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價狂潮——從美元獨大到美元「去依賴」

今年以來,黃金價格可謂「日新月異」。中秋節過後(10月7日),國際金價再度創下歷史新高,升破每安士3,977美元,年內逾五十次刷新紀錄,勢如破竹,連華爾街老手亦驚嘆這是一場全球貨幣秩序的大地震。
今年金價暴漲,並非單純的避險潮或美元貶值效應,而是半世紀以來,全球信用體系的再審判。要理解「黃金時代」,須回望上一次黃金登上歷史舞台中央的起點——1979年。
七九舊夢:通脹、伊朗革命與「金價破天荒」
當年美國通脹年率高達14%,伊朗革命令石油輸出中斷,冷戰暗流湧動,美元信用岌岌可危,資金爭相逃往黃金避險。卡特總統(Jimmy Carter)不得不委派沃爾克(Paul Volcker)出任美聯儲主席壓制通脹。1979年底至1980年初,金價在短短一年間暴升兩倍,最高衝上850美元——若以今日購買力折算,約相當於3,500美元。
沃爾克為遏通脹,不惜痛下殺手,一度把聯邦基金利率推高至20%,其名句「The only number that works is zero」至今聽來鏗鏘有聲。1981至82年失業率大幅上升至10.8%,引發經濟衰退,但通脹終被馴服,1983年回落至3%。之後近二十年,黃金陷入漫長沉睡。1979年的故事,現在讀來仍然驚心動魄。
惟今次加息至高位後,美聯儲的獨立性一再受到特朗普挑戰。為減低財赤壓力,特朗普無所不用其極,一味要求美聯儲減息。他任命的「海湖莊園協議」推手米蘭(Stephen Miran)上月加入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後,即大力鼓吹減息半厘。 倘通脹再度失控,當今之世,再無另一個沃爾克可以力挽狂欄,下決心收緊貨幣。
金價飊升的三重動力
今次金價飆升,表面上與1979年相似:地緣政治紛亂、通脹居高不下、美聯儲轉鴿。但仔細看來,今日的金市有三重「新動力」——
一是央行買盤史無前例。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數據,自2022年起,各國央行每年淨增持黃金逾1,000公噸,創半世紀新高。中國、波蘭、土耳其、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央行,成為買盤主力。這是一次全球性的「去美元化」行動。
二是主權債務危機「蓄勢待發」。美國2026財政赤字估計達GDP 6%,債務規模直逼國內生產總值一倍。歐洲亦不遑多讓,英國、法國債務率超過100%,意大利更達137%。市場早已明白:印鈔無法維持信心,終有一日爆發主權信貸危機。
三是美元疲軟的信號明確。2025年美元指數年內貶值約10%,為二十年最差表現。然此並非「美元崩潰」,而是其全球信任度的慢性流失。當華盛頓赤字膨脹、政治撕裂(政府停擺已進入第二周)、聯儲局獨立性受質疑,美元「無可取代」的神話開始動搖。
去美元化多次「革命」,皆以退潮告終
「去美元化」並非今日才有。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後,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曾批評美國「用紙換石油」,倡建「歐洲結算貨幣」;九十年代亞洲金融風暴後,東亞多國倡設「亞洲貨幣基金」;2008年金融海嘯後,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提出以「特別提款權(SDR)」取代美元。
這些努力,最終皆以「雷聲大、雨點小」收場。原因無他:美元不僅是貨幣,更是制度與信任的總和。美國擁有全球最深的資本市場、最透明的金融體系、最廣的軍事同盟與法律網絡——這些支撐使其他國家即使不滿,也難以真正「去美元」。
截至2025年,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約為58%,雖較2000年代初的70%有所下降,但仍遠高於歐元(約20%)、人民幣(不足3%)。全球貿易結算中,美元仍佔近八成。霸權或許衰減,但衰減不等於崩塌。
美元神話不再
1979年至今,美元經歷三個大週期:
第一週期(1980–1995),沃爾克時代高息鎮壓通脹,美元再度強勢,美債成為全球基準。
第二週期(1995–2010),資訊革命與華爾街金融化使美元資產吸引力不減。即使2008年金融海嘯,美債仍是避險首選——所謂「危機越大,美元越強」。
第三週期(2010–今),美國赤字高企、地緣政治衝突頻仍、數位貨幣興起,美元信用基礎正被掏空。正如一位歐洲央行官員所言:「美元仍是世界儲備貨幣,但已不再無可挑戰。」
歷史告訴我們,霸權貨幣從未因一場危機而亡,而是因數十年信心流失而衰。英鎊從巔峰到退位,足足走了半世紀。美元要退出舞台,也不會突然落幕。
比特幣與「新金本位」幻想
有人寄望比特幣或穩定幣取代美元,甚至視其為「數碼黃金」。然而,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本身即是信任缺口的體現。雖然比特幣今年也節節上漲,但其於2021年暴漲至六萬美元,翌年又腰斬。即使本周二再創歷史新高至12.6萬美元,但整體市值不過2.5兆美元,不到黃金(27兆美元)的十分之一。比特幣的價值基礎建立於「相信它值錢的人」之多寡。這與黃金「天然稀缺、千年信仰」截然不同。
至於穩定幣,如USDT、USDC,雖以美元資產作背書,卻反成「美元延伸體」。去美元化若靠穩定幣,猶如以影子抗本尊。
誠然,區塊鏈技術或改變支付方式,但要動搖美元地位,仍須有「制度背書」——即可信的司法體系、資本市場與全球信任。這些元素,短期內無人能複製。
第二層安全網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與波士頓諮詢(BCG)統計,全球金融資產中約六成以美元計價;黃金僅佔約5%。然而,黃金的「象徵價值」遠超其佔比。自2022年起,全球主權基金與央行資產配置中,黃金比重上升近一倍,顯示各國在未敢「脫鉤美元」之前,先選擇「加金」作保險。
這種「分散風險」的趨勢,意味世界並非要拋棄美元,而是要在美元之外建立第二層安全網。黃金因此再度被喚醒,成為「金融文明的古老後盾」。
展望:從金本位到多元儲備的未來
若說1979年的黃金狂潮象徵「美元恐慌」,那2025年的金價飆升,則預示未來十年,全球貨幣體系或將走向「多極化」:美元居中,但黃金、歐元、人民幣乃至區域性數碼貨幣,將構成新的「多元儲備矩陣」。
美元的主導或許尚能延續,但美元獨大的時代已成過去。從長線看,世界不會一次「去美元」,而是緩慢「去依賴」。
2025年的金價暴漲,猶如全球金融秩序的一次投票。其升勢反映出人類對「無限印鈔」的本能戒心。正如《時代》周刊1979年10月封面所寫:「The Glitter That Is Gold」——金光閃耀的時代。四十五年後,這份對黃金的信任再度成為現實註腳。
黃金不會取代美元,但當債務無限膨脹,唯有信任能定價,而人類對黃金的信任,仍然歷久不衰。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