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樓市膠著——稅務陰霾與延遲減息的雙重壓力

倫敦入秋未深,樓市卻已感寒意。最新九月RICS房地產市場調查顯示,潛在稅項上調的陰霾令買家與賣家同時卻步,市場猶如覆上一層薄霜——大家抱持觀望態度,等待預算案明朗。倫敦首當其衝,陷入膠著狀態。

預算案未公布,樓市先行退潮

九月RICS數據顯示,新買家查詢指數連跌四個月,由8月的 -18 下降至 -19;新賣家放盤指數更由 -4 暴跌至 -15,創25個月新低。連帶8月成交量及按揭批核量亦下滑。Halifax樓價指數9月按月跌0.3%,全國樓價按年僅升1.3%,幾近停滯。這些數據清楚表明,市場被「預算案恐懼」鎖死——若11月26日秋季預算案調高房產稅,將可能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明顯的政策主導降溫。

倫敦當前樓價仍高於全國平均約1.9倍,傳聞中的「百萬豪宅稅」(針對150萬英鎊以上住宅)更令高端市場觀望氣氛濃厚。新買家查詢指數由8月的 -9 暴跌至 -19,新賣家指數由 +35 下降至 -6,顯示核心地段買賣雙方均處於守勢。根據市場觀察,倫敦核心區域月成交量或將長期低於350宗,高端市場的「霜凍期」恐延續至2026年。

從長線來看,倫敦樓市基數已高。據LandTech估算,過去十年整體倫敦樓價約上漲73%,但近年增速放緩,英國《金融時報》指出,自2016年起,倫敦名義樓價僅上漲約10%,遠低於全國平均37%的漲幅。高基數疊加政策不確定,使得市場在霜凍下更加難以回暖。可見,樓市的寒意,既有數據支撐,也有心理因素在作祟。

央行放慢減息步伐

理論上,若經濟轉弱、就業下降,央行可提前減息以支撐市場。但現實更複雜。周二(10月14日)公布的9月就業數據顯示,勞動市場略有鬆動,但薪資增長仍偏高,短期內難促使英倫銀行(BoE)減息。

9月領薪就業人數減少1萬人(8月則增加1萬),職位空缺從8月的72.8萬降至9月的71.7萬,單月季調指標更降至69萬,為2021年3月以來最低。失業率由7月的4.7%升至8月的4.8%,單月失業率更一度跳升至5.3%,創2020年以來新高。雖然勞工統計誤差較大,但企業在高成本環境下收縮聘用的訊號仍明顯。

不過,即使企業開始收縮,在工黨政府大幅擴張政府開支的情況下,薪資增長幅度的放緩速度卻異常地慢。8月平均工資(含花紅)按年增長5.0%,較7月的4.8%略快,主因公共部門花紅上升;扣除花紅後,增幅仍達4.7%。私營部門常規薪資增速僅由4.7%降至4.4%,略低於BoE預測的4.6%,但仍高於通脹目標。換言之,薪資黏度頑強——這正是央行最頭痛之處。減息太早,恐令通脹死灰復燃。

樓市短期難回暖

綜合預算案不確定與減息延遲兩大因素,樓市短期難有實質起色。現行政策利率維持4%,市場原估明年中降至3.5%,但數據顯示降幅或受限。按揭利率仍高企,五年期固定利率普遍在4.5%至4.7%之間。潛在買家多持觀望態度,房地產經紀反映,倫敦成交活動萎縮明顯,部分地段甚至回到疫情封鎖時的低位。

若預算案最終僅小幅上調印花稅或高價物業稅,樓市或有短暫「解凍」的機會,2026年初成交可能回升。但若財相李韻晴決定藉樓市加稅以穩財政,這輪「霜凍期」恐延至2026上半年。據Capital Economics模型推算,即使小幅稅務上調,明年第四季樓價仍有望按年上升約5%;若稅調超預期,下行風險偏大,跌幅可能達中單位數字。

租務市場支撐回報

與樓價疲軟形成對比,租務市場仍具支撐。業主因應《租客權利法案》及潛在房東稅,多選擇退市,出租供應持續緊張。九月房東放盤指數略回升至 -37(8月為 -38),仍處低位;租客需求降至 -6,為2020年5月以來新低,但整體供需明顯失衡。未來半年新租金升幅可能由6月的2.4%加速至接近4%,短期投資回報仍可觀,但若稅收與法規成本上升,淨收益率將被蠶食。

市場心理

目前英倫銀行態度偏鷹。就業微弱鬆動,但薪資仍高,央行更關注通脹風險。若財相再加稅,「財緊、貨緊」疊加效應將加深樓市壓力。倫敦樓市的短期未來,仍將取決於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雙重節奏,而人心的觀望,往往比任何數據更先決定市場氣氛。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