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件事,我不尷尬,只是替他們極度尷尬。話說有一本書,名為《教養》,作者是史汪尼茲(1940 - 2004),德國文學家,該書講述歷史、文學、藝術、音樂、哲學與風俗,介紹現代人應當如何成為有教養的人,中譯本共有 602 頁,這個厚度很重要。因為,香港的監獄,每月只可以入六本書刊給牆內人士,由於只有六本名額,不少人也傾向選擇厚重書籍,甚至不厚不入。《教養》一書夠厚,寫信介紹給牆內朋友,確定對方感興趣,便在探訪時入書。入書過程是這樣:先在探訪等候室交書,職員初步檢查沒有明顯問題(例如不能入硬皮書),親友簽字確認即可。把書交給牆內人士前,懲教職員會再作審核,查看有否其他問題,例如敏感內容。我在兩星期前入書,兩星期後再去探訪同一朋友,朋友卻說:「你上次入畀我本書,懲教話唔入得,話裡面有裸露喎。」探訪時間飛快就完結,朋友再次提醒我記得問職員取回書籍。到櫃台取回《教養》,在第 325 頁貼有一大張黃色便利貼,上面寫著:「裸露!退!」(注意有兩個感嘆號!!)各位讀者一定很想知道,第...
中大校長段崇智在 2023 年開學致辭論及 AI 影響,稱之為「前所未見顛覆時代」、「任何人皆可塑造未來生活」,勸勉新生「勿輕視新科技對勞工市場的衝擊」,「專注發展人類獨有特質」,「包括創意思維、明辨思考、團體合作及情緒管理等能力」。 這份演辭,讀起來淡而無味,看似大道理,實質了無新意。試以相同觀點探討素肉、政局或量子電腦,也屬百搭。對比聽前及聽後的知識增長,幾近為零。...
朋友以為我很有紀律,大概見我定期出文寫作,其實不然。我與大多數人一樣,都是很易沉迷上網、手機,陋習頗多。若論優處,大概只是意識到習慣養成之難處,較願承認不由自主之存在,是以勤覽群書,探究習慣如何形成。 這幾年讀過與習慣相關的書籍,包括《The Power of Habit》、《Atomic Habits》、《Tiny...
有次跟朋友談起「自救」(self help)題材書籍,朋友雖覺有用,然坊間類似書刊太多,花多眼亂,題材大同小異,反而選擇困難。回想起來我讀此類書籍頗多,諸如閱讀方法、學習之道、改善拖延、增進意志、建立習慣之論等。 主題雖然相近,換湯不換藥,為何我會反覆去讀?實則本未深思,只覺章節篇幅都短,個多小時讀完,時而當作休閒讀物,純粹當作較益智的消遣讀物而已。然而朋友一問,我再深思,又覺雖無甚新意,卻也有其作用。 先說一個真實例子,有次我看一本書,讀速超快,半小時就讀完,每頁飛快揭過,卻又感覺記得大多內容。為甚麼呢?因為那本書正好就是談論快速閱讀(speed reading),一邊讀著講授快速閱讀方法的書籍,一邊潛移默化,自然讀得更快。 同理,若覺精神不振,人生頹廢,除了讀些激勵心靈的雞湯外,大概也可讀些自救系列。如覺生產力低,就讀生產力提升之書;覺意志力不足,就讀意志訓練之書;若覺得陋習改不心掉,就讀習慣建立之題材。 內容確是千篇一律,但讀之不為新知,而是自我提醒,隱性誘導,也算是自我催眠,效果還是很明顯。像看佛經或其他宗教書籍,每天讀一點,自然明心見性,心平氣和。讀完與斷食相關的書籍,已覺飽肚。對了,有一本很著名的戒煙書,是...
寫文章提及太多資訊安全,總會聽到有人說:「如果你沒有甚麼好隱瞞的,就沒有甚麼好害怕的?」每次聽到這種提問,我就會給對方下一戰書,看看他是否容許我檢查他的手機,又或詢問他任何性質的問題,甚至涉及個人私密私隱。對方仔細想想,就不敢堅持。平心不作虧心事,確實沒有甚麼見不得光,但問題是,我為甚麼要告訴他人?銀行沒有見不得光的錢,不代表要把結餘公諸於世;相簿裡沒有色情照片,不代表要把家庭照片給任何人檢閱。道理實在很顯淺,如果有人堅持 nothing to hide, nothing to fear,就叫他先。有時只想為某一個...
早前讀區家麟「早晨文」,提及我們從小就接收錯誤觀念,以為「落雨是壞天氣」,深有同感,想起中學時代的一段往事。多年前一場雷雨至今難忘,留下卻只有美好回憶。 大概是中四暑假,與同學相約同遊水上樂園,中學年代慣常早起,未及七點,大伙已到樂園門口,急切盼望開門狗衝入園的一刻。出發前沒留意天氣報告,集合後才見烏雲蓋頂,更響起雷暴警告。職員稱須待警告解除才可開門,若然十時仍有雷暴,則會全日關閉。 我等固然失望,唯有默然等候。未出發者大概會取消行程,改留安全之地,然而我們既已身在風雨,惟有原地等候,期望雷雨終結。過不多久,陣雨依舊,但雷暴警告取消,樂園開啟。同學歡聲齊奔入內,四下無人,幾近獨享全區。平日人龍長過滑梯,那天無論是「五彩天梯」抑或 ABCDE 「水上滑梯」,皆成我等專享遊樂場。 當年樂園全是室外遊樂設施,雨勢或猛或微,然而我等早已沾濕,玩起來也毫不介意,無論雨怎麼打,隨雨逍遙,樂在其中。 多年後回望,留在回憶中,只剩下那刻的興奮、暢快、淋漓,還有自由。...
收看節目 薯伯伯今次想跟你講一個蘇聯時代的政治笑話。官員妻子為何要花時間,將托爾斯泰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由印刷版逐字逐字用打字機打下來?原來妻子用心良苦,為要吸引孩子看書。 笑話的背景,是當時的人民用這種「自己打字」的出版方式,將禁書在民傳流傳。而這些書所帶來的風潮,往往蓋過不少官方的認可讀物。 這個笑話,在五十多年後的今日聽來,竟然還是有點熟悉。 原文見《破土》Patreon|薯伯伯|光合作用|孩子除了打字稿,甚麼也不想讀|https://bit.ly/3rGhbxa ...
捷克的一代作家米蘭.昆德拉與世長辭,享年九旬有四。昆德拉最廣為傳頌的著作,除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大概就是《笑忘書》。他強調書寫記錄之重要,尋其與記憶之間的關係。《笑忘書》載有七篇故事,最後一章談及情侶二人共浴天體沙灘,一人欣賞四周裸體麗影,另一人腦中滿是猶太人被迫進毒氣室之恐怖回憶。兩人同床異夢,然因各把自己意念投射在對方身上,恰恰因為互不了解,反倒相處融洽。貫穿全書始終,正是昆德拉的名言:「人與權力之對抗,實乃記憶與遺忘之對抗。」法文原文是「La lutte de l'homme contre le pouvoir,...
某夜到北角森記書店,見兩名十多歲的姐妹在店中閱覽書卷,突然「噗通」一聲,女孩驚呼,似是拿書時不慎手滑,書本跌落,剛好掉進書架下的水桶 ( 稍後會解釋為何書架下有水桶 ),全書濕透。我跟店主相熟,看到事情發生經過,雖不想她有損失,然而當刻覺得應給女孩空間,讓其自行決定處理方式,故視而不見,繼續專心看書架上其他書籍。兩姐妹先是驚慌失措,拿著濕透書本跑到店外,跟父母低聲道出事情經過。過不多久,一家四口走到店主陳小姐前,母親聲線溫雅,為女兒過失道歉,表示願意把書買下作為賠償。陳小姐見書已濕透,卻說:「啊,沒關係啊,這些紙可以吹乾,吹乾再壓平,就像新書一樣。」本來神情擔心的女孩如釋重負,陳小姐笑著跟兩姐妹說:「你們一定是拿書時不小心把書掉進水桶,不是故意的,不要介意啊。」然後又說:「其實我們也不應該把水桶放在書架旁,但這裡很多貓,貓要經常喝水,否則對腎臟不好,實在沒地方,只好將水桶放在書架下。」小女孩及其父母再次為陳小姐帶來的不便而道歉,多看一會書才離開。這件事發生在數星期前,雖然只是小事一樁,我卻一直想記錄下來。有教養的父母,帶著有教養的女兒到書店,遇到有教養的店主。小女孩跟父母坦白過失,父母願為子女承擔,店主亦理解店內水桶位置問題,皆知相互體諒。有時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讓人明瞭縱然世道荒亂,人與人之間的善意猶然可見。所謂可愛香港,絕非口號,乃民間互存之善意,使人雖處迷霧中,猶見真誠。說起來最近我和朋友都各自在北角森記訂了一書,書名正是《教養》(Bildung:Alles, was man wissen...
以香港警察為主題的電影《守城前傳》在 6 月 20 日於警察總部首映,但被《大城誌》揭發電影未有取得評級,影片仍未領取上映「核准證明書」(註一),「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後來回覆《大城誌》指出根據香港法例第 1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