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 截稿後,特朗普宣布除了中國外,暫停對數十個國家徵收對等關稅90天,但將對中國徵收的關稅提高至125%。 ) 美國自4月9日起對中國商品徵收104% 進口關稅,而中國則對美國發動貿易戰表示「奉陪到底」,拋出連串反制措施,意味全球經濟體積最大的兩個國家正以猛烈招式全面交鋒。世界各地股市受震盪顯著下跌,不少經濟分析師指美中貿易戰若持續下去,兩國都難免經濟衰退,全球經濟也會受拖累。特朗普再度上台執政後,在二月和三月分別對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加徵10% 關稅,合共20%,然後在4月2日宣布對全球徵收最少10% 額外關稅時,針對中國及其他對美有巨額貿易盈餘的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徵收更高的關稅,以懲罰這些國家過去用各種手段限制美國商品,人為導致貿易不平衡。當日宣布的中國商品額外關稅是34%,使額外關稅累積增至54%,特朗普且放言若中國報復反制,他會把對華關稅再增加50%。中國不為所動,宣布將採取對等措施,向一系列美國進口中國商品加徵34%...

  •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時間4月2日下午宣布新關稅政策,所有出口商品到美國的國家都要支付最少10% 的關稅,而過去對美國有大額貿易盈餘的國家,則按美國單方面的評估須支付更高的關稅。例如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徵34%、歐盟徵20%、越南徵46%、台灣徵32%、柬埔寨徵49%。政策的目標是消除美國的貿易赤字,達致貿易平衡,鼓勵製造商在美國投資設廠生產。 過去美國相信自由貿易,也致力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鼓勵各國盡量減少以關稅、配額或其他規條阻礙自由貿易,其背後理念是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比政府更懂得分配資源。例如發展中國家的勞動人口擅長從事低技術的輕工業,生產衣食住行等日用商品,而西方發達國家則專攻高科技商品製造,這種生產分工通過自由貿易可達致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如今特朗普的關稅新政是徹底否定一貫的自由貿易理念,認為一個國家若對美國出口多而進口少,因此每年積累對美貿易盈餘,肯定是用了不公平手段打壓美國商品,侵犯美國利益,所以要按美國估算該國「榨取」美國程度,實施反制措施。例如美國估算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口設定各種關卡,包括操控貨幣和各種貿易限制,猶如向美國進口商品實施了67% 的關稅,美國本可以實施等額關稅作報復,但考慮到這對多國有嚴重影響,所以只徵一半的關稅,因此對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徵收關稅率為34%。對中國來說,美國對中國不久前加徵關稅20%,加上新的關稅疊加,累計總稅率飆升至54%,而這關稅同樣適用於香港。 神奇關稅列表 美國按內部估算他國無形關稅做了一個列表,其中數字怎樣計算出來,外界並不清楚。例如列表估計歐盟對美商品實施了39%...

  • 美國空襲也門的胡塞武裝分子據點後,雜誌《大西洋》The Atlantic披露白宮驚人醜聞,其總編輯被錯誤加進商業社媒Signal一個群組,組內成員包括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國防部長、副總統、白宮幕僚長、聯邦調查局長等美國安全事務最高級別官員,他們在群組上討論應否即時轟炸胡塞據點,群組一名成員出使俄羅斯時更繼續用這商業平台接收群組信息。 雜誌把整個空襲也門計劃的醞釀內情悉數暴露,參議院相關委員會對此窮追猛打,而白宮則極力淡化事件,指群組討論沒有披露官方機密。此「信號門」醜聞除暴露了美國決策層諸多弱點,也加深了美國和歐洲相互間的疑忌。 負責組建該Signal群組的是國家安全顧問華爾茲(Michael Waltz),他承認自己須對事件負責,事件並非助手失誤所致,但他也不明白為何雜誌總編會被錯誤加入了群組,他說自己手機上沒有那位總編的聯絡,不清楚錯誤如何發生,但群組成員發的信息並不包括列入官方機密的資料。綜合美國主流媒體對此事的報道及評論,事件暴露了美國頂層官員多個弱點,包括: 國安決策官員缺乏國安常識,違反國安基本守則 涉及國防的敏感事項,須經由官方機密通訊渠道發放與接收,這是國防及情報工作的常識。但特朗普委任的這批國家安全決策官員大多沒有相關經驗,安全意識薄弱,居然貪圖方便,使用商業社交平台來討論軍方空襲計劃,十多名參與官員居然無人提出異議,實在匪夷所思。...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長和集團向美資貝萊德集團出售海外港口資產一事橫生波折,港澳辦及中聯辦轉載黨媒《大公報》文章,批評長和集團的交易出賣國家利益,可能導致中國船隻日後進出巴拿馬港口受美方制裁。長和股價應聲下跌,彭博其後報道指北京已要求商務部及市場監管部門研究賣產交易是否合法合規,令交易能否如期於4月初完成變得不明朗。 李嘉誠旗下集團出售海外港口惹北京震怒,據媒體報道是因為中國與美國正處於關稅貿易戰初期,戰況隨時升溫,華盛頓和北京都可能祭出各種制裁手段。長和控制的海外港口包括極具戰略價值的兩個巴拿馬港口,分別處於運河兩端,北京擔憂港口營運公司易手後會成為美國對付中國的利器。而交易公布前李家並沒有和北京打招呼,令北京無法及早介入,交易公布後特朗普公開宣稱勝利,指美國朝收回巴拿馬運河邁出一步。 《華爾街日報》指交易令北京陷入兩難,若默許交易通過恐有損習近平強人形象,若試圖破壞交易又怕觸怒特朗普,招惹強烈報復,所以指示黨媒公開聲討長和集團,並要求監管部門審查交易細節。 北京可行的方向 李嘉誠看來已預見賣港口一事北京會不同意,所以交易把所有中國境內的港口剔除,繼續由長和旗下公司控股運營,令中港監管部門難以動用監管境內商業活動或資產買賣的法規來干預。北京如果要破壞交易,就要動用強力手段,例如指示國安機構調查長和高層,使他們擔憂自己人身安全,令李嘉誠被迫退出交易。 但這樣做必然會觸怒特朗普,猶如把他已吃進嘴裡的肥肉搶走,白宮肯定會作出強烈報復,巴拿馬政府在美國巨大壓力下,可能提前收回批給長和的港口運營權,轉批給美國公司,屆時中國便會既輸面子又輸實利,而強迫李家取消交易也會令商界寒心,促使中港兩地民營企業加快走資海外,破壞北京借民企投資挽救中國經濟的計劃。 除了向李嘉誠施壓,北京另一個可以運用的手段,是直接與美資貝萊德集團談判,要求貝萊德讓出部分港口利益,例如讓中資碼頭公司參股或收購某些貨櫃港,讓北京有體面地下台階,也貫徹北京借助美國大企業接近白宮的策略,在關鍵時候發揮秘密游說作用。貝萊德過去在中國有不少投資,近年雖受美中經濟脫鈎衝擊,但並未完全撤出,是像特斯拉汽車那樣可游走於中美高層的大企業,或可在徵得雙方元首同意下作一定的利益協調,但前提是北京與華盛頓仍有合作空間,並非處於你死我活的鬥爭之中。因此,觀察長和與貝萊德的資產買賣交易往後如何發展,就像觀察美國逼中資出售TikTok媒體一樣,可以窺見美中兩國在公開的罵戰和關稅戰背後,是否有暗室操作的商業利益交易。...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上周二正式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大幅加徴關稅,三國也針對美國進出口作出報復。特朗普新關稅政策觸發的貿易戰正式開鑼,但白宮在新關稅措施實施後立即兩度轉軚,先是上周三與汽車業巨頭碰面後宣布予汽車業一個月暫時豁免,然後在周四再宣布凡符合美墨加自由貿易協議的進口商品押後一個月才實施,顯示新關稅措施未經深思熟慮便出台,碰了釘子被迫讓步,予人進退失據的印象。而加拿大的連串反擊,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如何強硬應對美國霸凌。 美加過招 加拿大國民對特朗普向加國商品加徵25%關稅一事,無論政見屬左、中、右立場,均強烈反對,認為是橫蠻無理的霸凌行為,目的是要逼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這是特朗普多次宣之於口的要求,他還一再稱呼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為「州長」,刻意貶低加國元首,令加拿大人非常氣憤。 而美國政府對加徵關稅給的官方理由,是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都沒有盡力阻止芬太尼毒品流入美國,但2024年美國檢獲非法入境毒品的數據顯示,98%來自南面與墨西哥接壤邊境,來自北面接壤加拿大邊境的僅0.2%,其餘來自海上運輸。加國已承諾大幅增加邊境保安人手及資金,與美國協力堵截毒品流入,白宮仍一意孤行對加國徵收懲罰性關稅,顯示真正原因並非阻截芬太尼,而是要威迫加拿大對美國俯首稱臣。 此事激起加拿大人的愛國情緒,紛紛杯葛美國,許多商舖主動下架美國產品如加州葡萄酒、肯塔基波本威士忌、可口可樂等。安大略省長福特本周一宣布對安省輸往美國的能源加徵25%關稅,估計影響美國150萬住戶,特朗普極其憤怒,周二即表示已指示商務部對加國輸美鋁及鋼材關稅倍增至50%,其後安省同意暫緩能源徵費,特朗普也轉軚,同意暫緩倍增鋁鋼關稅,雙方將進入談判室繼續角力。 加國的反擊...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上周五鬧翻,在傳媒鏡頭前吵架,澤連斯基被迫提早離開華盛頓,未能如期簽署美烏礦藏開採協議。他隨即去了英國,出席歐洲多國為他而設的峰會,英法兩國牽頭起草烏克蘭達致和平方案,爭取美國認同。而美國則於周一表示暫停對烏克蘭軍事援助,向澤連斯基施壓,澤連斯基也放軟口風,指礦藏協議隨時可以簽署生效,但仍須尋求安全保證,應對日後俄羅斯違反停火安排。他還寫信給特朗普,讓他發表國會演說時誇口俄烏和談即將成功。 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爭執,可以分兩方面來解讀,其一是對俄烏停火安排有實質分歧:澤連斯基認為美國及其北約盟友需要作出某種維護烏克蘭安全的保證,才能阻止俄羅斯日後再度侵犯烏克蘭,否則烏克蘭無法在安穩環境中重建國家,礦藏開採企業也難以安心操作,所以美烏礦藏協議需要加上安全保證;特朗普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只要美國出面,與俄羅斯談妥停火協議,烏克蘭就可以恢復和平,美國不會承諾若烏受侵犯便對俄動武,這會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烏克蘭的要求是想在對抗俄國上取得上風,但實際上烏克蘭已無牌可打。 第二點是態度上的分歧:特朗普和副總統萬斯一方人馬認為,澤連斯基不尊重美方,來到白宮作客也不穿西裝,講話咄咄逼人,態度傲慢;澤連斯基一方人馬則認為,美國不體諒烏克蘭仍處於戰爭狀態,蔑視烏方提出的正當要求,他唯有據理力爭。從事後全球各大媒體報道雙方爭吵的內容來看,美烏對停火安排的實質分歧著墨較少,反而特澤吵架的細節很多,繪影繪聲,令世界各地的人對這兩位國家元首的作風印象深刻。若從歐美主流媒體的報道及評論來看,特朗普這次表現「霸道」,在西方世界較為失分,受到不少批評,澤連斯基在本國和歐洲則聲望大漲。 歐洲盟友處處游說美國考慮 美烏兩國領袖不歡而散,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影響甚大,首先是令烏克蘭恢復和平變得更加困難。客觀而言,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相當重要,尤其是先進的防空系統、反導彈裝置、情報監測等,就算歐盟能提供常規武器和資金,仍無法完全取代美國這些軍事援助。若美國停止援助,烏克蘭可能過幾個月後便捱不下去,最壞結果是被迫向普京投降,屆時普京肯定會逼澤連斯基下台,以親俄傀儡政府替代,整個烏克蘭將淪為俄國附庸。 不過,《金融時報》一位專欄作者到訪烏克蘭後,指當地軍政界有不同看法,認為過去一年俄烏戰爭變成完全由無人機主導,俄軍的傷亡九成以上源於無人機襲擊,由於烏克蘭已能自主生產大量無人機,只要有空中通訊系統及地面情報,俄羅斯一切大型軍事行動都會遇襲受阻,只能和烏軍作游擊巷戰,烏克蘭固然無法打赢,但可以持續滋擾削弱俄軍,俄羅斯難以全盤控制佔領土地,戰爭有可能持續多幾年。 無論是再打幾個月或幾年,烏克蘭若失去美國支持,戰爭形勢將非常惡劣,這是歐洲國家普遍的看法,因此當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吵架後,英法兩國雖牽頭補救,安排歐洲多國共商援烏大計,仍處處為美國重新介入做準備,指會制訂詳細的停火安排建議,供美國考慮。...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與烏克蘭就礦藏及能源開採達成協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預計將於周五飛往美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見面及簽約,事件突顯了美國的「交易式外交政策」(指外交主要為了促成交益獲利),有別於過去為了維護地區安全或援助有需要國家制訂外交方針。而美國就烏克蘭問題日前在聯合國決議投票上離棄歐洲盟友,改為與俄羅斯同一立場,也令美國與歐洲的分裂公開化。此外,香港特區公布了新的財政預算案,預計未來三個年度合共削減公共開支7%,顯示香港未來三年將要過緊日子。 美國外交政策重大改變 英美兩地主流媒體都以顯要篇幅報道了美烏達礦產協議的消息,而特朗普也公開表示,歡迎澤連斯基到訪美國;烏克蘭一方官員則表示,預計澤連斯基可於本周五去美國,待簽署礦產協議後,再與美方商討烏克蘭未來大局。《金融時報》和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均指出,在談判礦產協議中,美方初時提出烏克蘭要以礦物及能源收益償還美方過去對烏克蘭的支持,金額達5000億美元,此建議遭烏克蘭拒絕後,特朗普便公開指澤連斯基是獨裁者。報道指美方後來放棄了索償5000億美元要求,也接納烏方建議,日後新開採的稀有金屬、石油、天然氣等礦藏的收益,半數注入一個基金,用於烏克蘭發展建設,美方於該基金的權益及基金營運方式則尚待公布。協議消息曝光後,特朗普於周二公開說,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約3000億至3500億美元的援助,「我們希望取回這筆錢」,作為達成協議的回報,烏克蘭將獲得「繼續戰鬥的權利」。 特朗普快速變臉,從索利遭拒指責對手獨裁,到協議達成便稱讚烏方勇敢可繼續戰鬥,予外界的印象是一切只為了利益,沒有利益以外的原則立場。美國日前在聯合國就烏克蘭問題的決議案投票取態,進一步鞏固了這印象。美國首次與俄羅斯立場一致,對烏克蘭指責俄羅斯侵略的一貫主張投下反對票,背離過去三年俄烏戰事期間與歐洲盟友共同進退,較向來親俄的中國投下棄權票更加支持俄羅斯,令美國盟友震驚失望。 《華爾街日報》批評說這是悲哀的一天,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公開提醒特朗普,不要向外傳達錯誤信息。歐盟多國領導人則以親身到訪烏克蘭及與澤連斯基合照,來表達歐盟堅定支持烏克蘭,抗議美國偏離盟友立場,歐洲主流媒體多批評特朗普,指他才是獨裁者。這連串的新聞顯示,美國的外交政策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各大國之間的關係及全球安全格局恐怕將因此改變。 吞併加拿大 繼格陵蘭、巴拿馬運河和烏克蘭礦藏後,美國最新的㩴取目標是加拿大。《金融時報》周二報道說,白宮正尋求把加拿大踢出五眼情報聯盟(美、加、英、澳、紐),提此建議的是總統近身顧問Peter...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達成默契,美方認同俄方主張,否定烏克蘭參與北約及取回所有被俄佔據領土、在沒有烏克蘭參與下安排美國國務卿與俄國外長自行談判烏克蘭停火事宜,並在談判前諮詢歐盟主要國家,日後是否願意派軍駐守烏克蘭。除英國表示願意出兵,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波蘭均有顧慮,令烏克蘭雪上加霜,前景坎坷,除注定喪失大面積國土,戰後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重建家園將極其困難,可能再度淪為俄羅斯附庸。 特朗普主動讓步 美國作為世上軍事最強大國家,且於過去三年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及資金,並聯同北約的歐洲盟國,派出情報及軍事策略專家,協助烏克蘭對抗入侵烏土的俄羅斯,當然有資格牽頭促使俄羅斯停火。外交接觸與談判是必經之途,而誰都知道談判結果必然涉及妥協,烏克蘭肯定要放棄部分被俄羅斯佔據的國土,但只要戰後烏克蘭的國土安全獲得北約盟國保障,使俄國不敢再次侵犯,烏克蘭便可專注恢復經濟重建國家,而美歐諸國亦可在烏克蘭重建及開發天然資源上獲益,這是最符合美歐聯盟及烏克蘭自身利益的結局。然而,特朗普選擇在與俄談判之前主動讓步,宣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切實際」,這一著令整個局面徹底改變,也令歐洲的安全格局面臨嚴峻考驗。 普京揮軍入侵烏克蘭有兩大戰略目標,一是取得烏國東南大片領土,建成連通克里米亞軍港的陸地走廊,鞏固俄國對西歐的前線軍事震攝,二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令美歐的北約軍事同盟勢力東擴至接近俄國首都,這兩大目標在西方人盡皆知,因普京曾多次宣之於口。 特朗普如果要迫俄羅斯讓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以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作為要脅,逼俄羅斯交還大部分烏國領土及承諾不再侵犯烏克蘭,換取美國讓步,暫不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國也承諾不在烏克蘭駐軍,除非俄國毀諾再侵烏國。這樣的外交談判結果是有可能的,因為俄國經濟已元氣大傷,軍隊也泥足深陷,只要獲得部分烏國領土及北約不派一兵一卒駐烏克蘭,已足以向國民交代。然而,特朗普選擇向俄羅斯作最大幅度讓步,而且是在外交談判展開前便主動讓步,難怪普京大喜過望,馬上安排俄羅斯外長前去沙地與美談判。 美國「封頂止蝕」 特朗普為何要送這份大禮給普京?美俄談判前夕,美國正式諮詢歐洲盟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要求歐盟主要國家回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日後會否派軍到烏克蘭協助維持和平,使停火協議持久生效。這份問卷清楚顯示,美國現政權絕對不會派軍隊去烏克蘭,參與維持停火協議,烏國領土安全是歐洲防務問題,要派軍協防只能由歐洲國家自行調派,美國不會因為北約成員身分而耗費資金協防烏克蘭。這就是美國當前的立場,所以特朗普可以毫不含糊地表態,他不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假如歐洲國家願意派軍去烏克蘭,他樂見其成,假如歐洲國家不肯派兵,那就只好讓烏克蘭自求多福。...

  •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月10日周一簽署法令,於3月12日起向來自全球所有國家的鋼及鋁產品徵收25%關稅,藉此保護美國本土鋼鋁行業。此舉首先衝擊的是美國盟友,包括佔美國進口鋼鋁份額最高的國家如加拿大、墨西哥、歐盟、南韓、日本等,但由於這些國家近年大量進口產自中國的低價鋼鋁成品及半成品,故此美國的關稅行動將會隔山打牛,變相衝擊中國。 特朗普針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徵關稅早有前科,於2018年時便曾經這樣做,當年對入口鋼材加徵25%、入口鋁材則加徵10%。其後在盟國施壓游說下,對加、墨等盟友給予豁免,換取盟友限制輸美鋼鋁產品數額。這些貿易保護措施成功令美國本土鋼鋁價格上升,鋼鋁工廠獲投資翻新設備,開工不停就業不減,避過全球供應過剩價格下跌的衝擊,令美國中西部鋼鋁行業工人成為特朗普的忠實擁躉,在最近的總統大選中發揮重大作用。特朗普當選後投桃報李,向全球鋼鋁大徵關稅,是藉此彰顯保護美國本土鋼鋁行業的決心,特朗普幕僚在公布新措施時,不忘批評拜登執政期間名義上繼續加關稅,但對大量國家給予寛鬆豁免,令關稅保護罩形同虛設。 對中國的影響 新一輪鋼鋁關稅措施,與2018年那次還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對中國的影響。因為2020至2022年中國受疫情影響,實行嚴格封鎖邊境措施,引發地產基建等多個行業衰退,經濟陷入危機。中國鋼鋁行業積累了大量產能無法消化,遂大幅割價把鋼鋁成品與半成品出口全球,加拿大和墨西哥便進口了大批廉價中國鋼鋁成品,然後把本國較高成本的鋼鋁成品賣給美國;越南則大量進口中國鋼鋁半成品,加工後當成越南產的鋼鋁成品輸往美國,以致佔美國進口鋼鋁份額迅速超越日本。特朗普對外解釋新的鋼鋁關稅措施時,也特別指出措施是針對中國,並強調對盟國也照樣實施,變相推翻了之前美國給予諸盟友的豁免,《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分析說,特朗普鋼鋁關稅核心目標是中國。 特朗普這次針對鋼鋁品加徵關稅時,同時預告將會對全球所有對美國產品實施關稅的國家執行「對等關稅」。這個對等關稅措施具體如何實行尚未清晰,但其影響在鋼鋁關稅公布帶動下已立竿見影,就是引發金融市場惶恐不安,擔憂美國推行全面的一刀切關稅新政會嚴重影響國際貿易,導致美國進口商品及原材料漲價,刺激通脹惡化,美元匯價頓時受壓下挫;美國國債價格則受通脹惡化致利率上升的預測影響而上升。金融市場這個初步反應,被《金融時報》解讀為特朗普新政恐後欄失火,這個解讀若持續下去,進而成為金融市場主流觀點,將會對特朗普團隊構成巨大壓力,屆時美國白宮和國會可能被迫放寛關稅措施,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給親密盟友豁免,但維持對其他國家加徵關稅。 衝擊國際貿易制度 美國單方面推出的新關稅措施,除了衝擊盟友,劍指中國,也對國際貿易制度產生巨大衝擊,這是由於過去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主要靠多邊協議來維持秩序,具體而言是藉世界貿易組織的投訴及調解仲裁機制,和平有序地解決貿易磨擦。在不違背大型多邊協議的基礎上,國與國之間可簽訂雙邊協議,或小型的地區多邊貿易協議,雙互給予較優惠的貿易安排。至於單邊採取的貿易制裁措施,通常是經過調查,有證據指對方進行了不公平貿易,如過度補貼或割價傾銷,才會實施單邊制裁,而實施後也會透過雙邊談判或國際仲裁來化解爭端。...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特朗普宣布對中國製產品輸美加徵10%關稅,打響了美中關稅戰第一槍,而中國亦立即對美國能源商品加徵關稅作報復,但美中雙方都對外放話願意談判。其次,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異軍突起,以低成本製作出近似美國尖端人工智能產品效果,觸發相關美國公司股價大跌,美國政商界急謀對策,反映中美兩國在高新科技領域各出奇謀,爭霸戰打得如火如荼。 以加徵關稅作手段 特朗普回朝後,以加徵關稅作為脅迫外國對美讓步的主要手段,就算盟友也不放過。在宣布對華實施額外關稅前,便針對加拿大及墨西哥兩位近鄰威脅加關稅,兩國反應迅速,答允大增邊防經費,派駐額外人員,堵截偷渡客及芬太尼毒品:加拿大動用13億美元,將邊防人手增至接近1萬;墨西哥則派遣1萬士兵到墨美邊界。兩國元首先後與特朗普通話,並對外作出宣布,換取美國答應把加25%關稅行動押後30天,整件事顯示美國是以大增關稅為威迫手段,最終目標是透過外交談判實現協同封關策略,與鄰國聯手強化南北邊界,以遏止偷渡及販毒。加墨兩國肯出錢出人,美國在邊防上便不用大增開支。 美國與加拿大及墨西哥的關稅戰,暫時止於相互威脅階段,在實施前夕透過元首通話押後實施,轉變為以利益談判替代關稅制裁,這個模式是否適用於美中關稅戰?坊間認為適用的居多,金融市場的反應因此較為樂觀,尤其當《華爾街日報》報道北京已制訂談判計劃,特朗普亦同意短期內與習近平通話,外界普遍預期美中兩大國會迅速進入實務談判階段,大增關稅可能很短暫,實際影響不會太大。 美中關係本質不同 不過,這個樂觀預期忽略了一點,就是美中關係本質上與美加或美墨關係不同,加拿大和墨西哥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美國政界從不視加墨二國對美國有威脅。中國卻是實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國,並且銳意建立一套有別於美歐的行事模式,重塑國際政經秩序,美國政壇無分左右皆視中國為頭號競爭對手,威脅更甚於俄羅斯和伊朗,所以要在各個戰略領域(包括能源、通訊、宇航、生化、芯片等等)封堵遏制中國,保持美國領先優勢,關稅戰只是實現這個對華大戰略其中一項手段,就算美中透過談判暫時擱置相互大徵關稅,當新的矛盾湧現,另一波的關稅威脅就會捲土重來,特朗普以關稅作外交脅迫是沒有上限的,可以反複使用。 人工智能之戰...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