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麗法案與「美國經濟新黃金時代」是良方?是陷阱?

美國建國249週年前夕,國會眾議院以218票對214票驚險通過《大美麗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特朗普陣營高調宣傳此法案為「偉大、美麗、史無前例」之作,聲稱能開啟「美國經濟新黃金時代」。然而,從財政與經濟結構角度審視,這套組合究竟能否真正帶來繁榮,還是透支未來、加劇社會撕裂,值得深思。英國近年的經驗,尤其是工黨執政一年來的福利改革困局與市場反應,更為美國提供鏡像般的前車之鑑。

短期刺激,長期風險

《大美麗法案》延續 2017 年稅改思路,甚至進一步加碼:不僅永久化原有稅務優惠,更針對中低收入群體推出新的減稅措施,包括免徵小費與加班工資稅、提高子女減免、放寬地方稅上限等。單是稅收永久化部分,未來十年聯邦收入恐減少 4.5 萬億美元。

為填補財政缺口,法案同時計劃削減近一萬億美元醫療補助、縮減糧食券、取消新能源補貼,並加徵約 2.1 萬億美元貿易關稅。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與獨立智庫測算,整體而言,法案將令未來十年聯邦赤字增加3.3萬億美元,至2054年國債規模恐突破GDP的183%。雖稅收基金會估算減稅可帶來1.1%的長期GDP增長,但只有16%的稅收流失能被經濟擴張抵銷,餘下則轉化為債務與利息負擔,實質提振居民收入效應有限。

削福利、加關稅:代價高昂,風險外溢

大規模削減醫療與社會保障開支,勢將直接衝擊基層民生。CBO 預測,未來十年可能有 1,200 萬人失去醫療保險,數百萬低收入家庭受糧食券縮減波及,社會不平等與健康風險或同步惡化。新能源稅收優惠取消,亦將重創綠能投資與減碳進程,影響經濟轉型與氣候治理。

關稅方面,表面雖為國庫帶來收入,實則推高進口成本、通脹壓力轉嫁至消費者,企業競爭力下滑,最終損害潛在增長。白宮亦承認,GDP 或因新關稅縮減 0.8%。即便初期因減稅刺激,預計 2025 至 2027 年 GDP 額外增長 0.2 個百分點,但此種刺激如曇花一現,債務與利息負擔積累下,至2054年,美國GDP規模反而低於無此法案時近3%。

英國經驗:一年執政,福利改革難逃政治現實與市場警告

值得注意的是,英美兩國的財政主張驚人相似,卻面臨相同困局。英國工黨自 2024 年 7 月 5 日大選勝出、正式執政以來已屆滿一年,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原試圖透過緊縮福利,展現新政府重建財政紀律的決心。

然而,面對黨內左翼的反彈,福利削減方案被迫轉軚。2025 年 7 月 2 日下議院首相答問(PMQ)期間,保守黨領袖批評工黨「口喊公平,實圖削弱基層保障」,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在場內情緒失控落淚,畫面震撼,也迅速波及金融市場:英鎊短線下挫、英國國債收益率跳升,反映投資者對新政府財政政策走向的敏感與擔憂。

事實上,2022 年保守黨首相卓慧思(Liz Truss)亦曾大規模減稅配合削福利,意圖激勵經濟,結果因債市動盪與信心危機,政權僅存 45 天即黯然下台。英美債券市場對類似政策組合的高度警覺,已形成共識。

辯論:減稅、削福利、加關稅,是改革良方還是選舉工具?

支持者認為,透過減稅激勵投資消費、縮減福利控制財赤、關稅保護本土工業,為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背景下,重振經濟、保障就業提供必要手段。

但批評者警告,過度減稅與福利緊縮,短期或迎合民粹,長遠卻加劇貧富差距、削弱社會韌性、透支國家信用,加徵關稅亦恐引發貿易戰、推高物價、拖累增長潛力。英美近年的政治與市場動盪表明,若財政政策失衡,最終或淪為選舉短期操作,換來經濟與社會長期不穩。

華盛頓與倫敦的鏡像警示

《大美麗法案》暴露出華盛頓當前的財政困局與政策博弈,其結構設計與效果,與倫敦過去一年來的福利爭議、市場反應,形成高度呼應。

無論是特朗普吹捧的「經濟新黃金時代」,還是施紀賢試圖平衡財政與社會公義的兩難選擇,減稅、削福利、加關稅這套政策組合,究竟是推動結構改革的催化劑,還是掩蓋深層問題的煙霧彈,恐怕仍需時間與現實檢驗。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