勝敗只是一線之差。如果那190名議員未能第一時間闖入國會投票、如果封鎖國會、被示威民眾包圍的軍警捍然開槍鎮壓,局勢如何發展恐怕難以預料。也許尹錫悅的陰謀在國內和國際壓力下最終仍會失敗,但韓國政局又會再上演一次光州血腥鎮壓。 這次韓國民眾與國會議員聯手粉碎戒嚴,顯示了韓國這幾十年追求民主自由的努力沒有白費,民主法治意識已深入人心,即使軍警也不敢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