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降級:神話裂縫再擴大

上周五(5月16日),市場傳來一則消息,不算驚天動地,卻也難以忽視: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終於對美國國債「動手」,將其評級從Aaa調降至Aa1。至此,三大信評機構中最後一位「守門員」也舉白旗,象徵着「美債等同無風險資產」的神話,再添一道裂縫。
財政前景惡化
美債這場大戲越演越「精彩」。根據穆迪估算,到2035年,美國聯邦債務將佔GDP比重升至134%,遠高於目前的98%。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推演:照目前這樣花錢、這樣吵( 兩黨互不相讓),美國財政狀況只會越來越吃緊。
當然,市場表面仍波瀾不驚。30年期美債息率一度升破5%,但很快回落至4.9%;美元也僅小幅走弱,沒人大喊「狼來了」。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亦迅速出面安撫,稱評級只是「落後指標」,不具殺傷力——畢竟2011年標普首次調降美評級,資金反而湧入美債避險;2023年惠譽再踩一腳,市場也照炒不誤。
預算困局未解
不過,美國的問題早已不只是赤字高,而是連預算本身都幾乎過不了關。今年初國會通過的所謂「減赤方案」,表面說是控支,實則加大減稅、擴軍備、推能源,唯一縮水的是社福支出。該案最終在預算委員會以17比16驚險過關,黨內爭拗激烈,足見政治共識之薄弱。
更棘手的是,美債這齣戲,歷來少不了外部觀眾的「掌聲」。過去亞洲各國央行為應對貿易順差與匯率波動,常買入美債作為儲備資產。但近年來,隨本幣貶值壓力升高、地緣風險升溫,各國對美元資產的胃口明顯轉淡。一旦這批「長期買家」收手,美國只能靠國內資金「自買自唱」,屆時若要吸引資金接盤,勢必要以更高利率作為補償。
評級影響深遠
穆迪這份報告措辭雖屬溫和,訊息卻直指核心:美國赤字將長期惡化,兩黨對削支毫無共識,財政整頓看不見曙光。這不只是對華府的提醒,更是對市場的警訊。
對保險公司、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而言,評級下調的影響更為具體。許多此類機構的內部政策規定,只能持有AAA級債券;一旦評級跌破此門檻,這些投資人就必須重新評估投資組合,甚至可能被迫減持美債,造成額外拋壓。
作為美國資本市場歷史的一部分,穆迪的行動具有象徵意義。早在1909年,John Moody憑一本分析鐵路公司債信的小冊子聲名鵲起,幾年內即被華爾街奉為風險與信任的裁判官。與標普(S&P,1906年創立)與歐洲的惠譽(Fitch,1914年成立)合稱「評級三巨頭」,三者皆獲美國證監會認可為官方評級機構。至今,它們仍是全球債券市場的定價參考核心,直接影響企業與主權借貸成本。
目前,全球僅有少數國家仍獲三大機構一致給予AAA評級,包括德國、荷蘭、瑞士、瑞典、丹麥、挪威、澳大利亞、加拿大與新加坡等。這些國家普遍財政穩健、政局穩定,並具備持續的償債能力。
灰犀牛未遠
當然,美債神話不會一夕崩解。美元仍是國際儲備貨幣,美債依舊是全球最具流動性的資產之一。但裂縫一旦出現,就再也不是鐵板一塊。穆迪的降級,也許不是爆雷的開始,卻已是一記不容忽視的警鐘。
如果政策仍持續「大手大腳」,市場終將以腳投票。到那時,美債神話崩塌,才是灰犀牛亂舞之時。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