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圖文
曾經和一些早已在外國落地生根的港人移民組織者討論新一代港人移民的情況,常常會聽到一種說法:這一波的港人移民還是太過「新」,對當地的理解往往仍存有各種幻想,又或仍未能處理理想和現實的落差。但他們往往還會補充一句:雖然港人移民或者還未完全認識或適應身為移民的文化身份,但他們的下一代將會不一樣;亦因如此,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之間,長遠必有隔閡。 舉個例,不少港人移民會自以為「榮譽白人」,假設自己理所當然會被當地社會接納,各種針對移民和少數族裔的排外情緒與他們無關;最新就聽說還有移英港人推動「反移民聯署」,好像忘記了自己也還未入籍似的。這些港人移民之所以會擔起各種在「舊移民」眼中甚為奇怪的價值觀,原因倒也不難理解:他們當中不少人都未有甚至不需要和當地社會有深入交往,只體會到移民後的好處,當地社會對移民的不滿或歧視卻未感受得到。如果他們資本足夠豐厚,甚至可以一直活在自己的「幸福泡泡」當中。 對家長的提醒 但他們的下一代就不一樣了。尚未成年便隨父母離港的移民,以至在當地出生的港人移民後代,面對的社會環境和他們的父母有巨大差別。他們的成長過程和當地社會的融合遠遠來得徹底和直接,無論是學校或朋輩交往,他們身為少數的身份會無時無刻被提醒。而相對於他們的父母,原來自香港的生活記憶又遠遠不如。他們最重要的身份不再是港人或港人移民,而是在當地社會的少數族裔;這差別看似微少,卻十分重要。 舉個例,Crazy Rich Asians(港譯《我的超豪男友》)在香港和在美國的上映,雖然是同一齣的電影,但對兩邊的觀眾來說就是活脫脫的兩回事。考慮到早年荷里活電影的各種種族歧視,包括由白人飾演亞裔角色或只安排亞裔演員擔當配角,完全由亞裔演員領銜主演的...
三月初,一場在倫敦舉行的會議,或已悄然改寫美元的國際地位——既非中國出手,也非華府刻意為之,而是一場「自發去美元化」的地緣變局,已在暗流中展開。這場被部分市場人士戲稱為「倫敦協議」(London Accord)的會議,或正是推動近月美元異常走勢的無形之手。過去一個月,因美國關稅政策急轉直下,環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已。外滙波幅驟升、美國長債息率節節攀升,理應推高美元,惟實情卻恰恰相反——美元兌G10貨幣普遍轉弱,其中一向被視為避險錨點的瑞士法郎,本周一更見美元兌瑞郎(USD/CHF)0.8039,乃2011年8月以來的低位。過往每逢市場震盪,美元總因其儲備地位而水漲船高,今番反其道而行,着實耐人尋味。倫敦協議:重建歐洲軍力的序幕?所謂「倫敦協議」,指的是3月2日,英國、加拿大、土耳其及多個歐盟成員國高層,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不歡而散之後緊急召開的會議。其核心目的,在於重建歐洲軍事實力,減少對美國安全傘的倚賴。若以金融語言詮釋,則意味歐洲或將循序減持美國資產,將資本導回本土,用以支撐新增國防開支。此路向與「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可謂南轅北轍。後者所指,是各國以友好利率認購美國長債,以換取美國提供的軍事保障。簡而言之,海湖協議是一份「軍事保護換資金鎖定」的對價安排;而倫敦協議,則似是一紙無聲的分手信——從安全依附走向戰略自主。從資本流向看地緣裂痕歐洲若欲擴展防禦體系,勢必要加大財政投入、增加發債。為籌措所需,首選自然是將目前投放於美國的資本調回本土。此過程不一定仰賴官方儲備主導,亦毋須政策硬性引導私人資金流動——資本會因風險再評估,自然重配。隨着時間推移,歐洲投資者或將更傾向於本地資產市場,對美國資產則要求更高風險溢價、更弱美元作為補償。若美國資產須以更大折讓才吸引資金,則美元走軟與孳息率上升,便是此變局的價格反映。看不見的協議,說不出口的立場值得玩味的是,美國高層似無統一說法應對此資本重構之勢。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再三強調美方維持「強勢美元」政策,亦稱無證據顯示主權國家大舉拋售美債;但副總統萬斯(JD Vance)則直言美國鼓勵歐洲建立自主防衛體系,甚至引述戴高樂主張軍事獨立之戰略,指歐洲若長期充當「美國安全附庸」,既不利歐洲,亦非美國之福。若萬斯所言屬實,他是否也準備接受資本遷移後的現實?美國是否已默許外國資金撤離美國資產市場,由歐洲自籌軍費、自擔安全?這或許是一紙大家心照不宣的「協議」。市場先知先覺?若全球投資者已將美國本身視為不確定性的源頭,則資產配置的轉向,將不待官宣便已靜悄展開。上周市場反應頗為戲劇:美元走軟、外滙波幅急升、美國長債息率飆升——同期外滙交易量更達平日數倍。資金如水,其方向變化往往早於政客言語,此番走勢,或已隱隱反映市場對「倫敦協議效應」的預判。當然,如貝森特所言,一旦美國稅改見效、開支削減與監管放寬逐步推行,資金或可回流。然而在此之前,華府能否化解當前貿易與安全政策的矛盾,為市場提供一個可信的政策錨點,才是重拾資本信心的關鍵。 ( 圖...
破土漫畫
破土來稿
( 編按 : 破土除了有固定的作者專欄,歡迎左中右各方讀者意見分享。) 2024年9月,《立場新聞》案件塵埃落定,兩位編輯被裁定煽動罪名成立,原因是他們允許在《立場新聞》上發表了一系列被認定為煽動性的專欄文章。 為什麼起訴編輯而不是逮捕專欄作者呢?事實上,大多數專欄作者要麼已經入獄,要麼流亡海外。《立場新聞》案件特別針對編輯和新聞機構的責任。 此案是否會對香港的新聞自由產生寒蟬效應,引發了人們的疑問。例如,《明報》曾致信提醒其專欄作者「遵守法律」。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表示,鑑於大家已在進行自我審查,該案可能不會產生強烈影響。然而,我們認為,《立場新聞》案件可能對新聞自由,甚至互聯網自由產生重大影響。...
破土有聲
收看節目 在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的路易士老師,在綠豆寫專欄,引來了讀歷史的莫宜端的興趣,想知道在英國,孩子是如何學歷史科。細問女兒,才發覺老師會將學生的個人經歷與國家的歷史連結,比起在香港的課程有趣得多。而令莫宜端長知識的,還有歷史不只讀英國歷史,竟有被殖民前的西非小國歷史,引起莫宜端對歷史課如何塑造學生世界觀的思考。萬一有缺口,誤解和偏見,往往在這裡萌生。
收看節目 難得有香港劇團山長水遠來英演出,莫宜端在友人的熱心幫助下,一家人出城,參加了這個可說是「香港人打氣活動」。身處英國,但放眼盡是香港人,舞台上說的是熟悉的廣東話,就是這樣,莫宜端過了「又喊又笑」的一個晚上。感動的不單是台上一個又一個香港故事、勾起了莫宜端對家人的想念,還有在英港人這群體的連結,說實是互相療傷的過程。▌[英倫筆端]作者簡介莫宜端 Zandra, 育有一子一女,與丈夫子女定居英國,英國註冊言語治療師。曾任記者、時事節目主持、政策研究員、特區政府局長政治助理。及後進修並成為言語治療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