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即將再次就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宣稱,有意染指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並且不排除使用軍事力量或關稅手段。這項聲明顯示,特朗普將採取措施,實行其與幕僚過去一直主張的恢復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即不允許别的勢力介入美國後花園,威脅美國本土安全。此一擴張策略,恐怕會觸發全球各處運輸樞紐激烈爭奪戰。 特朗普早於2019年已向丹麥提出購買格陵蘭,惟遭丹麥拒絕。這個位處北極圈的全球最大島嶼,只有不足6萬人口,卻蘊藏豐富的稀土及石油資源,並且具有戰略價值,有助開發北極和威懾俄羅斯。至於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航運要塞巴拿馬運河,在1977年前由美國控制,其後交還巴拿馬政府。特朗普以中國公司(指李嘉誠旗下和黃集團)介入操控運河附近港口為理由,揚言要重新掌控運河。 政治衝突新熱點 格陵蘭與巴拿馬運河之爭,不單是美國與丹麥之間及美國與巴拿馬之間的爭執,更加是可觸動全球地緣政治衝突的新熱點。這是由於美國視中國及俄羅斯為最大威脅,將採取強硬措施打壓中俄聯盟,同時擴張美國經濟利益。俄羅斯自侵佔烏克蘭後元氣大傷,無力阻止北約勢力擴張,而歐盟諸國亦不敢與美國反臉,這便給了美國趁機吞併格陵蘭的機會。 丹麥雖然是宗主國,但軍事力量單薄,過去主要靠經濟援助拉攏人心,仍阻止不了格陵蘭本土呼籲反殖獨立的聲音,如今美國銳意擴張,若開出令格陵蘭島居民心動的條件,兼併格陵蘭並非難事,若實現此一意圖並嘗到政經甜頭,很可能推動美國走上對外擴張的不歸路。 至於巴拿馬運河之爭,要點不只運河的管理權歸屬,更重要的是啟動了美中兩國在南美洲的霸主爭奪戰。美國目前對墨西哥及中美洲與加勒比海諸國有強大控制,這些國家在經濟上高度依賴美國,只要美國動用關稅手段,這些國家便吃不消。但南美洲其他國家卻非如此,大部分南美國家其實更依賴中國,不單日用貨品來自中國、重要基建倚靠中國投資,就連國家急需的美元外匯,也需要藉著與中國人民幣交換的機制獲取。...

  • 在貝爾法斯特號(HMS Belfast)博物館,路易士找到香港這名字,怎能不興奮。那是一塊綠色的資料版︰ 「香港是船員們休假上岸時受歡迎的地點。許多華籍男子通過香港的海軍基地——添馬艦基地,加入了英國皇家海軍。」(原文︰Hong Kong was a popular...

  •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離散對個人和家庭帶來的衝擊,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新的一年,沒有特別帶給志明喜樂。志明的新年願望是希望女兒專注學業,努力讀書。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也有著同一願望,但這個願望也讓志明跟女兒關係跌入冰點。 太太惠敏透露:「志明好重視女兒的學業,以為來到英國,學業應該沒有那麼大壓力,但志明不用工作,每日就指導女兒溫習,不到10分鐘便聽到志明大聲喝駡,女兒不說話也不反駁,我也不知如何是好。」 志明即解釋:「我只想女兒有好的出路,我看她不溫習,好像不緊張,見到她這個樣子我就會很生氣,你...

  • 身邊朋友不約而同向我推介《香港四徑大步走》(Four Trails),本以為這種冷門題材入場人數不會多,豈料我進場觀看那早場,居然幾近爆滿,香港人除了喜歡行早山,大概還喜歡看早場。這是紀錄片,我已摸不清何謂「劇透」,但為免被詛咒,必須事先張揚,此文將討論片中細節以及競賽者賽果。 香港四大山徑:即麥理浩、衞奕信、港島、鳳凰,全長 298 公里。常人一年行完已經算好,但片中四徑競者限以六十小時完成。有參加者說:「間中參加注定失敗的事,也是值得。」 有人譽滿而來,二度挑戰,卻因膝痛而止;有負傷上陣者,露出傷口時,現場觀眾「嘶嘶」叫痛;有參加者中途質疑自我,太太打氣擁抱,待丈夫振作出發,獨留下來卻哭成淚人說:「如果我讓他離場,他必定會恨我。」 賽果包括:超前完成、準時達標、失敗退場,或所謂「生存者」——即無法在六十小時完成,卻在七十二小時內走畢全程。起先最少人關注者,反先到達梅窩終點親吻綠色郵筒,破紀錄時卻忍不住爆喊,覺得自己勝之有愧。本來一直大熱的二度挑戰參加者,無奈膝痛離場,卻在終點抱著孩子,歡欣喜跳地見證同賽者的光榮一刻。 這場賽事,無徒勞之說,無勝負之分,在每位參與者身上,好像都能找到共鳴。這部片拍得一點也不激情熱血,但我沒想到純粹的紀錄,居然令觀眾有笑有喊,同苦同樂。 香港之美,不假炫飾,不靠吹氣,山道各具風采,最能道盡真正的香港故事。  ...

  • 新一年《破土》有新農夫,多謝黎廣德加入為這地翻土播種,細說離散群體如何保育自身文化,在海外各地的公民社會如何互補與發展,不忘初心。 ******************************* 立陶宛是三個波羅的海小國之中位處最南端、與俄羅斯、波蘭和白俄羅斯接壤的國家,今天人口不到三百萬,但它有三個不平凡的紀錄:一是保留了全歐近乎最古老的印歐語言,二是它在20世紀有三次戰勝蘇俄軍隊的紀錄,三是當蘇聯解體前它是第一個在1990年宣布獨立的國家。究竟一個人口不及香港四成,更比俄羅斯小五十倍的民族,如何在歐洲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強鄰爭霸的動亂年代 ,依然能夠獨立成國,更在脫離蘇聯後實行民主政體,加入了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為自由世界的一員? 在回顧立陶宛獨立運動的滄桑之前,或許最易掌握它們國族意識的方法,就是從公認為歐洲其中一條最浪漫的道路 ——...

  • 黑白的世界是一個簡約而深邃的空間。在這裡,色彩被抽離,取而代之的是形狀、線條和紋理的對話。黑色象徵著深邃、神秘和無限的可能,而白色則代表著純淨、明亮和生命的開始,還有黑白中間的灰度,呈現一種模糊的景象。 黑白花相的抽離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生活中的一切。當我們不再依賴顏色來判斷事物時,便能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輪廓和內涵。黑白的花,不是現實世界的植物,而是攝相的相片,是將花之現象,轉化成「相」。 ...

  • (作者按:此篇原是2024年4月22日於輔仁大學演講整理而成,感謝主持人黃麗綺教授和與談人張存華教授參與,現場提問與回應改寫於最後。) 我於2012年退休,已然離開大學這個學術機構,不想再提體制內的學問,只想談自身生命。然而,所謂自身生命,又非單純個人課題。 哲學博士與哲學家凡研究哲學者,最後都會歸結到一個問題上,哲學目的何在?如今研究哲學者,在體制內,由學士到博士,拾級而上身至博士者,固不在少數。但哲學博士就是哲學家嗎?若是,那麼廿一世紀的哲學家恐怕多如牛毛。必須說明,在此標準下我並非哲學家。我認為哲學家在人類中屬於極少數人物,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都是哲學家,多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是神學家兼哲學家;但如我輩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甚或身至教授位置,依然不是哲學家。 我不僅並非哲學家,甚至連海德格專家亦稱不上,儘管他是我獲取哲學博士學位的研究對象。因為,許多海德格著作我根本從未閱讀,甚至無興趣閱讀。我認為,研究哲學,應由古希臘始,尤其是伊比鳩魯(Epicurus)。他曾說:「若哲學不能治癒人類靈魂的痛苦,則它空洞無物;正如醫學不能治療疾病,便無任何益處。」由此可知,研究哲學目的何在,以及達到何種標準,才算是哲學家。我只不過是哲學老師,將我所讀所思和學生分享而已。 我最初接觸哲學,即從古希臘哲學開始。到現在我依然認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哲學家,就是亞里斯多德。無論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伊比鳩魯,他們的哲學都不是學術哲學,並非如今人所為,只是在寫論文;而是生命哲學,希望解決人生所面對的種種問題。 當代法國哲學家比耶.夏多(Pierre Hadot)曾著有《哲學作為生活方式》(Philosophy as a Way...

  • 在不再新但又不完全熟悉的國度,踏入2025年。不作甚麼大事回顧了。曾經有段時間作為新聞工作者,非常敏感於所有日子和宏大敍事,自身無大事,但社區、社會、大環境終是大事連年,很好回顧。每次因為以往工作和習慣使然,看慣大事回顧,總寄望自己身處的社會會變得有理有節一些,好人好過一些,世界和平一些。然而,在大敍事訓練下, 一個人總是變得渺小,沒甚麼事,還是打理自己的業務、生意和廚房好了…… 反而大環境以致小宇宙經歷大變的近年,從身邊人學懂,不要以為是事小而掩面,不要看輕小事對自己和身邊人的力量。日常,好好的體味日常,正常地表達關心,不要想太多地珍惜當下,這樣的回顧,對我而言,總不嫌多,其實很治癒。 不斷經歷斷捨離 一個值得自己再回望的,是車。我們一家住在小城鎮,公共交通不足,要開車上下班。還記得三年前的冬天,找到一部二手車陪我返新工。豈料未到聖誕就撞車,還要是雨雪天連環撞兩次。車子晚上被拖走了,丈夫也到現場接走驚魂未定的我。親友頻頻安慰,說人無事最重要。的確,感謝主,我絲毫無損。不過,聯絡好保險經紀,安頓好到車房維修後,回到家中,忍不住抱頭痛哭,暗罵自己太不小心,控車技術太遜…… 如是者,聖誕過去,很快就到新一年。我致電車房師傅想知究竟何時可以取回座駕,因為電召的士上班實在肉痛。豈料師傅好一句「I’m really...

  • 過去一周,比較矚目的新聞除了韓國空難,就是年終回顧與新年展望,此外還有幾則關於中國調控經濟的消息,顯示北京終於面對現實,著手保護民企,增加公務員薪酬以刺激國內消費,不再迷信減息和對外傾銷,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倘能貫徹始終,中國經濟有可能走出困境。 有三則中國經濟新聞值得留意: 第一則是減息成效不彰。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金融分析師徐然接受香港《信報》訪問時指出,中國經過多番減息後,似乎正朝著相反效果的路上發展,既令居民收入受損,又導致中國產能自然篩選優勝劣敗的過程減慢,不利消化風險,相信中國監管機構亦會逐漸考慮,減息是否有利於中國經濟復蘇。 第二則是《金融時報》的報道,2024年中國上市公司依法規披露的高層管理人員被拘留個案超過80宗,其中許多沒有明顯的違法事實,而且實施拘留的是遠處外省執法機構。這類「遠洋捕撈」敲詐企業來填補地方政府財赤的惡劣手法,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營運與投資,已引起北京高層重視,國務院總理李強表示會加強監管,審查地方政府濫用權力增收罰款行為。 第三則是彭博社的報道,引述中共內部消息人士說,決策者為了提振士氣以及推動消費,決定在全國範圍給公務員「大幅度」加薪,基本工資每月漲幅不少於500元人民幣,且加薪追溯至2014年7月,總體加薪幅度約為5%,各個級別人員具體增幅按工資高低有所不同,這次加薪還包括全國各地的教師、警察和公職人員。 自救表現 這三則中國經濟新聞個別來看並不突出,但連在一起看卻頗有意思,反映中國決策層對於挽救經濟的思路有了轉變,不再迷信減息、增加基建支出及催谷出口。過去這些手段能夠起到快速提振經濟的效果,如今因經濟格局出現根本變化,已經相繼失效(對此本欄過去做過好些分析,這裡不再重複),若要找到出路,就必須扭轉國進民退的勢頭,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積極鼓勵民眾消費,增加企業和百姓的安全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