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也是學生 在育兒裡修讀一門終身課

偶有移英港人家長問我:「我對孩子的管教會否過份嚴厲?為何我的孩子,總不像其他的活潑開朗、敢於表達?」。在我眼中,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都是獨特的,哪怕如上一篇文章提及的雙胞胎兄弟,縱使原則一樣,在照料兩兄弟時,他們媽媽會用不同方式處理。而那些看似小事的互動,其實都是父母每天的「進修時刻」。若說爸爸媽媽都在持續進修中,那麼,他們正在修學的是一門怎樣的育兒課?
焦慮是本能 不斷學習是關鍵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句說話或許有點誇張,卻真實地反映父母總是有著另一叢想像世界:兒女是否健康成長?學業跟同齡有沒有太大差距?在校可有被欺負或欺負別人?長大後能照顧自己嗎?這些本能性的疑慮,沒有好壞。這些疑慮引領父母努力照顧好孩子,讓生命能成功繁衍延續,令人類這種高度智慧,在大自然中卻相對脆弱的物種不至消失。
然而,教育制度、社會競爭與數碼時代等外力,漸漸將父母本能性的疑慮擠壓成習慣性焦慮。暗暗懷疑自己管教不足、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比下去。不論在英國還是香港的校園,這都是普遍而可理解的現象,分別只在於家長會否直白告訴老師,還是口中說沒所謂,卻於一開學就電郵各科老師「請教」如何支援孩子考好GCSE。
父母跟孩子都在成長,只是父母閱歷比孩子多了幾十年,這不代表父母就一切都懂,處事完滿而不會犯錯。只要身為長輩的我們,相信自己能進步,也願意讓自己跌倒後站起來重頭開始,我們跟孩子一樣都會進步、一樣學得到。而孩子也會在我們的身教中,學為了心態比結果更重要。這所謂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不是說說罷了,而是身體力行的處世之道。遇上挑戰時,接受、面對、處理最後放下,然後再接再厲,疑慮也好,焦慮也罷,自然慢慢消失。
從差異中 整理出自己的管教哲學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總認為西方家庭在育兒和管教上就是自由而鼓勵獨立,東方社會的就嚴厲而強調競爭。筆者在英港兩地教育前線親歷各種家庭的教養實驗,對於以上的形容只能說這是「過於簡化、甚至混淆視聽」。
就如上篇文章提及過的兩兄弟,他們的媽媽一直都以「虎媽」姿態管教一屋男生。這位虎媽鼓勵兒子從小就要獨立盡責,例如兩兄弟試過忘了帶體育服,只好在深愛的足球課上坐在場邊當「軍師」!兄弟們在學業的表現絕不可馬虎,聽說「虎媽」會在家庭會議上因為成績問題提出「制裁」!兄弟們從沒有投訴媽媽兇巴巴,反而覺得媽媽給自己很多支持和提醒。這種溫暖而有要求的態度(Warm Strict Approach)既在自由中鼓勵獨立,也在嚴厲中強調競爭。以上例子並非獨例,因為天下父母皆是如此,都希望孩子未來的路可以走得平穩,走得順心。
差異從來都存在,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要回應。對於我們這些移民家庭,筆者絕不否認文化差異的影響。然而不論所身處社會的文化如何多元,每個家庭的管教哲學,都可被自行定義。有次跟一位Year 8波蘭裔小女生閒聊,她侃侃而談自己喜歡的小說,還告訴我她家中一個習慣:食物和書本是必須尊重的,吃晚飯關掉電視,手提電話不可進入飯廳,一家人聚在一起邊晚餐邊分享當天經歷的事。飯後一家人會在客廳閱讀一小時,爸爸媽媽看報紙雜誌,小女生和她哥哥看自己的小說。除了外出,風雨不改。
是的,我們都面對種種差異:性別、能力、信仰、文化等等,在尊重與包容前提下,爸爸媽媽要試著定義自己的、整理自己的管教哲學。
沒有學分的學問
學習與成長從來不僅止於知識的累積,更在於個性與價值的培育。我身處的英倫大地上,國家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和政府倡導的 Fundamental British Values,都清楚指出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完整的人,而非單一的分數。對父母而言,將「成長型思維」運用於育兒上,轉化習慣性的焦慮,在多元差異中,整理出屬於自己的管教哲學,都是這門「育兒課」的核心課程。這門學問沒有期末考,也沒有成績單。但只要我們願意持續學習、勇於修正,就已經為孩子示範何謂真正的成長。
▌[十年樹木]作者簡介
Ms Lo,一名中學教師,曾在香港教育現場耕耘多年,近年立足英國,繼續在課室內外與學生同行。在不同地方教學,更看得見教育背後的社會結構、文化差異與人心共通。
《十年樹木》是一本教育現場的筆記,紀錄教與學的變局、困惑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