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圖文
2020年,《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宣告著香港的公民社會進入一個人人動輒得咎的階段。短短數年間,由《香港國安法》到俗稱23條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以國安為名的權力網正迅速擴張,從原本聲稱只針對極少數人或嚴重威脅國家安全的罪行,發展成為日常生活無所不包的控制工具。儘管聯合國人權專家反覆警示國安法律衍生的人權問題,但五年後的今天,香港政府繼續以「國家安全」為名進行社會改造工程。我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餐廳經營、公共服務、文化活動,都成為威權統治的戰場。 「食環23條」:連坐法的現代版? 六年前,港人仍可在收據上印一句「香港人加油」。如今,一張收據可能已經足以觸發當局吊銷牌照的「冒犯行為」。今年6 月初,食環署在餐飲和其他商業活動的許可證條款中加入了嚴苛的國安附加條款,規定只要證照持有人或其「關連人士」涉及所謂「冒犯行為」,許可證便可被即時撤銷,更不容申訴程序暫緩執行。 然而所謂「冒犯行為」曖昧難測:從收據標語,到支援性小眾的社媒貼文,甚至僱用曾服刑的反修例運動示威者,會否都被視為「不利公共道德或公共安全」?條款的模糊定義,沒有明言的執行標準,以及完全由當局主導及決定的詮釋權,提供極大的彈性供當局任意使用,成為打擊政治反對聲音的工具。聯合國人權專家早前指出,《國安法》以及「23條」多處欠缺清晰的定義,而廣泛的定義必然涉及任意和歧視性的執法風險。香港的發展正逐步引證人權專家提出的質疑。 無「署」不國安:骨牌的下一張 國安條款的影響絕不止於餐飲行業。香港的國安規則已深入社會各個領域,包括教育、社福、工會、公共集會乃至文化生活。教師和公務員的招聘考試中,都必須通過「國安測試」;工會和社福機構的註冊審批過程中,也被強制加入國安審查程序;學校和公共圖書館內,被視為不利國安的書籍資料被強制移除;甚至持續進修基金、長者牙科服務項目、郵政設計、運輸服務合同也被要求加入國安條款。國安條款如此細密地滲透,香港已幾乎沒有任何公共領域是免於威權監視的。...
美國於上周六空襲伊朗三處核設施,白宮聲稱已徹底摧毀設施,伊朗未來數十年再難發展核武。但其後國防部一份絕密報告離奇外洩,指伊朗核設施損毀並不嚴重,估計其發展只是延後了數個月,白宮強烈否認報告指稱,並下令調查洩密。 在美國轟炸後,伊朗只作象徵式報復,以導彈攻擊美軍駐卡塔爾基地,但事前向卡塔爾通報,讓美軍遷移所有人員,之後並立即答應美國要求,終止與以色列的戰爭,讓特朗普對外宣稱大獲全勝,成功恢復中東和平,整個過程非常戲劇性,且疑點重重。 表面看來,是美國以超強軍事實力介入以色列與伊朗的戰爭,用B2隱形轟炸機空投了十多個3萬磅重型炸彈,成功摧毀了伊朗三個地下核武基地,並且把伊朗嚇破了膽,只敢作象徵式報復,隨即無條件答應停火;以色列雖然不甘心停火,在美國公布的停火死線前繼續派軍機空襲伊朗,但在特朗普公開喝罵後下令軍機掉頭。整件事看來就是美國憑超強實力,幫助以色列打殘伊朗後,還成功遏制以伊交戰雙方,達致即時停火。這也是白宮對外宣傳的主調,為什麼說疑點重重呢? 各方反應不尋常 第一個疑點是伊朗對美軍空襲真的沒有準備,讓美軍順利地徹底摧毀自己所有核設施?美國政府對外發布的信息是,總統特朗普先是對外宣稱要考慮兩星期才決定是否參與以伊之戰,同時透過卡塔爾等友好國家進行外交斡旋,促使以伊停火,成功令伊朗相信美軍不會這麼快便出動,加上周六行動有煙幕掩護,另一組B2轟炸機向東飛往太平洋,其後真正負責空襲的轟炸機才向西飛越大西洋轟擊伊朗,所以打了伊朗一個措手不及。 然而,早於上周中美國說考慮是否參戰時,空襲的關鍵細節就已被主流媒體披露,例如將會使用B2隱形轟炸機,以及3萬磅重型穿山炸彈,上周本欄對此亦有提及,伊朗當局自然也看到了這些消息,真的會完全不作撤退準備,繼續把提煉鈾元素的設備和人員放在基地內,等待美軍來空襲? 第二個疑點是伊朗在設施被襲後的反應。如果真的出乎意料兼損毀嚴重,幾十年心血毀諸一旦,伊朗的報復行動為何如此溫和兼短暫?證諸過去美國與伊朗多次交鋒,伊朗起碼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一段時間,令石油航運受阻,刺激國際油價颷升,讓西方國家吃一些苦頭以後,才會答應坐上談判桌,就暫停發展核能開列條件,例如西方須答應放鬆貿易及金融制裁。但這些套路今次完全沒用上,甚至國際原油市場因太多人估計戰事將迅速平息致油價不升反跌,更離奇的是伊朗用導彈報復前,居然向卡塔爾打招呼,讓美軍把基地上僅餘的飛機搬走,安排所有基地人員撤離,還夠時間提示駐卡塔爾美國人員找好庇護之所,這才迎來伊朗的導彈,結果沒有一人傷亡。這樣的報復,是意外受襲損毀嚴重後的應有反應嗎?伊朗為什麼對美國如此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