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聲稱來港投資5億美元設立家族辦公室的中東杜拜王室成員阿里(Ali),突然缺席上周四的家族辦公室開幕禮,發聲明指有急事須返回杜拜處理,儀式押後至五月底。《南華早報》的跟進報道揭發事件有甚多可疑之處;另一則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正致力修補中美關係,繼上周會見一批美國大企業總裁,游說他們繼續投資中國後,本周二又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強調今年中美關係要「以和為貴」、「以穩為重」、「以信為本」,加強對話,管控分歧。 阿里「王子」 阿里「王子」較早前接受國際媒體訪問,報道刊出時指他是阿聯酋總理侄兒,後來香港媒體《南早》向他當面求證,他迴避確認與總理的關係。《南早》再向熟悉阿聯酋政局人士查詢,指他應是王室成員之一,惟相信並非總理的侄兒。 至於他聲稱來港投資5億美元,到底將投於哪些項目,記者再三追問也沒有具體答案。《南早》又發現其於杜拜的辦公室位於中產住宅區,並不在金融商業區,在商界甚少人認識,也沒有什麼投資或營運的往績。而且,這位阿里先生和2022年在菲律賓冒起的流行歌手Alira極其相似。這些報道刊出後,令外界對所謂5億美元投資計劃產生了許多疑問。 然而,這樣一位背景有疑問、缺乏商業往績的杜拜王室成員,來港訪問時卻獲特首李家超接見,又獲邀在特區政府主辦的投資論壇上擔任演講嘉賓,令其媒體曝光率大增,儼然成為了特區政府宣傳香港乃海外富豪設立家族辦公室理想地點的「樣板個案」,直至他突然缺席開幕禮,事態才急轉直下。 《南早》跟進事件時,訪問了不具名的政府官員,指特首會見他是與一群商界人士一起,並非單獨會見,而阿聯酋使館也確認他是一名王室成員,所以沒有對他的背景作進一步的詳細審查。至於邀請他當論壇演講嘉賓,這些有幾百人出席的商業論壇,一般也不會對每個參加者都作背景調查。假如這位不具名官員對《南早》所說屬實,則特區政府對這位借香港高調自我宣傳的阿里先生,根本沒有做任何盡職審查,便配合他大事宣掦,替他臉上貼金,這是非常錯誤及危險的,反映香港管治水平大不如前。...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香港特區於23日刊憲發布《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新例同日生效,成為現行法例。比對這現行法例內文,以及香港大律師公會於諮詢期發表的專業意見書,公眾可以看到,特區政府拒絕聽從本地法律專業意見,堅持按既定立場推動立法,把危害國家安全的刑網大肆擴張,沒有為正常的民間活動提供保障,蠶蝕了《基本法》規定的刑事案被告人享有的各項權利保障。 香港大律師公會回應23條立法諮詢文件的意見書,長達二百多段,羅列了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多個國家的國安法律作比較,詳細地就諮詢文件每章的立法建議逐一回應。若文件建議保留或新訂的罪行大致符合其他普通法地區的做法(如叛國罪),公會就表示接納,只就個別技術細節尋求澄清;若文件的立法建議偏離普通法地區慣常做法,並且可能損害《基本法》明文保障的公民權利與自由,或可能影響香港的正常社會運作,公會便提出替代建議,供特區政府考慮。整份立場書看來相當溫和、合理、務實,但大部分建議最終都不獲特區政府接納,沒有寫進現行法例。以下是幾個較重要的例子。 關於煽動意圖的罪行 現行法例按諮詢文件建議,全盤保留了舊有法例下關於煽動意圖的罪行。大律師公會指出,舊有條文制訂於1914年,最後的修訂也是1970年代的事,條文用語早已過時,其他普通法國家或廢除這條法例,或以其他現代法律取代。由於《基本法》23條要求的立法事項包括煽動,大律師公會接納就此立法,但建議政府趁機完善條文內容,條文的主要目的是禁止煽動他人去推翻或嚴重危害中央政府、特區政府,以及行政、立法、司法等政府機關依法規定之事及履行職能,而非一刀切禁止市民批評政府施政,表達自身不滿。 舊有法例把「引起憎恨或藐視」列為罪行要素,是嚴苛過時的表述,應改為煽動推翻或嚴重危害,以示只針對可能產生嚴重後果的煽動發布;至於舊有法例下為了消除憎恨或糾正錯誤之建設性陳述可作為抗辯,大律師公會認為這反映舊有法例也允許用意良好的批評,這個精神應予保留。但舊有條文的字眼不符現實,一般受施政影響的人士公開發表不滿,批評某項政策、法例或判決,這是《基本法》允許的表達異見的言論自由,不應要求批評者必須同時發表積極的改善現狀建議,才給予抗辯。儘管大律師公會詳列了替代建議、法理論據及多個普通法國家相關法律,特區政府最後仍選擇把這條殖民地舊有法例許多不合時宜的字句照搬進現行法例裡。 配合境外勢力干預特區施政的罪行 現行法例按諮詢文件建議,新增了一系列關於配合境外勢力干預特區施政的罪行。大律師公會並沒有從原則上反對這樣做,只是指出文件建議對罪行要素的界定過於寛濶,很容易把正常的民間活動也變成罪行,例如,對於「境外勢力」的定義,除了包括外國政府、境外政黨、追求政治目的之組織,也包括任何與這些機構或組織有關聯的實體或個人。而所謂有關聯,是指其「執行委員會的成員慣常或有義務按照該政府或當局的指示、指令或意願行事;或該政府或當局能夠憑藉其他因素在相當程度上控制它」。...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香港特區立法會以罕見的速度,於3月19日三讀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距離草案3月8日刊憲不足兩個星期,西方媒體普遍反應負面,指香港通過了嚴厲(tough)的法案,威脅言論自由,不利經濟及公民社會發展。 另一則要聞為中國今年頭兩個月出口大幅增加,與多個重要貿易夥伴發生磨擦。除了美國和歐盟採取遏制措施,就連向來與中國關係友好的巴西也啟動反傾銷調查,泰國、越南、墨西哥等國也在醞釀限制中國貨品進口升幅。 廿三條完成立法 立法會於本周二加開特別會議,89名在席議員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草案在委員會審議階段接納了政府提出的91項修訂,經修訂的法例將於3月23日(周六)刊憲及正式生效。有關法案修訂帶來的一些細微轉變,以及修訂後與法律界及商界期望仍有重大落差,本欄會留待下周再作分析,本周將集中審視西方主流媒體對法案通過所作報道,從而推斷國際社會將如何看待修例後的香港。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與立法會在審議法案期間的表現,包括: (1)十萬火急,不給機會外界對原來的草案,以及近百條的政府修訂案發表意見,這是過去立法過程罕見的。香港社會的客觀環境並無任何動盪,沒有必要如此開快車,外界只能看到,在政治局常委丁薛祥、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等相繼呼籲香港盡快完成立法後,特區政府和立法會便「踩盡油開快車」,反映立法首要是為了滿足北京的要求; (2)全票通過,不容許任何反對意見,就連一些過去為了民望而不時發表批評意見的議員,也乖乖地歸隊,異口同聲地表達對法案完全支持的態度,並且無一例外地投下贊成票,與內地立法機關全票通過中央政府重視的法案,表現如出一轍。這和香港作為多元社會一向包容不同意見,有明顯的區別; (3)戰狼上身,敵視西方民主國家。從特首、政務司長到保安局長,都經常高調譴責英美等國的官員和使節,指他們抹黑法案,卻沒有具體回應這些國家對法案內容提出的實質問題,只是用一些政治口號來回應,這種作風與北京近年採用的「戰狼外交」近似,與過去特區政府務實回應海外關注,設法維護香港對外關係,卻是大相徑庭;...

  • 過去一周,香港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政府以十萬火急之勢,向立法會提交23條立法草案。 這條《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大幅提高了原有刑法的罰則,收緊了對被調查人獲保釋及會見律師權利的限制。而最令外界關注的是,「非法披露國家秘密」、「配合境外勢力進行干預」及「煽動憎恨政權或煽動階級族群矛盾」三大類罪行,均涉及以言入罪,令發布不利政權消息和評論的刑事風險大增,寒蟬效應恐將成為常態。 這條嚴苛的國安法例,立法後若大力執行,將大幅改變香港的言論及資訊自由面貌,無可避免會損毀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 中央主導盡快立法成既定事實 特區政府在3月7日召開行政會議特別會議,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下稱「草案」),翌日刊憲,同日立法會召開特別大會首讀「草案」,距離諮詢期結束僅僅兩星期。特首為此提早結束訪京返港,多名身兼人大代表的立法議員亦請假趕回來,相關的法案委員會趕忙接連開會快速審議,政府表明希望在4月中前完成三讀立法。 為什麼拖了26年半的23條立法,突然要「踩盡油開快車」(《明報》李先知專欄用語)?該專欄3月8日的文章說:「多位議員及建制派人士都估計,最近英美官員高調開腔反對23條立法,相信中央為免『夜長夢多』,讓外部勢力有時間部署阻撓立法。」...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人大政協兩會在北京召開,人大發言人宣布取消總理記者會,有關記者會今後幾年也不會復辦,結束了這個有三十年歷史的施政傳統;另一則是財政預算案宣布撤銷所有樓市「辣招」後,一手及二手樓宇成交大增,積累多時的購買力與備受壓抑的套現需求同時爆發。取消總理記者會北京突然宣布取消總理記者會,消息震動中外。西方主流媒體均以顯要篇幅報道此事,主要解讀角度包括:(1)決定突顯總理地位下降,只有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習近平,才能代表中國政權作權威信息發布,過去黨政分家、國務院總理有行政決策權並可代表中央發言的時代已一去不返;(2)中國正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外受西方圍堵制裁,內受經濟危機煎熬,加上習近平親自提拔的外長秦剛、防長李尚福,以及火箭軍領導層集體墮馬,取消記者會反映北京不願意公開面對關乎這些敏感事項的尖銳提問;(3)決定顯示習近平獲得第三個任期後,權力高度集中,可隨意打破中共數十年來的施政傳統。除了廢除政治局常委集體負責(改為眾常委分別向總書記匯報)、廢除領導人任期限制(最多兩屆)和年歲上限(七上八下),就連處理經濟問題的三中全會也可延遲數月不予召開,有三十年歷史的總理記者會更可即時取消,令外界無法再按傳統規律來分析預視中共施政走向。取消總理記者會,是出於總理李強的主動要求,抑或是習近平下達的命令?對於這個問題,境外媒體的分析較多認為是李強主動迎合,而習近平樂於同意。自我矮化向習近平表忠這個觀點的論據源於去年頒布的國務院工作規則修訂,李強剛上任總理一職,在2023年3月17日的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便大幅修改了原有的工作規則,新的規則刪除了原規定第28條:「國務院及各部門要把公開透明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全面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新規定也刪去了重大事項須經國務院會議討論決定,同時刪去了指導思想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江澤民)、科學發展觀(胡錦濤),只保留習近平思想。這個新版工作規定,早已預示了李強治下的國務院將淪為中共中央的執行單位,不再擁有行政決策權,也不再奉行政務公開原則。取消總理記者會可說是新版工作規則的實質體現,是國務院自我矮化向習近平表忠的政治獻禮,與李強外訪安排降格(以包機代替專機),可謂如出一轍。李強首份政府工作報告不斷提及習近平,把國務院一切重要決策和工作,都歸納為遵從習近平的指示,一切以習為尊。這個做法表面上是抬舉習近平,把一切功勞榮譽給他,但實際效果卻是一柄雙刃劍,既然國務院一切施政皆是以習近平思想為指導,那麼國家的一切施政失誤,對經濟危機的應對無方,自然也全都是習近平的責任。總理躲起來不露面不發言,全國人民只聽到習近平一把聲音,人民有任何不滿,自然也只能衝著習近平發作,令他成為眾矢之的。神秘不可預測在對外關係方面,取消總理記者會的負面影響尤其嚴重。這是因為過去三十年的總理記者會,已成為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的一扇重要窗口,歷任總理從李鵬到朱鎔基,乃至溫家寶、李克強,無論政治上強勢弱勢,在總理記者會上都能獨當一面,揮灑自如地面對國際記者的尖銳提問,且常有精警動人之語,如朱鎔基的棺材論、溫家寶的唐詩宋詞、李克強的六億人民月入一千,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如今中共領導層把這扇窗口關上了,外界的觀感就是倒退 —— 缺乏制度自信、迴避尷尬困難、拒絕開放透明、不按常理出牌,總體客觀效果就是令中國未來的施政取向,變得更神秘更不可預測。這樣做在軍事上的作用,是令敵人難以預料,但如無相應的溝通避險措施,便會大大加增軍事衝突風險。至於經濟投資方面,負面影響尤為嚴重,因為投資者最害怕的,就是當權者無法預料、不按牌理出牌。香港樓市暢旺至於香港方面,經濟上較突出的是樓市的變化。自從政府宣布撤銷所有壓抑炒樓的印花稅措施,樓市成交便大幅增加,一手樓和二手樓交投都非常暢旺,與之前半年的水盡鵝飛、有價無市,形成強烈對比。為樓市唱好的一方(包括地產商、地産代理),把焦點放在買家一方,指許多富裕階層和新來港的投資移民及專才移民,都希望為自己或子女置業,又或積累了樓換樓的需求,如今看到印花稅大減,置業需求便爆發出來;不過,許多獨立媒體對當前市況的分析,主要放在賣家方面,指許多成交個案顯示,業主不惜大幅蝕讓,務求割價套現,反映樓市積壓了許多出貨套現的需求,因樓市缺乏交投無法實現,如今買家湧現便爭相出貨。這顯示看淡樓市前景的人不在少數,連同打算移民離港而不惜蝕讓的,將對未來一段時期樓市造成持續的沽售壓力,令樓市回升乏力。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客觀依據,關鍵是那一邊的力度更大,未來半年的樓市交投量和藍籌屋苑成交價變化,將成為重要指標。23條立法進程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仍然是23條立法進程。夏寶龍在北京會見港區人大和政協,指訪港期間聽了不少意見,提醒特區不要由於外面抹黑而放軟或害怕,他要求各界支持,盡快完成已拖了26年半的立法;特首李家超上京列席人大會議開幕,聽畢政府工作報告便急急提早回港,聲稱要處理23條上立法會事宜,五名身兼立法議員的人大代表也告假返港;保安局長鄧炳強高調批評英國外相卡梅倫和美國駐港領事梅儒瑞,指他們抹黑23條立法。這些政治姿勢均顯示,特區政府正感到雙重壓力,一方面是23條立法對香港國際形象的潛在損害,確實可能影響外商來港投資及經營,但另一方面是北京交付的政治任務,必須盡快完成。特區政府看來無法妥善平衡兩端,選擇以「快刀斬亂麻」手段,盡快完成政治任務,顧不得仔細梳理矛盾,所以,諮詢期的意見還未消化,便急於把櫃桶裡的草案提上立法會。(圖: 中國政府網)▌[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香港政經要聞有兩則,一則是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七天,聽取了多個界別對經濟發展及23條立法的意見,其中以商界及新聞界的憂慮最為突出;另一則是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發表,大力煞停各項公共開支,盡撤樓市辣招,並計劃連年發債逾千億元,反映特區政府已意識到公共財政危機正急速惡化。此外,北京兩會即將召開,中外媒體有大量報道,聚焦於當前中國面對的迫切難題。夏寶龍結束訪港行程之日,正是23條立法諮詢完結之時,許多團體都趕在這天之前,提出了對立法諮詢文件的回應意見。特首李家超強調,絕大部分意見是支持盡快立法,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如何立法,才能夠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公民自由之間,取得恰當平衡,不會嚇跑投資者,不會令新聞界噤若寒蟬。從這個角度看,有幾份意見書值得分析。香港律師會意見書首先是香港律師會的意見書,這份意見書對維護公眾表達自由著墨較少,對諮詢文件的法律問題剖析淺嘗即止,令人失望,例如,意見書指出「境外干預」罪行,與香港國安法下的「勾結」罪有重疊之處,只懇請政府予以澄清,惟意見書沒有羅列重疊混淆之處。不過,在反映商界客戶的憂慮上,律師會的意見書卻相當具體細緻,例如,意見書對政府訂明國家秘密包括關乎「香港特區科技發展或科學技術的秘密」,便舉一個虛構的例子:一家私營公司對道路車輛助推燃料進行研究,其所收集的研究數據和信息都是保密的,屬於該私營公司的商業機密。當該公司繼續研究時,發現這種助推燃料可用於火箭和導彈。假設這些燃料已變成關乎國家利益事宜,對國家安全構成潛在憂慮,而私營公司也知道這一點,它應該採取什麼行動?它是否應該繼續管有這些機密?如果它要繼續研究,保護其知識産權,該向誰尋求必要的合法權限?律師會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合理的,在草擬法案時應確保企業的正當商業秘密,不會不慎落入相關罪行的涵蓋範疇,是至關重要的,商界要其經營的商業環境具有確定性。鄒幸彤的意見書相比之下,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在監獄中撰寫的意見書,更有力地指出了諮詢文件的法律問題,其邏輯分析相當細密。例如,她以「國家安全」和「境外勢力」這兩組詞作切入點,指出其貫穿諮詢文件的多項新增罪行,但基本定義卻相當寛泛,欠缺嚴謹精準的界定,這便很容易導致許多其實並不危害國家安全的一般罪行,被升格為須予重罰的嚴重罪行,或者令一些正常的國際聯繫協作,變成非法罪行。新聞界的意見書此外,香港記者協會與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意見書,均要求對洩密罪引入「公眾利益」抗辯,以免傳媒基於公眾利益報道新聞,卻被政府檢控非法披露國家秘密。至於公眾利益抗辯如何界定,記協認為可沿用2003年政府為23條立法提出過的修訂案,如「(a)某人作出一項披露,而該項披露(i)揭露任何官員的不法活動、濫用權力、嚴重疏於職守或其它嚴重不當行為;或(ii)披露一項對(A)公共秩序;(B)公共安全;或(C)公眾的健康或安全的嚴重威脅;(b)該項披露並不超逾揭露該事宜所需的範圍;及(c)在顧及有關個案的整體情況下,該項披露所照顧的公眾利益,較不作出該項披露所照顧的公眾利益為重,則該人不屬犯本條所訂罪行。」新聞行政人員協會認為,如引入公眾利益抗辯,可考慮加拿大模式,加拿大的《資訊安全法》容許「揭露他人在執行公務時所犯下的罪行」,但要求被告人披露前採取一些步驟,例如向檢察部門和情報工作監管機構舉報,在合理時間內得不到當局回覆,便可使用抗辯。財政預算案在財政預算案方面,今年度的預算案與往年最大的不同,是經濟衰退與公共財政危機已到了無可掩飾的地步。財政司司長不能再操弄數字,例如高估收入、低估支出來粉飾太平,繼續派糖以博取掌聲。因為賣地收入較預期減少656億元,印花稅減少350億元,導致年度財政赤字突破千億元大關(1016億元),財政儲備急降至只有7332億元,不足以應付政府一年開支!面對這樣的危機,政府採取了多項危機應對措施,包括凍結公務員編制,要求各部門每年削減百分之一經常開支作重新調配;撤銷所有壓抑樓市需求的額外印花稅;削減各項福利派糖措施一半;檢討二元乘車優惠計劃;押後「明日大嶼」的交椅洲填海工程;增加煙草稅;降低電動車優惠上限;繳納15%標準稅的高收入人士在500萬元以上收入改徵16%標準稅;對貴價物業推行累進式差餉;恢復酒店房租稅(3%)。此外,為了應付北部都會計劃等大型基建工程,政府未來五年將持續發債,每年介乎950億至1350億元,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比率介乎9%至13%。這連串措施顯示,特區政府對公共財政前景有了強烈的危機感,知道賣地收入短期內難以恢復,只能舉債融資作支撐,藉此避免大幅加稅嚇跑投資者。中國內部危機嚴重香港特區的財政狀況雖然不濟,但還有發債度日的能力。內地許多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在樓市爆煲土地收入銳減下,已陷入無法支付的危機。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於2月27日的報道,法新社前中央編輯部主任皮埃爾•安托萬唐內(Pierre-Antoine Donnet)近日採訪到一位熟悉中國內部情況人士,並在法國重點周刊撰文,透露了習近平政權在龍年伊始遭遇的動盪,提出「中國真的是一個隨時會爆炸的高壓鍋嗎?」的提問。該文引述一位接觸到統治階層的消息人士說,金融危機導致在外省地方,有五分之一的公務員領不到薪資,例如在溫州問題便很嚴重,四川情況更糟。公立醫院的情況也很嚴重,因為省庫裡沒錢了;領導幹部們之前人人在抱怨,現在都沉默了,紛紛把子女送離中國;擁有大量資金的人不再將錢存入銀行,因為對銀行也失了信心。現在籠罩著官員心頭的主要是恐懼,許多高官感到自己一無是處,以致於把時間花在打牌上,這種沮喪是三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然而,人們從內地官方媒體上看到的,只有好消息,說中國形勢大好,甚至一些嚴重的天災人禍,都被封鎖消息,例如農曆年春運期間湖北遭遇嚴重雨雪災害,大量民眾車輛被擱在高速公路上,數天不獲救援;春節假期間貴州二百多處爆發山火,火災範圍遍及半個省,但內地媒體一概不報,多日後才發一條簡短消息,稱已撲滅山火,死了兩名消防。當網民對媒體封鎖山火消息表示質疑時,前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辯護說,那是因為媒體不想破壞春節氣氛,民眾在春節期間也不會關心這些。在北京,二千多名聲稱因打了國產新冠疫苗出現嚴重後遺症的維權人士,派代表上訪,尋求申訴賠償,香港《明報》發了報道,提及牽頭的維權人士遭當局報復,被控以「尋釁滋事罪」,出獄後持續受監控。▌[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特區政府為23條立法鳴鑼開道,指派保安局長鄧炳強任應變反駁隊長。鄧近日頻繁出動,反駁國際知名人士對23條立法諮詢文件的批評,但其作風近似中國過去數年常見的戰狼外交,強調與敵人鬥爭,雖可藉此鼓舞核心支持者,但卻無助於穩定人心,消除商界、傳媒與市民大眾的疑慮。其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將於周四抵港訪問六天,直接聽取各界對23條立法意見,預料商界和新聞界將於這期間密集反映憂慮。 應變反駁隊長 據《明報》報道,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及保安局長鄧炳強於2月19日出席民建聯舉辦的《基本法》23條立法講解會。二人會後見記者,身兼「應變反駁隊」隊長的鄧炳強點名批評前港督彭定康、英國保安大臣董勤達、自由亞洲電台及流亡的立法會前議員許智峯對23條立法的批評,指他們旨在抹黑。 鄧炳強引述彭定康質疑港府為何在實施《港區國安法》後,仍要為23條立法,批評彭定康暗指23條立法後,執法人員可「隨意拉人」,又引述指董勤達曾批評23條立法會摧毁香港的繁榮。鄧反駁說,特區政府必須填補國安缺口,故有必要立法,而且拘捕程序非常嚴肅,否認「隨意拉人」,加上英國本身亦有國安法律,本港今次立法時也有參考,批評彭定康及董勤達恐嚇港人、雙重標準和刻意抹黑,認為二人的說法反映了外部勢力的態度。 鄧炳強看來想模仿中國外交部近年流行的「戰狼外交」,把外國政要對23條立法的批評,一律歸類為敵對外部勢力的惡意抹黑。這種政治鬥爭手法,或可獲中央某些官員好感,在本地左派圈子也有一些擁躉,但對於穩定政經大局並無作用。 較實質的回應...

  • 過去一周為農曆新年假期,矚目的政經要聞不多,但有兩條媒體內容廣受關注,其一是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徹底改變其「中港大好友」立場,在《金融時報》撰文直指「香港玩完」(Hong Kong is over),文章震動金融圈;另一則是著名經濟學者許成鋼在一博客訪談節目上,公開論證中國發布的2023年經濟增長率5.2%不可靠,指真實的增長率應介乎0至1%。這番言論在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術界和金融界引起熱烈議論。此外,再度角逐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對中國及北約的發言,在國際上也引起巨大迴響。羅奇改立場羅奇過去長期看好中港股市,對中國概念股吹捧備至,這次替《金融時報》撰文,竟然說出「香港玩完」的悲觀立論,令金融圈大感意外。羅奇指「香港玩完」,從上文下理看,應是指香港股市前景黯淡,不是泛指整個社會。他的分析並不複雜,主要就是看香港本土政治變化、中國經濟前景,以及中美關係走向這三大因素。他說香港在回歸首二十年政經環境穩定,但2019年林鄭月娥錯誤提出引渡法案,觸發大型示威抗議,北京直接替香港訂立國安法,令香港僅有的類似政治自主的環境消失,五十年不變被中途腰斬,自由市場受專制官僚拖累。至於中國經濟,他認為政府的救市措施或會令證券市場短期反彈,但由「債務、通縮、人口」(Debts, Deflation, Demography)三大結構因素造成的困局仍看不到出路,令中港股市進入持續熊市。在國際方面,美中關係惡化,令美國的亞洲盟友被迫選邊站,與香港之間的鴻溝逐漸擴大,嚴重影響香港與亞洲伙伴的經貿關係。許成鋼指中國經濟造假許成鋼是國際知名的經濟學者,對中國經濟向有深入研究,他在博客訪談節目上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率造假。據自由亞洲電台報道,主要論據有幾點,其一是失業率大幅上升,尤其年輕人失業率,官方報告也超過20%,北京大學的調查指超過40%。失業率如此大,與5%的經濟增長率有直接衝突。其二,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的對外貿易整體是下降的,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也是下降的,單是房地產業上下游產值便佔去中國國內生產毛額的三分一。外貿和房地產都下降時,總體經濟增長5%令人難以置信。其三,中國官方說今年有三個「新花樣」,分別是電動汽車、電池和綠色能源,但這三個領域實際產出總值遠低於房地產行業,在對外貿易上佔的比例也不過3%左右,所以官方以此支持5.2%的經濟增長率是靠不住的。許成鋼認為,從各個管道的數據可以猜測,2023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幅度大概就是和零差不多,最大可能是略高於0,但比1%要低。羅奇和許成鋼的分析,不一定全對,但這些著名的經濟學者及金融分析師的言論,對學術界和金融圈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果沒有紥實的、論據充足的相反立論出現,這些專家的分析就可能成為學術界和金融界的共識,引導投資者看淡中港股市。當投資者把看淡化為行動,持續沽售中港證券或造空相關的衍生工具,便會加劇中港股市下跌的速度和幅度,令企業難以在證券市場集資,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相當巨大。要反駁羅奇和許成鋼,不能單靠口號和宣傳,一廂情願地說好故事,必須要有實質的振興措施、可見的經濟影響,以及可靠的數據,三者缺一不可。特朗普言論特朗普在競選期間談及北約,主要是批評一些歐洲國家沒有對北約作出應有的經濟支持,令美國要超額資助北約,去捍衛這些歐洲國家,他若再度當選,美國將不會再捍衛這些國家,他甚至會鼓勵俄羅斯去攻擊這些國家。特朗普這番驚人言論,即時引起北約秘書長及多個成員國首腦的強烈批評,指言論不負責任,危害北約盟友安全,也危害美國駐海外士兵的安全,有分析指特朗普若當選,北約可能被迫解散。若說特朗普上台,北約便要解散,這分析可能太走偏鋒,但特朗普言論確實反映他偏重美國本土利益,輕視維護世界安全秩序的責任,這個傾向在共和黨入主白宮後,便會成為美國的國策,後果非同小可。正因如此,俄羅斯總統普京罕有地接受美國知名主播卡爾森專訪,指俄羅斯並非美國的敵人,中國才是美國的最大威脅。無論是人口或經濟規模,俄羅斯都遠遠落後於中國,他質疑拜登政府為何要把矛頭指向俄國。普京選這個時候喊話,當然不是說給拜登聽的,而是向著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喊話。美國若把矛頭轉向,集中精力對付中國,俄國在歐洲便可為所欲為。事實上,特朗普雖然還未上台,但他的主張已在主導共和黨,導致共和黨佔多數的眾議院拒絕繼續撥款軍援烏克蘭,若非歐盟及時增撥款項應急,烏克蘭便會因為耗盡彈藥軍備,可能被迫割讓大片土地,與俄羅斯簽城下之盟。中國成輸家?有關注中國的分析家指,特朗普聲稱上台後會向中國徵收60%的關稅,比拜登政府更辣,反映無論誰勝出美國總統大選,中國都注定成為輸家。這個分析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對的地方是,視中國為美國的最大威脅,的確已成了美國共和及民主兩黨的共識,不論誰上台,都會採取圍堵及遏制中國的政策。不對的地方是,特朗普既然連烏克蘭也可以出賣,可以置北約歐洲盟友的安危於不顧,他怎可能出兵捍衛台灣?他對台灣問題最介意的,就是台灣把先進芯片製造「搶走」,假如特朗普上台,他只會施壓逼台積電把高端芯片生產移到美國,絕不會考慮台灣民眾的安全,屆時大陸武力犯台的阻力將大幅減少,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驟然大增,所謂北京必成輸家之說,恐未必成立。▌[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為阿根廷球王美斯缺陣香港表演賽,令數萬名花了天價買票入場的球迷炮轟主辦方及港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周二承認,當局事前未有要求主辦方出示與球會的協議供政府核查。 美斯隨國際邁阿密球會來港參與表演賽,主辦方Tatler Asia藉此大事宣傳,三萬多張售價數千元的門券,開售不到一小時便沽清,估計門券收益高達1.2億港元。Tatler Asia還獲得特區政府大力支持,視為提振香港國際形象的盛事,答應給予1600萬元資助,還安排特首和高官出席頒獎。 誰知美斯因狀態欠佳沒有上陣,令數萬球迷極度失望,許多憤怒的球迷指責主辦方以誤導性宣傳欺騙球迷,又質疑港府監管不力,縱容沒有舉辦大型體育項目經驗的Tatler Asia魚肉球迷,要求港府終止資助及追究責任。事件廣受國際媒體報道,稱為「美斯之亂」(Messi...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特區政府公布23條立法諮詢文件,建議新增多項法例保障國家安全,並大幅提高現有法例的罰則,令人關注香港的人權與自由將繼續倒退;另一則是香港高等法院頒令恆大集團清盤,淸盤人能否取得內地司法部門協助,順利重組恆大集團的資產與債務,備受金融市場關注。 23條立法諮詢文件 特區政府提出的立法諮詢文件,有以下多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國家安全」概念 (1) 文件建議全盤採納內地的「國家安全」概念,指「一個國家之內的任何地方,必須適用同一套國家安全標準」。內地「國家安全」概念「涵蓋二十個傳統和非傳統安全重點領域,包括: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國土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以及數個新型領域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極地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和數據安全)。」...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