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圖文
路易士工作的地方,有不少來自牙買加的老師。他們給我的感覺,都是純真率直,愛唱歌。當然,我更佩服他們像比我更能融入此地(不過可能只是我的想像),也感概我們為何都會離鄉別井。是的,大家的「家鄉」都曾是英國殖民地——但,我們的故事又是否相同呢? 英國是在1842年通過《南京條約》正式取得香港的。但大英帝國第一批殖民地是更早在北美(維珍尼亞,1607年)和西印度群島(巴巴多斯,1625年)建立的。 牙買加曾是西班牙殖民地,直到1655年英國在英西戰爭期間發起「西方設計行動」(Western Design),派遣軍隊進攻西班牙加勒比海地區。英國將軍於1655年5月攻入牙買加,趕走了西班牙的駐軍。至1670年的《馬德里條約》,西班牙正式將牙買加割讓予英國。 奴隸制度 殖民當然關係至奴隸買賣。英國奴隸販子向英國殖民地供應被奴役的非洲人,讓他們在種植園工作。牙買加的主要勞動力來源也是被奴役的非洲人,他們被強制運送到加勒比海種植園工作,故牙買加的奴隸人口中大多數是非洲裔後代。不過,隨著時間推移,牙買加的人口構成變得多元化,除了非洲裔,還有歐洲裔(主要是英國殖民者和移民)、混血後代(非洲裔與歐洲裔的後代)和亞洲移民(後來19世紀末,特別是印度和中國勞工也被帶到牙買加)。 英國廢除奴隸制度指的是法律上結束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以及英國帝國內奴隸制度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了數項重要法案和法律挑戰。1807年的《奴隸貿易法》廢止了奴隸買賣,而1833年的《奴隸制度廢除法》則正式結束了大多數英國殖民地的奴隸制度。奴隸制度的廢除也結束了牙買加及英屬加勒比海種植園龐大的盈利時代。而大多數前奴隸寧願定居在山丘或他們的舊農地上,靠農業維持生計。...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上星期,我有幸參與一個為期兩天的家庭治療培訓,與來自比利時及荷蘭的家庭治療師交流。大會特別邀請亞洲家庭治療學院的李維榕博士及其團隊,以「孩子的聲音」為主題,探討父母衝突與孩子精神健康及成長的關係。 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家庭中的關係與矛盾卻出奇地相似。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無論歐洲或亞洲的孩子,都同樣忠心於父母與家庭。許多人以為這是亞洲特有的文化現象,原來在歐洲家庭中也普遍存在。 這讓我想起一個英國家庭的故事。...
破土漫畫
破土來稿
最近兩宗與反貪法相關的法律發展——一宗來自香港,另一宗來自美國——凸顯出不同法治體系中日益嚴峻的憲政困境:立法權是被擴張性司法詮釋與行政命令邊緣化?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訴林卓廷》一案中,香港終審法院恢復了林卓廷根據《防止賄賂條例》第30(1)條被定罪的裁決,罪名是披露廉政公署調查對象的身分。值得注意的是,該被調查對象所面對的指控 —— 公職人員行為失當——並不屬於條例第二部分所列明的罪行。然而,法院以立法目的為依據,作出擴張性的詮釋,將刑事責任延伸至法條文本未涵蓋的範圍。 與此同時,在美國,一項總統行政命令暫停了《海外反貪腐法》(FCPA)的執行——這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反賄賂法例。行政命令的理由是保護美國在「戰略性產業」中的經濟與國家安全利益。此一決定未經國會討論、修法或廢止,就被行政機關單方面中止,形同擱置一整套根本性的法規體系。 超越國界:全球反貪趨勢的倒退 當前的全球不確定性因主要強權的路徑分歧而進一步加劇。在如中國這類威權體制中,反貪執法往往具備雙重功能:既用以強化黨紀,也常被視為清除政敵的政治工具。特定罪名在缺乏立法監督下透過司法解釋擴張,使外界擔憂反貪制度會否淪為政治打壓的手段,而非一個以法治原則為基礎的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