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通脹高企 英倫銀行難以減息

早餐桌上看似普通的一片芝士、一顆煎蛋、幾片蕃茄,加上一杯牛奶,卻折射出當前英國經濟的現實。三年前,這樣的早餐成本或不到3英鎊;如今,同樣組合已逼近5英鎊。這並非偶然,而是勞動力成本、氣候變化與稅費政策共同推動的結果。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最新數據,2025年8月消費物價指數(CPI)為3.8%,與7月持平。然而,食品及非酒精飲料的通脹率卻由4.9%升至5.1%,連續第五個月上升,創18個月新高。這意味著,即便整體通脹暫時穩定,家庭餐桌上的日常成本仍在顯著攀升。
食品價格上漲的背後因素
這一波食品價格上漲的背後,既有結構性因素,也有短期衝擊。結構性因素主要是長期累積的成本壓力與制度性約束:例如,最低工資(National Living Wage)逐年上調,使零售與餐飲業的人工成本持續上升;國民保險(National Insurance)及其他勞動保障費用增加,也使企業固定支出增大。這些成本難以短期消化,只能逐步反映在貨架價格上,形成持續上行壓力。
今年夏季,英國與歐洲多地出現高溫熱浪和乾旱,農作物產量受影響,導致某些食品價格飆升。極端天氣帶來短期衝擊之外,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更為深遠:持續高溫與異常降雨會在未來12個月持續推高食品通脹,無論是在高收入還是低收入國家。在英國,氣候變化對食品價格的影響正逐漸成為「氣候通脹」(climateflation)議題。極端天氣不僅直接損害農作物產量,還通過物流、供應鏈中斷及成本轉嫁等多重渠道推高食品價格,對家庭預算造成持續壓力。
英國約40%的食品依賴進口,其中半數為本地無法種植的作物。氣候變化不僅威脅海外供應,也直接影響國內食品安全。能源與氣候情報單位(ECIU)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對英國食品安全構成「日益增長的威脅」。以稻米為例,巴基斯坦是英國第二大稻米供應國,去年進口總值超過1.2億英鎊。由於洪水與農民流離失所,2022至2023年間,英國從巴基斯坦進口稻米的平均單價上漲三分之一(33%),用更多錢買到更少稻米成為現實。
環保附加費(Environmental Levy)針對能源使用、水資源消耗及碳排放等環節徵收額外費用。農場需採用節水、減碳技術;食品加工廠、運輸公司可能需使用低排放車輛或支付碳稅。這些費用累積形成食品成本的「多層壓力」,無法由單一企業消化,只能透過價格轉嫁給消費者。
根據英國食品與飲料聯合會(FDF)預測,2025年底前,食品與飲料價格仍將上漲,升幅預期達5.7%,高於先前預估的4.8%。主要原因在於原材料及勞動成本的上升。
通脹預期與央行政策
這些因素共同推升消費者「通脹預期」。一旦民眾相信物價將持續上漲,工會索薪、商家加價就可能形成惡性循環,使通脹自我強化,成為央行最不願見到的情況。
在此背景下,即使美聯儲(Fed)昨天(9月16日)減息0.25%,英倫銀行(BoE)短期內難以減息。市場普遍預期:9月18日基準利率將維持4.00%,11月6日議息會議減息預期也大幅降溫。原因有四:
- 央行內部對通脹前景更不安: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已向國會坦言「減息時點充滿疑問」,MPC會議紀要指出上行風險增加;
- 9月CPI可能突破4%:ONS將於11月初公布最新數據,若通脹超心理關口,央行不敢輕舉妄動;
- 通脹高峰可能比預期更高:能源成本、勞動成本與食品通脹共同作用,使高峰期延長且幅度增大;
- 秋季預算案不確定性:11月26日政府將公布預算,若增稅直接推高物價,央行將只能觀望。
政府財政與物價上漲
工黨政府正面臨200至500億英鎊財政缺口,稅收上調幾乎不可避免。若對食品鏈條加徵稅費,物價將再度上揚。英國零售協會建議,若財政部在預算案中對商業稅(business rates)做實質減免,既能紓緩零售壓力,也可間接穩定食品價格,減輕家庭負擔。否則,增稅成本將由消費者承擔,每周購物賬單將越來越貴。
從家中早餐到炸魚薯條小店,從家庭購物籃到財政政策與央行議息,每一環都串聯成當前英國經濟縮影。整體CPI雖平穩,但食品通脹、最低工資上調、氣候干擾與政策疊加,家庭日常成本仍在上升。每一次打開冰箱的瞬間,都是對生活成本的直觀感知,也是通脹預期的即時反映。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