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漫畫家黃照達,去年因受壓而停止連載了14年的政治漫畫專欄。 新環境下紅線處處,他半被迫地離開香港,頓失大學教授及政治漫畫家兩個曾經引以為傲的身份。經歷別離、斷裂、自我質疑等各種傷痛,有幸地仍可以繼續用畫筆替自己療傷,並在新專欄探討親子關係及追尋不同的藝術方向。 當傷痛似癒未癒的時候,黃照達收到一位特別讀者的來信,觸動他重新思考繼續發表作品的意義。 ...
收看節目 下走鋼線。公共圖書館指部份館藏涉嫌違反國安法,下架圖書,禁書年代來臨? 「消失」系列第二集《消失的圖書》,講述出版業界在國安法下陷入恐慌。這一集,訪問國安法下繼續出版社會和政治書籍的出版社山道文化,面對印廠拒印,發行困難等問題,負責人楊子俊如何在紅線下走鋼線。有作者的著作因為被印廠拒印,最終在台灣出版有關香港的書。康文署指公共圖書館部份館藏涉嫌違反國安法,以覆檢為由,將圖書下架,香港讀者,還有幾多選擇呢? 【本集榮獲「紐約電視節2023」 最佳公共事務節目優異獎】 ...
收看節目 《記・香港人》第二季,首個系列報導,名為「消失」。將會一連兩集,探討港區國安法實施超過兩年後,電影創作和出版自由的空間。 第一集《消失的電影》,講述特區政府去年修訂《電影檢查條例》指引,電影檢查員須考慮影片上映會否不利於國家安全。這一集,訪問了兩位獨立電影導演,他們的作品都曾被電檢處要求刪減有可能違反國安法的內容。更多作品因為無法通過電檢,取不到准映證,無法在香港公映。 ▌消失的電影|採訪手記【一種相對論】《綠豆》最新一集專題《消失的電影》,披露了正在香港上映的獨立短片《第一封信》,被要求刪走主角看手機,見到「2020年6月30日」這一幕,因為那天正是港區國安法頒布之日,主角發噩夢驚醒,有影射國安法之嫌。劇中原本還有一句對白,提及「白衫人」和「狗」,被解讀為非法人士和警員,因為將兩者相提並論,也要被刪走。一套短片,要刪走這句、刪走那個鏡頭,才能在港上映。拍電影不易,上映也要角力。隨著香港電檢條例修改,加入國家安全考量,多套涉及社會政治事件或台灣議題的電影,都被要求刪剪,否則不獲准在港上映。臨時「取消放映」的新聞,這一年來聽得愈來愈多。即使昔日公映過,重新送檢後也可能會被改寫結果,客觀而言,自由的尺度是有所收緊的。不過,如果問到每一位創作者,新時代下有沒有影響他們的創作?大多數人卻會回答:沒有,對於創作是沒有的。事實上,今年鮮浪潮,超過一半作品呼應大時代下的社會情緒。2022年港產片創下票房奇跡,《正義迴廊》談法治、談審判;《闔家辣》、《飯戲攻心》、《過時過節》談移民;香港電影湧進台灣金馬獎,贏得多個獎項。就如雨後春筍,香港電影從未如此融入港人思緒,沾上時代特色。今年台灣金馬獎,有一段話沒有太多記載,澳門出生、香港成長的羅卓瑤,去年憑訴說港澳命運《花果飄零》奪最佳導演,今年在頒獎台上,以疫情為喻,形容現在有很多限制,但認為限制是物質性,創作是精神性,精神的運動是任何限制都不能阻止、阻擋的,限制愈多,創意就會愈勁,祝願大家對不受限制的精神,發揮得愈來愈好。天愈黑,星愈亮。環境愈受壓,卻會激發更多創意。看似老套的俗話,但其實是一種相對論。就是當大家無力改變大環境時,手執起自己最擅長的鏡頭,做好本業,卻能擊起最大的迴盪。「在這個環境下,我相信會有更多人想發聲。當下很多人已失去發聲的渠道時,你透過電影說出來,其實是代大家將感受抒發出來。」《第一封信》導演姚敏堃說。 ...
收看節目 創作人都知道,能否說好香港故事,並不取決於作者主觀意願;但只要以香港文化底蘊作本,反映香港時、地、人的經歷和思想,那個故事就會「好香港」。 你的香港故事,還記得嗎?創作自由對文化、藝術、學術界等十分重要,近年不少香港人選擇到更自由的地方發展,繼續理想。當電影、出版、劇場,來到自由土壤,可以在另一端開花,在異地裁種出來的,是香港文化嗎?離開熱愛的這片土地之後,還能拍出帶有本土情懷、真實反映香港的的創作嗎?英國製造,真的可以呈現港產味道? 《記香港人.話》來到第四話,嘉賓張燦輝教授、戲場監製列明慧、導演伍嘉良,將會分享人在英國與香港流行事物的聯繫;文化人編寫文章、攝影、舞台製作到拍攝電影,創作背後的動機,是愛還是責任,又或者兩者俱備?香港文化隨族群流散各地,又會衍生出怎樣的文化現象? 當小島被浪潮不斷洗刷,香港文化和每代人的集體意識亦會不斷演變、承傳。他們相信不必急於一時,沉澱過後,融合各自經驗,或許是英國版《秋天的童話》,或許是重新以英語演繹的香港人氣劇作,各地觀眾將會看到更多「好香港」的故事。 [01:35]...
收看節目 不少港人移民到英國,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長絕對是主要的考慮。在英國入學,面對新的教育體制,學童和家長在適應上會遇到什麼處境?孩子們功課量大減,究竟學生在學校學些什麼?如何訓練思考、獨立,以及關心社會社區?有否遇過欺凌問題? 《記香港人.話》第三話,主持和兩位均育有子女的嘉賓莫宜端、伍嘉良,交流親身經驗:由申請入學,學生哥開學準備,帶飯與否,一直談到全英語學習環境,在新校園重新建立身份和友誼等,分享英國中小學教育對家長和子女帶來的衝擊和嚮往。 有掙扎亦有啟發,同時亦無時不提醒自己要了解小孩感受,一起在不太一樣的英國文化土壤,繼續好好生活。講到底,無論家長還是子女,來到英國仍然是《最緊要返學》。 [00:50] 開學準備...
收看節目 90後動畫師Angela Wong(IG@二足步行) 與七個志同道合的姊妹,合租荃灣工廈,組成女生宿舍式的創作基地,度過兩年半豐盛又具創意的歡樂時光。 2022年,其中四位成員一同移民到英國,展開人生新一章,有幸可互相扶持兼分擔生活的新挑戰,並在元宇宙建立了一個延伸工廈單位的平台,繼續定時與留在香港的夥伴維繫和歡聚。 而習慣遊走網絡世界自由職業的新一代,地域的改變似乎沒有為他們帶來很大的衝擊。唯獨當Angela創作自家作品的時候,往往不期然會觸碰到那條「帶走帶不走」的思考神經:帶走了,但那時那地已不復再?帶不走的,又可如何確保不會消失呢?...
收看節目 陳文敏 、 馬仲儀 、 王惠芬三位嘉賓,雖然同處英國,但分布不同城市,《綠豆》團隊透過視像連結各人,進行真誠交流,奢侈地暢所欲言,由適應新生活...
收看節目 《記・香港人》在記錄每個人物當下的故事之外,也希望藉此和大家一同見證這一代香港共同體的走向。第一季度播放完畢,我們把各人輕鬆一面的內容,剪輯成精華版。在不知的未來,我們一起笑著前行。
收看節目 兩年來,不少香港藝術家定居英國,繼續耕耘創作,在這片以豐沃多元而聞名的異鄉土壤,藝術家是如魚得水 ,還是更步步為營?孕育出來的新作品,和以往又有什麼分別呢? 這一集的主角是「二犬十一咪」。她從來都是一位難以歸類的多媒體藝術家,曾被藝評人形容為「甜美的恐怖分子」,二犬涉獵文字、繪畫、錄像、音樂的創作,更是活躍離島區的動保分子。 多年來以駐場藝術家身份遊歷世界各地,從沒想到兩年前到倫敦之後,疫情及防疫政策令她有家歸不得,唯有再深度探索這個已拜訪過多次的文化大都會,由一紙一筆開始,慢慢重新建立她和兩隻愛犬的小天地。 更意料不到的是,幾年前才開始學習的手碟(HandPan)音樂,會在這裏找到一群追求靈性體驗的知音,亦令她獲得多次演出的機會。但她從未忘懷自己多年經營的視覺藝術,開始實驗將映像詩句及裝置藝術融入音樂表演,希望在這邊尋找一條創作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