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時代 我們準備好了嗎?

開學喇!開學喇!在英國重拾教鞭的 Ms Lo在破土兼任農夫,立足英國繼續在課室內外與學生及家長同行。
======================
朋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到訪香港書展的「戰利品」,當中最受朋友讚賞的一張照片,莫過於他們夫婦為一對兒女精心挑選的十數本補充練習。而這張照片中最引發我思潮作動的,就是那三本English Grammar in Use、Essential Grammar in Use、Advanced Grammar in Use的練習了。因為老師的「介紹」,我初中的暑假除了康文署的游泳班外,就是埋首於這類看似有系統、實則枯燥乏味的練習之中!
彷彿媒體對於香港書展最關注的不是哪些新晉作家、城中熱賣的文化作品,而是家長選購應試練習的心得、學生對補充練習的回應。於是那位受訪的小男生一句「……搞到我都幾鍾意」,引來網民與筆者朋友圈一陣熱議。對於這位小男生的言論,我打從心底的理解。說到底,應試練習是裝備自己,迎戰未來的其中一種方式,這不是香港社會獨有,環顧亞洲其他地區如:新加坡、台灣、南韓,補充練習是暑期活動的一環,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這樣的安排也就無可厚非。
做甚麼?怎樣做?
縱使文化上看似有別的英倫,筆者的學生也被安排了不同的暑期活動,學校也為他們準備了暑期補充練習。畢竟筆者任教的是地區公校,學生多為就近入學的社區孩子。其實,家長協助孩子迎戰未來,往往都希望能做足準備。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今日唔知聽日事」的社會,當數個月前某科企才推出一項人工智能繪圖程式引來熱潮,數月後的今天,人們已習以為常,甚至已用得爐火純青。於是「做多一點,總是會好一點。但問題是,做甚麼?怎樣做?」
當成年人忙於應對難以預測的世代時,孩子又何嘗不是在追趕著那些變動與未知?分別只是父母與孩子因經歷不同,不安甚至焦慮的呈現方式各異罷了。在不同年級的家長會上,我跟同樣成長於公開試世代的英倫家長交談時,總會聽到他們對孩子的各種期望,例如:升讀大學就會有更廣闊出路、更優厚的薪酬待遇;現在多一點練習多一點準備,他日長大就不會那麼辛苦。這些都是來自各個平凡家庭的期許,對於孩子的未來,都是隱隱然透出點點憂慮,希望自己能為孩子多做一點、孩子少走一點崎嶇路。
善用人工智能
在英國重執教鞭,最令筆者感到與時俱進的要算是人工智能(AI)的應用。英國學界不但蜂擁開發各種AI應用程式,更大力鼓勵師生使用。不容否定的是,AI的搜尋、整理以至初步分析、翻譯的能力,都有效減省學與教所需的前期功夫。就如學生的功課作答和模擬試表現的分析,在沒有AI的時代,筆者與同工往往需要花上數星期整理。如今學生以網上功課為主,數據就能實時回饋;老師將學生模擬試答題表現上傳到分析系統,數秒至數分鐘內,全級、全班、個人等分析報告就呈現於螢幕前。
就像電飯煲於七十多年前誕生後,家務的重擔由炊事變成其他各樣,AI的出現不會代替教育工作,教育工作反而更聚焦於那些AI無法取代的能力培養 ——思考、發問、解難、研習,以及個人的勇氣、創意、柔韌與耐力。而我們為這些AI 世代的孩子,「做多一點,總是會好一點。但問題是,做甚麼?怎樣做?」。我相信這是個不論在亞洲大陸上的東方之珠,還是位處大西洋與歐陸之間的英國,都同樣逃不了的實況。
為孩子準備
筆者成長於2000年教改的香港,還記當年電台、電視廣告都說著「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的口號。到我投身教育界後,耳邊常響起「以學生為本」、「全方位學習」等口號,還有學生口中那句「求學不是求分數」。我們的父母試著裝備我們,迎接一個變動不安的世代。現在,我們同樣地為孩子準備。或許,真正的分別不在於知識的準備,而是心態的柔韌與開放 —— 既要言傳,更要身教。
在這個時代成長的孩子,你們要加油!
至於作為爸爸媽媽的大家,我衷心為您們打氣。因為,這條路,真的不容易!
▌[十年樹木]作者簡介
Ms Lo,一名中學教師,曾在香港教育現場耕耘多年,近年立足英國,繼續在課室內外與學生同行。在不同地方教學,更看得見教育背後的社會結構、文化差異與人心共通。
《十年樹木》是一本教育現場的筆記,紀錄教與學的變局、困惑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